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在中国东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叙述遥感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作者&投稿:郁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中国东部地区遥感应用特点

中国东部系指东经112°以东,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其中分布着著名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及部分长江中下游平原,总面积约250万km2;发育了众多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是中国东部油气勘探的主要场所。

由于这些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几乎全被较厚的(130~160m)第四系覆盖,因此长期以来,石油勘探一直依赖于昂贵的地震勘探方法。但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引进以及从其在南阳盆地、周口盆地、苏北盆地、黄骅坳陷和辽河盆地的石油地质应用实践来看,遥感技术在大面积第四系覆盖区的石油勘探中,具有良好的地质解译效果和巨大的应用潜力,尤其是通过适当的图像处理,并结合地质、物探资料对深部地质结构及构造的解译,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第四系覆盖区的隐伏构造,是通过遥感图像显示的微地貌特征、水系分布特征及土壤的湿度、植被群落类型等相关因素的解释而获得的间接信息。然后结合已有的各种物、化探资料判断其地质含义及属性,为油气勘探提供一方面的地质资料。

另一方面作为特殊地质体的油气藏,其烃类物质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可通过各种方式穿过致密的盖层而渗透到地表,或被土壤吸附并发生各种物理化学作用,造成土壤的蚀变和植物生长的变异;或烃类物质逸散至空中,当达到一定的浓度及在适当的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下,形成游离于油气田上方的雾状体。由于这种雾状体对太阳电磁辐射在可见光波段有较强的反射,因而构成遥感图像上的“渲晕状”亮区。则这些土壤蚀变带、植被变异区和“渲晕状”亮区有可能指示地下油气藏的存在。

二、揭示地下地质信息的遥感手段

石油遥感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利用机载或星载传感器获取的遥感资料(数据),通过计算机处理,获取反映各种地物综合信息的图像,并以现代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建立各种地质解译标志,对含油气盆地的区域地质背景、盆地构造(包括二级构造带和大型局部构造)、及油气微渗漏可能产生的地面效应进行解译,并在野外验证的基础上,综合物化探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含油气远景和有利勘探靶区的预测或评价。

就目前所采用的卫星遥感资料(MSS或TM)而言,对于中国东部第四系广泛覆盖区,并且在人文景观干扰严重的情况下,一般的增强处理图像很难取得满意的地质解译效果。而经过多年探索、研究,总结的多功能,即线性拉伸+直方图调整+局部统计增强+彩色级上色等四个主要功能组合,处理所获得的新图像,是揭示地下地质结构、构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这是利用MSS资料在I2S101系统上实现的。这种新图像已在中国东部不少油田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图1 南阳—泌阳凹陷重力、航磁异常与遥感解译环形影像叠加图

1—线性影像;2—带状色调异常;3—重力等值线;4—航磁等值线;5—经特殊处理图像上显示的环形影像;6—经一般拉伸处理后图像上显示的环形影像;7—已知油区

图2 泌阳凹陷组合处理图像地质解译图

图3 东濮凹陷卫星影像地质解译图

1—环形影像;2—主要断裂;3—次要断裂;4—远景区;L—与基底隆起有关的环形影像;A—与凹陷有关的环形影像;R—与玄武岩体有关的环形影像;N—与现代沉积有关环形影像;O—与已知油田有关的环形影像;Y—预测含油的环形影像

(一)例一:泌阳凹陷

泌阳凹陷是中生代晚期(K—R)形成的陆相沉积凹陷,总面积4700km2,沉积物厚度达9000m,其中白垩系厚2000m,第三系厚7000m,地表被100余米的第四系覆盖。泌阳凹陷在标准假彩色合成图像上表现为一个巨大的浅色环状异常,色调平淡,地质信息不明显。经多功能组合图像处理之后,信息量和色彩的丰富程度均有明显改善(见图版Ⅳ-1),经解译,发现一批环状构造,与物探方法确定的局部构造绝大部分相吻合(图1)。尤其是R1-1—3、R1-1-9、R1-1—8、R1—4和R1—1—5等几个环形构造分别与双河、安棚、下二门、井楼以及赵凹油田位置基本一致(图2)。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勘探中,在东西向的R1-12预测区发现了付弯等两个油田。

图4 辽河断陷卫片组合处理图像地质解译图

1—前白垩系连续露头分布区;2—前震旦系为主的潜伏隆起区;3—古生界和部分中生界基底分布区;4—中生界为主的斜坡或基底;5—局部隆起;6—局部凹陷;7—明显线性构造;8—较明显线性构造;9—推测与油田有关的环状构造及编号;10—湖泊、水系

