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蔡孑民先生的原文 我所认识蔡孑民先生的阅读要求

作者&投稿:播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蔡先生是中国近代的大教育家。这句话并不是泛说,这是我从和他直接接触的感受中所得的结论。
我于一九一五年到北大,在文科中国哲学门中当学生。蔡先生在一九一七年初到北大当校长。有一天,我在一个穿堂门的过道中走过,蔡先生不知道有什么事也坐在过道中,我从这位新校长身边走过,觉得他的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使我心里一阵舒服。我想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春风化雨吧。蔡先生一句话也没有说就使我受到了一次春风化雨之教,这就是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比什么言都有效。
一九一八年,我有一件事需要北大的证明书,时间紧迫。照正常手续办来不及了,我决定直接去见校长。校长室单独在一个大院子中,我走进院门,院子中一片寂静,校长室的门虚掩着,门前没有一个保卫人员,也没有服务人员,我推开门走进去,外间是一个大会客室兼会议室。通往里间的门也虚掩着,门前没有秘书,也没有其他职员。我推开门进去,看见蔡先生一个人坐在办公桌前看文件。我走上前去,站在他的身旁,他亲切地问:“有什么事吗?”我把一封已经写好的信递过去,他看了信说:“这是好事,当然出证明书。”我说:“请校长批一下。”他提起笔批了几个字,亲切地交待说:“你拿着这个到文书科,叫他们开一个证明书。”我就退出来到文书科去了。我进去和退出这一段时间内没有看见第二个人,当时我想,蔡先生以校长之尊,不要校长排场,也不摆校长架子。他一个人坐在校长室里,仍然是一介寒儒,书生本色,办事从容不迫,虽在事务之中,而有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蔡先生在几分钟之内不但解决了我的问题,也把我引到了这个境界的大门口。
事后,有同学告诉我说,文书科的人说,你是越级,学校要有处置,我说,“蔡先生到北大是来办教育,不是来做官。我是他的学生,不是他的下级,有什么越级不越级的。”我一笑置之。当时大多数的学生及社会一般人都知道,蔡先生到北大并不是来做官的,当校长并不违反他的“三不主义”(三不的第一“不”是不做官)。
一九二二年,蔡先生以北大校长的资格到欧洲和美洲参观调查,当时,我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院学习。在纽约的北大同学会,听说蔡先生要从伦敦到纽约,就组织了一个接待委员会,我也是委员之一。我们到纽约的码头上迎接蔡先生。只见他仍然是一介寒儒,书生本色,没有带秘书,也没有带随从人员,那么大年纪了,还是像一个老留学生,一个人独往独来。他不惊动驻纽约的中国领事,也不惊动驻华盛顿的中国使馆的外交人员,住在哥伦比亚大学附近的小旅馆内,和同学们在一起。一些生活上的事务都由接待委员会经理。
有一个中国的中年教育工作者,当时也在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她公开地说:“我算是真佩服蔡先生了。北大的同学都很高傲,怎么到了蔡先生的面前都成了小学生了。”
在纽约的中国留学生为蔡先生开了一个欢迎会,会场说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大教室内,到会的人很多,座无虚席蔡先生一进了会场的门,在座的人呼地一声都站起来了,他们的动作是那样的整齐,好像是听到一声口令。其实并没有会么口令,也没有人想到要有什么口令,他们每一个人都怀着自发的敬仰之心,不约而同地一起站起来了。蔡先生在发言中讲了一个故事,说是一个人的朋友得到了神仙的法术,能点石成金。这个朋友对这个人说:我能点石成金,你要多少金子,我都点给你。这个人说:我不要金子,我只要你那个手指头。全场哄然大笑。蔡先生接着说:“诸位同学到国外留学,学一门专业知识,这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要得到那个手指头,那就是科学方法。你们掌握了科学方法,将来回国后,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对中国做出贡献。”蔡先生的慈祥诚恳的气象和风趣的言语,使几百个到会的人都高高兴兴地满意而去。
