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谁写的?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闰年又是谁研究出来的?

作者&投稿:郝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节日来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即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又称“日短至”、“短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chūn yǔ jīng chūn qīng gǔ tiān , 夏满芒夏暑相连。xià mǎn máng xià shǔ xiàng lián 。 秋处露秋寒霜降,qiū chù lù qiū hán shuāng jiàng , 冬雪雪冬小大寒。dōng xuě xuě dōng xiǎo dà hán 。

1,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

2,二十四节气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物候与农时关系密切。我国是世界上研究物候学最早的国家,最早的物候专著、西汉初期的《夏小正》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载了物候、气象、天象和重要的政事、农事活动,如农耕、养蚕、养马等。

3,二十四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二十四节气》诗的作者是谁?~

《二十四节气诗》作者贵谷子。二十四节气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有着较深农耕社会的印记,关乎历法、天文、气象、物候与节令,延展到生活中,事关农历节日、农耕时序、民俗活动、民间宜忌、饮食养生等等。今人在时令生活方面与二十四节气依然很贴近,以致大量出现诗歌化形式来丰富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在节气文化中,我们要把节气诗歌融入到太阳引领的大自然变化节律之中,建天地、建社会,建文化。歌颂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2016年11月30日[1] ,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诗作品是由当代诗人贵谷子先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创作,影响普及率较高,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大寒
花草树木管时令,飞禽鸟鸣报农村。
悄然欢送大寒夜,热热闹闹迎新年。
小寒
寒九出门霜上走,草庐檐下冰笋久。
喜鹊登枝嬉戏叫,催问春天何时到?
冬至
日照数九冬至天,清霜风高未辞岁。
又是一个平衡日,子线从南向北回。
大雪
苍茫大地一片白,素夜田园生天籁。
瀌瀌铺飘雪满天,瑞兆来岁必丰年。
小雪
不见藕塘芙蕖叶,初冬菊残傲霜枝。
风腌松柏挺直翠,禄禄濡养好御冬。
立冬
一年四季随岁走,今到立冬储寒衣。
农耕乃重盛德水,善修渠道莫闲田。
霜降
气肃霜降渐冷凉,草木枯萎凋零黄。
月夜秋云没落水,总有青绿独自芳。
寒露
红叶深秋凝景象,蝉噤荷残偶见霜。
晨早洦塘腾雾气,袅袅轻盈舞逸上。
秋分
一分秋意一分凉,野外繁露披衣裳。
八九菊黄蟹儿肥,风和气爽丹桂香。
白露
大雁燕子向南飞,来年漾春喜往回。
白露觅觅秋分起,又见丰收稻晚米。
处暑
天地乾坤始渐肃,鹰隼捕鸟稷乃登。
冷热交换试拳脚,一场秋雨一场寒。
立秋
早晨大地雾隐生,丝丝凉意立雨阴。
远山近观金叶爽,暑去凉来好个秋。
大暑
烈日炎炎当空照,稻禾热情长势好。
大暑灸热煮绿地,蝉虫嘶叫烤问天。
小暑
盛夏六月热绚地,蛰居阴凉蟋蟀迟。
伏天杨柳垂于瘦,割晒稻谷好天气。
夏至
夏至端阳蝉始鸣,烈日炎炎伏热生。
乌金土地黄金麦,喜收澄澄丰年来。
芒种
梅雨季节天多雨,早种红芋好当时。
籼秧拨节蓄花黄,垄上埂下一片忙。
立夏
斗指东山埂田下,此时秧苗已长大。
藤蔓牵挂胖青瓜,不用王婆大家夸。
小满
丰年季节四月中,禾苗成熟各不同。
麦穗青芒风拂面,点头挥舞杆儿壮。
谷雨
细雨淅淅谷物生,野外翠绿时节长。
东村花下等仙子,仙子原来是春娘。
清明
寻游踏青大地春,插枝辟邪柳絮轻。
中华民间祭祀日,介子传统亦寒食。
春分
晴播耕种育苗秧,麦苗青青菜花香。
仲季花开春分日,莺喧草长农村忙。
惊蛰
春雷隆隆万物长,黄鹂鸣柳垒高仓。
一片园地桃色红,布谷声声茂绿浓。
雨水
草木萌动花盛开,春耕闲田有人来。
大地氤氲天生水,淅沥滋润贵如油。
立春
柳枝条条探芽苞,轻风吹拂催嫩草。
田野欲出泥土香,今年播种春苗秧。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颛顼发明的。 有人可能不认识颛顼这两个字,颛的意思是圆头胖脑,顼是饰品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头戴玉的人。
颛顼(zhuān xū)中国上古部落首领,“五帝”之一,姬姓,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
颛顼生于若水,生活在穷桑,后封地于高阳。后来称帝。废除鸟官制,建立五官制。并把少昊创立的八卦历废除,根据当时农业生产和生活需要, 创立了更为科学实用的颛顼历法。
颛顼历法以孟春为一年的开始,正月初一为立春。一年分十二月,每月三十天,每年的十二月为三十六天。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节气,四季共十二个节气。 这是二十四节气的雏形和基础。
汉初的历法基本沿用颛顼历法, 颛顼历法是一种四分历,以365日1/4日为回归年长度,十九年七闰。汉武帝时,司马迁等受命造汉历, 邓平所造的八十一分律历,称太初历。
这时候“二十四节气”基本创立完成。 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中确定二十四节气的标准,是北斗的运行方向。北斗的运行与二十八宿配合,组成了一个科学的历法和天象体系。
2016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闰年创立于古代帝尧,精确算法创立者是祖冲之。 闰年概念有史记载,最早出现在《虞书尧典》“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孔传:“一岁馀十二日,未盈三岁足得一月,则置闰焉。” 说明在古代就已经有了比较准确的闰月方法。
在古代一直沿用的是“一章”十九年里七个闰年的计算方法。也就是十九年里有七年是十三个月 。这个算法用了一千多年。不过这个算法不够科学精密准确,祖冲之根据《元嘉历》和古历,加上自己的观察试验计算, 提出了三百九十一年内一百四十四闰的新算法。
而且首次提出“岁差”和“交点月”的计算使用。 终于创造出了当时最新历法《大明历》。


