生在阳间有散场, 死归地府也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 只当漂流在异乡的含义 翻译: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形似,只当漂...

作者&投稿:伯牙吾台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扩展资料:

《临终诗》赏析:

临终诗是临终所作,大多都要说一说自己此生未靖的事业,或是对家人交代后事。但浪荡才子唐寅并不如此。“生在阳间有散场”意思很明白,世上无不散的宴席,生活总要有个散场的时候,而后说“死归地府又何妨”就更是直接的点明了主旨,大限已到,归于地府亦无妨。

接下来的一联“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就意味深长了,人们大多知道唐伯虎浪荡不羁,饮酒赏花,赋诗作画,好不潇洒自在,却没有多少能了解到他怀才不遇,浪荡江湖的无奈和痛苦。

少年唐寅意气风发,有匡扶天下之志,但经科场案之后一蹶不振,对现实失去希望和信心,从此以癫自居,沉湎于书画之中来逃避现实。所以他觉得人间和地府也差不多,在人间已经够痛苦了,地府还能比人世更痛苦吗?就当做漂泊在异乡吧,反正一生都在漂泊,又有什么所谓。

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来表现生死之间的界限,表达了作者洒脱的生死观,不失为一篇佳作。



人活在世上总离开的时候,死后去了地府也没什么,其实阳间和地府都差不多,就当作是在异地漂流吧

洒脱豪爽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那位呢.~

唐寅——即唐伯虎

人活一世终有曲终人散的时候,死后就算去了地府又如何呢。
人世界和地府无非一上一下,其他也都相似,就当作是飘流在异乡而回不去家的人吧!
此诗出自明朝诗人唐寅《临终诗》

扩展资料:
人固有一死,无法回避。当生命的历程即将要画上句号的时候,古代文人志士大都会作一首“临终诗”用来表达当时内心的感受,临终诗便也成了他们生命之歌的最后乐章。
唐伯虎临终时也曾写下一首《临终诗》,表达了他对生死的看法,发人深省!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出身在小商世家的唐寅,自幼聪敏,熟读四书五经,16岁时,就在县试、府试、院试中屡占鳌头,赴南京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
唐寅园共有三进古建院落,第一进为“桃花仙馆”,唐寅一生酷爱桃花,自号“桃花庵主”,作有《落花诗册》,其中的《桃花庵歌》最享名声;第二进是“梦墨堂”,沿用他生前卜居的桃花庵中的“梦墨亭”之名。
唐伯虎才如江海,命却纸薄,他的一生道路坎坷多舛,生活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并非他死后被人传说的那样风流倜傥。
据《明史·唐寅传》记载,唐伯虎29岁乡试中解元后,次年赴京会试,因科场试题泄漏,他无辜受牵连入狱,成了朝廷党争的牺牲品。
后又因入僚于南昌宁王朱宸濠,发现宁王有图谋作乱之意,就伪装癫狂,被遣还故里。经历了两次致命打击后,他心灰意冷,看破红尘。一边沉潜到诗画之中,一边以酒醉日消愁。
穷困潦倒的他,“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只得过着以作画卖文的穷苦生活。
正是这样弄人的命运才成就了一个传奇的唐寅,使他未走仕途而成为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创作出了旷世流传的作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唐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