(二)例二:东濮凹陷

东濮凹陷是中新生代的构造盆地,面积约3500km2,地势平坦,水系发育。在MSS标准假彩色合成图像上,影像反差小,色彩单调。以浅色为背景的絮块状影纹结构,只是地表坡度为1:2000~1:6000的微倾斜平原的反映。经多功能组合图像处理之后,改变了地表的单一因素,图像上显示了在浅色背景中的丰富细微环状影纹结构(见图版Ⅰ-1)。经与地质资料对比分析,它们绝大多数与基底的凸凹及不同深度的玄武岩或局部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明亮的环状异常,往往与已知油田有关。笔者曾于1985年,在遥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油田预测,结果于1987~1989年间在预测区发现了两个第三系油田(图3),其储量达2000万吨以上。

(三)例三:辽河盆地

辽河盆地老第三系埋深约3000~4000m,新第三系—第四系覆盖厚达800~1500m。地表平坦,水系十分发育,加之分布大片的农田和草甸,地表条件极为复杂。但经多功能组合处理后的图像,仍能以不同的色调和多姿的纹理结构反映辽河盆地隆凹结构的基本形态及变化特征(见图版Ⅵ-2)。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深埋在西部凹陷中的一些潜山带,在图像上也有明显反映,如齐曙(R-17)与兴隆台(R-19)潜山带等(图4)。遥感解译的多数线性构造也被钻井资料证实为隐伏断层,一些已知油田在子区处理图像上,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反映。因此我们在考虑了地质构造背景的前提下,经影像特征对比分析,预测了一批新的含油气区,其中的海外河预测区(图4,0~18)在后来勘探中发现了油田,并已投入开发。此外在辽河盆地外围的开鲁盆地,江苏的苏北盆地等也都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

当然在强调利用多功能组合图像处理所得信息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其他处理方法的试验和多时相、多片种图像的对比分析和研究,这样才能使石油地质遥感方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三、油气信息的地面检测

油气信息的地面检测,是试图探测隐蔽油气藏产生的各种地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场的异常特征。有关内容已有多篇文章和资料介绍,本文就不赘述了,现仅就泌阳盆地作一实例简介。

1985年为验证遥感地质解译成果,在泌出凹陷进行了土壤吸附烃和面积性的水化学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吸附烃在生油凹陷中的含量明显增高,且Hg、I等元素异常和芳烃类有机组份的荧光、紫外等异常也都与油田分布有密切关系(图5、图6),并且与遥感影像异常也有不同程度的吻合。因此针对不同的地质、地理背景,建立有效解译标志,能为遥感技术的油气信息检测作出有益的贡献。

四、基本结论

遥感技术在石油勘探领域中的应用时间还很短,但十余年的应用研究表明,遥感图像能为含油气盆地的区域研究提供必要的信息,结合多种资料不但可以研究盆地成因,而且可进一步研究盆地内的结构特点和局部构造的空间规律;选择相应的图像处理方法可获得丰富的隐伏地质信息,若有物探和钻井资料验证,则可成为可靠的和实用的地质资料;遥感影像特征的类比分析在油气预测方面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遥感技术快速廉价的特点用于石油勘探可大大节省投资,缩短勘探周期,提高勘探效率。是值得积极开发的一项新技术。

图5 泌阳凹陷地区土壤吸附烃含量等值线图

烃的主要成份为C6—C9,最大含量为3957μg/g,最小含量为23μg/g;38采样点及编号

图6 泌阳凹陷水化学异常分布图

1—有机组成典型趋势剩余异常等值线(三次);2—δ13C CH采样点及含量(‰PDB);3—综合异常区(带)及编号;4—盐份异常

参考文献

叶和飞,曹秀娟.遥感图像在东濮凹陷油气勘探中的应用.见:油气勘探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报告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

王福印.我国东部某地油气渗漏的遥感研究.国土资源遥感,1990,(4).

杨柏林.岩矿光谱信息与航空细分红外光谱遥感找矿.国土资源遥感,1990,(3).