据传说,二十四节气是黄帝之孙颛顼发明的,闰年是尧帝做出来的。传说不一定是真的,我国古人好把好事都集在名人身上,这样便于流传。二十四节气的发明不是一天完成的,也不应是个人成就,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数代人观察实践研究总结的结果。闰年的精确计算应是我国古代科学家祖充之。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这一点可以无疑问。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同岁月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切随岁月而生,一切随岁月而逝。一部历法史,也是人类变化史。科学历法的制定,说明岁月并不神秘。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依节时而为,顺于天道而成。我国古人很早就观察天文,制历法了,这可追溯到黄帝时代,关于天文历法,关于节气及岁月之闰,都有许传说,而且还是神话的,这可信又不可全信。节气历是先从物候历再到天文历的。我国的历法是经历不少沿革与争议的。在先秦历法中,先百夏商周历法,其中有四分历,古六万。到了汉至明清,又有太初历,大衍历,十二气历,授时历,崇祯历等。在历法之争上,有太初历之争,大明历之争,开皇历之争,大衍历之争,崇祯历之争,时宪历之争等。
二十四节气来历,敢于肯定的是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不应是只有一个人的发明,是集体的经验智慧完善后总结而得。闰年比较精确算准之功归功于祖充之是对的。二十四节气是逐步完善的,先测定二分二至,再到四立再及其他。最先是利用土圭测日影法确定。如今河南嵩山脚大还保留有最古老的“周公测量台”,就是最好佐证。

