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疾病会影响到人的寿命? 严重危害人寿命的疾病有哪些?

作者&投稿:庄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十年间,我国人群的疾病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杨功焕说。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死因谱中共有103类疾病,在我国,存在重大变化的疾病有42种,有的死亡率上升很明显,有的下降很明显。对这42种变化较大的疾病,科研人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传染性疾病的下降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肠道传染病、病毒性疾病、疟疾和梅毒等传染病,在过去50年中一直下降,至2000年,急性传染病死亡在总死亡中所占比例非常小,仅为1.8%。

但与此同时,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却以惊人的速度在上升。据1998年全球疾病调查显示,43%归结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中国这一数字已达到60%。以糖尿病为例,从“死亡地图”研究中可见,从1991至2000年,我国人群的糖尿病死亡每年以9.8%的比率上升,男性和女性上升趋势相同,女性略高于男性,而且在农村、城市人群中均呈上升趋势。

肿瘤死亡的情况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1973至1975年全国肿瘤普查中,中国人群的肿瘤死亡构成以胃癌、肝癌、食道癌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肿瘤死亡谱不断发生变化。到2000年,肺癌、肝癌位居前两位,胃癌下降至第三位。尤其是肺癌,近年死亡率上升速度非常快,1996年以来开始在肿瘤死因顺序中排第一,98.1%的肺癌死亡病例发生在35岁以上,74.1%是60岁以上病例。主要以男性肺癌死亡率上升为主,城市上升趋势明显高于农村,过去10年,东部、中部肺癌死亡率上升非常显著。

另外,心脑血管、女性乳腺癌、肺结核等疾病也对中国人的生命健康造成很大威胁。

提出诸多新的问题 有待深入挖掘研究

“死亡地图”研究中,有一个现象引起研究人员的思考:肝癌死亡率以前在华东一带比较高,据推测与该地区水质、黄曲霉素污染等因素有一定关系,但原来肝癌死亡率并不高的中部一些地区,现在也变成肝癌死亡高发区,什么原因呢?杨功焕教授估计,可能与肝炎感染率提高有关,但是否确实,尚需更深入的研究。

由“死亡地图”引出的类似新问题数不胜数。杨功焕说,“死亡地图”提供的虽是十分基础的公共医学信息,但这些信息并不是孤立的,而与社会、经济、环境、人的行为等诸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死亡地图”带出的许多线索,值得深入挖掘。

“死亡地图”记录的十年,中国人口已开始走向老龄化,人口因素与非人口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从而掌握哪些是可控因素,哪些是不可控因素,以利于疾病控制。据介绍,人口因素的影响指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导致死亡率的上升或下降,非人口因素指人口因素之外的社会、经济、环境、行为等各种因素。以女性乳腺癌引起的死亡为例,按“死亡地图”项目的统计,非人口因素的贡献率较大,妇女婚姻状况、哺乳情况等都算是非人口因素,但哪些非人口因素更容易诱发乳腺癌,值得专门研究。

糖尿病在城市人群和农村人群中,死亡率上升幅度都很大。城市人群中,人口因素导致其上升的比重不足40%,非人口因素起了更大作用;农村人群中非人口因素的作用更大,男性高达82%,女性高达85%。为何城乡人群存在这样的差异?在城市和农村,哪些非人口因素是导致糖尿病死亡率急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一张“死亡地图”,似乎只对十年中不同疾病在不同地区的死亡率分布进行了静态的展示,但支撑地图绘制的数据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样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曾被称为“白色瘟疫”的肺结核,50年代以前,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80年代被认为已基本征服,但“死亡地图”研究显示,90年代肺结核又卷土重来,易感人群的数量也在增加。在城市人群肺结核死亡率持续下降的同时,农村人群死亡率1994年后一直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没有进一步下降。从肺结核的“死亡地图”看,标注为高死亡区的一些地区,如广西、贵州、湖南、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等地,大多艾滋病的感染也较严重,这是否意味着肺结核的死亡率与艾滋病的感染存在关联?杨功焕认为也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提示危险行为因素引起人们足够重视

许多危险行为因素,如吸烟、不健康的饮食、静坐生活方式的比例上升,与疾病的发生和死亡率的上升直接相关,但仍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杨功焕说,他们不仅希望“死亡地图”为决策者、研究者提供信息,更重要的,希望百姓了解自己身边的疾病及伤害问题,了解哪些个人行为与疾病相关,从而调整生活方式,降低患病概率。

