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佳人对女主角郝思佳复杂的心理解读 满分求救,《飘》(乱世佳人)观后感和郝思嘉的人物分析

作者&投稿:阚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摘 要] 小说《飘》由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创作,历时十年打造,被世界文学界奉为小说必读经典名著,其中郝思嘉的形象深入人心,为所有读者所津津乐道。1939年,由维克多·弗莱明导演执导,对这部文学名著进行翻拍,并将电影命名为《乱世佳人》,在当时的电影界造成了难以想象的轰动,如原著一样,被全球电影界誉为“不可逾越的爱情经典”。本文通过阐述电影《乱世佳人》中郝思嘉的形象塑造,结合电影故事情节的推动,从多方面全方位解读电影《乱世佳人》的郝思嘉形象。
[关键词]
电影评价;《乱世佳人》;人物郝思嘉;解读形象
一、郝思嘉的家庭背景与出身
决定了她最根本的性格特点
(一)故事发生的年代背景的特殊性
电影《乱世佳人》的故事背景与原著《飘》的故事背景相同,开始于美国南北战争的前夕,南北战争的背景贯穿于整个故事,为整个故事情节的连接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电影《乱世佳人》中通过连年不断的战争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引出当时人们的心理动态的混乱,为之后郝思嘉的强硬的性格铺下了基础。南北战争时期的郝思嘉形象在爱情与责任之间纠缠,其性格中的刚硬与坚韧让她成为世界小说界不可多得的“奇女子”。
(二)郝思嘉的家庭背景影响了她最根本的性格
《乱世佳人》的女主角郝思嘉家庭背景雄厚,其父亲是一个大庄园的庄园主,从小优越的家庭条件让身为女性的郝思嘉具备了不拘一节、豪爽的男人性格。而郝思嘉的母亲是一位终生规范的淑女,从小对郝思嘉的培养也使郝思嘉身上带有着正宗的大家闺秀的气质。因此这样的家庭背景与家庭教育培养出了郝思嘉那种敢爱敢恨直白的性格,在那个虚伪文雅的年代,郝思嘉与上流社会的交流显得格格不入,与当时所谓的“上流社会”思想完全不同。这样与时代所叛逆的性格也造成了郝思嘉对阿希礼的执著与痴念,为整部电影情节的发展铺下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三)叛逆的性格使郝思嘉的形象成为“奇葩”
在郝思嘉的个人词典中,装柔弱与装高雅是绝对不会存在的,家庭的原因使得郝思嘉拥有了豪爽的男人性格,在当时的社会中,女人永远流行着柔弱高雅的气质风尚,比如在用餐过程中不大口咀嚼,甚至不吃饱,在运动中扮演弱者的角色。在电影中的郝思嘉对于这种现象表现出不屑与反感,由此可见郝思嘉的性格中隐隐存在着一种根本性的叛逆,对社会不良风气的叛逆,对父母期望的叛逆,最终造就了郝思嘉敢作敢为的性格。在当时的年代,敢作敢为可谓是离经叛道,也正因为这敢作敢为、敢爱敢恨的秉性脾气,在对待阿希礼的爱情上,郝思嘉产生了不理智的情绪,最终造成了郝思嘉未来悲惨命运的开始。
二、爱情造就了郝思嘉,也改变了郝思嘉
(一)对阿希礼的爱情贯穿了整部电影,造就了痴情到底的郝思嘉
