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批评性影评,要有深度

作者&投稿:石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按照朋友的说法,《非诚勿扰》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商业电影,它可以做到不需要导演、仅凭几个段子就能拼凑出一部电影,植入广告无孔不入,生怕别人不知道。也正是这种信手拈来的成功带给冯小刚莫大满足,《唐山大地震》要拿五亿票房自然不是话题炒作,熟悉冯小刚的人都知道他敢喊这话。

只作单纯比较的话,《唐山大地震》比《非诚勿扰》确实有进步,冯小刚成功地回到了导演的位置——可惜是个黄金八点档的电视剧导演。我的情感能接受这部电影,但我的理性不能,它其实不怎么好。再后退一步讲,《唐山大地震》终究是一部平庸的商业电影,手法平平无奇,不存在闪光亮点。可即便如此,《唐山大地震》依然能够如愿以偿,升级为一部里程碑式的主旋律电影。倒不是说冯小刚有故意的投机取巧,而是电影要讲的意思跟主旋律电影不谋而合,感谢解放军之前要先感谢国家。

时至今日,当评价一部电影是“把故事讲好”和“不哭不是人”之类的标准时,我们就知道中国电影其实已经病入膏肓了。讲好一个故事是起码的基本原则,能让观众哭否和电影的好坏完全是两码事。如果光追求这两件事的《唐山大地震》被捧上天,进而堆造出五亿票房,那这个市场确实有些恐怖,所有人只能愿赌服输。

影片的开场部分还可以,地震毕竟不是拉锯战,猛烈袭来又无情离去,留下了无数尸体和遍地废墟。光从看点来分析,《唐山大地震》下重金去打造的地震场面是电影的精华,IMAX巨幕同步发行看的也就这么十来分钟。如果对比《超强台风》之流的山寨特技场面,那受益于外来团队的《唐山大地震》还凑合,可实质上还是袭人故智,又一组视觉特效的流水作业。其余一个半小时,这部电影放在十寸上网本上观看都不会有任何影响。

由于地震的短暂,《唐山大地震》把讲述中心放在了内心的余震上,一个拆散开来的家庭和几个阴影未退的亲人。试图以小见大,这个想法也没错,然而冯小刚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实在一般,他就是不停试图要打动你。当年哥能让你笑,这回要让你们哭。惨不忍睹的地震现场,步步紧追的生离死别,片中人物时不时会落泪,进而希望观众也跟着落泪。

电影有个不错的头,后来小孩开始长大就自乱阵脚,一会下海发了财,一会女儿生小孩,太过仓促。盘算下来,笑场的次数还真不少,至少可以跟植入广告们打个平手。最需要点睛一笔的高潮部分,影片卯足了劲要煽情,可徐帆的一跪和张静初的对不起都没能镇住场,情绪酝酿实在不够。如果说中国人懂中国人,天灾无情人有情,那么冯小刚的亲情牌打对了,可他打对牌就能赢取一切么?事实并非如此。这帮人想的也没错,渴望被感动的人们实在太多了,可惜里面真的没有我。【

推荐一下《唐山大地震》的影评~

  距离汶川地震发生半个多月以后,利用周末看完了《唐山绝恋》。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看这部电视剧——难道伤痛还不够深,需要用以前的伤痛来释放当下的伤痛?!
    
  历史永远铭刻着这个坐标:东经118.2°,北纬39.6°;人类永远铭记着这个时间:公元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8秒:
    
  唐山上空电闪雷鸣,地面狂风暴雨,距地面深达16公里处的地壳突然发生剧烈地震荡,冲击波相当400枚当年广岛原子弹的大地震发生了,仅仅20多秒,242769个鲜活的生命消失了,164851人遭到致命的重伤,中国北方的工业重镇唐山在瞬间被夷为平地,其惨烈的程度远远超过二战的广岛。
    
  时间逐渐抚平了人们的伤痛,一座新唐山又矗立在新中国的版图上。唐山地震三年后,老导演傅超武拍摄了一部关于唐山大地震的电影:《蓝光闪过之后》。但关于唐山大地震的电视剧却迟迟没有出现,一直到2006年,二十二集电视剧《唐山大地震》才正式拍摄完成,当此剧在某电视台播放的时候,却被国家相关部门叫停——我不禁想起了前几年的《走向共和》的遭遇。叫停的原因,据说是因为国家地震总局对艺术作品《唐山大地震》提出了异议。后来,在多方协调下,《唐山大地震》才以更名为《唐山绝恋》播放。
    