我想他们是应该满意的。他们也享受了一次春风化雨也被蔡先生引到一种精神境界的大门口,如果他们有足够的自觉,他们也会这样说。
后来我的学习深入了一步,对于这种精神境界的内容也逐渐有所认识,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我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句成语把它总括起来,这句成语是“极高明而道中庸”。我很欣赏宋朝道学家程明道的一首诗,诗说:“年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人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自豪雄。”这首诗的第一、二句是说他的生活状况,第三、四句是说“道中庸”,第五、六句是说“极高明”,第七、八句是说到了这个地步就可以成为孟子所说的“大丈夫”。我认为,蔡先生的精神境界和气象是和程明道相类似的。现代的人谁也没有见过程明道,但是,他的学生们所形容的话是有记录的,我是把这些记录和我心目中的蔡先生相比较而说上边那句话的,相信不会有大错。
清朝末年,废除了科举,但到了民国初年科举的余毒还没有清除。人们还是把当时的学堂的等级比附为科举中的等级。人们把县立的高等小学毕业生比附为秀才,把省立的高等学堂的毕业生比附为举人,把京师大学堂的毕业生比附为进士。清末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就是北大的前身。我进北大的时候,北京的人还称它为大学堂,当时北大的大部分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们,都还认为上北京大学就是要得到一个“进士出身”,为将来做官的正途。当时的北大学生都想着,来上学是为了混一个资格为将来做官做准备。北大无形中是一个官僚养成所。当时法科是一个热门,因为人们认为上法科到做官是顺理成章的,文科是一个最冷的冷门,因为人们都不清楚文科究竟是干什么的。
蔡先生到北大首先聘任陈独秀为文科学长,这个布告一出来,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因为陈独秀显然不是一个准备做官的人。在陈独秀身上,人们也逐渐了解文科是做什么的了。
蔡先生在为文科换了新学长之后,又陆续聘请了全国在学术上有贡献的知名学者,到北大开课,担任教师,学生们觉得学校的学术空气日新月异,也逐渐认识到大学是研究和传授学术的地方。在大学中唯一的价值标准是学术,谁在学术上有贡献,谁就受到尊敬。混资格准备做官的思想逐渐没有了,新的学风树立起来了。当时有一句口号:为学术而学术这个口号在解放后受到了批判。其实这一口号所反对的是为做官而学术,这在当时是切中时弊的。
照着这个价值标准,蔡先生在聘请教师的时候,不论一个人的政治派别和政治意见,只要他在某一个专业上有贡献,有地位,就请他来开课,担任教师,这就是所谓‘兼容并包”,这是众所周知的,不必多说了。
兼容并包的另一方面,是对于老、中、青的兼容并包。蔡先生聘请教师,不论资排辈。所聘请的教师中有六七十岁老师宿儒,也有初露头角的青年。在当时的教师中,大多数是、青年,有些学生的岁数比有些教师还大。有一批教师是卯年生的,被称兔子党。在干支轮换的那一轮中,卯年生的人在一九一八年是二十七岁。
在这两方面的兼容并包中,蔡先生把在当时全国的学术权威都尽可能地集中在北大,合大家的权威为北大的权威,于是北大就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其权威就是全国最高的权威。在北大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全国也出现了这种局面。