阿希礼是《乱世佳人》重要角色,对剧情推动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郝思嘉爱的男人,却并不爱郝思嘉,阿希礼只爱他的表妹,他的这一表现严重伤害了郝思嘉的感情,在爱情中,郝思嘉表现出了不成熟与不理智,在阿希礼订婚后,郝思嘉嫁给了一个她并不爱的男人,想要以这种方式向阿希礼复仇,但是殊不知在这样的爱情里,受伤害的永远是她自己,不久后,这个男人去世了,使郝思嘉成为年轻的寡妇。阿希礼在郝思嘉的心中仍是最爱的人,但是还夹杂着复仇的情绪,在郝思嘉的未来感情中,对阿希礼的爱情与痴情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让她失去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呵护,最终失去了最爱她的男人,而在最后时刻,郝思嘉才认识到原来阿希礼对自己真的毫无感情,认识到自己的可笑,后悔对瑞德的轻视,最终郝思嘉决定等待瑞德的归来,将自己的痴情转移到最爱自己的人身上。
(二)瑞德的爱情让郝思嘉感受到了爱,改变了郝思嘉
在郝思嘉的爱情中,经过了数个男人,白白痴情的阿希礼,英年早逝的前夫,从妹妹手里抢到的弗兰克以及最爱她的,给她幸福的瑞德先生。在一个晚宴上,郝思嘉在谈论南北战争期间,瑞德第一次登场,与郝思嘉进行了讨论与争吵,郝思嘉独特的见解给瑞德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在之后的接触与交流中,瑞德逐渐爱上了这个奇女子,对郝思嘉来说,瑞德的体贴让她对爱情有了重新的认识以及在庄园遭难期间,瑞德对她的帮助与扶持让郝思嘉产生了依赖的情绪,最终瑞德深吻求婚让郝思嘉“沦陷”了,在婚姻生活中,郝思嘉与瑞德生了一个小女孩,瑞德对郝思嘉的照顾也做到了无微不至,婚姻生活相当幸福圆满。但是郝思嘉在心底对阿希礼仍是念念不忘,伤害瑞德的感情,注定了他俩婚姻的悲哀。
(三)对阿希礼的执著伤害了瑞德,体现出郝思嘉的不理智与自私
郝思嘉对阿希礼的痴情体现出了郝思嘉的性格坚韧,但是过分的执著最终伤害的只是她自己。在与瑞德幸福的婚姻生活中,郝思嘉对阿希礼的感情也没有改变,最终被瑞德发现,让婚姻出现了问题与裂缝,两人不断争吵,在争吵过程中,郝思嘉失去了她肚子里的第二个孩子,让瑞德对郝思嘉的感情有所缓和,但是好景不长,或许是上天的折磨,瑞德与郝思嘉的第一个女儿在骑马的过程中摔下马,不幸夭折,这对他们刚刚缓和的婚姻无疑是晴天霹雳,瑞德与郝思嘉互相指责对方的错误,让他们之间的感情彻底破裂。从此可以看出郝思嘉对于自己对阿希礼感情的自私伤害了瑞德,伤害了原本圆满幸福的婚姻。
三、郝思嘉坚韧的性格让她屡败屡战
(一)在庄园毁灭的初期,郝思嘉选择了承担重建庄园的任务
电影女主人公郝思嘉家里拥有一个大庄园,是著名的名门望族,但是由于南北战争的掠夺与破坏,郝思嘉家的大庄园被抢劫,并被烧毁,让郝思嘉的父亲患上了精神错乱的疾病,家里的重担就落在了身为大姐的郝思嘉的身上,郝思嘉自此立誓不再让家人受到贫穷与饥饿,走上了经商之路,在这过程中,郝思嘉做过木材买卖,也因为生意遭受过贫民的袭击,但是她并没有从此被击倒,而是选择继续面对,通过自己坚韧的性格的坚持,继续进行经商活动,为自家庄园的复兴做出自己的努力。(二)郝思嘉在经商过程中体现出了女强人的姿态
在经商活动中,由于家庭经商的影响,郝思嘉对经商活动展现出非凡的天分与兴趣,在南北战争结束后,郝思嘉经过自己的努力,走向了经商之路,并且与自己亲妹妹的未婚夫弗兰克结婚,达到经商的目的,弗兰克是大木材商,很快郝思嘉就成为一名实在的商人,进行脚踏实地的经商,一次郝思嘉受到了袭击,而她并没有耽误生意的进行,表现了她的经商手段与能力。
(三)对生活的挫折与打击,郝思嘉选择继续面对,而不是选择逃避
