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作者&投稿:表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地图分析,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和意义;

  2.结合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4.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2.利用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并认识应对措施;

  4.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落实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地理差异观;通过了解黄土风情,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区域环境问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小组合作学习,激活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热情,并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2. 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信天游》视频,让学生感受黄土风情,通过视频简单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状况。

  讲述:歌词以及视频画面有简单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景观,今天我们就一齐走进黄土高原地区,了解该地的位置范围、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地貌特征、环境问题以及措施等,学习任务比较多,希望我们能通过图片结合自己拥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学习地理现象。

  [讲授新课]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教师: 请同学们阅读书本23-25页的内容,文本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共同归纳主要的知识点。

  教师:请小组在黑板上把小组的探讨结果板书出来。剩下的同学完成25页活动题。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评价小组板书,纠正、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范围:

  2.地形:高原

  3.河流:黄河(黄河流域)

  4.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5.对历史文明、风俗的影响: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小组学习,对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历史文明、民俗风情等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面我们通过25页的活动题,认识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看看这些“黄土风情”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展示:展示图片并请学生举例分析。

  学生:根据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河流情况等解释图片现象或举例分析黄土高原民风民俗的来源。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一起的探究分析,我们对黄土高原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大家都清楚知道黄土高原地表有着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大家知道黄土高原表层的黄土怎么来的吗?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同学们都有个人的看法,希望通过更多的学习,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看法是可靠的。对于黄土的来历,我们来认识前人的推测“风成说”.

  板书:二、风吹来的黄土

  1.风成说

  学生:阅读教材26页“阅读材料”,认识“风成说”.

  课堂活动:通过阅读,请同学们继续来完成27页活动题第1题。

  学生:阅读活动题材料,思考并分析材料说明的情况。

  1.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2.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3.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教师:好,通过阅读理解,“风成说”对黄土高原中黄土的来历这样一种解释,大家认同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关注下去。

  过渡:我们知道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因此形成了地表破碎,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下面我们来阅读图6.29,认识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过程:

  板书:

  2.地貌特征:地貌破碎、沟壑纵横

  3.形成过程:

  展示:展示图6.29,为学生解释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过程。

  课堂练习:完成多媒体展示的练习题,巩固知识。

  课堂小结:通过我们一起学习,黄土高原的历史文明以及环境特征都基本了解了,重点把握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以及“风成说”的看法,和黄土高原地区的民风民俗。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知识框架把握重难点,下一节课我们会继续学习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希望同学们预习。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初步掌握用实验验证假设的方法。

  2、通过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对黄土高原过去至现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3、了解一些黄土高原的文明特点,知道她曾孕育了华夏文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通过科学探究,通“风成说”初步了解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客观接受前人的科学成果和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的验证自己的假想,体验追求真理的艰辛,从而培养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文明特点。

  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景观、人们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产生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

  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

  看后猜猜看她属于我国哪个地区?你对什么印象深刻?导入新课内容。

  【活动】一、文明的摇篮

  [板书]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23页的内容,了解黄土高原有哪些文明的特点。(黄土地、宝塔、窑洞、白羊头巾、信天游等)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初步了解黄土高原文明的特点。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为课文后续内容教学作铺垫。

  【活动】文明的摇篮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观看下列一组反映黄土高原文化特点的图片:黄土高原地貌、窑洞、信天游等。

  学生活动:看图、思考,了解黄土高原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几个特点。

  设计目的:以图片给学生具体的印象。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讲授】一、文明的摇篮

  学习一个地方,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学生阅读课本第24页回答问题。

  1、区域、阶梯及“四至”。

  2、所跨省区。

  [板书] 1.位置: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板书]2.主要跨越的省区: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

  学生读图6.25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跨越的主要省区,小组派代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并能根据地图信息回答问题。

  【讲授】文明的摇篮

  在黄土高原这片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请大家在书第24页图6.25黄土高原的地形 图上用笔描出黄河的轮廓。“几”字形轮廓。