  虽然剧名只是剧情的某种延伸,但作为一个灾难剧,特别是“唐山大地震”这样的特定的事件,名字的改变,无疑是减少了此剧的悲壮色彩。更何况,片名的改变,使一部灾难片变成了爱情片,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惆怅和无奈。
    
  这部二十二集的电视剧,可分为震前、震中、震后三部分,在地震来临前,我们看到,一切都是那么的平静、安详,幸福地生活、恋爱,或者为生计而劳作,前十一集虽然用抒情的表现手法来描绘人们的生活的状态,但其暗藏的灾难始终绞着观众的心,可视为地震来临时的铺底。等到了地震来临时,众生万象,有高贵的人性,也有卑劣的嘴脸,等到地震过后,重建成为主题,在这里,我们又看到高于一般情感的大情,或者说,是大爱。
    
  李健雪不愧是实力派演员,对于剧中的向市长这一角色,表演非常到位,特别有这样一个画面,我都快掉眼泪了。李雪健扮演的市长一身旧军服,步履蹒跚,满面愁容,他站在废墟中,眼含热泪地对数百名孤儿说:“1976年7月28日,大家永远不要忘记这个日子,它是我们唐山的忌日。唐山是震不垮的!你们是唐山的未来!现在我们的条件养活不了你们,等条件好了,我一定把你们接回来,唐山永远是你们的家。”
    
  1976年7月28日,是唐山的忌日。2008年5月19日—21日,全国哀悼日。这三天,不仅是对汶川地震中遇难同胞的哀悼,也是对32年前唐山大地震遇难同胞的哀悼。

  我要先从冯导的一条微薄说起,他在新浪的微薄上这样写道:遇热心人苦口婆心劝我治疗脸上的白癜风且免费献出祖传秘方,在此一并叩谢。这病在下就惠存了。不是不识好歹,皆因诸事顺遂,仅此小小报应远比身患重疾要了小命强。这是平衡。也让厌恶我的人有的放矢出口恶气。再者即使治愈,我也变不成黄晓明,顶多就一不用打底色的杜月笙。

  凡事诸事顺遂,这是我们都应该明白的道理。中国人从08年开始,或者说从更远久的时候开始,就已经开始经受了各种各样的灾难,无论外敌入侵,还是自家内讧,无论地震雪崩,还是干旱洪水。有人总说:多难兴邦。有人也说,这是轮回。不管怎么说,中国讲究的水来土掩兵来将挡,就是讲求的一个“中和”和“以不变应万变”。

  这部冯导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你要问我哭了没。当然哭了。我是一个敏感的人,特别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细节感染,在电影当中,有各种各样的情节等着你,给你下几个催泪弹,如果你真的没有哭,我倒觉得不正常了。

  毕竟,我们都是见过、甚至是经历过地震的中国人。相信很多的人都已经知道,这部电影是改编自《余震》,然后就上了一个讨巧的名字,其实讲的是地震之后的事情。这让我想起了《2012》,他们两者其实没有可比性,一个宣传的是灾难背景下的情感,一个就是典型的灾难剧。但是,两部电影的片名倒是异曲同工。《唐山大地震》这个名字一公布,马上就会有无数的人被吸引,我相信很多人都是抱着灾难片的感觉去的。

  关于冯导,我相信很多人有一个这样的认知,我在大学的时候就经常听同学说,他是中国最本土的导演,他知道中国的观众需要什么,他也善于挖掘那些观众看不到的细枝末节,然后无限放大,不管是搞笑还是催泪,都自成一派,成为了现在中国最大牌的导演之一。你如果非要说他有什么大智慧也可以。不过在我看来,他是有很多小聪明,而正是因为这些小聪明,才让冯导变成了今天的又本土又大牌的导演。

  我相信,拍摄这样一部有关地震题材的电影,是有风险的,也是需要技巧的。我们对地震这个话题太敏感了,虽然像我这样的年龄没有经受过唐山大地震,但是我听父辈人说起,还有很多的内幕和各种民间传言。所以,面对这样沉重的话题,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心怀谦卑和感恩,去看待这种电影,而电影也基本上达到了我们的预期,但是,离开了地震,离开了我们心中的那些感通,还能说些什么呢?