二十四节气不是某个人的发明,它是我国劳动人民 历史 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应该说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通过人们不断的改进与完善,于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太初历》并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
同样的道理,闰年也不是某个人的发明,它是为了弥补因人为历法规定造成的年度天数与地球实际公转周期的时间差而设立的。补上时间差的年份为闰年。
二十四节气和闰年都是我国古代历法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农历。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闰年又是谁研究出来的?
二十四节气和闰月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逐渐创立的,不是哪个人研究和发明出来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
最早的时候,一年分为春、秋两季,到了周代才进一步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大约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战国时代,逐渐有了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以后又经过不断补充、完善, 到西汉时期就已有了和现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了。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历法上占有重要地位。按阳历,二十四节气排列为:
二月:立春、雨水;
三月:惊蛰、春分;
四月:清明、谷雨;
五月:立夏、小满;
六月:芒种、夏至;
七月:小暑、大署;
八月:立秋、处暑;
九月:白露、秋分;
十月:寒露、霜降;
十一月:立冬、小雪;
十二月:大雪、冬至;
一月: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同农业生产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从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就可以看出: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的“立”字就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将临;
夏至、冬至 的“至”字则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来;
春分、秋分 的“分”字,即是平分的意思,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于夏至和冬至的中间;
雨水 表明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 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清明 则表示天气晴和,万物滋生;
谷雨 标志着雨量的增加,谷物茁壮成长;
小满 表明麦类等夏熟作物即将成熟;
芒种 则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和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 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所谓“三伏”就是这个时期;
处署 的“处”字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 表示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 表示天气转冷,露水很凉;
霜降 ,开始结霜;
小雪、大雪 ,开始下雪,直至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 是一年最冷的季节,人们一般数“九”来说明这一时期的寒冷程度。
为便于记忆,广大群众还将其编成歌诀广为流传: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又寒。
闰月
我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的,而是阴阳历。
阴阳历平年十二个月,六个大月各三十天,叫“大尽”,六个小月各二十九天,叫“小尽”,全年354.355天。而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天,全年天数与太阳年365.2422天相差约十天二十一时故须置闰,即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春秋中叶后规定十九年闰七个月。每逢闰年加一个月叫“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
古人很重视置闰,置闰可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并和自然季节大致吻合。 所以《尚书·尧典》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从现有文献看,殷周时代已经置闰,闰月一般放在年终,称为“十三月”。 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时一年之中闰两个月,所以会有“十四月”。春秋时代就没有这种情况了。秦至汉初在九月之后晦日已西,称为“后九月”,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后九月晦日已酉,至长安,舍代初以十月为岁首,以九月为岁末,所以闰月置于年终。上古也有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之类。当闰而不闰叫做“失闰”。
感谢阅读!我是“当文化插上翅膀”!
古老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在2016年被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
“‘第五大发明’的说法有科学依据。因为‘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历经几千年的农业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从气候学角度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规律,凝聚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观点及方法。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把全年分为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等,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朴素认知,农耕时代中国农民一直依靠“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生活和生产,这种科学认识然后又远播海外各大洲,影响了全世界。

“以现代气象学的观点来看,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地球运动、大气环流等影响,‘二十四节气’虽没有从这些角度去解释,但也从自然现象中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认知,客观反映了我国独特的气候特点,比如四季分明等。
《夏小正》一书是我国最早记录节气以及物候变化的里程碑式的文字,所记载的内容和观察,是后来‘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基础。古人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气候的实质是地球与太阳的相互运动,以及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物候与气象的有机组合。
在中国,“二十四节气”系统是逐步完备起来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战国末期《吕氏春秋》已明确提到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西汉刘安组织编写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并详细地介绍了节气推算的方法和节气的有关内容,论述了天地日月、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生成,以及对人类和 社会 生活秩序与农业生产的影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陶寺古观象台形成于公元前2100年的原始 社会 末期,比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英国巨石阵观测台(公元前1680年)还要早近500年。 随着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的发现,进一步印证了《尚书·尧典》中的记载,这说明中国人观测气象比西方早了500年。
那么为什么要设计出闰年呢?
据考证,最早在一年365天的历法当中加入“闰年”这个类似概念的是埃及帝国,他们希望在使用太阳历的同时确保历法与季节不脱节。

