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鲁智深圆寂的情节? 鲁智深究竟为什么能圆寂?

作者&投稿:仍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小时候看《水浒传》,最喜欢的人物角色是武松,长大后再看的时候,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被莽撞的鲁智深圈粉儿,他最后圆寂的那一刻,让人心中有万千思绪翻涌。

看过《水浒传》的朋友们肯定都知道,作为一个出家人,鲁智深毫无疑问是不合格的,他的诸多表现都不符合出家人的规范,而“圆寂”对于一个修行之人来说又确实是最大的褒奖,那么为什么像鲁智深这样不合格的出家人最终能够得以圆寂呢?

我想这与鲁智深独特的慈悲气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水浒传》刚开始的时候,作者就交代给我们鲁智深因为替人打抱不平而摊上了人命官司的事,为了躲避官府的追击,他才被迫成为了一名和尚,刚进寺庙的时候,长老就称他有佛缘,我想这对他圆寂是很重要的一个先决条件。

正是因为鲁智深有佛缘,所以在他屡次触犯清规戒律的时候,都被留在了寺院里继续修行,但我想,这里所说的“佛缘”肯定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恪守规范,而是属于鲁智深的特有的“佛缘”。

鲁智深虽然行为粗犷,可他确是真正的慈悲之人,这慈悲体现在他对普通小人物的同情和关怀,面对生计艰难的金翠莲父女,鲁智深丝毫没有犹豫地为他们打抱不平,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鲁智深真正的做到了粗中有细,成功帮助金翠莲与其父逃脱。