“死亡地图”研究再次证明了吸烟的危害。在吸烟上,男性与女性存在明显的行为差异。据调查,2002年,男性吸烟率为66.9%,平均日吸烟量为15支;女性吸烟率3.2%,平均日吸烟量为10支。“死亡地图”数据显示,男性和女性虽生活在同一环境中,但男性肺癌死亡率每年上升6%,女性的比率则是平稳的,这说明行为差异是主要原因,吸烟者得肺癌的概率更大。

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人群中,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偏高。研究人员认为,这与静坐生活方式的比例上升有关。静坐生活方式指不参加任何体力活动或体育活动,或活动每周少于3次,每次少于20分钟。据悉,采取静坐生活方式虽然不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直接因素,但其容易导致肥胖,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心脑血管等慢性病本来在城市人群死亡谱中居于重要地位,“死亡地图”研究显示,农村人群中慢性病的死亡率也在上升。杨功焕说,除了一些偏远贫困地区,总体上看,农村的死亡模式正与城市日益接近,时间上差不多晚十年,即上世纪90年代初城市的死亡模式恰恰是2000年农村的死亡模式,这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颇有关联。例如,在广东等地,一些农民将土地租出去,自己不再当农民,极少从事体力劳动,如果不加以注意,也会患上各种“城市病”。

“死亡地图”研究还显示,十年间,因伤害导致的死亡基本上是平稳的,但有些类别的伤害死亡率上升较快。例如,交通事故死亡率每年6.1%的速度迅速上升,到2000年,其死亡率超过了一直居于伤害死亡首位的自杀。杨功焕告诉记者,交通事故的发生虽与车况、路况有关,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违章行为,无论司机还是行人,违章的现象相当普遍。

在伤害死亡中,自杀死亡率虽未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但也观察到一些变化。相当一段时期,我国农村人群自杀高于城市,农村女性自杀高于男性。但现在,农村与城市自杀死亡率日益接近,农村女性自杀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据介绍,在西方国家,绝大部分自杀是由精神疾患引起的,我国的情况则不同,因精神疾患自杀的比例只有60%,相当一部分自杀者,尤其是农村女性,主要因教育水平不高、缺乏处理问题能力,一时冲动而自杀。杨功焕认为,随着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这一类自杀会逐步减少,但因焦虑、抑郁、紧张、恐惧等各种精神卫生问题导致的自杀可能会上升,尤其在压力日益增大的城市人群中,因此,针对这类问题的精神预防工作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1 恶性肿瘤 22.17%