之后,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尤利乌斯·凯撒基于埃及的历法,创造出一年12个月365天的历法。在这之前,人们主要用一年355天的历法,每两年就插入一个月。虽然这个历法盛行了一段时间,但是随着研究发现一年其实大约为365.24天,因此凯撒创立了每4年一次闰年的办法来修正,他也因此被成为“ 闰年之父” 。
在格里高利历和闰年系统下,现代世界大部分国家的日历与季节周期保持同步。
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一直在努力让民用历、宗教历和农业历与太阳年同步。最终,人们通过增加“闰年”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不过,这只是暂时的,再过3300年,这个问题又会出现。
闰年如约而至:本周六,也就是2月29日,是一个闰日。历法上的这一奇怪现象(几乎)每隔4年就会出现一次。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尝试让日历与自然年同步,可惜事与愿违,反而引发了很多混乱。直至闰年出现,才补回了失去的时间。
这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并不是完整的365天,而是365.24219天。


回归年——地球公转一圈的真实天数(近似)

但是谁会想在365.24219天的时候庆祝新年呢?


于是我们把零头去掉了,把一年的时间统一为365天 。但是,这个零头是多少呢?0.24219天大概等于5.8个小时。也就是说, 我们每年都少过了5.8个小时。

时间都去哪儿了?这就是答案。



不过,时间等于金钱,这个道理很早就有人想明白了。于是在公元45年,古罗马独裁者凯撒皇帝针对每年丢失的5.8小时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



“ 我们先随便过个3年,不管那多出来的5.8个小时。到了第4年,我们把这些没过的时间加起来,凑出一整天安排在二月份里。”



就这样,闰年和闰月出现了!