鲁智深的慈悲,还体现在他对于兄弟的情义,面对着被流放受尽折磨的禁军教头林冲,鲁智深数次救他于危难之中。

除此之外,鲁智深还和其他的梁山好汉不同,他从不滥杀无辜,他把所有的悲悯情怀都放在了社会底层人物身上,我想这应当是真正的佛法济世精神。



鲁智深在上梁山以前,做了三件事。第一是在出家以前,为救金老父女,失手打死了镇关西。这件事情是很出名的,因为初中语文课本就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第二是在桃花庄救了刘太公的女儿,大闹了桃花山。第三是在野猪林救了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这件事更使他威名远扬,京剧《野猪林》就是唱鲁智深救林冲的故事。从这三件事来看:鲁智深是有一颗慈悲心的,这颗慈悲心就体现在他同情弱者,分清是非,有正义感。不是那种义气用事。金老父女是卖唱的社会底层,镇关西是恶霸。金老父女在镇关西面前是一个任人宰割的玩物。鲁智深为了救金老父女丢掉了提辖(相当于现在县团级武装部长)大好前程,还被通缉。大闹桃花山打了小霸王周通,小霸王周通和刘太公相比,一个是绿林强盗,一个是平民百姓。一个强盗要抢老百姓的女儿,鲁智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野猪林救林冲,是林冲和高俅相比,一个是军事教官,一个是帅殿太尉。高俅父子为了霸占林冲的妻子,千方百计陷害林冲,导致林冲受害而发配沧州。所以林冲是受害者,鲁智深对林冲受害一事,从头到尾知根知底,他不会为他喊冤,在那个社会喊冤也无济于事。看起来只有在野猪林闹一场。为此,他在东京的大相国寺当一个菜头和尚也当不成,只好上山落草了。他为了救人义无反顾,丢了官甚至连和尚都做不成,他也无怨无悔。他对这些受害人不但要帮,而且要一帮到底。因为他看到如果救人不彻底,还不如不救。这就是他这颗放不下的慈悲心。他给了金老父女银子,安排车子把他们打发走,他才放心了。在野猪林救了林冲,但他还是放心不下,一直把他护送到沧州。明末李卓吾在此处眉批到:“放不下父母便成孝子,放不下兄长便成悌弟,放不下朋友便成信人义士。”“放不下”三字,可作鲁智深一生之评。等到他放下时,他已经在杭州六和寺了。
鲁智深虽然一生跟随宋江南征北战,没有怕过任何人。但对他师傅智真长老却是一心恭敬。他的一生知己,也就是师傅,他也一生服赝师傅,不论多醉,一见师傅,必然醒来;不论多凶,一见师傅,必然服软;不论多狂,一看师傅,必然谦恭。师傅也看出他是一个有根基的上上人物,所以他在五台山屡屡犯戒,惹得众僧心有怨言。但师傅却看到了他的本性,没有多怪罪他。鲁智深的人生,只是一切率性而动,一切顺意而为,一切随缘而来,一切见机而行。这几乎是歪打正着地符合了达摩大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路。不是鲁智深懂佛法,而是佛法就是要让我们都有一颗自然而然的心,而修行的目标,也就是回归最初一念的本心。直到鲁智深随宋江远征大辽回来,到五台山看望师傅智真长老,长老对鲁智深说:“吾弟子此去,与汝前程永别,正果将临也!与汝四句偈,去收取终身受用。”偈曰:“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他的师傅为他指明了最后的归宿。作为鲁智深他在当时是不能理解师傅对他的暗示,当然,这是天机不可泄露。
最后,他在杭州六和寺安歇,正是中秋节,钱塘江的潮声雷响,当他问明白了这是潮信时,他心中忽然大悟,想起了他师傅给他的四句偈,但他还是不明白什么是圆寂。寺内众僧答道:“你是出家人,还不省得佛门中圆寂便是死?”死,在一般人看来是很恐惧的。《水浒传》第一百一十九回是这样描写的:“鲁智深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已必当圆寂。烦与俺烧桶汤来,洒家沐浴。’寺内众僧,都只道他说耍,又见他这般性格,不敢不依他,只得唤道人烧汤来,与鲁智深洗浴。换了一身御赐的僧衣,便叫部下军校:‘去报宋公明先锋哥哥,来看洒家。’又向寺内众僧处讨纸笔,写了一篇颂子,去法堂上捉把禅椅,当中坐了。焚起一炉好香,放了那张纸在禅床上,自叠起两只脚,左脚搭在右脚,自然天性腾空。比及宋公明见报,急引众头领来看时,鲁智深已自坐在禅椅上不动了。颂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鲍鹏山先生是这样说鲁智深的一生的:“像鲁智深那样,一任自己的内心的爱恨情仇,一任自己内心本真的善,活的真切,活的舒展,活出自我,活出性情,岂不就是一生都在活我的这个我?一生都在活自己,就是一生都在塑造自己,完成自己,最终,当然会成了正果,当然会是大圆满而归于心无遗憾的的寂静”。
他圆寂后,六和寺的许多和尚甚至五山十刹的禅师们都来为他念经。鲁智深一生没念过经,最后却有这么多人为他念经。宋江还请来全国最著名的高僧大慧法师,来与鲁智深主持下火仪式。这在佛教界是最高的礼遇。大慧法师对鲁智深的法语是:“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而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鲁智深是大圆满,是成佛了。是成的什么佛?《水浒传》的作者没有告诉我们,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再去费笔墨了。

如何看待水浒传中,鲁智深圆寂的情节?~

小时候看《水浒传》,最喜欢的人物角色是武松,长大后再看的时候,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被莽撞的鲁智深圈粉儿,他最后圆寂的那一刻,让人心中有万千思绪翻涌。
看过《水浒传》的朋友们肯定都知道,作为一个出家人,鲁智深毫无疑问是不合格的,他的诸多表现都不符合出家人的规范,而“圆寂”对于一个修行之人来说又确实是最大的褒奖,那么为什么像鲁智深这样不合格的出家人最终能够得以圆寂。

我想这与鲁智深独特的慈悲气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水浒传》刚开始的时候,作者就交代给我们鲁智深因为替人打抱不平而摊上了人命官司的事,为了躲避官府的追击,他才被迫成为了一名和尚,刚进寺庙的时候,长老就称他有佛缘,我想这对他圆寂是很重要的一个先决条件。
正是因为鲁智深有佛缘,所以在他屡次触犯清规戒律的时候,都被留在了寺院里继续修行,但我想,这里所说的“佛缘”肯定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恪守规范,而是属于鲁智深的特有的“佛缘”。
鲁智深虽然行为粗犷,可他确是真正的慈悲之人,这慈悲体现在他对普通小人物的同情和关怀,面对生计艰难的金翠莲父女,鲁智深丝毫没有犹豫地为他们打抱不平,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鲁智深真正的做到了粗中有细,成功帮助金翠莲与其父逃脱。
鲁智深的慈悲,还体现在他对于兄弟的情义,面对着被流放受尽折磨的禁军教头林冲,鲁智深数次救他于危难之中。
除此之外,鲁智深还和其他的梁山好汉不同,他从不滥杀无辜,他把所有的悲悯情怀都放在了社会底层人物身上,我想这应当是真正的佛法济世精神。

