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应怎样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作者&投稿:廉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反复2、诵读,3、品味语感。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感知语言的有效途径。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如果在诵读的过程中,为师者能引导学生把握好字句的停顿、语速、语调、重音和轻读,学生就会从中感到美的熏陶。比如教读《变色龙》一课中,只要老师引导学生品味好警官奥楚蔑洛夫对同在一条狗的称呼上,一会儿是“疯狗”,一会儿是“名贵的狗”,一会儿是“下贱有胚子”,一会儿却又变成“娇贵的动物”的语感,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文中的主人公对狗咬伤人的处理,对狗的称呼语态度完全是受狗的主人的身份主宰的。听说这是寻常人家的狗咬伤人,就摆出貌似公允,秉公处理的架势;而听说是将军家的狗时则摆出谄上欺下的臭架子。这样学生从品味语感的过程中,认识到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人物。其令人作呕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令人回味,令人难忘。 语文课本的许多文章,集中体现了文字美、意境美、韵律美、表现美。这些美只有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品味,才能品出语感,才能品出其潜在的各种美。就拿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来说吧。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佳作。第一句中的“断”、“开”二字,为传神之笔,气势磅礴,山断而江开,江水之力何等浩大。第二句中的“回”字,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不是象“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一泻千里的雄伟景象,而是江水回旋之美。第三句中最绝妙的字是“出”字,写出了作者“望”中的幻觉。举目远眺,伴随着江水不断地向远处流去,那高高低低的一座座山在江河两岸时隐时现。一个“出”字,就给静止的山岭赋予动态的美。第四句是写壮丽的图景:江面铺满红光,雪白的风帆在红日和江水映照下显得分外美丽。这一句没有“望”字,却有“望”的意境。“望”从何来?望从“孤帆”来。远处船只,只见白矾,不见船身,不见桅杆,那岂不是没有“望”中的“望”吗? 像《望天门山》一类集文字美、韵律美、意境美、表现美的诗歌或文章,语文课本中不胜枚举。我们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反复体味文中子句间的停顿、重音、轻读,掌握好语速、语调,才能慢慢品出语感,品出文章的精美之笔。 4、紧扣中心,5、品味词句。 品味语言主要用比较鉴别的方法对文中的主要词句进行揣摩。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文中的所有语言材料进行分析鉴赏是不可取的。因此只有选取精当的语句进行品味,才能点到实处,拨到妙处。比如《孔乙己》这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扣住关键的词句,去引导学生品味体会。例如像贯通全篇文章的“笑”字。同是一个“笑”字,在不同场合,不同人物中反复出现,其意义就有所不同了。里面的小伙计在特定的苦闷的环境里印象最深的“笑”;有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耻笑的“笑”;有孔乙己痛苦,但引众人欢乐的“哄笑”;有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香豆“茴”字时,而遭到不理睬的“又好笑”;此外还有小孩循声而来的天真的“笑”,以及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恳求掌柜不要取笑的“笑”。这些“笑”字,在刻画人物性格中起到入木三分的作用。这些字里行间的“笑”字,只要我们紧扣故事情节,扣紧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品味,学生就会从中领悟到作者在用词造句和刻画人物方面的奥妙。 再比如孔乙己买酒时排出四文大钱的“排”字,一个“排”字就把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充有己的形象就刻画出来了;若把它改为“拿”字,形象性就差了;如果又把它改为“摸”字,则变成了经济拮据的穷相了,不能再短衣帮面前充有钱摆架子,这样通过反复品味鉴赏,就能激发学生品味语言的兴趣,从而养成品味语言的好习惯。 上面谈的是品味字词。下面来讨论一下品味句子的问题。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仔细品味,很有意思,能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后,很长时间没有来买酒喝了,别人以为他“许”是死了,从掌柜多次说“孔乙己还欠我十九个钱呢!”得到佐证,再根据孔乙己最后一次买酒喝的情景以及20多年来没有一点关于他的消息,在这个冷酷无情的社会里,人们深信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了,他必死无疑,但“我”又不忍心孔乙己死,又不能肯定孔乙己是死了还是未死。所以在“大约”之后,用“的确”来表示“我”猜测的结论,这样引导学生反复品味,他们就理解作者炼词造句的精妙和谋篇布局的匠心。 6、类比品味,7、领悟奥妙。 品味语言,方法很多。这里来讨论其中一个方法。类比品味就是将内容相同的材料归为一类进行鉴赏品味。 例1,望望不例2,见君,例3,连山起烟雾。 例4,孤帆远影碧空尽,例5,唯见长江天际流。 例一、例二都是送别诗中的千古佳句,都写得情真意切,情景交融。但要仔细品味,尽管诗中表达的内容相似,但表现手法是有很大差异的。例一突出一个“望”字,望了又望,望久了以致把眼睛望花了。而例二则不同,虽然作者是站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乘船到广陵去,也同样是望了又望,只望见孟浩然乘坐的沿长江东去,一直消失在天边,但却不见一个“望”字。其奥妙之处在于没有“望”字,却有望的内容,望的意味,望的感情。再比如同是送别诗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其表现手法又与李白不同。作者写送别友人时,不是用“望”或没有“望”字的望,而是劝酒上用“更尽”、“无故人”之句,其精妙之处着实令人为之叫绝。 上面提及的是内容相同,表现手法不同例子的品味。下面略微提一下用字相同,但刻画不同性格人物的品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的第六自然段,作者写了鲁提辖同情金氏妇女遭遇,用金钱资助他们逃离虎口时摸钱出来的“摸”字的品味。 鲁达又道:“老儿,你来!酒家与你些盘缠,明日但回东京去,何如?……便去摸出五两银子,放在桌上,看着史进道“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酒家明日便送还与你。史进道“直什么,要哥哥还!”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鲁达看着李忠道:“你也借些出来与酒家。”李忠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鲁提辖看了见少,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两个人同是“摸”钱,但仔细品味品味,意思不一样。鲁提辖之“摸”倾其所有,他借银相助,充分表现了他对弱者怀有同情,重义轻财,心肠极好;而李忠之“摸”,很不爽利,并不热心。 这样通过类比品味,文中的意思便不言自明,也就自然而然地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8、品出奥妙,9、品出意境。 比如李白诗中的“碧水东流至此回”的“碧”字意境很值得品味。一个“碧”字,意境很美,它令人联想到两岸佳木葱茏,绿草如茵的山岭,联想到蓝天和青山的倒影,联想到澄江如练的图景。若把“碧”字去掉而换成“江”字,则一下子就失去了想象空间,失去了如诗如画的神韵了。又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是大家最熟悉的了,作者最先不是用“绿”,而是先后用“到”、“过”、“入”、“满”,最后才改为“绿”。一个“绿”字,全诗顿时生色,把春风的作用活画了出来。一个“绿”字,就是作者炼字的奥妙,就是作者的匠心。 总之,品味语言,方法很多,很值得师生去摸索、去探讨。我深信,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做好学生的引导培养工作,假以时日,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品味语言的能力就一定会提高。

