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怎么认定 轻微剐蹭

作者&投稿:荣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肇事逃逸的认定:
1、主观方面:
(1)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动机是积极的心理活动;
(2)虽然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但仅就逃逸行为而言,具有直接的行为故意。因此只有行为人对肇事行为明知,同时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
2、客观方面: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从刑法理论来看,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最直接的便是对行为的客观方面予以认定,可以明确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作为交通肇事罪量刑的加重情节来规定的。
肇事逃逸的的处罚有哪些
1、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为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3、当事人明知自己发生了交通事故,为逃避事故责任,故意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是一种违法行为:
(1)人和车都在事故发生后逃离事故现场;
(2)弃车逃逸,即当事人将车留在现场,人逃离事故现场。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一种性质十分恶劣、情节非常严重的违法行为,为此当事人要承担对个人不利的严重后果。
肇事逃逸的情形有哪些
1、行为人肇事后急于逃避责任而逃逸,其既未查看被害人情况,也未作任何处置即逃离,行为人应当承担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责任;
2、行为人发现被害人受伤较为严重,为了逃避责任,故意将被害人放置在光线昏暗或者隐蔽地点,之后由于其他车辆发生交通肇事等造成被害人死亡,行为人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3、行为人将被害人移到路边比较安全的地方,希望其他人看到并给予救助,但被害人其后因其他车辆交通肇事等原因造成事故并死亡,行为人应否承担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责任,要看被害人伤情严重程度;
4、行为人以为被害人死亡而故意将其放置在容易被其他车辆碾压的位置或者用杂物进行掩盖致使被害人因再次发生交通事故等原因死亡。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