凯撒虽然是拍脑袋想出这个方法的,但是你别说他这么做还挺有道理。

如果我们一直忽略每年少过的5.8个小时,那么100年后,我们的“日历年”和“真实年”(或者说回归年)之间就差了25天!也就是说, 每个世纪我们就会少过将近1个月的时间。
在古代,我国历法家一向把十九年定为计算闰年的单位,称为 “一章” ,在每一章里有七个闰年。也就是说,在十九个年头中,要有七个年头是十三个月。这种闰法一直采用了一千多年,不过它还不够周密、精确。
公元412年,北凉赵厞创作《元始历》,才打破了岁章的限制,规定在六百年中间插入二百二十一个闰月。可惜赵厞的改革没有引起当时人的注意,例如著名历算家何承天在公元443年制作《元嘉历》时,还是采用十九年七闰的古法。
祖冲之吸取了赵厞的先进理论,加上他自己的观察,认为十九年七闰的闰数过多,每二百年就要差一天,而赵厞六百年二百二十一闰的闰数却又嫌稍稀,也不十分精密。因此,他提出了三百九十一年内一百四十四闰的新闰法,这个闰法在当时算是最精密的了。
除了改革闰法以外,祖冲之在历法研究上的另一重大成就,是破天荒第一次应用了 “岁差” 。
祖冲之在历法研究方面的第三个巨大贡献,就是能够求出历法中通常称为 “交点月” 的日数。
祖冲之根据上述的研究成果,终于成功制成了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大明历》。这是祖冲之科学研究的天才结晶,也是他在天文历法上最卓越的贡献。
2020年,真是个特别的年份,闰年、闰月,都有了。希望一切能好起来,在这个特别长的一年里。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世界上只有中国才有的一种对季节的划分,在古代的中国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为什么中国会产生二十四节气? 中国文明是一个 农业文明 ,农作物的播种、田间管理、收割都必须不违农时,也就是必须在合适的时间里进行,才能有好的收获。那么为什么世界上其他以农业为主的古文明没有产生出二十四节气呢。
这是因为像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这些古文明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温暖湿润,冬天没有严寒,因此农作物的耕作时间不会受到太多限制。而中国不同, 中国是大陆性气候,冬天气候寒冷 。因此春天什么时候播种,秋天什么时候收割都必须严格的按照节气来进行,否则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
这样一个重要的发明,却并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它是中国古代先民历经漫长的时间和实践慢慢总结出来的,就好像木结构的房子、陶瓷制作等,也都是集体智慧的产物。
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划分的? 中国古代用的是阴历,可二十四节气是按照阳历来走的,比如每年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都是固定的日期,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 阴历对农业生产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只有按照太阳历,即太阳的高度,才能指导农业生产 。
因此, 古人将太阳历中的一年平均分成24等分,每一等分规定为一个节气 。古人并没有我们今天的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认识,所以他们是根据北斗七星的方位变化来划分节气的。
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名称如下: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
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
寒露、霜降、立冬、小雪
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古人在按照节气来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总结出了很多诀窍,如”清明下种,谷雨插秧“、”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白露忙耕地,秋分把地翻“等,形成了宝贵经验,在古代世代相传。
闰年是怎么来的? 首先,闰年也不是某一个人发明的, 历史 上就算有人发现有必要规定闰年,也早就湮没于 历史 洪流中了。
现代意义上的闰年,是为了补齐阳历上的误差。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是365日5时48分46秒,而一般的年份是365日,每过四年,多出来的时间合起来约为一天,因此每四年便在这一年加一天。
但中国古代的闰年并不是这么规定的。
我国古代按照农历,每年有十二个月,每个月30天,这样一年与阳历一年的天数差5天多,于是每隔2到4年,会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叫做闰月。而闰月加到一年的什么时候,则需参照二十四节气来判断。 加有闰月的那一年便称为闰年 。
同样,中国古代的闰年也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也是根据老百姓的长期观察的基础上,而后由国家来定的。
农历起源传说从三皇时起,至夏朝定型,以太阳轨道做依据,从立春日开始,分成二十四节气为一年,以干支和节气计时,一年约366天,也叫夏历、干支历、农历、太阳历等。。到了春秋时期,又以月亮轨道做依据,一朔一望为一月,一年十二个月,叫做阴历、朔望月、太阴历,月、日以数字计时(年份仍以干支或以年号),一年约为354天。。
中国历法实际是太阳历与太阴历合用,凡阴历月份只有节没有气的,就得重复过一次,称为润月,有润月的一年约有383天。(中国历不称润年而称润月。)
节气与公元纪年的西历(公历、新历),都是根据太阳运行的轨道制定,所以历时最接近。中国是辛亥革命后才引进的西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才停止使用民国国号,一律以公元纪年和中国农历一同使用。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法天则地,合以天完”,“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人”(注:《黄帝内经》),并结合长期的生产.天文.气象实践总结而成。
二十四节气表示地球绕太阳轨道(黄道)公转时到达的位置,黄道的圆周是三百六十度,太阳每年在公历三月二十一日通过春分点,黄经为0 ,以后沿黄经运行逐渐增加,绕行一周为一年。
每隔十五度便是一个节气,这样每个月里都有两个节气,一年十二月共二十四个节气,每个季节有六个节气。节气在古代称为“气”,每个月含的两个气,前的叫“节气”,后的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精确的指出了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直接为农业.天文.地理.医疗 养生 服务,这是我国历法最鲜明的特色,是世界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来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份相符,有“三年两头闰,三年两不闰”之说。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跟在几月份后面就叫闰几月。如2020年四月没有中气,就以四月份后闰四月。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好的问题。
您的问题实际上是两个,节气和闰年。
先说第一个,“农历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这里指出您的两个错误:一是农历的提法有误,中国历法分为阳历和阴历,而且是阴阳合历,农历不是标准提法。一般来说,农历就是阴历,是初一十五,是以月球为视角,反映的是阴晴圆缺;阳历是以太阳为视角,二十四节气不是农历而是阳历。
二十四节气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个回归年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二十四个结点日,它是阳历,不是阴历。相传是黄帝发现的(不是发明),其实更早。
闫年还是阳历。一个太阳回归年是365.25日,四个太阳回归年就多出一个整日,闫年是366日,四年一闫。
闫年同样不是发明,只是发现,也是黄帝以前的事了,至少是五千年以前。
中国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绝对不是某一个古人发明的,是长期观察天象,长期观察农时与太阳运行关系,总结出24节气。
全世界的古代人最初都是根据月盈月亏计时的,一年355天,共分12个月。
古代经济主要是农业和畜牧业,都是靠天吃饭。人们发现农作物及牧草生长跟月亮运行毫无关系,反而跟太阳运行有直接关系。于是发明了太阳历,原来的月亮历不要了,只有水手才用月亮历。
中国古人最先也是用月亮历计时,中国称阴历。也是发现阴历与农时不合,发明了太阳历,一年365天。当时阳历不用十进位,用的60进位的天干地支计数法,但将阳历一年365天分为24节气。每个节气对应农时,指导农事。所以24节气是阳历,不是阴历。
中国人最讲传统,不象古代埃及人希腊人将月亮历废了。发明了阳历还是舍不得丢弃阴历,想出折中办法。计时还是用阴历,某月某日,指的是阴历,24节气才与阳历对映。这种阴阳共存的历法称为农历,实际还是太阳历。
阳历一年365天,阴历一年355天,每年少10天。古人很有智慧,既舍不得阴历,又要用阳历,怎么办?于是想出三年多一个月,这就是闰年的原因。闰月跟吉凶祸福毫无关系,千万莫被Ⅹ经大师及算命先生忽悠。
现在的农历是民国以后的改良版,主体是阳历以I2个月为一年。但又保留了24节气及阴历的计时法。
阴历除了记录主要节日,已毫无用处,完全可以舍弃。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闰年又是谁研究出来的?
答:在中国,“二十四节气”系统是逐步完备起来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战国末期《吕氏春秋》已明确提到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西汉刘安组织编写的《...