今人评点《水浒传》人物时,多对鲁智深赞不绝口,而鲁智深也是书中结局最好的,得以圆寂。圆寂是怎么回事?
第一百十九回,且说鲁智深自与武松??二人正在僧房里睡至半夜,忽听得江上潮声雷响。鲁智深是关西汉子,不曾省得浙江潮信,只道是战鼓响,贼人生发,跳将起来,摸了禅杖,大喝着便抢出来。众僧吃了一惊,都来问道:“师父何为如此?赶出何处去?”鲁智深道:“洒家听得战鼓响,待要出去厮杀。”众僧都笑将起来道:“师父错听了!不是战鼓响,乃是钱塘江潮信响。”鲁智深见说,吃了一惊,问道:“师父,怎地唤做潮信响?”寺内众僧推开窗,指着那潮头叫鲁智深看,说道:“这潮信日夜两番来,并不违时刻。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当三更子时潮来。因不失信,谓之潮信。”鲁智深看了,从此心中忽然大悟,拍掌笑道:“俺师父智真长老曾嘱付与洒家四句偈言,道是‘逢夏而擒’,俺在万松林里厮杀,活捉了个夏侯成;‘遇腊而执’,俺生擒方腊;今日正应了‘听嘲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众和尚,俺家问你,如何唤做圆寂?”寺内众僧答道:“你是出家人,还不省得佛门中圆寂便是死?”
这些和尚却是随口说了。圆寂的确是死,但却不是一般的死。芸芸众生,有病故,有横亡,有抱憾而去,也有安然而逝,圆寂为死,死不一定是圆寂。
圆寂本是佛教用语,来自梵语的意译,音译作“般涅盘”或“涅盘”。谓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以此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贤首心经略疏:涅??,此云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称寂。什么叫“诸德圆满、诸恶寂灭”,看看鲁智深的例子。
鲁智深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已必当圆寂。烦与俺烧桶汤来,洒家沐浴。”寺内众僧,都只道他说耍。又见他这般性格,不敢不依他。只得唤道人烧汤来与鲁智深洗浴。换了一身御赐的僧衣,便叫部下军校:“去报宋公明先锋哥哥,来看洒家。”又问寺内众僧处讨纸笔,写了一篇颂子,去法堂上捉把禅椅,当中坐了。焚起一炉好香,放了那张纸在禅床上,自迭起两只脚,左脚搭在右脚,自然天性腾空。比及宋公明见报,急引众头领来看时,鲁智深已自坐在禅椅上不动了。颂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绰号“花和尚”,自己评价自己的人生,“只爱杀人放火”。这样看,鲁智深不守清规戒律,喝酒,吃肉,杀人,各种和尚不能做的几乎都作了,除了淫戒。这算是“诸恶”。如果说喝酒吃肉尚可原谅,而且天下的和尚食荤不戒色的也不少。而犯杀戒的过失,在大乘菩萨藏中,是最大的罪过。
从另一面看,金圣叹说:“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纪德君对鲁智深的评价是“禅杖打开生死路,戒刀杀尽不平人”。从“拳打镇关西”到“大闹野猪林”,惩恶扬善、义薄云天。让人不由得为他的行为大声叫好!瓦罐寺大开杀戒,华州府冒险行刺。金圣叹嘉许“写鲁智深阔绰,打人亦打得阔绰”。鲁智深“平生不修善果”只是俗人眼中的不修善果,其实却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最后,鲁智深擒方腊,功德圆满。
为什么只有鲁智深能圆寂,修成正果?水浒其他人物没有这样的大圆满?看看他们的行为就知道了。鲁智深一生助人为乐,其他英雄所谓替天行道,或多或少带有私欲。武松是水浒中另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后人评价为“神人”,神人也是人,为兄报仇可以理解,血溅鸳鸯楼则过于残忍。其他水浒英雄不再多说。
普通和尚死的时候,那就是死了,何来圆寂?唯有鲁智深来到人间,行善惩恶,问心无愧,自然是诸德圆满、诸恶寂灭。
(鲁智深是打坐而寂,这样的逝去叫坐化,坐化是怎么回事?篇幅有限,下次再说)

你如何看待鲁智深圆寂的情节
答:从这三件事来看:鲁智深是有一颗慈悲心的,这颗慈悲心就体现在他同情弱者,分清是非,有正义感。不是那种义气用事。金老父女是卖唱的社会底层,镇关西是恶霸。金老父女在镇关西面前是一个任人宰割的玩物。鲁智深为了救金老父女丢掉了提辖(相当于现在县团级武装部长)大好前程,还被通缉。大闹桃花山打...