语言品味
常见题型:
①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②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考察名子或词语含义:一是瞻前顾后,结合文意理解;二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三是注意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拟人、夸张等。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③句子的作用,思考三个方面。
构造:总起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总结上文
主旨:点明或深化主旨
人物:表现人物性格与心理
④句子赏析或段落赏析,思考如下角度。
语言风格:朴素平实(乡村题材)、华美、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古诗词运用)、清丽、幽默、夸张、含蓄隽永等
修辞或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同诗歌鉴赏)
炼字:动词、形容词、色彩词
句式:长短句交织有层次感;整句(排比句、对偶句)句式整齐优美,有气势。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要求中有这样的概括:“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的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语言的品味,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呢? 一、动情朗读,品味精彩 我们要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让他们自然而然地主动积累语言材料。朗读也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通过朗读,能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辞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朗读中领悟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朗读是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通过朗读,能使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抽象模糊的感情变成生动真切的体验,融情入境,引人入胜,获得丰富的美感。 朗读在文本语言的品味中作用是很大的。针对中学生的朗读实际,我也应学生的朗读应该提出放胆、适宜、反复三个要求,通过以境促读、以说促读、以听促读等方法或途径让学生放情朗读,从而深入品味文本,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堂要有读书声,没有读的语文教学,是死气沉沉的、呆板的。师生之间要互动起来,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并强调理解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放情朗读、尽情品味语言是具体的朗读技巧的追求,同时也使人在细节的追求中深入地品味到文本言语的精粹。 二、字斟句酌,培养语感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散文大多文情并茂、形象生动、富有艺术魅力;所选古今诗词名篇大多情景相生、意境深远,表达又往往十分含蓄:所选中外小说、戏剧名著以及神话故事,塑造了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还有一些说明文、科技论文以及说明性较强的记叙文,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材料。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也就是说,读书要悟出文章中传神的字字语语。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让他们对文中关键的词句进行品析、揣摩、感悟,品味出内含的滋味,感受文字背后的精彩,培养学生的语感。 古人在语言文字提炼方而达到了脊峰造极的地步。韩愈在听到贾岛吟诗,听到“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时,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古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好,其实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这正如朱光潜所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 三、依托教材,注重积累 我们在钻研教材时要做到从“大处着眼,小处着力”。所谓“大处着眼”就是我们拿到一篇课文,要站到一定的高度来审视它,既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成长,又要从民族文化的高度来发掘。对于中学生而言,进行语言训练必不可少。为此,应该以课本为依托,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素材的习惯,教他们品味语言素材的方法,最终达到使学生运用语言素材的目的,进而拓展到课外。 古人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语言材料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以课内文章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使学生感悟到作者的情感,感悟到整个作品的风格和情调,理解作者观察问题、描述现象、分析现象的视角和方法。由于每个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角度不同,他们会个性化地感悟事物、体察社会和人情,创造性地表达人生。学生只有对语言文字具有敏锐而又丰富的感悟能力,才能心领神会,引起情感共鸣。因此,品味语文教材中的名家名篇,可以成为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品味语言素材的源泉,它更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语言素材的最佳事例。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应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课内、外文章精美的语言,以增强语感。语言之美在于内容与形式的自然结合,并不取决于华丽的辞藻和工巧的句式。品味语言不应局限于那些“雅词”和“美句”,更不能把课文中的词句与语言环境割裂开来,把内容和形式浑然一体的文本分解成一个个写作技巧的零部件,盲目地引导学生去作技术层面上的品味和赏析。