化探遥感技术在塔北油气勘查中的应用~

侯卫国
(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规划设计研究院 乌鲁木齐 830011)
摘要 油气藏上方烃类微渗漏可引起近地表物质的物理与化学性质变化,形成地物反射光谱特征异常,这为遥感技术直接探测油气藏提供了可能。笔者以地物波谱测试、TM、NOAA卫星资料为信息,以石油地质理论和烃类垂向微渗漏理论为指导,阐述了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应用化探遥感技术寻找油气藏的方法及应用效果。
关键词 化探遥感技术 油气晕 地物波谱测试 TM、NOAA卫星资料 塔里木盆地北部
1972年陆地卫星一号(Landsat-1)入轨之后,揭开了现代遥感技术用于地球资源调查的序幕,并很快用于油气资源勘探。
早期遥感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作用主要是提取遥感影像的线形体、环形体,进行区域性构造解释及盆地与构造区带的含油气远景评价。随着油气化探方法研究的深入,发现油气藏上方烃类垂向微渗漏可引起近地表物质的物理与化学性质变化,形成地物反射光谱特征异常。这种异常表现为波谱特征吸收峰或反射峰的位置偏移或强度增减,在遥感图像上为不同的能量数值即灰度变化,这为遥感技术探测油气藏提供了可能。因此,发掘遥感资料中直接与油气有关的信息,已成为遥感技术在油气勘查中的一个重要方向。笔者将利用遥感资料直接探测油气信息的方法,称为化探遥感技术。
本文以塔里木盆地北部为研究区,以地物波谱测试、TM、NOAA卫星资料为信息,以石油地质理论及油气藏上方烃类微渗漏理论为指导,阐述了化探遥感技术寻找油气藏的方法及应用效果。
1 地物波谱特征
1.1 样品采集
地表表土是由各种矿物成分构成的,其光谱特征与单矿物光谱特征有所不同。它是各种矿物光谱的综合反映,油气藏上方表土光谱特征对于研究探讨遥感油气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一般地表土壤的光谱特征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①有机质含量,含量高则反射率低;②铁含量,不同价态的铁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表土的颜色;③粘土矿物类型与含量;④表土粒度,粒度越小,反射率越高;⑤水含量直接影响着反射率的高低。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表土波谱特征的研究,分析烃类微渗漏晕的标志特征,来进一步确定利用TM图像等探测油气异常的可行性。
在塔北地区我们进行了野外地貌、景观、植被、地质调查,在各种典型地貌区,采集了54个表土样品,样品均匀地覆盖了塔北地区。
1.2 波谱测试
在室内利用美制IRIS红外智能波谱仪对采集的表土样品进行了反射波谱测试。IRIS波谱仪的光谱范围在0.3~3.0μn之间,覆盖了TM图像除6波段以外几个波段的光谱范围。
采集的54个样品根据其粒度和成分大致分为六大类,其样号与光谱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塔北地区地物样品光谱曲线图 Fig.1 The Spectrum of sample of ground object in Northern Tarim

图中横坐标表示波长,每小格单位0.1μm;纵坐标表示反射率,单位%。图中6个黑块所示区间从左向右分别是TM1、2、3、4、5、7波段的光谱检测范围
几乎所有样品的1.4μm和1.9μm的吸附水谱带都很清楚,个别样品的1.9μm谱带不显著。0.9μm和0.45μm附近的三价铁谱带也较明显,0.7μm附近的三价铁谱带在有的样品中也能够分辨出来。在0.5~0.6μm的TM2波段范围,当样品中含有一定的二价铁时,其斜率较大,反射率低,这通过样品野外产状得到了很好的证明。样品采于邻近绿洲、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区时,二价铁含量少,就会出现较缓的斜率;而化学风化弱,物理风化强的沙土或沙砾样品,含有较多的二价铁,则出现较陡的斜率。TM5波段范围内基本上都是反射平台,没有大的变化,但有几个样品在1.725μm附近有一个微小的谱带,应该是烃类的特征,这些样品基本都采于含有机质土壤草甸附近。2.2μm的谱带是典型的羟基谱带,2.35μm的谱带的成因较复杂,有可能是镁与羟基形成的,也可能是碳酸根的谱带,亦可能是烃类的谱带,但几乎所有样品均有该谱带,甚至纯粹的沙漠流沙也具有该谱带,因此更可能是包含了较多的碳酸盐物质的光谱。
这些光谱特征表明TM7、5波段直接与烃类物质的光谱特征有关。TM7波段均有较强的特征,也有较强的干扰,但是其中的干扰因素,又往往是烃类微渗漏的产物,如碳酸盐、粘土矿物。因此,TM7是提取油气信息的重要波段,同时表明其它几个波段也记录了与油气相关的信息。
综上所述烃类微渗引起的诸种异常中,烃类异常、粘土异常、碳酸盐异常、铁离子异常都在TM图像的探测波段范围内,而植被作为地表最典型的覆盖物,是遥感图像上最突出的地物,因此植被如果存在异常,遥感图像上就能够立即反映出来。热惯量异常经过大量实测研究表明确实存在,而TM6波段是记录热信息的波段,许多研究者认为它应该是直接检测油气异常的最佳波段。我们的研究表明在塔北地区TM6波段并不能准确反映油气信息,这是由于陆地卫星TM成像时间是在上午9点左右,这时太阳已经升起,而盆地内地形平坦,太阳光直射,强烈地改变了地表的温度分布情况,因此地表的温度场发生了变化,已不能反映油气藏引起的微弱温度异常。
2 卫星影像资料及影像数字镶嵌
2.1 主要卫星影像资料
这里主要采用美国发射的Landsat陆地资源卫星影像资料。该卫星有两种传感器,即多光谱扫描仪(MSS)和主题绘图仪(TM)。前者的光谱分辨率较低,空间分辨率也较小,像元大小为80m×80m,后者的光谱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都较高,像元大小可达30m×30m。目前TM遥感图像是我国使用最广泛的遥感源,其光谱范围与主要用途如表1所示。
此外还有NOAA气象遥感卫星资料,它的特点是以近红外波段为特点,探测温差的性能特别好,但空间分辨率低,像元大小为0.8km×0.8km,具有覆盖面积大的优点。
在研究中,我们采用的卫星影像以TM遥感图像为主,NOAA卫星影像为辅。
2.2 卫星影像数字镶嵌
计算机图像处理是遥感技术直接找油的关键。为了有效的提取油气信息,对卫星数字影像镶嵌图的制作提出了以下技术要求:
(1)根据遥感油气勘查的要求,塔北地区图像比例尺为1∶20万。为了提取烃类微渗漏晕标志信息,重点研究区比例尺适当放大。
表1 TM图像7个波段的光谱范围 Table1 The Spectral scope of 7 bands in TM image


