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两立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作者&投稿:巫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编号 3532 成语 事不两立 注音 ㄕˋ ㄅㄨˋ ㄌㄧㄤˇ ㄌㄧˋ 汉语拼音 shì bù liǎng lì 释义 义参「势不两立」。
见「势不两立」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势不两立」之典源,提供参考。
#◎1《战国策.楚策一》1>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
大王,天下之贤王也。
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
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2>也。
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南面3>而朝于章台4>之下矣。
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故为王至5>计,莫如从亲6>以孤秦。
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
若此,则鄢、郢动矣。
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
故愿大王之早计之。
〔注解〕(1)典故或见于《韩非子.人主》。
(2)当:音ㄉㄤˇ,通「挡」,匹敌、抵抗。
(3)南面:鲍彪注:「『南』作『西』。」
秦国居战国版图之最西,故以「西面」指向秦国称臣。
(4)章台:战国时秦王所建的亭台。
地约当在今陕西省长安故城西南。
(5)王至:鲍彪注:「『王至』作『大王』。」
大王,即指楚威王。
(6)从亲:联合亲邻之国。
从,音ㄗㄨㄥˋ,合从。
即苏秦倡导联合楚、齐、燕、韩、赵、魏六国,共同抵抗秦国的谋策。
因六国地处南北,故名「合从」。
◎2《战国策.楚策一》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
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疋,粟如丘山。
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
主严以明,将知以武。
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
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
夫虎之与羊,不格明矣。
今大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
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
两国敌侔交争,其势不两立。
而大王不与秦,秦下甲兵,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于秦。
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
秦攻楚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参考资料〕《韩非子.人主》且法术之士,与当途之臣,不相容也。
何以明之?主有术士,则大臣不得制断,近习不敢卖重,大臣、左右权势息,则人主之道明矣。
今则不然,其当途之臣,得势擅事以环其私;左右近习,朋党比周以制疏远,则法术之士奚时得进用?人主奚时得论裁?故有术不必用,而势不两立,法术之士,焉得无危?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势不两立」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战国七雄当中,以秦国最为强大,其余六国为了不被强秦所并,无不用尽计谋。
纵横家苏秦提出了合纵政策,主张联合楚、齐、燕、韩、赵、魏六国之力,共同抵抗秦国。
《战国策.楚策一》中记载了苏秦对楚威王的游说。
首先,他极力称赞威王的贤能与楚国的地大物博。
接着,话锋一转,讥刺威王的软弱。
他分析楚国的情况,认为楚国的实力极为雄厚,若还必须侍奉秦国,那其余各国就更应理所当然的向秦称臣,到那个时侯,秦国就可以轻易的吞并各国了。
再纵观天下局势,各个诸侯国中,秦国对楚国最为忌惮,楚国的气势若强盛,秦国就会相对的消弱,反之,楚弱则秦强,两股势力互为消长,绝不会同时并存。
所以,苏秦建议威王应该联合邻近各国,把秦国孤立起来,如此才是求得生存的最好方法。
《战国策.楚策一》中又另有一段,描述战国时张仪为破楚、齐、燕、韩、赵、魏六国的联合,于是分别利诱六国与秦国亲善。
当游说楚王时,他以秦、楚二强若欲相争而无法并存,则秦必采军事手段使楚岌岌可危作为要胁,而欲迫使楚国改与秦国联合。
其中也用到「势不两立」一语。
后来「势不两立」演变为成语,用来比喻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并存。
书证 01.《宋书.卷七四.臧质列传》:「(质)又谓:『震主之威,不可持久,主相势均,事不两立。
』」 用法说明 近义词: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势不两立



~

不共戴天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答:【典故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成语意思】:共:共同;戴:顶着。不跟仇敌在同一个天底下生活。形容仇恨极深;誓不两立。 【成语注音】:ㄅㄨˋ ㄍㄨㄙˋ ㄉㄞˋ ㄊㄧㄢ 【通用拼音】:bu gong dai tiān 【拼音简写】:BGDT 【使用频率...

“和而不同”“不同而和”的意思以及历史中相应的典故
答:这个典故提倡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保持个体的独特性,实现整体的和谐。“不同而和”则更加强调在差异中寻找共同点,以此达到和谐。这个理念可以从多元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各种文化虽然有其独特之处,但也能通过交流和理解,找到彼此间的共鸣,从而达到一种多元文化的和谐。这两个理念在现代社会...

历史上著名的友谊故事有哪些?
答:管宁见状,一边干活,一边责备他:“钱财应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可以贪图不劳而获的财物。”华歆听了,不情愿地丢下金子回去干活,但不住地唉声叹气。管宁见他这个样子,不再说什么,只是暗暗地摇头。又一次,他们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这时一个大官在窗外经过,敲锣打鼓,...

成语: 少不更事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及故事?
答:<08>新鲜人初入社会,少不更事,求职时很容易上当受骗,要十分小心。 <09>当年他还是个少不更事的学生,经过这几年的工作历练,如今已经成为独当一面的主管了。成语接龙 “事”字开头的成语 事半功倍 事过境迁 事在人为 事与愿违 事与心违 事不两立 事事无成 事过情迁 事与志违 事半功...

不言而喻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答:编号 855 成语 不言而喻 注音 ㄅㄨˋ ㄧㄢˊ ㄦˊ ㄩˋ 汉语拼音 bù yán ér yù 释义 事态明显,不待说明即可晓悟。 语出《孟子.尽心上》。 「显而易见」 典源 《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

模棱两可是什么意思?
答:一、拼音 模棱两可 [ mó léng liǎng kě ]二、出处 后晋·刘昫《旧唐书·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释义: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要分清是非,如果出现了错误,一定会遭到处分甚至贬官,只是模棱两可就可以了。三、典故 苏味道是唐初赵州栾城人,...

有关晏子的故事
答:晏子的话使本打算要戏弄他的楚国君臣们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来。 在这次出访之后,晏子又有一次出使楚国。楚王听说晏子要来,就向他的大臣们说:“晏子是齐国最有才能,最善于辩论的人。现在他又要到我们楚国来,我想羞辱他一下,你们有什么好主意吗?” 有一个官员建议说:“等晏子来的时候,我叫两个士兵绑一个人...

历史上有哪些让我们惊掉下巴的冷知识?
答:四是立养子法,准许没有后嗣的民户领养弃遗幼儿为嗣。规定遗弃小儿三岁以下,虽异姓,听收养,即从收养人之姓。“诸养子,所养父母无子而舍去者,徒二年”。即用法律确保收养者与养子之间的父子关系,以鼓励人们收养遗弃幼婴。不过,尽管宋朝廷做了很大努力,申严劝诱,纤悉备至,但生子不育的风俗...

一枕槐安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答:一枕槐安是指在槐树下休息。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唐代,唐朝太宗李世民曾经在槐树下休息,精神恢复后,取得了决定朝代兴衰的胜利。近义词:一觉、补眠、午睡、午休等。 反义词:彻夜未眠、熬夜、失眠等。

...不失为帝;汤有七年之旱,不害为王”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什么典故...
答:意思是唐尧当政时遭遇九年之久的洪水,但这不妨碍他作为一个帝王;成汤时,连续七年的大旱,但也没有影响他称王。帝尧时,中原洪水为灾,百姓愁苦不堪。鲧受命治理水患,用了九年时间,洪水未平。舜巡视天下,发现鲧用堵截的办法治水,一点成绩也没有,最后在羽山将其处死。接着命鲧的儿子禹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