  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有关华夏文明的视频。

  [板书]3. 文明的摇篮:灿烂的古文明、革命圣地、黄土风情。

  学生活动:动手在图6.25上描出黄河的轮廓。看视频,获取书本之外的有关黄土高原的信息。

  设计目的:让学生了解就是这边土地曾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获取课本以外的知识信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进一步加深学生黄土高原是我华夏文明摇篮的印象。

  【过渡】导入本课时第二部分。学生看阅读材料(P26),然后讨论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并将讨论结果和观点向大家汇报。

  学生看书,思考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并积极发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活动】二、风吹来的黄土

  [板书]1、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风成说。

  利用动画和视频分别向学生展示黄土高原“风成说”原理。

  结合“活动”,请学生讨论并回答支持“风成说”的依据。

  活动第2题留着课后思考。

  看视频,思考问题,参与讨论,寻找答案。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讲授】风吹来的黄土

  [引导]请同学们看教材上第26页有关黄土地貌的内容,了解黄土高原地貌的特征。

  黄土塬: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沟壑。

  黄土梁: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

  黄土峁: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岳。

  黄土川:沟谷进一步发育成川。

  [板书]2.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沟壑纵横;

  了解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课后小结

  整体展现板书,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土高原是我中华文明的摇篮、革命的圣地。了解了黄土高原的形成及地貌景观,我们必须保护好她,利用好她,更要把她建设好!

  根据老师的板书,回顾本堂课所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

山西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
答: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 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 四大...在他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显著的差异。 八年级上册第77页 秦岭?淮河...南方地区:指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

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
答: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

人教版初二地理知识点梳理
答:对世界上的一切学问与知识的掌握也并非难事,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努力掌握规律,达到熟悉的境地,就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学习需要持之以恒。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初二地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1、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2、从大洲大洋位置...

人教版初二下册地理第一章的知识点(越详细越好)
答: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亚是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2.大小: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地理分区:习惯上把亚洲分为6 个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亚。各个地区和国家如下表...

初二下学期人教版地理复习资料
答:11、长期以来,西双版纳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国家和云南省有关政策的鼓励下,西双版纳凭借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使旅游业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第八章: 1、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2、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

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
答:12、西双版纳长期以 农业 生产为主,现在旅游业发展成主导产业, 检举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20 09:33第八章跨省区域 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 最大的 黄土...毕业于河南大学地理专业,学士学位;从教23年,读过地理专著和教育学专著,现任中学教师。 向TA提问 私信TA 关注 展开全部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地理差异...

八年级下册地理期末测试题(人教版)
答:8、我国的第一大能源是煤炭,且是世界煤炭产量最多的国家,我国产煤炭最多的省份[ ]A.山西 B.陕西 C.江西 D.内蒙古9、我国最大的甘蔗产区所在省区的...(3)图中B表示的是台湾最高山峰 ,E表示的是台湾省最长的河流 , (4)台湾居民中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八年级地理期末试题参考答案一、 单项选择(每题1分...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教学计划
答: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湘教版 八年级 地理下册的教学计划,方便大家学习。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教学计划1 一、学情分析 经过去年的地理教学,三个班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 方法 ,掌握了阅读地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从上个学期期末...

谁有八年级(下)地理(粤教版)的所有知识要点!~
答:谁有八年级(下)地理(粤教版)的所有知识要点!~ 不要太简单,或太多了,要全面... 不要太简单,或太多了,要全面 展开 ...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 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内中有我国最大的...

七年级地理下册湘教版世界之最
答:104、世界最深的洋 太平洋(平均深度4028米)105、世界最浅的洋 北冰洋(平均深度约1200米)106、世界最深的海沟 马里亚纳海沟(最大深度11034米) 太平洋 107、世界最大的海 珊瑚海(约479万平方千米) 太平洋 108、世界最小的海 马尔马拉海(约1.1万平方千米) 欧、亚洲之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