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教材中的语言美呢?以下是我多年心得: 一、巧用媒体,品味教材语言美 教学时,我根据课文的需要,适时选用相应的电教媒体,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指导学生主动去发现语言美,仔细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素质
答: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体制根深蒂固加之受教师素质、教学环境和学生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数学成绩很难提高甚至出现下滑,这些问题已不容忽视。如在教学中首先注意不生硬灌输,也不让学生死啃书本,而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年龄特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营造和谐的学习情景和氛围,使其在愉悦的情景中掌握知识,学会...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
答: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引导朗读领悟意境美;巧用插图感受形象美;创设情景鉴赏语言文字美;用生动的语言揭示艺术美;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启发想象体味整体美。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

浅析在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答:三、指导运用 儿童积累语言、感悟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是运用语言,即运用明确具体的语言文字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他人沟通、交流。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关于习作的批改。它既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习作的实际,又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习作的优缺点。我在具体教学中,采取了...

如何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答:此外,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还可以采用讲故事、演课本剧、小品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一、在拼音教学中渗透德育 拼音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此时我们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音方法和拼读技巧,也要注重其思想情感教育,使...

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答:一、根据教材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思想教育 语文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而每一篇语文课都对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发挥着积极作用。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与坚定。要想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用饱含...

怎样引导学生学好语文
答:可是,近些年来,不少学生面临诸多困惑:语文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不紧密,学习语文缺乏兴趣,学习效率低下。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认识语文的魅力,让他们对语文学习不再感到惧怕厌烦。如何让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殿堂,享受着学习语文的快乐,如鱼儿尽情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提升语文...

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
答: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互相配合。 文学作品的鉴赏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让学生陶冶情操、增长知识,...

怎样引导初中学生深入研读语文课文
答:语文课的教法是异彩纷呈的,而文本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只有深入研读文本,才能实现有效阅读,实现“教”与“学”的双赢。在深入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解读与针对学生的多元解读方式的应用,在领悟文本内涵的过程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找准课文的切入点,准确地感知文本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融入自己的思考...

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
答:例如,在“品德与社会”主题活动“感恩父母”一课中,教师首先利用汶川地震的相关文字资料,细致地讲述了歌曲《天亮了》背后所隐藏的另一个父母与孩子间发生的深情故事,然后把语文《妈妈的账单》一文中的孩子与父母的账单、现代诗歌等资源运用到思想与品德课堂教学中,这些语文课程资源贴近本课主题,将学生...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答:在此形势下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的问题。那么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综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和贯彻新课标的要求我来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针对新课标的要求,如何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首要的要做到老师角色的转变,伴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