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写《庐山瀑布》,为何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为千古神作,而徐凝的却被苏轼称为恶诗? 苏轼诗评最后一句什么意思啊

作者&投稿:照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这两首诗,都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其中第二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但凡诗人,几乎没有不佩服李白的,也曾想过向他学习。无奈的是,历朝历代学习李白的何止千千万,但连找几个给他提鞋的都很难。李白一生遍游名山大川,也题写了许多名篇佳作。比如庐山,他曾经多次游览,留下了一大批经典诗篇,最为脍炙人口的莫过于这首:

     关于这首诗,历代诗家多有评价。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这个看法在此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

   “挂”字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落”字写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当然,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你看起来用字都平平无奇,但每个字都非常贴切,整体上一气呵成,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后来,一个名叫徐凝的中唐诗人也到庐山游玩,想起李白的这首诗后,就生出一较高低的想法。苦苦思索之下,他也写了一首诗:看得出来,徐凝很用心,气势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读起来却很呆滞。

相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徐凝的这首诗实在相去甚远。宋代大文豪苏轼看到徐凝的这首诗后,非常不客气,直接写了一首诗讽刺道:苏轼这首诗的大意是:庐山瀑布是天帝赐予的,古来只有谪仙的诗才能配得上;瀑布每天飞溅的泡沫不知有多少,恐怕也洗不清你徐凝的恶诗。

      虽然苏轼的批评有点过于刻薄,但也基本上说明了一个事实,面对这样的神作,尽量不要再去白费蜡了,还是好好欣赏美景吧。对于这一点,苏轼相当明智,他也曾到庐山游玩,肯定看到过李白所描写的瀑布,但他却不肯下笔,而是另起炉灶描写庐山的山峰:看到没有,这才是真正的高人,不去重复别人的创意,而是另辟蹊径,走出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写出自己的独特气质和思考,让别人也在他面前搁笔。



李白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因为李白的诗学造诣极高,模仿不来的,有点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意思

徐凝很用心,气势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读起来却很呆滞。

因为李白是诗仙,他写的诗一般都可以被世人所接受。

望庐山瀑布中的句子、字和词语的意思~

【名称】
《望庐山瀑布 》
[编辑本段]【体裁】
绝句
[编辑本段]【年代】
唐代
[编辑本段]【作者】

(唐)李白
[编辑本段]【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编辑本段]【注释】
庐山:我国名山之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内。