郝思嘉的坚韧的性格造就了她屡败屡战的脾气,对于生活的挫折,她从来不轻易服输。在阿希礼拒绝她的时候她没有被打垮,在自家庄园被掠夺烧毁的时候她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选择去重新振作家业,在弗兰克身亡的时刻她没有崩溃,而是选择继续经营木材厂,就算到了电影的最后,郝思嘉发现一生所爱的阿希礼并不关心自己,最爱自己的瑞德也离自己远去,她也并没有被击倒,而是选择在自家庄园等待瑞德的归来。由此可见,郝思嘉的坚韧性格是难能可贵的,是推动全电影剧情进度的重要因素,郝思嘉的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
四、郝思嘉形象性格中的复杂性
(一)在郝思嘉的性格中存在着自私的态度
郝思嘉作为一名南北战争时期的女性,在其心中也存在着自私性强的特点,而这种自私性也是造成郝思嘉悲剧情节的重要因素。因为她的自私,在向阿希礼表达爱意被拒后,她选择了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以为可以进行复仇,但是最后却使自己成为一个年轻的寡妇。因为她的自私,她三番五次向阿希礼表达自己的爱意,想要和他抛弃一切去私奔,但是总是被拒绝,而她却总是“锲而不舍”。在郝思嘉去经商拯救自家庄园的过程中,郝思嘉抢了她亲妹妹的未婚夫弗兰克,以他为跳板来发展自己的经商之路,这一点可以充分表现出郝思嘉的本性是自私的,为了目的达成可以不顾任何事情。在郝思嘉与瑞德的婚姻中,郝思嘉也存在着自己的自私,瑞德对郝思嘉感情真挚,但是郝思嘉却在心中仍然爱着阿希礼,这是导致他们之间婚姻与感情破裂的重要原因。综上所述,郝思嘉的性格中存在着严重的自私态度,这种自私的性格伤害了她自己与身边的人。
(二)在郝思嘉的性格中存在着乐观的心理
郝思嘉从小生活在大型庄园的环境中,从小生活富足,养成了她乐观自然的生活态度,小说界与电影界把郝思嘉誉为“猫一样的女人”,是一个男子的豪爽与女子的阴柔相结合的奇女子,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热爱与乐观,对郝思嘉来说,“世界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这样的乐观精神让她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重新站起来,让郝思嘉的骨子里存在了一种打不倒的精神,也为郝思嘉的人生增添了多种多样的色彩。
(三)在郝思嘉的性格中存在着刚强的一面
郝思嘉作为女人,却含有男人的性格特征,让她在性格方面存在着男人的刚硬与豪爽,这样的性格也让她在与人交际中受到不同人群的欢迎。与瑞德的相识就是在一场宴会上,在那场宴会上郝思嘉对南北战争夸夸其谈,让瑞德认识到了郝思嘉迷人的魅力。还有在郝思嘉自己庄园烧毁的时候,郝思嘉面对一片狼藉的家里,发誓不会让自己的家人再受饿,决定自己挑起家里的大梁,这样坚韧刚硬的性格是使她继续努力的动力来源,而面对可以依靠的弗兰克时,郝思嘉不惜伤害妹妹的感情去抢到了弗兰克,进行经商,这样孤注一掷的性格表现出郝思嘉的刚硬性格。而郝思嘉的刚硬性格给她带来的是经商的顺利,也带来了家庭生活的无奈,可以说,郝思嘉的刚硬性格是一把双刃剑,给她带来了利益与好处,相反的也给郝思嘉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用人格形成理论分析 乱世佳人 中郝思嘉这个人物~