(2)图像无几何畸变,并符合相应比例尺的地图投影方式,能够与1∶20万地理底图扣合。1∶20万地图的投影方式为墨卡托投影。由于塔北经度范围跨越了3个六度带,东西两端图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几何误差,因此对图像进行几何校正是整个镶嵌工作的基础。
(3)图像之间无接缝,即要求颜色自然过渡。由于各景图像具有不同的成像时间,加上传感器的随机漂移,图像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灰度差异,所以进行必要的灰度变换处理,消除差异极为重要。
(4)图像的波段合成方式合理,能够满足后续研究的需要。遥感图像是通过以三个波段图像分别作为红、绿、蓝三色进行合成得到的,因此选择合理的合成方式是镶嵌图成败的关键。根据对油气波谱特征的研究,我们采用了TM753的合成方式。
总之必须使镶嵌图的颜色尽可能一致,几何误差尽可能小,才便于后续的地质解释和分析研究。
3 油气信息图像提取技术
遥感图像的灰度范围比窄,如果直接进行合成显示,将无法识别其细节信息。另外,遥感影像是地表发射光谱的真实记录,它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一些地表物性会干扰油气信息,如水体、植被、人类活动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图像油气信息反映的质量。因此,必须进行遥感图像处理,来压抑各种干扰,突出油气信息。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最佳波段选择。根据前述的地物波谱分析,我们认为TM3、5、7波段是反映油气的最佳段。
(2)植被指数。这是一种根据植被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反射率的差异,利用其比值直接反映植被发育强度的算子。经过试验,TM图像地塔北地区采用
效果较好。

塔里木盆地北部油气田勘探与开发论文集

(3)KL变换。KL变换实际上就是因子分析,它是利用多个波段图像构成的变量空间,先计算出波段间的协方差矩阵A

塔里木盆地北部油气田勘探与开发论文集

然后求出协方差矩阵A的特征向量矩阵B和特征值矩阵C

塔里木盆地北部油气田勘探与开发论文集

C=(C1,C2…Cp)
按特征值从大到小对特征向量排序,每个特征向量代表新的因子。再利用特征向量作为生成新因子的线性转换方程系数,计算每个像元的新因子得分,得到因子图像。

塔里木盆地北部油气田勘探与开发论文集

因此有几个原因图像,就可以得到几个因子图像。因子的重要性和信息含量可由它对应的特征值大小反映出来,特征越大,则该因子越重要。KL变换主要用于压缩变量,提取与反映油气信息。
(4)对比度增强。塔北TM图像中,各波段的亮度都没有充满0~255范围,图像的对比度都比较小,人眼区分其细节很困难,因此必须进行对比度增强。类似的方法较多,我们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①线性拉伸。即将遥感图像的有效灰度范围从其原来的值域线性拉伸到新的值域,从而增加图像的反差对比度,其特点是不改变各灰度之间的相对比例,具体公式为
H=(G-Gmin)(Hmax-Hmin)/(Gmax-Gmin)+Hmin
其中,H为新灰度,Hmax为新灰度上限,Hmin为新灰度下限,G为原灰度,Gmax为原灰度变换上限,Gmin为原灰度变换下限。利用不同的变换上下限,可以将感兴趣的灰度范围的信息增强提取出来。
②对数拉伸。将遥感图像的有效灰度范围从其原来的值域按对数拉伸到0~255,从而增加图像反差对比,其特点是增强低灰底区间的信息,压缩高亮度区间的信息,公式为
H=a+blg(G)
其中,H为新灰度,G原灰度,a、b为系数。
③指数拉伸。将遥感图像的有效灰度范围从其原来的值域按指数拉伸到0~255,从
而增加图像反差对比,其特点是压缩低灰度区间的信息,增强高亮度区间的信息,公式为
H=a+bexp(G)
其中,H为新灰度,G为原灰度,a、b为系数。
④直方图均衡化。它是将原图像直方图变换成为均匀分布直方图,来对图像进行增强处理的方法。它的特点是能够将原图像灰度分布密集的区间拉开,而将灰度分布稀疏的区间适当压缩,从而得到对原图灰度各部分细节都能够良好反映的新图像。其具体方法是利用原图求灰度概率分布,公式为
Pk=Nk/N
其中,k是灰度级别,等于0,1,…,L;L+1是灰度级数;Nk是图像中具有k级灰度的像元总数;N是图像像元总数。则直方图均衡化的变换式为