在蔡先生的领导下,北大的这种局面是有方向的,有主流的,那就是新文化运动。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先进的人们都承认要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之所长,以救亡图存,但是,究竟什么是西方之所长呢?则有不同的说法,政治上也出现了不同的派别。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经验,到了民国初年,对于西方之所长才有比较全面和深人的认识,认为西方之所长虽有许多方面,但其根本,在于文化,其具体的内容是民主与科学。对于西方的摸索是摸到底了,话也说到家了,所需要的是照着这个线索努力创造中国新文化。这个努力就表现为新文化运动。
蔡先生到北大首先发表的是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就明显地支持了这个方向,确定了这个主流。这个布告一发表学生们和社会上都明白了,有些话就不必说了,都不言而喻了。以后,蔡先生又陆续请来了当时致力于新文化的各方面的领导人物,如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使他们聚集到北大,用北大的讲坛发表言论,扩大影响,于是北大就不仅是全国的最高学府,而且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蔡先生是这个中心的主将。这位主将高举新文化运动的大旗,领导着北大走在前边,影响所及,全国响应。
蔡先生这位主将,在关键性的时刻也亲自出马,亲自动笔写文章。他回答林纾的长信和为胡适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写的长序,都是这一类文章的代表作。前者是批判旧的东西;后者是支持新生的事物。
这个运动像潮水一样,一浪高过一浪,到了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达到了一个高潮,人们现在都把五四运动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同义语,这是笼统的说法,详细地说,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段落,若论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应该从一九一七年初蔡先生到北大当校长那一天算起。
从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一九年仅仅两年多时间,蔡先生就把北大从一个官僚养成所变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把死气沉沉的北大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战斗堡垒。流风所及,使中国出现了包括毛泽东同志在内的一代英才。用旧日的话说,他是中国的一代宗师,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中国现代的大教育家。
蔡先生的教育有两大端,一个是春风化雨,一个是兼容并包。依我的经验,兼容并包并不算难,春风化雨可真是太难了。春风化雨是从教育者本人的精神境界发出来的作用。没有那种精神境界,就不能发生那种作用,有了那种精神境界,就不能不发生那种作用,这是一点也不能矫揉造作,弄虚作假的。也有人矫揉造作,自以为装得很像,其实,他越矫揉造作,人们就越看出他在弄虚作假。他越自以为很像,人们就越看着很不像。
蔡先生是中国近代的大教育家,这是人们所公认的。我在大字上又加了一个最字,因为一直到现在我还没有看见第二个像蔡先生那样的大教育家。