郝思嘉的性格形成跟她的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电影的开头是少女十六岁的郝思嘉,心里第一地位的是父亲,父亲的强大是让郝思嘉日后在困境中坚强的基础,同时父母的宠溺也是让郝思郝形成任性,骄傲,自我为中心的主要因素。母亲的能干是郝思嘉在管理破败庄园的主要动力,以及嫁给弗兰克之后管理木材厂,那都是她认为自已向母亲靠近。而她的虚假是父母亲的夸奖和她的姐妹争宠中以及人们的赞美爱慕中在慢慢滋长的。她不断的向金钱追逐是困境带来的后遗性,同时也造就了她的新性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热爱,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

用人格形成理论分析的话,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1,郝思嘉,就像电影中那些人们那样,郝思嘉是自私、任性,为了达到自已的利益目标,不惜一切。为了报复艾希礼另娶他人,匆忙嫁给没有爱情的查理,为了保住庄园嫁给弗兰克,为了金钱嫁给瑞德。
2,郝思嘉是一个率直,坚强,向往生活的人,对将来充满希望。第一任丈夫的死没有给郝思嘉带来痛苦,她没有假惺惺表现出痛苦,因为她不爱他,没有办法痛苦,这在人们的眼中可能是没心没肺的表现,但这个就是郝思嘉的真实感觉。战争中渴望回到父母身边,但一切都是美好的幻想时,郝思嘉没有倒下,反而坚强地担起家庭的重任,其中的困难是可以的看得到了,用生活诠释的坚强比言论的坚强更具有对比性。在生活最艰苦的时候对上帝许下誓言,虽然她对誓言证实的途径让道德的人们不齿,但这是郝思嘉的本能作出的反应,没有添加任何掩饰。女儿的猝死,玫兰妮的死,瑞德的离开,在一般人可能会崩溃,郝思嘉表现的是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虽然电影要表述的是讽剌,但这是郝思嘉乐观性格的体现。
3,郝思嘉的性格中存在着乐观的心理,郝思嘉从小生活在大型庄园的环境中,从小生活富足,养成了她乐观自然的生活态度,小说界与电影界把郝思嘉誉为“猫一样的女人”,是一个男子的豪爽与女子的阴柔相结合的奇女子,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热爱与乐观,对郝思嘉来说,“世界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这样的乐观精神让她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重新站起来,让郝思嘉的骨子里存在了一种打不倒的精神,也为郝思嘉的人生增添了多种多样的色彩。

作为电影《乱世佳人》的主要角色,郝思嘉为世人展现出了一个在南北战争期间夹杂在家族复兴、混乱爱情之间的奇女子。对爱情,她执著到底,对阿希礼的爱情直到电影的结尾才真正结束,对待爱自己的人,她总是把握不住,因为对阿希礼的爱情而伤害了真正爱她的瑞德,所以她在爱情方面是不理智的。对生活,她有着刚强向上、乐观对待的态度,对家族庄园的毁灭,她选择的是肩负起复兴的责任,而不是逃避,这样铁娘子的性格使郝思嘉的魅力倍增。

横亘古今的爱情-《乱世佳人》


“有一种感情叫做爱情,横亘了时间,超越了空间,也跨越了俗世间的种种阻隔;有一种意志叫做坚强,承受了岁月,洗练了沧桑,亦抛却了陈腐的累累束缚;有一种心态叫做从容,化淡了苦痛,抚清了酸涩,只留下一颦一笑间的云淡风轻……”

有人说爱情是永恒的话题,不管什么时候谈起都保持着它最初丰韵的颜色。所以爱情永远是人们谈论的经久不衰的话题,爱情题材的文艺作品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印记就会深刻的多。

《gone with the wind》(飘)是这样一部作品,不论何时谈起爱情人们都会先想起它。但它又不仅限于此,它所涵盖的主题要远比爱情宽广的多。这才是它长盛不衰的原因,它是一部史诗,把对一个民族的思考,把美国内战时期的南北的对抗,把尊严和人性,穿插在一段爱情的纠葛之中,让人看完之后不禁唏嘘不已,但同时也可以感到它内在的厚实的文化底蕴。

一部拥有神话一样地位的作品,从一个叫斯嘉丽的年轻的女孩的心路历程向我们娓娓道来。

有人称这部小说是中国女人必看的一本书,恐怕说的意思是让被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压迫的中国女性去看看一个女权主义的典型,是如此为争取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的吧!

对,斯嘉丽从小便如此,她的性格里充盈的父亲一辈的南方的种植园主的那种大气和粗犷,她好像并没有遗传自己的母亲一点性格――一个典型的矜持的为家族操劳一生的女性。而在美国的那个时代,一个女人如果缺少了这些,就会被视为一个不合格的人,一个叛逆的人,一个为礼教不能容的人。但是,斯嘉丽恰恰如此。

她是一个异数,她的性格决定了她不会默默无闻,不会像其他的女性一样过完平凡的一生。所以她在失去家园的片刻绝望后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对天发誓一定要度过难关。在失去了母亲,失去了父亲,失去了伺候他们的奴隶,她最终还是凭着自己的那股不肯低头的倔劲爬了起来,走到了社会的上层,得到了最初的金钱和地位。但同样的,由于在别人看开她过于锋芒毕露的性格,她所经历的艰难也是无法其他人无法想象的,无论是她的事业,还是她的爱情。