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状像香炉且山上笼罩烟云而得名。
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色的云雾水气。
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此处指极高的天空。
遥:从远处看。
[编辑本段]【译文】
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
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
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
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编辑本段]【鉴赏】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真美呀!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无怪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编辑本段]【名句赏析】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风景秀丽,香炉峰的瀑布尤为壮观,诗人以十分兴奋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首绝句。前两句概括地描绘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首句从香炉峰写起,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轻轻的水气变成了紫色的薄雾,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矶,无一虚设。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白 (701年—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身长七尺有余(约1.83米)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幼年迁居四川绵川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艳万丈长。”(《调张籍》),世人又称为“诗仙”。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李白的剑术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弃文从武,专心研究剑术,相信是不会亚于裴旻的。李白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士(这与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侠士思想有关),《野史》上有若干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言,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自古文章诗词无数,但像太白那样的神仙之作能有多少呢?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
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为比较、透彻理解两诗,先弄清一点知识。古代度量单位一仞为七尺或八尺。徐凝写瀑布“千仞”之高,即是七八千尺,按现在的高度来说是2.5千米左右。李白夸张瀑布“三千尺”之高,按现在不过1千米。看来,在瀑布的高度上,徐凝比李白还要夸张。
徐凝诗用了“千古”一词。徐凝写下的“千古”就是指久远的年代。他极力赞颂庐山瀑布年代久远,而李白并未论及年代。
徐凝诗中“白练”当白绢讲,喻瀑布为一种丝织品徐凝的诗是从四个方面来写瀑布,一是赞高(千仞),二是描声(雷奔不息),三是写状(飞如白练),四是表力(界破青山)。徐凝也想写尽庐山瀑布之美,也想写出千古绝唱,但从下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他并未做到。实际上,徐凝只写出了非诗人的感受。按我现在的说法,他写下的感受太大众化。面对庐山瀑布,即使不是诗人,就是普通游客也能说出瀑布的高拔,雷鸣的声响,飞动的绢白,青山秀色的撕裂等等。尤其是“一条界破青山色”诗句,表述的只是诗人看到的眼前的实景,想象力融入得相当稀少,可以说几乎没有表现出想象,整个诗境自然也就无法拓延。当然,他诗受前面诗思的局限,最后也不可能出现意外的效果。概括说来,徐凝太囿于事物本身,没有打开想象的窗子,缺乏诗人应有的创造力。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苏轼评诗太过。徐凝诗不是恶诗,只是不在优秀之列。我们应明确,想象出诗人!诗人的想象要飞翔起来。联系到现在,有的人只知道写诗,不知道怎么写诗,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只是自以为是诗,其实,差之远矣。
我们猜测,李白在写《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之前,一定也有徐凝的这种感受,但李白只是不满足这种肤浅的感觉。任何深刻地感受都会起源于肤浅,但不能至于肤浅。要把感觉深化、升华,直至不可再深化为止。李白诗首句写山之雄奇峻美,勾勒瀑布背景,扣题目“望”字。“遥看瀑布挂前川”,虽然直白,但此句作用极大,使每一个读诗者都能置身在“遥看”之时,进入宏阔场景。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极力夸张其高,摹写水急情状。第四句突发奇想,视“瀑布”为“银河”,倾心礼赞,使诗境敞亮。细品之,徐凝诗写其高,我们反不觉其高;写其声,我们反不觉耳鼓受震;写飞流之久远,我们反不觉久远。李白言其高,我们却觉其高;未言声,我们却觉其声;未言力与势与久远,我们身心却均已感觉。原因何在?我以为皆出自李白有超常的想象,他只以一“银河”之像之想,则使一切具足。银河在九天之上,怎不高哉?地球无生灵之时,银河已在,怎不久远?银河自九天而泻,声岂是响雷可比?银河之势岂是白绢能敌?如此,李白诗不成千古绝唱,谁人诗能成千古绝唱?李白诗还有一点,就是在关键之处巧妙设置了一道通天“台阶”。看到瀑布之后,李白经过想象深化,让“瀑布”与“银河”已然发生联系,但何时写出却有讲究,直接出现未免突兀。怎办?“飞流直下三千尺”,李白用夸张手法先把瀑布提升了一个高度,让读者想象先上了一层高高的台阶,登上之后,再向九天接近。接下来“疑是银河落九天”,超常想象,合理合情。“三千尺” 不是瀑布高度的极致,只是一层通天“台阶”,是进一步想象的一个铺垫。至此,唯有“银河”的出现才写出了庐山瀑布的极限高度、磅礴气势、壮阔声响、璀璨光芒以及涤荡一切的伟力,把读者淹没在滔滔的“银河”之中。“银河”在诗中集中表现了李白的主观感受。“一条界破青山色”,力量未免太小了。看来,写诗找到表“意”与表“情”的形象十分重要。
通观两诗,李白诗感情活动甚烈,情感的旋律充盈其中,而徐凝诗少有感情波澜,两人诗篇自然高下可分.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
答:《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望庐山瀑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原文如下: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译文如下: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

望庐山瀑布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这两首诗都以庐山的什么入...
答:香炉峰。《望庐山瀑布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一为五言古诗,一为七言绝句。这两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都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都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

《望庐山瀑布》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答:《望庐山瀑布》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简介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其一为五言古诗,其二为七言绝句。这两首诗,都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

望庐山瀑布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这两首诗
答:《望庐山瀑布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分别为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这两首诗写庐山瀑布之景,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手法,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其想象丰富,奇思纵横,气势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腾,又自然清新,似云卷风清。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

《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飞腾的想象,纵横的才思,不羁的思想,奔放的情感。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译文: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望庐山瀑布创作背景
答: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为什么喜欢望庐山瀑布这首诗?
答: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恰如苏东坡之赞赏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

这首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绝句?还是古诗?
答:李白的这两首诗,七言律诗大家都很熟悉,就是“飞流直下三千尺”那首,不用多说,但另一首五言古诗,就要重点来介绍了。望庐山瀑布其一,整首诗可分为四层,前面的八句为第一层,写的是瀑布景色壮丽,“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就是前面说到的夸张修辞手法,写出瀑布的...

望庐山瀑布是谁写的
答:《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

《望庐山瀑布 》让我们在诗仙什么的笔下看到了什么的庐山瀑布?
答:《望庐山瀑布》这是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出神入化,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