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几年级学初中文言文

作者&投稿:慎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求小学到初中的全部文言文

小学: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

初一:童趣、山市、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伤仲永、木兰诗(诗歌)、孙权劝学、口技、夸父逐日(短古文)、共工怒触不周山(短古文)、狼。

初二:桃花源记、爱莲说、陋室铭、三峡、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马说、满井游记。

初三: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出师表,公输、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曹刿论战。

2. 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要求掌握哪些文言文知识

一、《伤仲永》 1.出处: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代表作:《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宦新义》残卷、《老子》若干条。

4.内容理解: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5.字词句: A.字音:环谒〔ye〕 泯〔min〕然 称〔chen〕 夫〔fu〕 B. 词义: ⑴.通假字: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②.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才”,才能。 ③.未尝识书具: “尝”同“曾”,曾经。

⑵.古今异义: ①.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eg: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eg: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⑶.一词多义: ①.自:a.自己,eg:并自为其名;b.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a.听说,eg:余闻之也久;b.名声,eg: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其:a.这,eg:其诗以养父母;b.他的,eg:稍稍宾客其父。

④.并:a.连词,并且,eg:并自为其名;b.副词,全,都,eg: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名:a.名词,名字,eg:并自为其名;b.动词,说出,eg:不能名其一处也。

⑥.宾客: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eg: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eg: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⑦.就:a.动词,完成,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动词,从事,做,eg:蒙乃始就学。

⑧.然:a.代词,这样,eg:父利其然也;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eg:泯然众人矣。 ⑨.于:a.介词,此,eg:贤于材人远也;b.介词,在,eg:与厅事之东北角。

⑩.为:a.动词,作为,eg:其读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动词,成为,eg:卒之为众人。 ⑩.夫:a.指示代词,那些,eg:今夫不受之天;b.名词,丈夫,eg:夫起大呼。

⑷.词语活用: ①.忽啼求之(啼,哭着,动词作状语。) ②.父异焉(异,奇怪,形容词作动词。)

③.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④.父利其然(利,作动词。)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作状语;环谒,四处拜访。)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世隶耕(隶,属于。) ②.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③.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④.通悟:通达聪慧。

⑤.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⑥.彼其:他。

⑦.泯然:完全。 ⑧.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全局表判断。)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务农。 ②.省略句:a.不使学。

(即“不使之学”,省略宾语) 不让方仲永学习。 b.令作诗。

(即“令其做诗”,省略宾语) 我叫方仲永作诗。 c.还自扬州。

(省略主语“我”) (我)从扬州回乡。 d.受之天。

(“之”后省略“于”) 先天得到的。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学习。 ⑤.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⑥.其诗以养其父母,收族为意: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写成。

⑧.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叫他做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跟以前听说的相当了。 ⑨.今夫不受之天,故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之成为普通人就完了吗? 备注:文章属于一篇随笔,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写法。 二、《木兰诗》 1.出处: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名歌中的一首 叙事诗 ,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首诗后经文人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互相辉映,对后代的文学艺术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2.字词句: A.字音:机杼〔zhu〕 鞍鞯〔an jiang〕 辔〔pei〕头 鸣溅溅〔jian〕 金柝〔tuo〕 阿姊〔zi〕 霍霍〔huo〕 可汗〔ke han〕 贴:军帖〔tie〕;贴〔tie〕黄花;字帖〔tie〕 B.词义: ⑴.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粘贴。 ②.出门看火伴:“火”通“伙”。

⑵.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⑶.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鞍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

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 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⑷.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



~

中考中,语文中的文言文一般是初二学的还是初三的?
答:最重要的是八年级下册,其次是八年级上册,再其次是九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七年级的除《论语》十则外,基本不考。

文言文从几年级开始补课
答:一般在六年级。初一就开始正儿八经学,小时候很多东西都是先背下来,在理解的很容易,长大了要理解了在背就难了,毕竟孩子大了就不太喜欢这些东西了,孩子在懒点,那就更别想了,小时候还能开发孩子的智力,低年级的孩子,可以引导孩子接触一些比较容易诵读的古文。

初中的文言文有哪些课文
答:一、七年级上册文言文:1、《童趣》沈复。2、《论语》十则。3、《山市》蒲松龄。4、《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5、《咏雪》。6、《陈太丘与友期》。7、《寓言四则》。8、《智子疑邻》。9、《塞翁失马》。二、七年级下册文言文:1、《伤仲永》王安石。2、《孙权劝学》、《资治通鉴》。3、...

七年级的文言文有哪些
答:一、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1、童趣(沈复)2、《论语》十则3、山市 蒲松龄4、《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5、咏雪6、陈太丘与友期7、寓言四则8、智子疑邻9、塞翁失马 二、七年级下册文言文 1、伤仲永 王安石2、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3、口技 林嗣环4、短文两篇5、夸父逐日6、共工怒触不周山7、狼...

人教版初一上下册文言文
答:(李白) 登黄鹤楼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3、马说(韩愈)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第六单元 ...

初二上册要学的文言文有哪些
答:1. 初中要学的所有文言文 按人大版教材,不包括诗词曲,课本注明要求精读的文言文有: 初一上册4篇:《童趣》、《论语十则》、《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初一下册5篇:《伤仲永》、《木兰诗》、《口技》、《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以前是《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文言文有哪些
答:八年级上学期语文一共有16篇文言文,分别为: 《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核舟记》《大道之行也》《望岳》《春望》《石壕吏》《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观潮》《湖心亭看雪》《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初一文言文有那几篇
答:1. 初一一共有几篇文言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第一单元 5、童趣(沈复) 第二单元 10、《论语》十则 第三单元 15、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西江月(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第四单元 20、*山市(蒲松龄) 第五单元 25、《世说新语》...

文言文在几年级接触比较好
答:一般是在六年级。低年级的孩子,可以引导孩子接触一些比较容易诵读的古文,比如《菜根谭》《小窗幽记》这一类的,先培养孩子对于文言文的语感。也可以把一些文言文句子融汇到日常的交流中去,例如劝导孩子不要强求别人时,可以引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说到某人的不懂装懂时,可以引用“知之为知...

初二初三文言文
答:3. 初中全部的文言文 按人大版教材,不包括诗词曲,课本注明要求精读的文言文有: 初一上册4篇:《童趣》、《论语十则》、《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初一下册5篇:《伤仲永》、《木兰诗》、《口技》、《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以前是《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