二十四节气创始人是谁?
答:二十四节气创始人是帝喾。早在伏羲时期,就有了一年四季的概念。然而伏羲的四季概念并没有一个科学的时序,因此严重地制约了农耕业的发展。帝喾在伏羲订立四季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准确划定了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帝喾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合理安排人口住居地点,有效规避洪水侵害,从而保障了人们的生命...

24节气是什么时候谁定的?
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

24节气是谁制定的?
答:1、由来: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古人根据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指导农业生产不误时节。西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圭表测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节气。2、含义: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

24节气是什么时候谁定的?
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直射点的活动规律为:春分(3月21日...

现行的24节气是谁创立的?
答:http://astro.sina.com.cn/z/24_mangzhong.html ...二十四节气起源: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闰年又是谁研究出来的?
答: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闰年又是谁研究出来的?我们知道,二十四节气和闰年都是我国古代历法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农历,整个发明过程比较复杂,应该是众多古人智慧的结晶,但是被精细化整理出来的人应该是颛顼和祖冲之,中国人至今还保留着跟着节气生活的习惯,尤其是农耕更是...

24节气是谁研究出来的?
答:24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创造。它最早完整、科学的记载,出自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的完整、科学记载,出自淮南子天文训。24节气概况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为古代汉族劳动...

二十四节气创始人是谁?
答:颛顼上位之后,通过多年的对民间走访了解情况,他发现原来所说的太阳历仍然有很多不足,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于是颛顼利用天地变化以及日月星辰的规律重新制定了历法,以春天为一年的初始,今年一共分为12个月和12个气节,根据每个季节安排不同的生产活动。简介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

二十四节气为什么会这么准确呢?这到底是谁发明的啊?
答:19个阴历年和19个回归年的长度几乎相等,7个闰月一般在第3、6、9、11、14、17、19年。中国传统的农历与二十四节气已经融为一体。节气是按太阳的运行轨迹而制定的,由于它的存在,使得农历既可以根据月亮周期去判断日数、潮汐、动植物生长周期等,又可以根据节气去判断农牧业情况。二十四节气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