塔里木盆地北部油气田勘探与开发论文集

利用该式对图像逐变换,得到的图像具有均匀分布,因此称为直方图均衡比。
(5)比值处理,即图像除法。其特点是能够消除地形的影响,增强同类地物的信息强度。通常采用RTM7/RTM5提取油气信息。研究中发现,由于塔里木盆地内地形起伏较小,因此地形对同类地物灰度的影响并不明显,同时对油气的反映也并不突出。
(6)ISH色度坐标变换。它是在三个波段图像构成的红、绿、蓝三色空间,通过坐标变换,将三色空间变换到由亮度、饱和度、色度构成的空间,这样得到的新图像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
(7)土壤指数。为了消除植被影响,提取土壤类型信息,可以通过土壤指数 S1(soil index)来增强土壤信息。对TM图像,我们采用下式计算土壤指数

塔里木盆地北部油气田勘探与开发论文集

其中max和min分别表示最大值、最小值。
4 应用实例
经过与已知油气藏进行反复的对比研究,我们确定塔北地区遥感油气信息图像表现为一种“雾状”色晕,称之为油气晕异常。油气晕的特征为:以暗灰色为基本色调,有时偏黄、有时偏绿,但颜色都不深;晕的边界不明显,呈模糊过渡特点。如果边界明显则不是油气晕,而是地表信息;晕中存在晕色中心,经常可见在晕区内有一个或几个晕色较深的暗点,晕色从这些晕色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弱、变淡。
利用油气晕特征,我们在塔北圈定了一批遥感油气晕异常,并结合相关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下面介绍一个典型实例。
图2中的b是大涝坝—丘里地区油气晕图像,图2中的a是该区通过地震揭示的构造与圈闭分布图。对比两图,可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大涝坝2号构造呈较完整的圆形,图像上的暗灰晕色也为较完整的圆形。丘里构造为一个南部被东西向亚南断裂截断的半圆形,在遥感图像上也表现为一个清晰的半圆形,不仅空间位置相同,形态也基本一致。而且,遥感图像还显示出许多精细结构,如丘里油气晕内还存在着晕色的变化,很可能反映了油气圈闭形态的细节信息。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圈定了大涝坝、丘里油气晕异常10个月之后,两个圈闭经钻探均获得了工业油气流,证明了油气晕的真实性。此外,在控制丘里半圆形油气晕的断裂南侧,也存在色调较浅的晕色,但它具有较宽广的散布区,晕中心不明显,因此其油气意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证实。

塔里木盆地北部油气田勘探与开发论文集

5 结论
化探遥感油气勘查技术是一项经济、快速且潜力很大的综合预测技术。由于它能够直接探测油气信息,因此不仅能够对地面工作困难的地区进行油气远景评价,而且对非构造圈闭也有相同的探测能力,还可直接圈定有利的油气勘探靶区。在塔里木盆地这种特殊的地质环境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徐忠祥等.塔里木盆地雅克拉地区油气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系统研究.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
[2]郭德方.遥感技术直接找油理论基础及其实践.环境遥感,1995,10(1)
Application of geochemical and remote-sensing technology to the exploration for oil and gas in northern Tarim basin
Hou Weiguo
(Academy of planning and designing, Northwest Bureau of Betroleum Geology,Ürümqi 830011)
Abstract: A microabsorbent of hydrocarbons,which is above the oil and gas pools, can lead to the change of surface matter on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 the abnormality of reflective spectrum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matter. It provides a possibility for direct detection the oil and gas pools by mean of remote-sensing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the spectral test surface matter,the TM、NOAA satellite,the theory on petroleum and geology and the vertical microabsorbent of the hydrocarbons, the auther set forth the method of finding the oil and gas pools in northern Tarim Basin by mean of geochemical and remote-sensing technology and it's effect.
Key words:geochemical and remote-sensing technology oil-gas halo wave spectrum of surface matter data of TM NOAA satellite northern Tarim basin

专业课书上都有啊,《测绘学概论》你有没?