2 脑血管病 22.63%

3 心脏病 16.77%

4 呼吸系统疾病 14.09%

5 损伤、中毒 6.18%

6 消化系统疾病 3.10%

7 内分泌 , 营养代谢系统 2.66%

8 泌尿、生殖系病 1.49%

9 精神病 1.16%

10 神经病 0.97%

       帕金森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就是平常所见的手抖;肌肉僵直,帕金森病患者的肢体和躯体通常变得很僵硬,初期感到某一肢体运动不灵活,有僵硬感,并逐渐加重;运动迟缓,甚至做一些日常生活的动作都有困难,如解系鞋带、扣纽扣等动作变得比以前缓慢许多,或者根本不能顺利完成;除此之外,字越写越小的“小写症”、“面具脸”也是其主要症状表现之一。       尽管帕金森病本身不致命,一般不影响寿命,但是,若没能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很容易导致身体机能下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而致残,最后出现如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可能会威胁到生命的并发症。       从目前对帕金森病的临床治疗经验及帕金森病患者长期随访结果显示,一旦病情被诊断,首选应该是药物治疗,以此补充患者体内缺乏的多巴胺物质,患者需要终身服药。一般情况下,病情初期依靠药物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当帕金森病进展到3-5年左右,药物疗效会下降,药物副作用也会显现,出现异动症和开关现象,比如病人服药后出现肢体不受控制的扭动,形如舞蹈,或者患者因长期服药,症状如同有一个看不见的开关在操纵,常有突然全身僵硬、不自主运动甚至寸步难行的状况发生。       帕金森病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寿命,常见因素有哪些?       1、损伤是帕金森病不可忽视的并发症       病情的发展,震颤,僵直,协调功能障碍,会逐渐累及运动功能,脚下遇到障碍物时容易跌跤甚至可发生骨折等损伤,冬天结冰及雨天湿滑的路面,厕所及浴室潮湿光滑的瓷砖地板,对于动作迟钝,步履不稳的帕金森病病人都是危险的场所,要格外小心,避免摔跌。       2、常并发心理障碍和智能减损       尤多见于晚期病人,帕金森病表现的肢体震颤,僵直,动作笨拙以及缺乏面部表情而呈现的面具脸,兼之说话含混不清,语调单一,音量降低,流口水等,使病人感到有失大雅,心理上常有自卑感,不愿参加社会活动,不去公共场所,疏于人际交往,在治疗中及疾病发展过程中,还可见到失眠,焦虑,抑郁等。       3、由于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导致消化系统并发症的发生,表现为:营养障碍和水电解质紊乱,与吞咽困难,饮食减少,液体补充不足有关,吞咽困难是因为咽部肌肉的协调动作发生障碍,咀嚼的速度减慢,其结果是进食缓慢而更长时间地咀嚼,使食物在口腔和咽喉部堆积;如进食过快则可导致噎塞和呛咳,食管扩张,假憩室形成,食管扩约肌功能不良,胸骨后有烧灼感,放射学证明有胃,食管返流,胃排空延迟,有人统计约占55%,表现为餐后饱胀,恶心,呕吐,小肠运动功能不良,由此产生腹胀感,放射学检查提示小肠扩张,结肠功能不良,主要表现为便秘,其高发生率(50%~67%)和顽固性给病人带来痛苦,使医生治疗棘手,消化系统的各种并发症有其相同的病理生理基础,都是由于胃肠平滑肌过度紧张,运动缓慢,相互协调不良所致。       4、感染       感染是对帕金森病构成威胁的并发症,一般的呼吸道感染,发热都会使本病症状加重,病人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感冒经常发生,也容易罹患支气管炎,肺炎,胃肠炎等;尿频也常成为帕金森病人求医的原因,尤其夜间尿频给病人带来不少麻烦,男性病人常合并前列腺肥大,可导致排尿困难,女性病人因护理不周,尿便浸渍等,可造成泌尿系统反复感染直至肾功能损害。       5、肢体挛缩,畸形       肢体挛缩,畸形,关节僵硬等主要见于本病的晚期,故对早,中期病人应鼓励其多运动,为晚期病人多做被动活动。       上述五种帕金森病伴发症是造成患者出现生活困难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帕金森病治疗中这些伴发症的治疗也很重要,因为他们关系着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问题。       正确的疗法可以大大地减轻并发症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因此帕金森病患者应当及时就医,选择科学的疗法,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帕金森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就是平常所见的手抖;肌肉僵直,帕金森病患者的肢体和躯体通常变得很僵硬,初期感到某一肢体运动不灵活,有僵硬感,并逐渐加重;运动迟缓,甚至做一些日常生活的动作都有困难,如解系鞋带、扣纽扣等动作变得比以前缓慢许多,或者根本不能顺利完成;除此之外,字越写越小的“小写症”、“面具脸”也是其主要症状表现之一。       尽管帕金森病本身不致命,一般不影响寿命,但是,若没能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很容易导致身体机能下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而致残,最后出现如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可能会威胁到生命的并发症。       从目前对帕金森病的临床治疗经验及帕金森病患者长期随访结果显示,一旦病情被诊断,首选应该是药物治疗,以此补充患者体内缺乏的多巴胺物质,患者需要终身服药。一般情况下,病情初期依靠药物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当帕金森病进展到3-5年左右,药物疗效会下降,药物副作用也会显现,出现异动症和开关现象,比如病人服药后出现肢体不受控制的扭动,形如舞蹈,或者患者因长期服药,症状如同有一个看不见的开关在操纵,常有突然全身僵硬、不自主运动甚至寸步难行的状况发生。       帕金森病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寿命,常见因素有哪些?       1、损伤是帕金森病不可忽视的并发症       病情的发展,震颤,僵直,协调功能障碍,会逐渐累及运动功能,脚下遇到障碍物时容易跌跤甚至可发生骨折等损伤,冬天结冰及雨天湿滑的路面,厕所及浴室潮湿光滑的瓷砖地板,对于动作迟钝,步履不稳的帕金森病病人都是危险的场所,要格外小心,避免摔跌。       2、常并发心理障碍和智能减损       尤多见于晚期病人,帕金森病表现的肢体震颤,僵直,动作笨拙以及缺乏面部表情而呈现的面具脸,兼之说话含混不清,语调单一,音量降低,流口水等,使病人感到有失大雅,心理上常有自卑感,不愿参加社会活动,不去公共场所,疏于人际交往,在治疗中及疾病发展过程中,还可见到失眠,焦虑,抑郁等。       