我认识的蔡孑民先生的原文谁有~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冯友兰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这句话并不是泛说,这是我从和他直接接触的感受中所得的结论。我于一九一五年到北大,在文科中国哲学门中当学生。蔡先生在一九一七年初到北大当校长。有一天,我在一个穿堂门的过道中走过,蔡先生不知道有什么事也坐在过道中,我从这位新校长身边走过,觉得他的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使我心里一阵舒服。我想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春风化雨吧。蔡先生一句话也没有说就使我受到了一次春风化雨之教,这就是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比什么言都有效。一九一八年,我有一件事需要北大的证明书,时间紧迫。照正常手续办来不及了,我决定直接去见校长。校长室单独在一个大院子中,我走进院门,院子中一片寂静,校长室的门虚掩着,门前没有一个保卫人员,也没有服务人员,我推开门走进去,外间是一个大会客室兼会议室。通往里间的门也虚掩着,门前没有秘书,也没有其他职员。我推开门进去,看见蔡先生一个人坐在办公桌前看文件。我走上前去,站在他的身旁,他亲切地问:“有什么事吗?”我把一封已经写好的信递过去,他看了信说:“这是好事,当然出证明书。”我说:“请校长批一下。”他提起笔批了几个字,亲切地交待说:“你拿着这个到文书科,叫他们开一个证明书。”我就退出来到文书科去了。我进去和退出这一段时间内没有看见第二个人,当时我想,蔡先生以校长之尊,不要校长排场,也不摆校长架子。他一个人坐在校长室里,仍然是一介寒儒,书生本色,办事从容不迫,虽在事务之中,而有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蔡先生在几分钟之内不但解决了我的问题,也把我引到了这个境界的大门口。事后,有同学告诉我说,文书科的人说,你是越级,学校要有处置,我说,“蔡先生到北大是来办教育,不是来做官。我是他的学生,不是他的下级,有什么越级不越级的。”我一笑置之。当时大多数的学生及社会一般人都知道,蔡先生到北大并不是来做官的,当校长并不违反他的“三不主义”(三不的第一“不”是不做官)。一九二二年,蔡先生以北大校长的资格到欧洲和美洲参观调查,当时,我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院学习。在纽约的北大同学会,听说蔡先生要从伦敦到纽约,就组织了一个接待委员会,我也是委员之一。我们到纽约的码头上迎接蔡先生。只见他仍然是一介寒儒,书生本色,没有带秘书,也没有带随从人员,那么大年纪了,还是像一个老留学生,一个人独往独来。他不惊动驻纽约的中国领事,也不惊动驻华盛顿的中国使馆的外交人员,住在哥伦比亚大学附近的小旅馆内,和同学们在一起。一些生活上的事务都由接待委员会经理。有一个中国的中年教育工作者,当时也在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她公开地说:“我算是真佩服蔡先生了。北大的同学都很高傲,怎么到了蔡先生的面前都成了小学生了。”在纽约的中国留学生为蔡先生开了一个欢迎会,会场说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大教室内,到会的人很多,座无虚席蔡先生一进了会场的门,在座的人呼地一声都站起来了,他们的动作是那样的整齐,好像是听到一声口令。其实并没有会么口令,也没有人想到要有什么口令,他们每一个人都怀着自发的敬仰之心,不约而同地一起站起来了。蔡先生在发言中讲了一个故事,说是一个人的朋友得到了神仙的法术,能点石成金。这个朋友对这个人说:我能点石成金,你要多少金子,我都点给你。这个人说:我不要金子,我只要你那个手指头。全场哄然大笑。蔡先生接着说:“诸位同学到国外留学,学一门专业知识,这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要得到那个手指头,那就是科学方法。你们掌握了科学方法,将来回国后,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对中国做出贡献。”蔡先生的慈祥诚恳的气象和风趣的言语,使几百个到会的人都高高兴兴地满意而去。我想他们是应该满意的。他们也享受了一次春风化雨也被蔡先生引到一种精神境界的大门口,如果他们有足够的自觉,他们也会这样说。后来我的学习深入了一步,对于这种精神境界的内容也逐渐有所认识,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我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句成语把它总括起来,这句成语是“极高明而道中庸”。我很欣赏宋朝道学家程明道的一首诗,诗说:“年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人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自豪雄。”这首诗的第一、二句是说他的生活状况,第三、四句是说“道中庸”,第五、六句是说“极高明”,第七、八句是说到了这个地步就可以成为孟子所说的“大丈夫”。我认为,蔡先生的精神境界和气象是和程明道相类似的。现代的人谁也没有见过程明道,但是,他的学生们所形容的话是有记录的,我是把这些记录和我心目中的蔡先生相比较而说上边那句话的,相信不会有大错。清朝末年,废除了科举,但到了民国初年科举的余毒还没有清除。人们还是把当时的学堂的等级比附为科举中的等级。人们把县立的高等小学毕业生比附为秀才,把省立的高等学堂的毕业生比附为举人,把京师大学堂的毕业生比附为进士。