资料:

中国遥感技术应用的现状与发展

来源:互联网 责编:大嘴 作者:郑立中

一、中国遥感技术应用现状
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从此人类以崭新的角度开始重新认识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空间信息技术是本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遥感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则是对地观测的重要手段。中国的遥感技术从70年代起步,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已发展到目前的实用化和国际化阶段,具体表现在具备了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实用化能力和全方位地开展国际合作使其走向世界的国际化能力。

1�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中国目前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国家资源环境的影响程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对国土资源进行动态监测是我国政府一贯重视的问题。我国国土资源面积大、类型多,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动态监测上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和潜在的市常如,在1980~1985年期间,我国曾利用陆地卫星MSS数据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资源调查,并按1∶50万比例尺成图,宏观地反映了我国大地资源的基本状况;1984年开始由国家土地局主持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土地资源详查工作,采用了航片和地面实地测量的方法,对农地采用1∶1万比例尺成图、林地及草地采用1∶5万比例尺成图、在西部地区利用航片与陆地卫星数据结合按1∶10万比例尺成图。但是由于区域范围大,使项目实施历时长达10年,可见实施全国的土地资源调查迫切需要高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图像。据估计覆盖我国整个国土面积需要600景TM图像,而斯波特图像则需要6000多景, 可见遥感技术在我国具有相当大的市场,因而尽快发射我国自己的资源卫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迫切的任务。“八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和农业部“国家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小组在1992~1995年的3年时间里完成了全国资源环境调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资源环境数据库,较过去开展一项单项专题的全国资源环境调查需5~10年的时间是一个很大进步。在项目实施中全部采用了90年代接收的最新陆地卫星TM图像作为主要的信息源,同时也使用了我国近年内发射的多颗返回式资源调查卫星的高分辨率图像,在大兴安岭、秦岭、横断山脉一线以东选用1∶25万比例尺,此线以西采用1∶50万比例尺进行遥感图像判读、制图及数据库建立工作。为此,须完成全国陆地部分国际标准分幅地图近500幅幅面的调查、制图与数据分析工作。除全国范围的国土资源调查外,各主要省市,如北京、天津、浙江、陕西、内蒙等许多省市自治区也开展了国土资源调查工作。
除此以外,80年代后期的“三北”防护林带综合遥感调查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遥感调查”以及“遥感技术在西藏自治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应用”等项目都是比较重大的遥感工程。但是,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来看,类似于全国土地资源调查等大型工程项目应该增加动态监测的能力,如在我国东部地区应该每年调查一次,西部地区每5年一次。可见,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遥感应用的市场是非常广泛的。

2�具有对重大自然灾害灾情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的能力
中国是自然灾害频繁且严重的国家,每年因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高达上千亿元人民币。对重大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和灾情评估,减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遥感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
我国在“八五”期间建立了重大自然灾害(洪水、林火、干旱、地震、雪灾等)遥感监测评估系统。针对洪涝灾害采用了包括陆地卫星、气象卫星和具有全天候观测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的机载合成孔径雷达遥感等多高度的立体监测手段,不仅具有监测的宏观性、动态观测能力,而且通过机-星-地实时传输系统能够实时地将灾情图像及时地传送到中央指挥部门。自1987年以来,我国先后在永定河、黄河、长江、淮河等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汛遥感综合试验。尤其是1994年在福建闽江、广东的西江和北江,1995年在鄱阳湖、洞庭湖和辽河的洪水监测评估工作中,已分别将洪水灾害的初评估与精评估的时间压缩至2天和2周。整个技术方法与流程已达到实用化水平。如在1991年太湖流域洪涝灾害遥感监测中,采用了多个时相的诺阿卫星影像、陆地卫星TM影像和侧视雷达图像,通过多时相的遥感信息复合得到了准确的灾情数据。
1987年5月发生在我国东北大兴安岭的特大森林火灾, 第一个发现火灾的是诺阿气象卫星图像。在火灾发生期间连续接收了过境的气象卫星和陆地卫星图像,每天提供火区范围、火势变化、火头位置移动、新火点出现以及扑火措施效果等方面的信息。火灾后的1988 年和1989年利用陆地卫星TM图像还进行了火烧迹地恢复的遥感调查,实现了森林火灾早期预警、灾中的动态监测、灾后损失评估以及后期的生态恢复调查的遥感动态观测,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很高的评价。
此外,我们还利用气象卫星遥感数据与地面气象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在黄淮海平原建立了旱情遥感动态监测评估系统,为农业管理、合理灌溉等提供了决策依据。
总之,中国的自然灾害之多、危害之大是惊人的,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减灾的效果是显著的,同时应用的潜力也是巨大的。

3�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作物估产和林业资源调查
我国是农业大国,粮食问题是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早在80年代中期,在国家经委的支持下,以中国气象局为主组织开展了北方10省市冬小麦估产试验。这标志着气象卫星非气象领域工程化应用的开始,也是我国首次开展大规模遥感估产工作。目前利用气象卫星进行农作物估产的应用已得到了普及和深化,并形成了一种业务化的手段,估产对象也从冬小麦扩展到玉米、水稻等其他作物。
“八五”期间我国建立了主要产粮区主要农作物(小麦、水稻、玉米)估产信息系统。其中大面积冬小麦遥感估产运行系统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将整个遥感估产的各个作业环节纳入计算机系统运行,使其整体具有数字化作业能力,并能输出各种估产结果。1992~1995年近3年在黄淮海地区进行冬小麦遥感估产试验的结果表明,利用遥感技术对大面积农作物估产的精度能够达到95%以上,无论是大区域还是分省(区)估算,均能达到规定的精度指标。随着系统运行年限的累积,估产精度将会逐渐提高,运行费用也会逐年减少。同时针对国家急需了解农业种植结构变化和进行种植面积测算、长势监测和单产模型建立等的要求,对我国主要农作物进行了遥感估产,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构成了农作物估产的实用运行系统。此外,其他农作物如水稻、玉米等也都分别在江南的太湖平原和东北的三江平原建立了估产信息系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95年国家遥感中心组织力量完成了《中国农业状况图集》,采用图表相结合的方式,形象直观地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的综合水平,以及粮食、棉花、油料等方面的状况及变化,揭示了农业发展中面临的耕地减少等问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该项工作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

4�地质矿产资源遥感调查
中国的矿产资源丰富,遥感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遥感技术在区域地质填图方面的应用已比较成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在内蒙古、山东、江西、四川等省区开展的32 项1∶5万图幅的地质填图工作中,采用遥感技术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填图的质量,而且节省了填图的费用,每幅图的实际费用仅占常规方法所需费用的三分之二;在承德地区采用 TM图像进行1∶25万比例尺的区域地质填图工作中, 除建立的遥感地层单元符合1∶25 万区域地质填图单元技术要求外, 在地质构造和矿产研究方面也有更多的发现,并且大大地缩短了周期、节省了经费。这必将为我国在本世纪内实施并完成200万平方公里1∶5万区域地质填图和全国范围的l∶25万区域地质填图项目起到重要作用。
在地质矿产资源调查方面,遥感技术在我国已经从间接探测发展到了直接探测阶段,如在新疆准葛尔利用细分红外和多光谱扫描技术直接探测到了岩金矿的蚀变带,取得了利用遥感技术直接寻找金矿的重大进展。我国还利用短波红外成像光谱扫描仪在新疆进行了石油天然气资源的遥感直接探测试验。利用该遥感图像数据通过信息增强和提取,捕捉到了油气藏在地表的微渗漏所造成的烃异常,进而达到直接探测的目的。该项目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多次生产试验中得到了证实。这些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加快我国西部的开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干涉测量雷达技术已经在三峡大坝等大型工程的环境监测和油气区地面沉降等应用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二、中国遥感技术应用展望
“九五”期间,中国国家科委已经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综合应用研究”列为“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重中之重项目,至此遥感信息技术已连续四个五年计划被列入国家优先项目,说明了国家对遥感事业的重视。可以预见,该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将这一高新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使其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1�推动业务性遥感信息综合服务体系的形成
“九五”期间遥感科技攻关的重点是在以农业资源为主体的资源与环境动态信息服务方面。届时将建立一个国家级的宏观信息服务体系,同时使对水旱灾害为主的遥感监测与评估系统走向业务化运行。
(1)国家级基本资源与环境遥感动态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
我们将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基本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建立空间型信息系统,形成每年动态更新一次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向国家高层次部门提供以国家农业土地资源、城市化发展及其动态变化为主的数字图件,其中包括1∶25万全国分及分重点区域的土地资源及其生态环境背景图件和数据;重点开发地带和大城市周边地区的1∶10万图件和相应的数据库;每年一次1∶25万比例尺的中国东部耕地与城镇动态变化图件和数据库;较为完整的全国基本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背景数据库;对国家资源热点问题,如耕地动态变化、城市化等每年提供一次专题报告等。按计划,1999年以前我们将建立网络型国家级信息服务体系,提供相应的资源环境信息及辅助决策信息,保证系统连续稳定地运行。
(2)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运行系统的完善
以水旱灾害监测与评估为重点的运行性综合监测与评估业务系统将于1999年建成并投入相关业务部门使用,使之具备定期发布全国旱情、随时监测评估洪涝灾害和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该系统具有以下功能:对突发性水灾,在系统进入状态后2天内提供受淹范围、各类土地面积等信息, 一周之内提供包括受灾人口、受淹房屋等信息的详细报告;对重点地区,实施每天一报淹没地区及面积的信息服务;在危机时刻,提供实时灾害现场图像显示和注记;从1998年开始,每10天报一次全国的旱情数据,成灾地区对农田干旱状况每5 天上报一次灾情数据;对重大森林火灾和地震等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并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2�继续赶超世界遥感科技前沿
在“九五”期间按照863计划将加大向对地观测系统建设的倾斜力度,除继续强化支持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样机的研制外,还要研制开发先进机载对地观测系统。
目前海洋监测已经列入了863计划,海洋资源的遥感监测已经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它是对地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发展预警海洋灾害、监测海洋环境所急需的高技术,为建立我国海洋立体监测系统提供技术支撑,提高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能力,加速与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接轨,力争本世纪末在海洋自动观测系统、水声遥测和海洋遥感技术应用的主要方面达到90年代中期的国际先进水平。
“九五”期间我国还将支持如下四个方面的新技术研究:以高光谱分辨率遥感为主的高分辨率遥感信息对水稻的识别,小块种植面积的测定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技术研究;雷达遥感新技术在有云天气条件下对水稻和棉花的识别以及农业土地面积测算技术研究;新型遥感技术大数据量信息的快速处理、分析以及提取技术研究;以新型遥感信息为基础的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融合处理技术以及基于遥感信息提取的地理信息系统快速生成、更新技术研究。