3、由于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导致消化系统并发症的发生,表现为:营养障碍和水电解质紊乱,与吞咽困难,饮食减少,液体补充不足有关,吞咽困难是因为咽部肌肉的协调动作发生障碍,咀嚼的速度减慢,其结果是进食缓慢而更长时间地咀嚼,使食物在口腔和咽喉部堆积;如进食过快则可导致噎塞和呛咳,食管扩张,假憩室形成,食管扩约肌功能不良,胸骨后有烧灼感,放射学证明有胃,食管返流,胃排空延迟,有人统计约占55%,表现为餐后饱胀,恶心,呕吐,小肠运动功能不良,由此产生腹胀感,放射学检查提示小肠扩张,结肠功能不良,主要表现为便秘,其高发生率(50%~67%)和顽固性给病人带来痛苦,使医生治疗棘手,消化系统的各种并发症有其相同的病理生理基础,都是由于胃肠平滑肌过度紧张,运动缓慢,相互协调不良所致。       4、感染       感染是对帕金森病构成威胁的并发症,一般的呼吸道感染,发热都会使本病症状加重,病人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感冒经常发生,也容易罹患支气管炎,肺炎,胃肠炎等;尿频也常成为帕金森病人求医的原因,尤其夜间尿频给病人带来不少麻烦,男性病人常合并前列腺肥大,可导致排尿困难,女性病人因护理不周,尿便浸渍等,可造成泌尿系统反复感染直至肾功能损害。       5、肢体挛缩,畸形       肢体挛缩,畸形,关节僵硬等主要见于本病的晚期,故对早,中期病人应鼓励其多运动,为晚期病人多做被动活动。       上述五种帕金森病伴发症是造成患者出现生活困难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帕金森病治疗中这些伴发症的治疗也很重要,因为他们关系着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问题。       正确的疗法可以大大地减轻并发症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因此帕金森病患者应当及时就医,选择科学的疗法,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帕金森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就是平常所见的手抖;肌肉僵直,帕金森病患者的肢体和躯体通常变得很僵硬,初期感到某一肢体运动不灵活,有僵硬感,并逐渐加重;运动迟缓,甚至做一些日常生活的动作都有困难,如解系鞋带、扣纽扣等动作变得比以前缓慢许多,或者根本不能顺利完成;除此之外,字越写越小的“小写症”、“面具脸”也是其主要症状表现之一。       尽管帕金森病本身不致命,一般不影响寿命,但是,若没能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很容易导致身体机能下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而致残,最后出现如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可能会威胁到生命的并发症。       从目前对帕金森病的临床治疗经验及帕金森病患者长期随访结果显示,一旦病情被诊断,首选应该是药物治疗,以此补充患者体内缺乏的多巴胺物质,患者需要终身服药。一般情况下,病情初期依靠药物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当帕金森病进展到3-5年左右,药物疗效会下降,药物副作用也会显现,出现异动症和开关现象,比如病人服药后出现肢体不受控制的扭动,形如舞蹈,或者患者因长期服药,症状如同有一个看不见的开关在操纵,常有突然全身僵硬、不自主运动甚至寸步难行的状况发生。       帕金森病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寿命,常见因素有哪些?       1、损伤是帕金森病不可忽视的并发症       病情的发展,震颤,僵直,协调功能障碍,会逐渐累及运动功能,脚下遇到障碍物时容易跌跤甚至可发生骨折等损伤,冬天结冰及雨天湿滑的路面,厕所及浴室潮湿光滑的瓷砖地板,对于动作迟钝,步履不稳的帕金森病病人都是危险的场所,要格外小心,避免摔跌。       2、常并发心理障碍和智能减损       尤多见于晚期病人,帕金森病表现的肢体震颤,僵直,动作笨拙以及缺乏面部表情而呈现的面具脸,兼之说话含混不清,语调单一,音量降低,流口水等,使病人感到有失大雅,心理上常有自卑感,不愿参加社会活动,不去公共场所,疏于人际交往,在治疗中及疾病发展过程中,还可见到失眠,焦虑,抑郁等。       3、由于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导致消化系统并发症的发生,表现为:营养障碍和水电解质紊乱,与吞咽困难,饮食减少,液体补充不足有关,吞咽困难是因为咽部肌肉的协调动作发生障碍,咀嚼的速度减慢,其结果是进食缓慢而更长时间地咀嚼,使食物在口腔和咽喉部堆积;如进食过快则可导致噎塞和呛咳,食管扩张,假憩室形成,食管扩约肌功能不良,胸骨后有烧灼感,放射学证明有胃,食管返流,胃排空延迟,有人统计约占55%,表现为餐后饱胀,恶心,呕吐,小肠运动功能不良,由此产生腹胀感,放射学检查提示小肠扩张,结肠功能不良,主要表现为便秘,其高发生率(50%~67%)和顽固性给病人带来痛苦,使医生治疗棘手,消化系统的各种并发症有其相同的病理生理基础,都是由于胃肠平滑肌过度紧张,运动缓慢,相互协调不良所致。       4、感染       感染是对帕金森病构成威胁的并发症,一般的呼吸道感染,发热都会使本病症状加重,病人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感冒经常发生,也容易罹患支气管炎,肺炎,胃肠炎等;尿频也常成为帕金森病人求医的原因,尤其夜间尿频给病人带来不少麻烦,男性病人常合并前列腺肥大,可导致排尿困难,女性病人因护理不周,尿便浸渍等,可造成泌尿系统反复感染直至肾功能损害。       5、肢体挛缩,畸形       肢体挛缩,畸形,关节僵硬等主要见于本病的晚期,故对早,中期病人应鼓励其多运动,为晚期病人多做被动活动。       上述五种帕金森病伴发症是造成患者出现生活困难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帕金森病治疗中这些伴发症的治疗也很重要,因为他们关系着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问题。       正确的疗法可以大大地减轻并发症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因此帕金森病患者应当及时就医,选择科学的疗法,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十年间,我国人群的疾病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杨功焕说。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死因谱中共有103类疾病,在我国,存在重大变化的疾病有42种,有的死亡率上升很明显,有的下降很明显。对这42种变化较大的疾病,科研人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传染性疾病的下降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肠道传染病、病毒性疾病、疟疾和梅毒等传染病,在过去50年中一直下降,至2000年,急性传染病死亡在总死亡中所占比例非常小,仅为1.8%。

