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用“乐不思蜀”保住了自己,却没有保住自己的儿子们吗?

作者&投稿:宋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季汉灭亡后,刘禅在司马昭面前上演了“乐不思蜀”,引发了后世的强烈批评。不过这几年网上兴起一股所谓“翻案风”,刘禅的“乐不思蜀”也被认为是“大智若愚”的表现,甚至有人以此认为刘禅是英雄。


同一个父亲,所生的儿子们外貌、性格是不一样的,有的懦弱、有的果敢、有的勇猛、有的刚烈。如刘禅一共有七个儿子,两个女儿,他们名字及爵位分别为:长子刘璿被立为太子、次子刘瑶被封为安定王、三子刘琮被封为西河王、四子刘瓒被封新平王、五子刘谌被封北地王、六子刘恂被封新兴王、七子刘虔被封上党王,还有两个女儿,分别嫁给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和关羽之孙关统。

刘禅的这些儿子们,太子刘璿很有可能是参与了姜维和钟会作乱,受到牵连,被失去理智的魏兵所杀。太子是蜀汉高层了,如果不是被牵连进去,是不会被杀的。可知太子刘璿也是有血性的,为恢复蜀汉尽了一份力。刘谌,更是早在刘禅决定开城投降之时,就到了昭烈皇帝庙,自杀殉国了。而其他儿子们,就没有选择反抗,而是跟着"懦弱"的父亲刘禅,一同归顺曹魏,苟延残喘。他们也没好活几天,如刘瑶、刘瓒、刘恂、刘虔都死于永嘉之乱。

在朝堂之上,面对投降派谯周的投降建议,刘谌非常愤怒,认为:"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刘谌觉得,在敌人兵临城下时,君臣、父子一定要抱着必死的决心,和敌人决一死战,大不了为江山社稷而死,去了九泉之下,见到先帝也可以瞑目了。可是后主刘禅听不进去他的忠言,采纳了谯周的意见,向邓艾投降。

北地王刘谌在劝谏无果后,同时为国家灭亡,而感到十分痛苦、悲愤,于是来到昭烈庙中痛哭,决定以身殉国。蜀汉对于北地王来说,就是他的根,如果国家灭亡,他的心也跟着死了,即使活着,也是一个行尸走肉。

他作为刘禅最有血性、最有骨气的儿子,在昭烈庙全家自杀而亡。刘谌被毛宗岗大师评价道:像刘禅这么"懦弱"的皇帝,竟然生出了一个自杀殉国的北地王刘谌,难能可贵,足以对得起九泉之下的刘备了。曹魏被司马炎取代时、东吴灭亡时,连一个像北地王刘谌那样的殉国皇族都没有,悲哀。



~

乐不思蜀,说典故。
答:想看看刘禅是什么反应。刘禅随从人员见景生情,潸然泪下,而刘禅却谈笑自若,不以为然,司马昭问刘禅:“你会不会想念故乡呢?”刘禅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典故,历来有争议,有人认为刘禅的乐不思蜀其实是大智若愚,是一种政治智慧,意在保护蜀国百姓和官员,韬光养晦以复国。

乐不思蜀的文言文
答:1. 乐不思蜀 古文翻译 原文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

历史上,“乐不思蜀”的典故出自哪一位历史人物?
答:历史上,乐不思蜀的典故出自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蜀汉被曹魏灭了之后,到洛阳,当时的晋王司马昭问他,在这里住的习惯吗?他乐呵呵地说很好,比在四川好多了。他的旧臣听到后,于是教他要悲悲戚戚地说思念故土。后来司马昭再一次问他,他于是按着大臣的说话跟司马昭说,司马昭跟他说这是你的大臣...

“乐不思蜀”的典故出自哪里?
答:人们常把乐以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起国破家亡...

乐不思蜀写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答:说的是蜀后主刘禅 乐不思蜀(lè bù sī shǔ),蜀:三国时期的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渊追谥)刘禅。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自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原文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

乐不思蜀指的是谁
答:旧大臣们看到这些蜀国的杂耍,都非常难过,可是刘禅却高兴的拍手叫好。司马昭故意讥讽的问刘禅在这里过得开不开心,想不想蜀国。刘禅却说自己在这里有得吃有得玩,一点也不会想念蜀国。后来,大家就用“乐不思蜀”来形容一个人过的很开心,都忘记了要回家!《乐不思蜀》原文:王问禅曰:“颇思蜀...

乐不思蜀的故事
答:没想到,阿斗居然开心地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说:“不会呀!在这里有得吃有得玩,我呀!一点也不会想念蜀国呢!”司马昭听了以后,在心里窃笑:“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呀!难怪会让自己的国家给亡掉!” 后来,大家就用“乐不思蜀”来形容一个人过的很开心,都忘记要回家! 扩展资料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

乐不思蜀这个词出自什么典故
答:乐不思蜀(lè bù sī shǔ),出自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蜀:三国时期的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渊追谥)刘禅。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原文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

刘禅为什么乐不思蜀
答:历史上的刘禅并不算是十足的昏君,因为在蜀汉他很少下过真正属于自己的圣旨。但后人已将刘禅逐步丑化成一无所事的人了。其实只要认真想一想就会明白,三国时期作皇帝时间最长的就是刘禅,如果他真是昏庸到了极点,怎么会坐那么长时间的皇位?刘禅“乐不思蜀”完全是明哲保身的韬光养晦之计!

乐不思蜀故事简介
答:想不想蜀国呀?”没想到,阿斗居然开心地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说:“不会呀!在这里有得吃有得玩,我呀!一点也不会想念蜀国呢!”司马昭听了以后,在心里窃笑:“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呀!难怪会让自己的国家给亡掉!”后来,大家就用“乐不思蜀”来形容一个人过的很开心,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