清末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就是北大的前身。我进北大的时候,北京的人还称它为大学堂,当时北大的大部分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们,都还认为上北京大学就是要得到一个“进士出身”,为将来做官的正途。当时的北大学生都想着,来上学是为了混一个资格为将来做官做准备。北大无形中是一个官僚养成所。当时法科是一个热门,因为人们认为上法科到做官是顺理成章的,文科是一个最冷的冷门,因为人们都不清楚文科究竟是干什么的。蔡先生到北大首先聘任陈独秀为文科学长,这个布告一出来,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因为陈独秀显然不是一个准备做官的人。在陈独秀身上,人们也逐渐了解文科是做什么的了。蔡先生在为文科换了新学长之后,又陆续聘请了全国在学术上有贡献的知名学者,到北大开课,担任教师,学生们觉得学校的学术空气日新月异,也逐渐认识到大学是研究和传授学术的地方。在大学中唯一的价值标准是学术,谁在学术上有贡献,谁就受到尊敬。混资格准备做官的思想逐渐没有了,新的学风树立起来了。当时有一句口号:为学术而学术这个口号在解放后受到了批判。其实这一口号所反对的是为做官而学术,这在当时是切中时弊的。照着这个价值标准,蔡先生在聘请教师的时候,不论一个人的政治派别和政治意见,只要他在某一个专业上有贡献,有地位,就请他来开课,担任教师,这就是所谓‘兼容并包”,这是众所周知的,不必多说了。兼容并包的另一方面,是对于老、中、青的兼容并包。蔡先生聘请教师,不论资排辈。所聘请的教师中有六七十岁老师宿儒,也有初露头角的青年。在当时的教师中,大多数是、青年,有些学生的岁数比有些教师还大。有一批教师是卯年生的,被称兔子党。在干支轮换的那一轮中,卯年生的人在一九一八年是二十七岁。在这两方面的兼容并包中,蔡先生把在当时全国的学术权威都尽可能地集中在北大,合大家的权威为北大的权威,于是北大就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其权威就是全国最高的权威。在北大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全国也出现了这种局面。在蔡先生的领导下,北大的这种局面是有方向的,有主流的,那就是新文化运动。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先进的人们都承认要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之所长,以救亡图存,但是,究竟什么是西方之所长呢?则有不同的说法,政治上也出现了不同的派别。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经验,到了民国初年,对于西方之所长才有比较全面和深人的认识,认为西方之所长虽有许多方面,但其根本,在于文化,其具体的内容是民主与科学。对于西方的摸索是摸到底了,话也说到家了,所需要的是照着这个线索努力创造中国新文化。这个努力就表现为新文化运动。蔡先生到北大首先发表的是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就明显地支持了这个方向,确定了这个主流。这个布告一发表学生们和社会上都明白了,有些话就不必说了,都不言而喻了。以后,蔡先生又陆续请来了当时致力于新文化的各方面的领导人物,如李大到、鲁迅、胡适等,使他们聚集到北大,用北大的讲坛发表言论,扩大影响,于是北大就不仅是全国的最高学府,而且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蔡先生是这个中心的主将。这位主将高举新文化运动的大旗,领导着北大走在前边,影响所及,全国响应。蔡先生这位主将,在关键性的时刻也亲自出马,亲自动笔写文章。他回答林纾的长信和为胡适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写的长序,都是这一类文章的代表作。前者是批判旧的东西;后者是支持新生的事物。这个运动像潮水一样,一浪高过一浪,到了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达到了一个高潮,人们现在都把五四运动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同义语,这是笼统的说法,详细地说,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段落,若论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应该从一九一七年初蔡先生到北大当校长那一天算起。从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一九年仅仅两年多时间,蔡先生就把北大从一个官僚养成所变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把死气沉沉的北大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战斗堡垒。流风所及,使中国出现了包括毛泽东同志在内的一代英才。用旧日的话说,他是中国的一代宗师,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中国现代的大教育家。蔡先生的教育有两大端,一个是春风化雨,一个是兼容并包。依我的经验,兼容并包并不算难,春风化雨可真是太难了。春风化雨是从教育者本人的精神境界发出来的作用。没有那种精神境界,就不能发生那种作用,有了那种精神境界,就不能不发生那种作用,这是一点也不能矫揉造作,弄虚作假的。也有人矫揉造作,自以为装得很像,其实,他越矫揉造作,人们就越看出他在弄虚作假。他越自以为很像,人们就越看着很不像。蔡先生是中国近代的大教育家,这是人们所公认的。