  这部电影绝对不是灾难片,如果你抱着去看灾难片的心情去,那么肯定会失望。地震的场面和时间也很短,只是加了一个2332的噱头,而从这32年上,也是把一家人的悲欢离合放在了一起,浓缩出了一部在地震背景之下的悲情剧。也就是说,即使你远离了地震这样的背景,这个故事是依然有据可依的,这就是小聪明的地方。

  我曾经问过一位在唐山的朋友,问他看了这部电影没有,他说看了。我说什么感觉,他说没什么感觉,我又问那你家人呢?他说也都一般。就觉得假了一些,不够真实。我说哪里假?他说,感觉。

  如果离开了地震这样的背景,这也就是一部家庭的伦理剧,如果这个家庭不是发生在地震的唐山,而是发生在其他地方,一开始的离散和痛苦,到最后32年到汶川的相遇,都可以作为一部不错的催泪弹。但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如果,电影就是发生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这也造成了本来哪里都可以的故事,拥有了它的特性和特殊的地方。

  不过可惜的是,电影在对人性的挖掘上,我觉得还略有欠缺。只是几个演员演的可圈可点,比如老戏骨陈道明,张弛有度,而镜头的感觉也堪称是一流,内敛之中的那种爆发力和对于大灾难面前的那种隐忍,看着着实让人揪心,张静初的表演也算中规中矩,虽然没有在《孔雀》中那么的有亮点,但是也已经不错,徐帆就是电影当中最大的催泪弹了,无论是歇斯底里的呐喊还是佝偻的背影,鼻子总是酸酸的。另外陆毅,算了,跑龙套吧。

  如果你要把这部电影单单看做是一部催泪的感人影片,那么它是成功的。大段大段的情节,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然后陡然直下的催泪效果,都是十分明显的让你哭让你感受悲痛。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冯导的小聪明,他一向拍电影有目的性,无论是让你搞笑,还是让你哭,再加上他对演员的那种戏份的了解和把握,你要说这部电影,催泪效果不够,我觉得是牵强的。电影当中所有的情节和导演设置的桥段,都是为了哭点去的,所有的那些悲痛和爱恨,亲情和爱情,欢笑和泪水,都是中国的观众所关注和喜欢的,而且这次正中下怀。

  但是,如果单单是一部催泪的电影,那么大家肯定都是买账的。可是这又是一部特殊的电影,他的故事发生在了绝大多数人都不想再提及的唐山大地震上。这就有犹如一种,一个普通的东西,加上了特殊的敏感的背景,那么本身也就是不再普通了。而我那位在唐山的朋友说,听他的父母说当时其实不是这样的情况,电影里好多的地方其实都是现代的影子,所以在感觉上就是在看电影,不是在看自己的曾经。

  电影2个多小时,如果抛开地震的背景,就是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电影中间的部分明显拖沓,跨度的时间本身就长,又加上好几条线索,主题也比较的分散,然后再电影的后半段,直接用几个现代的标志来转换时间,明显卡在了那里跳脱不开。也就是说,这本身可以拍好几个长篇的故事,硬是加塞在了几十分钟里,人物的反应和那些情节之间的关系,显得牵强和生硬。

  另外就是大家都批评的广告的植入问题了,尽管现在吵得是沸沸扬扬,但我依然觉得广告注入不怕,但是你要植入的自然和得体。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家能吃饭就和剑南春吗?还是在大灾难下买保险就买某某品牌。我觉得都不得体,生搬硬套,让我想起了湖南丑女好丑里所有的浴衣都是多芬。

  冯导总是强调这部电影很感人,用多少的数据来说多少人看他的电影潸然泪下,纸巾都不够用。但是,催泪的电影和伟大的电影,还是有区别的。光是通过制作催泪弹来彰显人性,还是要在情节里讲人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往往就在一线之间。所以,如果是催泪电影,合格了。如果是伟大的电影,还远远不够。

  地震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些感人的事情,不是歇斯底里,更不是之后单纯的援建,而是在内心当中油然而生的悲怆,感受到生在危急关头的渺小和在大爱之中的磅礴,而更多的故事,是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寻找、去用自己的内心感受。这种感觉,或许再怎么拍电影也无法呈现,或许更多的时候,我们的那种期待总也不能够实现。

  还是那句话吧,离开了地震,面对它,我们应该说些什么。而除了让观众留下对地震回忆和缅怀逝者的眼泪,是不是更应该更多的思考和回想。冯导肯定也明白,逗你笑之后思考容易,而让你哭之后思考,却是难上加难。

  ——面对批评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虚心接受,拿批评当蜜喝;一种是本能的不高兴而且当时就挂脸。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前一种人起码是不真实的,言不由衷,往轻了说是虚伪,往重了说是阴险。和这种人打交道要小心。和后一种人交朋友就塌实多了,起码丫不是一处心积虑憋着坏准备当圣人的阴谋家。不信你可以试试。

  ——没逼人感动,是说不感动的人一定会有。听不懂人话可以原谅,装弱智就是自取其辱了。

  感动是感动,流泪是流泪了,这之后,看看还剩下什么吧。你说呢?

