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请高手帮我把各届人大的举行时间,还有历史常考的一些人大会议的意义、内容也帮我 各位大神,高中历史哪些是常考点

作者&投稿:殷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28日)
第二次会议(1955年7月5日~30日)
第三次会议(1956年6月15日~30日)
第四次会议(1957年6月26日~7月15日)
第五次会议(1958年2月1日~11日)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59年4月18日~28日)
第二次会议(1960年3月30日~4月10日)
第三次会议(1962年3月27日~4月16日)
第四次会议(1963年11月17日~12月3日)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64年12月21日~1965年1月4日)

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75年1月13日~17日)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78年2月26日~3月5日)
第二次会议(1979年6月18日~7月1日)
第三次会议(1980年8月30日~9月10日)
第四次会议(1981年11月30日~12月13日)
第五次会议(1982年11月26日~12月10日)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83年6月6日~21日)
第二次会议(1984年5月15日~31日)
第三次会议(1985年3月27日~4月10日)
第四次会议(1986年3月25日~4月12日)
第五次会议(1987年3月25日~4月11日)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88年3月25日~4月13日)
第二次会议(1989年3月20日~4月4日)
第三次会议(1990年3月20日~4月4日)
第四次会议(1991年3月25日~4月9日)
第五次会议(1992年3月20日~4月3日)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93年3月15日~31日)
第二次会议(1994年3月10日~22日)
第三次会议(1995年3月5日~18日)
第四次会议(1996年3月5日~17日)
第五次会议(1997年3月1日~15日)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98年3月5日~19日)
第二次会议(1999年3月5日~16日)
第三次会议(2000年3月5日~16日)
第四次会议(2001年3月5日~15日)
第五次会议(2002年3月5日~15日)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2003年3月5日~18日)
第二次会议(2004年3月5日~14日)
第三次会议(2005年3月5日~15日)
第四次会议(2006年3月5日~14日)
第五次会议(2007年3月5日~16日)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2008年3月5日—18日)
第二次会议(2009年3月5日—13日)
第三次会议(2010年3月5日—14日)
第四次会议(2011年3月3日—14日)
【不好意思粘来的 只有这么多 其他的 找不到 】

PS: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X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X次会议 简称 X届全国人大X次会议 中国共产党第X届中央委员会第X次全体会议 简称 党的X届X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代表、内容、意义

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考点】
时间:1921年7月23日至31日
地点: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
代表:出席代表13人、代表党员50多人。
内容: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纲领(最高)大会确定了党成立以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意义: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共,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考点】
时间: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地点:在上海举行。
代表:出席代表12人、代表党员195多人。
内容:大会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低纲领即中国现阶段的革命任务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即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意义:这次大会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

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考点】
时间:1923年6月12日至20日
地点:在广州举行。
代表:出席代表30人、代表党员420多人。
内容:中心议题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
意义:奠定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没有提出中共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为后来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埋下祸根

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1925年1月11日至22日
地点:在上海举行。
代表:出席代表20人、代表党员994多人 。
意义: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
地点:在武汉举行。
代表:出席代表82人、代表党员57967多人 。
大会的召开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仅半个月的非常时刻召开的。

第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
地点:在苏联莫斯科举行。
代表:出席代表142人、代表党员4万多 。
意义:基本上统一了全党思想,对克服党内“左”倾情绪,实现工作转变,起了积极作用。

第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考点】
时间: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
地点:在延安举行。
代表:出席代表755人、代表党员121万人 。
内容: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大会通过的新党章强调了群众路线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意义: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实现了,全党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为抗日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1956年9月15日至27日
地点:在北京举行。
代表:出席代表1026人、代表党员1073万人 .
内容: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第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1969年4月1日至24日
地点:在北京举行。
代表:出席代表1512人、代表党员2200万人.
内容:大会的召开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

第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1973年8月24日至28日
地点:在北京举行。

代表:出席代表1249人、代表党员2800万人
内容:批判了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罪行,但坚持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

第十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1977年8月12日至18日
地点:在北京举行。
代表:出席代表1510人、代表党员3500多万人.
内容:华国锋作政治报告。十一大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重申了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目标。

第十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1982年9月1日至11日
地点:在北京举行。
代表:出席代表1690人、代表党员3965万人.
内容: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十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
地点:在北京举行。
代表:出席代表1997人、代表党员4600多万人。
内容: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第十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考点】

时间: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
地点:在北京举行。
代表:出席代表2000人、代表党员5100万人 。
内容: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第十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1997年9月12日至18日
地点:在北京举行。
代表:出席代表2108人、代表党员5800多万人.
内容: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2002年11月8日至14日
地点:北京举行
代表:出席代表2114人、代表党员6600万人
内容: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2007年10月15日至22日
地点在北京举行。
代表:出席代表2213人、代表党员7300万人
内容: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2012年11月8日至14日
地点:在北京召开
代表:出席代表2270人、代表党员8000多万人