鲁智深是怎么死的?为什么“听潮而圆,闻信而寂”后就圆寂了?
答:鲁智深看了,忽然心中一亮大悟,他拍掌笑道:“俺师父智真长老,曾嘱付与洒家四句偈言,道是:『逢夏而擒』,俺在万松林里厮杀,活捉了个夏侯成;『遇腊而执』,俺生擒方腊;今日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他思量了一下又问:“众和尚,俺家问你,如何唤作圆寂?”寺内众僧答道:...

鲁智深为什么说圆寂就圆寂了
答:首先,鲁智深的圆寂是他人生观的体现。在故事中,鲁智深经历了许多世事变迁,他看尽了人间繁华与落寞,经历了生死离别和兄弟情义。他对世俗的执念逐渐消解,开始追求心灵的解脱和精神的自由。因此,他的圆寂不仅仅是一个结束,更是他悟透人生的体现。其次,鲁智深的圆寂是他个人成长的必然结果。在故事中,...

鲁智深听潮圆寂的分析
答: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写的是鲁智深的一生,虽然出家,却不守清规戒律而是做了强盗,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是以解脱了绳索去说明自己摆脱了世俗的羁绊,即将坐化成佛。钱塘江上潮信来是鲁智深的师傅告诫给他的一句偈语,意思是说当钱塘江大潮来到的时候就是鲁智深的圆寂之时,鲁智深...

鲁智深的结局简洁的话概括
答:鲁智深是在生擒方腊以后在杭州六和寺圆寂了。鲁智深很相信他的师父师智真长老。智真长老早在五台山就说过鲁智深可功德圆满,并留给他四句偈言:逢夏擒,遇腊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当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听到钱塘江潮水,原以为是战鼓。小僧人告诉他这是潮信,猛然听见潮信二字,再联系自己擒夏侯成、...

鲁智深为何说圆寂就圆寂?他是自杀了吗?
答:可能是老爷子年纪大了,以为夏侯不是个姓。但是第二句遇腊而执说的可是真的好,的的确确是鲁智深擒住的方腊,这个智深长老能算出来还是可以的。但是后两句我其实一直没琢磨透: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也就是说让鲁智深听到潮信的声音就去圆寂。鲁智深是个没文化的人,所以他不知道什么叫潮信,也不...

鲁智深怎么突然就圆寂了
答:洗个澡换好衣服坐着就圆寂了,鲁智深的结局必须是圆寂,也只能是圆寂。前期的鲁智深是个简单纯粹的人。他一开始的人生追求特别简单,就是结交好汉做兄弟,一起喝酒吃肉。前期的鲁智深是真正行侠仗义的人。他遇见不平的事情就出手帮忙,不计对方出身,不计报酬,甚至不计后果。鲁智深圆寂的方式充满禅意的...

为什么水浒传中的鲁智深说圆寂就圆寂了?
答:鲁智深突然悟了他师傅当年说的话,于是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其实鲁智深说是听潮之后就圆寂,这个其实可能是他在那个时候突然悟了他师傅当年说的话,他自己想了结他这个荒诞的一生。也许不是说鲁智深是自然死亡,而是他自己选择死亡,他这个应该是自杀。这个是作者施耐庵的一个设定,他想通过鲁智深的死来向...

鲁智深怎么圆寂的?
答:鲁智深圆寂是因为心理暗示。鲁智深是《水浒传》中的角色,他长期被一个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紧箍咒压着,有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一旦有一天知道这话说的是什么,这种压力也会要了他的命。他每天活在对生命的恐惧之中,当知道自己的生命还有一年零几个月又几天时,日子是很煎熬的,长期在这种压力下...

鲁智深为何圆寂 原因令人惋惜
答:1、因为鲁智深的师父智真长老曾嘱咐他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前两句都已经一一灵验。逢夏而擒是指鲁智深在万松林里杀,活捉了个夏侯成,遇腊而执指生擒方腊。2、而当时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出家,圆寂当天听到浙江潮信,想起师傅的话,认为既逢潮信,合当圆寂,于是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