  参考资料: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462776/

《唐山大地震》200字 影评
答:不过请问一下,有多少人去认真找过关于唐山大地震的书和记录片去看的?能找到多少?去找汶川的,又能找到多少?看完了,你们会哭吗?太多的事情,已经随死者而去。而活者亲历所见的,很多都深埋心底,说出来的,在经历一次次改编后,一次次为艺术和思想服务后,也可能面目全非。一段人与灾难博斗,...

求《唐山大地震》影评 500字左右
答:我给你找了篇影评,看看吧。一向不看剧情介绍的我在看电影时才知道~原来,这是一部情感片,而非灾难片。其实广义上讲也算是灾难片,大地震给一个完整的家庭造成支离破碎、生理和心理上的沉重打击。对人来说,地震是自然灾难、震后则是人心的灾难。影片开头就带领我们来到了1976年7月。酷夏的唐山,...

求唐山大地震影评
答:同时,一部成功的让人印象深刻的商业电影更多是兼具时代性和现代性的,而〈唐山大地震〉虽然讲述的70年代开始的故事,但放在中国的当下则被赋予了更多的现代意义,他还提到:“《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其实不是关于地震的,他是关于我们要怎样重新确立对家人和家庭的爱。这个提法在现在特别有价值,在中国走过一世纪的苦难...

唐山大地震影评800字
答:跑到废墟 “我要我女儿的腿!我要我女儿的腿!”方登一把死死的抱住她,看到的是一个做母亲的痛,方凳也想起了再唐山大地震母亲的痛苦抉择。第八次流泪 在救援中方登和方达相认之后,方达带方登回了家,站在家门口手指张开,轻轻推开大门,门缓缓打开,元妮(妈妈)在小屋里包饺子,两只包饺子手不停地颤抖,没抬头只是说...

电影 唐山大地震怎么样??我想要客观一点的评价
答:不知他人看后评价,本人看后两个感觉。第一,电影场面宏大,但宏大的场面却不能代表本片的艺术价值,仅仅能代表投资方丰厚的经纪实力!第二,情节略显老套,但演员的表演功底深厚所以情感表达与爆发的地方依然令人非常感动!我也是瞎说,不对的地方请指正!

求影评、读后感各一篇!20号要交了!
答:唐山大地震 影评 时间飞逝,34年前的那场残酷的大地震曾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唐山大地震,这五个可怕的字眼,仅仅是在短暂的几秒钟里,一个繁荣而平静的城市就灰飞烟灭,成了一片渺无声息的废墟。虽然我并没有亲生经历,但仍然令我极为震撼。观看了刚刚上映的感动人心的“唐山大地震”,我感慨万分。

如何评价《唐山大地震》电影中母亲救儿子而放弃女儿的行为?
答:对于《唐山大地震》电影中母亲救儿子而放弃女儿的行为,我个人既不赞同更不批评。因为在两者只能选其一,母亲会更偏重于自己的喜欢,这是无可厚非的。同时在那种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母亲的内心也是很痛苦的。一、《唐山大地震》电影中母亲为救儿子被迫放弃女儿在《唐山大地震》电影中有一幕让我印象...

影评专业你好,请问《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从什么角度评论? 我只要角度...
答:从剧情吧,前后逻辑叙事角度,因为蒙太奇剪辑的水平比较低...还可以从特技上谈谈,就是巨资打造的地震。还可以讨论一下前期宣传对票房的影响。这部电影并没有那么好,所以可以夸的就只能是剧情上的成功了。 建议可是适度提一些电影的瑕疵。我是唐山的 唐山的都觉得拍的没那么好 我的影视赏析老师也评论...

唐山大地震影评800字左右~
答:在《唐山大地震》中她客串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汶川地震中的母亲。为了救女儿的生命,同时为了保护解放军和志愿者的生命,她自己选择了让救援队锯断女儿腿的救援办法。最后看着女儿被抬出来,她一遍又一遍的大喊:“妈对不起你,我要找女儿的腿!”这场戏绝对让每个人都撕心裂肺。张静初紧紧拽住奔向...

跪求《唐山大地震》影评,以英语作文的形式,高一水平
答:Time flies, 34 years ago that the cruel earthquake has touched the hearts of countless people. Tangshan earthquake, the five terrible word, is just a brief few seconds of a prosperous and peaceful city to ashes, became a vague sound of the ruins. Although I do not ow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