地震勘探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作用?
答:石油工业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找到油气田并将油气开采出来,前者叫勘探阶段,后者叫开发阶段。以往由于技术水平所限,地震方法只用于勘探阶段。现在由于技术的发展,地震方法也可为油田开发提供信息。在油田开发阶段所做的地震工作叫开发地震,它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学科。虽然勘探地震与开发地震都是用地震...

储集层特殊分析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答:系统介绍了储集层特殊分析技术在不同勘探技术领域中的应用,阐述了各项特殊分析技术组合应用在识别生油门限、建立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和储集层精细描述中的前景,例举了特殊分析技术在火成岩勘探和油层保护等勘探开发中的应用效果;同时,也指出了目前储集层特殊分析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尚处初级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两桶油”官宣!2023年十大油气勘探重大成果
答:南海深水深层的开平南油田,突破亿吨级,刷新了深海勘探的历史记录。渤海浅层岩性油藏的秦皇岛27-3油田,亿吨级的发现,证明了中国海油在不同海域的勘探实力。渤海渤中26-6潜山油田,两亿吨的油气储量,堪称全球变质岩油田之最,展示了海油在复杂地质环境中的技术突破。涠洲11-6油田,南海北部湾的大规模整...

塔里木盆地油气地质信息遥感探测研究
答:(1)显观油气苗:肉眼可观察到的油气苗。它的运移机制是油气藏受地质活动(诸如地层倾斜、埋深变化、裂缝、断层)的影响而产生的运移,早期油气勘探主要依据油气苗的发现。 (2)微观油气苗:肉眼观察不到的油气苗。微观油气苗的运移机制是“垂直运移理论”,是烃类透过上覆地层向上发生微渗漏,垂直渗漏的理论是遥感技术和...

遥感技术在地质构造及找矿中应用
答:更好地指导找矿工作。        可见遥感技术在地质构造解译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指导矿产地质找矿及缩小找矿靶区,特别是对指导与构造活动强烈的热液型金、铜、锑内生金属矿与岩浆分异型铜镍( 铂钯) 等矿床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收获与反思
答:人们也记取,“经济实力”在油气勘探巨大风险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果当年对塔里木盆地油气概查之后,接着进行大规模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尤其是地震普查工作,那么在评价出一批局部构造或圈闭,投入足够资金,向原苏联或东欧引进先进勘探技术,兴许在60年代或70年代初,就有可能提前突破塔里木盆地的油...

复杂断块油气藏高精度地震勘探关键技术
答:通过采集处理及解释技术攻关,以提高横向分辨率和断层成像为核心,采用了相应的技术对策(表4-12),改善地震资料品质,提高断层识别和描述的精度,为复杂断块油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表4-12 复杂断块地震勘探技术对策 (一)提高横向分辨率关键技术 1.面元细分观测系统采集技术 为了解决复杂断块油气藏分辨率问...

简述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特点?+(2)+谈谈石油勘探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_百度...
答:1. 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特点: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分布不均:我国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和海域,东部地区油气资源相对较少。(2)勘探难度大:我国油气勘探开发面临着勘探难度大、勘探周期长、勘探成本高等诸多问题。(3)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水平相对...

勘探建议
答:通过油气资源评价和潜力分析及发现趋势预测,结合我国油气勘探实际,提出勘探的总体方针是:“深化东部、发展中西部、加快海域、探索新区”;加强油气资源基础调查评价和科技攻关;调整政策机制,鼓励勘探投入;实现石油探明储量稳中有升,天然气探明储量快速增长。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在可采资源量中,优质资源不足,低渗或特低...

测井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应用有哪些
答:2)利用测井信息研究生油层、盖层及油气的生、储、盖组合。3)利用测井信息研究油储储量参数、地下流体性质、分布状况。此外,测井工作还可用于现代地应力场定量分析,预测和监测地层压力、破裂压力,为合理开发油气和科学钻探提供依据。地球物理测井是一门仍在迅速发展的技术学科,伴随着油气等矿产资源开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