但与此同时,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却以惊人的速度在上升。据1998年全球疾病调查显示,43%归结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中国这一数字已达到60%。以糖尿病为例,从“死亡地图”研究中可见,从1991至2000年,我国人群的糖尿病死亡每年以9.8%的比率上升,男性和女性上升趋势相同,女性略高于男性,而且在农村、城市人群中均呈上升趋势。

肿瘤死亡的情况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1973至1975年全国肿瘤普查中,中国人群的肿瘤死亡构成以胃癌、肝癌、食道癌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肿瘤死亡谱不断发生变化。到2000年,肺癌、肝癌位居前两位,胃癌下降至第三位。尤其是肺癌,近年死亡率上升速度非常快,1996年以来开始在肿瘤死因顺序中排第一,98.1%的肺癌死亡病例发生在35岁以上,74.1%是60岁以上病例。主要以男性肺癌死亡率上升为主,城市上升趋势明显高于农村,过去10年,东部、中部肺癌死亡率上升非常显著。

另外,心脑血管、女性乳腺癌、肺结核等疾病也对中国人的生命健康造成很大威胁。

提出诸多新的问题 有待深入挖掘研究

“死亡地图”研究中,有一个现象引起研究人员的思考:肝癌死亡率以前在华东一带比较高,据推测与该地区水质、黄曲霉素污染等因素有一定关系,但原来肝癌死亡率并不高的中部一些地区,现在也变成肝癌死亡高发区,什么原因呢?杨功焕教授估计,可能与肝炎感染率提高有关,但是否确实,尚需更深入的研究。

由“死亡地图”引出的类似新问题数不胜数。杨功焕说,“死亡地图”提供的虽是十分基础的公共医学信息,但这些信息并不是孤立的,而与社会、经济、环境、人的行为等诸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死亡地图”带出的许多线索,值得深入挖掘。