她的内心不能容忍一丝怀疑,她不能去刻意的掩饰内心任何真实的想法,因为那对她意味着莫大的痛苦。正是由于这一点,从她确信自己爱上了艾希礼之后,不管周遭出现了如何的困扰,不管他们隔了多远的距离,即使他已经娶她人为妻,她甚至都不曾想过就此妥协和放弃。这在她看来是背弃了自己,背弃了自己活着的理由。这是怎样的一种性格呢?这让我深思,即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她的坚持了绝决仍会让大多数人汗颜,能够坚持自己内心的东西而不受外界的影响是件太难的事情,更多的人会在忙忙碌碌和昏昏噩噩中渐渐的迷失了最初的自我,甚至不会发觉。但是对于感情来说,这种绝决却不一定会带来最终的幸福,如果一味的勉强冲撞带来的伤寒就不会只是对于自己的了。斯嘉丽始终没有这个道理,她倔强的性格也不会想到这个高度,所以当她最终大彻大悟发现自己最爱的人其实就是一直陪在自己身边的丈夫瑞德的时候,一切已经无法挽回了。由于她的不肯妥协和顽固的坚持,他们之间的裂痕已经无法弥补。

瑞德,这个幽默,聪明,带点叛逆和愤世嫉俗的男人和斯嘉丽有着太多相似之处。正因为如此,他一直深爱着她。他爱她的与众不同,她的天真和她的叛逆。这些在旁人看来疯疯癫癫的性格在他看来简直可爱至极。他什么时候都显得那么的运筹帷幄,好像一切都可以在他的掌控之下,唯一让他担心的,就是斯嘉丽最心底里想着的那个人,他无法去强制把她的心扭转向自己,尤其对于这样真实的一个女子。所以即使他们已经结婚了,但他仍然觉得没有真正拥有她,他能做的,只有用加倍的物质和精神呵护对她好,希望她能够最终回心转意。

结果让他绝望,当他最终选择离去的时候我甚至丝毫不感到奇怪,只是可惜斯嘉丽觉悟的太迟了。他和她其实是完全相同的一类人,斯嘉丽不能欺骗自己心里的感受,难道他就可以忍受吗?拥有了自己深爱的人,却无法抓住她的心。与其承受这种折磨,他宁可选择不顾一切的离开,这同样是一种绝决,一种不能忍受一丝感情上瑕疵的绝决。
本来可以幸福拥有彼此的两个人,却最终还是各分东西。正因为皆大欢喜的圆满总是人们期待的童话结尾,所以悲剧也总是让人唏嘘不已。但这个悲剧却让我们思考了更多的东西,看似只差了一步就能圆满的故事,其实早注定了悲剧。他们共同拥有的那种苛求完美的性格让他们看到了彼此太多的不完美,这样的积聚是无声无息的,但结果却是无法避免的。

这也正好印证了题目,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不明白“飘”到底为何意。看完之后突然灵光一闪的清晰了起来,其实如果《gone with the wind》直译作“随风逝去”的话会更好理解。

这里面有两层含义,斯嘉丽和瑞德的感情因为那些波折和中间的太多伤害最终像风一样逝去了,这是无法挽回的,即使倔强的她每次都会在绝望的时候安慰自己:我现在不去想它,明天再说。但明天真的就会有希望了吗?风明天会吹到何处呢?

第二层含义就涉及到小说的大背景了,作者不光光满足于一个爱情故事的挖掘,她把它升华到了民族的高度。美国内战,最终以北方获胜而告终。大多数文艺作品都会站在北方的角度和历史的高度来弘扬一统之后种种好处和北方军队的英勇和善战。《飘》令人称道的是,它自始至终关注的,是南方种植园的民族的兴衰,它让人们换了一个角度来看待一些看似显而易见的事实。最终的融合确实是大的趋势,强势吞并弱势也是历史的必然规律,可人们却忽视了这期间南方的人们的抗争,他们失去家园的痛苦,他们从最初的与北方的完全对立到最后渐渐的和北方的合作。这是一个民族的转变,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一种文化和另一种文化的碰撞乃至融合。在转变的过程中,那些曾经的田园生活,那些曾经的桀骜不驯,那些纯朴的粗犷的文化氛围,已经慢慢的消失殆尽,像阵风一样,飘散在历史滚滚向前的洪流中,不留一丝痕迹。

爱情与战争,退缩与奋进,坚持与放弃,融合与抗争。纵横交错的脉络确实让人有种恍如隔世的错觉,这是一种厚实的沧桑和一种中立的慨叹。古人说:读史使人明智。这部史诗级的作品让我们在失望和希望之中反复,在梦想和现实之间徘徊。

当然,在茫然无错的时候,不要忘了给自己信心。

毕竟,tomorrow is another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