1)学习本文的叙议结合,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2)了解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文化 贡献,感受蔡元培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作者是对于蔡先生的师生深情。3)知道本文中涉及的古诗文,理解“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的关系

蔡元培生平
答:后记:蔡墓位于中国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只要越过上山的斜坡,至「同登仙界」的石牌坊,再向右行至「四望亭」,然后向山丘望去,在不远处「资」字号地段即可见「蔡孑民先生之墓」。昔日蔡墓只有由叶恭绰刻书的「蔡孑民先生之墓」七个红字的小白石碑,今天所见的墓碑和「蔡孑民先生墓表」是1978年由北...

胡适和蔡元培见面行礼有什么内涵
答:胡适之所以能进北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的同乡陈独秀。《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上发表后不久,陈独秀即致信胡适,力邀他学成回国后一定要就职北大。陈独秀在信中恳切地写道:“蔡孑民先生已接北京总长之任,力约弟为文科学长,弟荐足下以代,此时无人,弟暂充乏。孑民先生盼足下早日回国,即不...

邓春兰的刊登激文
答:呼吁书内容有:报界诸先生转全国女子中学毕业暨高等小学毕业诸位同志大鉴:欧战告终,西半球之女子,多因助战功勋,实行获得参政权利,出席国会,为议员者已有多人,将见其女总统出现矣。反观我国教育,尚未平等,遑论职业,更遑论参政。相形之下惭愤何如?妹不敏,已代我诸姊要求北京大学蔡孑民先生,于...

急求`` 历史名人对于蔡元培先生的评语 越多越好 小弟有急用``_百度知 ...
答:寿洙邻:孑民学问道德之纯粹高深,和平中正,而世多訾嗷,诚如庄子所谓纯纯常常,乃比于狂者矣。孑民道德学问,集古今中外之大成,而实践之,加以不择壤流,不耻下问之大度,可谓伟大矣。冯友兰:蔡元培是近代确合乎君子的标准的一个人。蔡先生的人格,是儒家教育理想的最高的表现。傅斯年:蔡元培先...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主旨是什么?
答:文章主旨:本文思路清晰,第一节开门见山直接评价了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接下来作者分别列举了数事,说明蔡元培先生的两大特点,结尾再次强调他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首尾呼应。本文着力表现的是蔡元培先生的人格之大。那些看似普通平凡实则意蕴深远的小事,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一个大家所特有...

求鲁迅《无花的蔷薇》摘抄
答:蔡孑民〔5〕先生一到上海,《晨报》就据国闻社电报郑重地发表他的谈话,而且加以按语,以为“当为历年潜心研究与冷眼观察之结果,大足诏示国人,且为知识阶级所注意也。” 我很疑心那是胡适之先生的谈话,国闻社的电码有些错误了。 5 豫言者,即先觉,每为故国所不容,也每受同时人的迫害,大人物也时常这样。他要得人...

蔡元培的评价主要在那方面
答:1943年3月5日,周恩来领导的《新华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怀念蔡孑民先生》的社论,指出:“北大是中国革命运动史上、中国新文化运动史上,无法抹去的一个名词。然而,北大之使人怀念,是和蔡孑民先生的使人怀念分不开的。蔡先生的主办北大,其作风,其成就,确是叫人不容易忘怀的,确是对于中国的...

作者为什么说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
答:因为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的提纲???
答:2012-08-11 蔡孑民的精神世界的现实意义。。。(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 2013-01-30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4 2007-12-02 我所认识的蔡元培先生 18 2012-08-06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文体是什么? 1 2013-12-24 我认识的蔡孑民先生的原文谁有 4 2011-11-29 我所认...

警惺的网络解释警惺的网络解释是什么
答:警惺的网络解释是:警惺警觉醒悟出处《“五四”爱国运动资料·青岛潮》:“北京学生激於爱国热诚,致有意外行动;蔡孑民先生辞职,学生如失所归,相继罢课。兹事体大,举国警惺。”。警惺的网络解释是:警惺警觉醒悟出处《“五四”爱国运动资料·青岛潮》:“北京学生激於爱国热诚,致有意外行动;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