“死亡地图”记录的十年,中国人口已开始走向老龄化,人口因素与非人口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从而掌握哪些是可控因素,哪些是不可控因素,以利于疾病控制。据介绍,人口因素的影响指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导致死亡率的上升或下降,非人口因素指人口因素之外的社会、经济、环境、行为等各种因素。以女性乳腺癌引起的死亡为例,按“死亡地图”项目的统计,非人口因素的贡献率较大,妇女婚姻状况、哺乳情况等都算是非人口因素,但哪些非人口因素更容易诱发乳腺癌,值得专门研究。

糖尿病在城市人群和农村人群中,死亡率上升幅度都很大。城市人群中,人口因素导致其上升的比重不足40%,非人口因素起了更大作用;农村人群中非人口因素的作用更大,男性高达82%,女性高达85%。为何城乡人群存在这样的差异?在城市和农村,哪些非人口因素是导致糖尿病死亡率急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一张“死亡地图”,似乎只对十年中不同疾病在不同地区的死亡率分布进行了静态的展示,但支撑地图绘制的数据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样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曾被称为“白色瘟疫”的肺结核,50年代以前,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80年代被认为已基本征服,但“死亡地图”研究显示,90年代肺结核又卷土重来,易感人群的数量也在增加。在城市人群肺结核死亡率持续下降的同时,农村人群死亡率1994年后一直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没有进一步下降。从肺结核的“死亡地图”看,标注为高死亡区的一些地区,如广西、贵州、湖南、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等地,大多艾滋病的感染也较严重,这是否意味着肺结核的死亡率与艾滋病的感染存在关联?杨功焕认为也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提示危险行为因素引起人们足够重视

许多危险行为因素,如吸烟、不健康的饮食、静坐生活方式的比例上升,与疾病的发生和死亡率的上升直接相关,但仍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杨功焕说,他们不仅希望“死亡地图”为决策者、研究者提供信息,更重要的,希望百姓了解自己身边的疾病及伤害问题,了解哪些个人行为与疾病相关,从而调整生活方式,降低患病概率。

“死亡地图”研究再次证明了吸烟的危害。在吸烟上,男性与女性存在明显的行为差异。据调查,2002年,男性吸烟率为66.9%,平均日吸烟量为15支;女性吸烟率3.2%,平均日吸烟量为10支。“死亡地图”数据显示,男性和女性虽生活在同一环境中,但男性肺癌死亡率每年上升6%,女性的比率则是平稳的,这说明行为差异是主要原因,吸烟者得肺癌的概率更大。

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人群中,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偏高。研究人员认为,这与静坐生活方式的比例上升有关。静坐生活方式指不参加任何体力活动或体育活动,或活动每周少于3次,每次少于20分钟。据悉,采取静坐生活方式虽然不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直接因素,但其容易导致肥胖,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心脑血管等慢性病本来在城市人群死亡谱中居于重要地位,“死亡地图”研究显示,农村人群中慢性病的死亡率也在上升。杨功焕说,除了一些偏远贫困地区,总体上看,农村的死亡模式正与城市日益接近,时间上差不多晚十年,即上世纪90年代初城市的死亡模式恰恰是2000年农村的死亡模式,这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颇有关联。例如,在广东等地,一些农民将土地租出去,自己不再当农民,极少从事体力劳动,如果不加以注意,也会患上各种“城市病”。

“死亡地图”研究还显示,十年间,因伤害导致的死亡基本上是平稳的,但有些类别的伤害死亡率上升较快。例如,交通事故死亡率每年6.1%的速度迅速上升,到2000年,其死亡率超过了一直居于伤害死亡首位的自杀。杨功焕告诉记者,交通事故的发生虽与车况、路况有关,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违章行为,无论司机还是行人,违章的现象相当普遍。

在伤害死亡中,自杀死亡率虽未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但也观察到一些变化。相当一段时期,我国农村人群自杀高于城市,农村女性自杀高于男性。但现在,农村与城市自杀死亡率日益接近,农村女性自杀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据介绍,在西方国家,绝大部分自杀是由精神疾患引起的,我国的情况则不同,因精神疾患自杀的比例只有60%,相当一部分自杀者,尤其是农村女性,主要因教育水平不高、缺乏处理问题能力,一时冲动而自杀。杨功焕认为,随着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这一类自杀会逐步减少,但因焦虑、抑郁、紧张、恐惧等各种精神卫生问题导致的自杀可能会上升,尤其在压力日益增大的城市人群中,因此,针对这类问题的精神预防工作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1 恶性肿瘤 22.17%