其他重要会议【考点】
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瓦窑堡会议: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洛川会议: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七届二中全会: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
新政协会议:1949,北京→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需要注意的几次重要会议【考点】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文家市决策、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
纠正党内的错误: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制定国共合作方针:中共三大、瓦窑堡会议;
党的基本路线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三大;
党的指导思想:七大(毛泽东思想)、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十六大(三个代表)

相关知识点:
党代会的专用名词:“几届几中全会”
1.“届”:用于定期的会议,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新的党章,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每届任期5年。但由于政治运动等原因,九大直到1969年才召开,而十大、十一大均比党章规定提前一年召开,到了1982年的十二大及以后各次党代会,才真正按“八大”确定的党章的规定,5年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我们某次党代会的中央委员会议为“几届几中全会”。
2.“中”:是指中共中央委员会议,如“七届二中全会”就是指七大的党代表选出来的中央委员召开的第二次中央委员会议。

3.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是我党的最高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会议,也是每五年一次。 在两次会议期间,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出的一个若干人团体,称为中央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每年都要举行一次会议。那么,中央委员会的第几次会议就是“几中”。而“人大”在每年也会有一次会议,这个会议与全国政协同期举行,就是我们所说的“两会”。
4.几大几次会议和几届几中全会的区别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由中央委员会召集。中央委员会认为有必要,或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省一级组织提出要求,全国代表大会可以提前举行;如无非常情况,不得延期举行。

书上都有,你为什么自己不去看呢?学习是没有捷径的,你自己不学是告诉你高考答案也没有用。

高中历史中所需的各个人大大会和全会的时间和开会重要内容~

高中历史应该是考党代表大会不是人大会议吧~
帮你整理了一下高中教材中中共召开过的重要会议,可能不全。
1、1921年中共一大明确了党的纲领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定了党的纲领和章程
2、1922年中共二大,确定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3、1923年中共三大: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独立性。
4、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左倾统治,确立毛泽东正确领导;实现三个挽救,生死攸关转折。
5、1935年12月17日,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6、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新民民主义国家、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7、1949 年 3月在西柏坡举行七届二中全会 ,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阐明在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途径。全会号召全党同志在胜利面前,必须警惕骄傲自满情绪,必须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
8、1956年9月中共八大通过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新党章。规定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9、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由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建设)、伟大决策(改革开放)、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邓小平为核心)。
10、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1、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
12、1993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第三代领导核心。
13、1997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高中历史的知识点越来越多,我们需要做一个整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网络整理的高中历史考点,希望对你有用。
高中历史考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考点:《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①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揭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伟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共产党宣言》最后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②《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考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和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经济条件: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②阶级条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即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欧洲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③理论条件:19世纪三大优秀理论成果--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④实践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
(2)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从此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考点:巴黎公社运动
(1)巴黎公社的成立
3月18日革命成功,3月28日,在市政厅广场举行巴黎公社成立大会。
(2)革命措施:公社废除了资产阶级反动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公社委员会是经普选产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下设执行、军事、公安、司法、财政、教育等十个委员会,行使政府所属各部门的权力。公社委员和工作人员都由选举产生。
(3)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巴黎公社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更没有前人可供借鉴的经验。
(1)俄国十月革命
①二月革命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政体,性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二月革命胜利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
②《四月提纲》列宁认为,当前形势的特点和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
③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④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国内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国际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一个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它同时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高中历史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与发展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权利法案》
①时间:1689年。
②主要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③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8世纪前期,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②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③内阁行使行政权,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考点:美国共和制联邦政体的确立
(1)1787年宪法
主要内容:
①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利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②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最高司法机关归最高法院。
特点: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作用: ①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②宪法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③宪法一定程度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2)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在中央权力加强的同时,各州还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拥有一些州权。这既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考点:法国共和制和德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①1875年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总统任职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②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
(2)评价: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而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则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
考点: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871年)
(1)内容:宪法确定了君主立宪政体,规定:“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部分组成。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
(2)评价:宪法的颁布,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十分迅速的发展。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不彻底、不完善。
高中历史考点: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政治制度
考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①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这是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深刻的背景。
②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从男性公民中选举产生,十将军委员会统帅军队,参与政治。十将军在公民大会上通过举手的方式选出,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
③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考点:罗马法
(1)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①公民法基本上属于罗马及其公民的法律。它包括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及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法。
②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它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③罗马法的核心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可以购买奴隶,保护除奴隶以外自由民的权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作用。
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统治。
②罗马法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它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③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