2 脑血管病 22.63%

3 心脏病 16.77%

4 呼吸系统疾病 14.09%

5 损伤、中毒 6.18%

6 消化系统疾病 3.10%

7 内分泌 , 营养代谢系统 2.66%

8 泌尿、生殖系病 1.49%

9 精神病 1.16%

10 神经病 0.97%

影响人的寿命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寿命的因素有哪些?除了饮食与运动,另外1个比较难控制

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包括肺癌,胃癌,艾滋病,白血病,这些目前还都很难得到根治,严重危害人类寿命

糖尿病是怎样引起的?得了糖尿病会影响寿命吗?​
答:超重或肥胖体重超重和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体重超重24的人,糖尿病的发病率是体质指数正常者的两倍。而肥胖的人,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是体重正常者的三倍。原因在于肥胖者的胰岛素受体减少和受体缺陷,发生胰岛素抵抗现象比较高,会影响到葡萄糖的转运、利用和蛋白质的合成。微...

乙肝对于寿命有什么影响?
答:现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平均寿命也越来越高。然而,很多疾病依然会损害人们的健康,影响人们的寿命。有些人就非常好奇:乙肝对于寿命有什么影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乙肝。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性乙肝,是指慢性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

患高血压的人一般寿命大概是多少岁?有什么依据?
答:现在患高血压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众所周知,高血压对健康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严重的会影响预期寿命和事故。一些患有高血压的人寿命明显较短,可能活到五六十岁,而另一些人则能活到八九十岁。患有高血压的人怎么能活到90岁呢?今年已经90岁的李叔叔,他的高血压已经能减缓30、40年了,在50多岁的...

人的寿命与抽烟、喝酒有关系吗?
答:这会唤醒大脑并使事故变得非常敏捷,因此肺部清洁且肺部不会麻痹。禁酒后,肝脏缓慢恢复正常,减轻肝脏负担,减轻肝脏疾病,减轻对冠状动脉壁的刺激并稳定血压。总之,吸烟和饮酒会影响人们的寿命,因为吸烟和饮酒会增加罹患某些癌症的风险,并使准时戒烟和饮酒的人的预期寿命延长10年以上。

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有哪些?用思维导图方式呈现
答:而长期的酗酒也会导致各种慢性疾病,比如说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等疾病。所以说,想要长寿,大家就要做到戒烟戒酒,远离烟酒危害。2、控制体重 对于现代人来说,严重影响人类寿命原因,其中重要的一个就是过度的肥胖,体重超标。过度的肥胖带来的健康问题是非常多的,比如会导致高血压、高脂血症、...

哪些职业病会影响到人的寿命
答:你好朋友,这样的职业病有好多种,比如就做办公室的人,最终都是腰间盘突出,如果在车间粉尘比较大的,可能就是尘肺,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会导致职业病的发生,从二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因此,了解相关情况,避免容易导致职业病的不良因素,对于我们保持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影响寿命的几大要素?
答:4. 情绪管理:人们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及时调整不良心态,以积极态度面对生活。追求名利是短暂的,财产留给后代,健康却是自己的。研究表明,情绪乐观的人比悲观的人寿命更长。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人寿命也更长。心胸开阔、宽容豁达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5. 疾病因素:多数老年人的死因并非自然衰老,...

人为什么会衰老死亡,什么因素限制了你的寿命?
答:但是终归到底,我们人类从出生都死亡,仿佛就是命中注定的结果。任何人都无法逃脱。无论你是世界亿万富翁,还是著名的歌星,在古代,多少代君臣帝王,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但无疑他们都向命运下低了头。其实人的衰老是一种疾病,古人认为这种病可以治,所以帝王们一直在寻找和祈求灵丹妙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

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寿命?饮食、运动,具体应该怎么做?
答:想要 健康 长寿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下面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寿命?影响寿命的因素其实有很多,而且这些因素可以共同决定一个人的寿命,其中包括 遗传、饮食、运动 等。要是一个人 经常抽烟、经常喝酒 ,身体患各种疾病的概率就会增长, 寿命也会因此而缩短 。但要能够...

人的寿命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请病缠身,风雨不支,寒暑难耐”,这样的人能活多久呢?查理并没有在疾病面前倒下,他意志坚强,不灰心,不后退,几十年如一日地锻炼身体,终于成为战胜疾病的强者,以91岁高龄度过了人生。疾病虽然是影响寿命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患有慢性疾病的人,也是有可能成为老寿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