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发明的“黄皮书”制度是什么?明朝户籍制度的发展!

作者&投稿:穆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朱元璋发明的“黄皮书”制度是什么?明朝户籍制度的发展!编辑带来了一篇详细的文章供你参考。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人口调查并建立户籍制度的国家。中国历来非常重视户籍管理。当然,最早的户籍制度与封建社会的税收制度密切相关。因此,古代劳动人民为了逃避重税,往往对户籍制度采取对抗和隐瞒的态度。


朱元璋建立明朝时,连年战乱导致土地贫瘠,人口锐减,社会生产力严重不足。为了恢复农业生产,补充军事资源,朱元璋先后实行了“户籍制度”和“黄皮书制度”,建立了明朝独有的户籍制度,对明朝及以后的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本文从“户口本”和“黄皮书”两个方面论述了明代户籍制度的发展。


一、古代户籍制度与赋役的关系


户籍制度起源较早,与税制关系密切。在商朝早期,国家在准备大规模战争之前会招募平民。这是当时名为《寄宿人》的甲骨文字典里说的:


丁友,把你的贞操留给四千人。


“登一个人”就是登记人口。征兵前需要统计全国的户籍人口数,才能算出实际能征到的兵数。这是最早的户籍制度的雏形。在随后的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户籍制度几乎都是由税制来服务的。例如,《李周地官斯图亚特》描述了:


为了帮助王安扰乱国家,他担任了大司徒,掌管全国的土地和人口版图。


这里的“国家的和平与动荡”实际上与国防和税收有关。


古代也有户籍分类。比如从战国开始,普通人的户籍记录就开始区分“士、农、商”。秀才是四人之首。指的是文人阶层。在古代,“士”享有独特的政治权利,甚至不用纳税。“农”是农民从事的农业劳动,是古代社会的基本支撑。而“工人”和“商人”则被称为“终端企业”。他们地位低下,有许多政治限制。他们也有不同的税收标准。


除了“士农工商”,古代的户籍制度和兵役制度是直接挂钩的,所以就有了“军民外国人国籍”的规定。战国时期,贵族有优先服兵役的“特权”,因为这是他们家族晋升爵位的捷径。但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大量士兵需要补充,于是全面征兵开始了。东汉时期,为便于管理,区分了“军户”和“民户”。军人的家庭就是一辈子的军人。他们所有的子孙都有义务服兵役。他们不能改变他们的职业。甚至婚姻也必须在“军人家庭”的等级制度下进行。秦汉时期军人家庭的地位高于平民,而明代军人家庭的地位则较低。一些劳苦的人不得不逃离家园,成为难民,以逃避他们的军人身份。


清代户籍制度分为旗籍和民籍,其中旗籍又分为满族、蒙古族和汉族。其实“旗籍”是“军人国籍”的另一种说法。但与明朝不同,清朝的旗人地位更高,政治权利也更高。


按社会地位或军民职业区分古代户籍制度,说明古代侯


特别是秦商鞅变法后,户籍管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尚军的书上说:


在这四界之内,夫妻皆知于书,生者写,亡者切。


可见当时的户籍制度是逐渐完善的。到了秦始皇的时候,普通人,尤其是男性,已经有了非常全面的座次,包括年龄、籍贯、家世,甚至指纹是“杜”还是“姬”。此外,各级官员都被严令登记。如果有虚报或漏报,那就惨了。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户籍制度,制定了《户口法》。户籍制度已经纳入法律。这是一项重大发展。到了唐代,户籍在档案管理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具体数字,皇位上的户籍也有固定的格式,便于管理和统计。


可见户籍制度在明代之前有了很大的发展。明朝的户籍制度是在什么背景下建立的?


2.明代户籍制度建立的背景


元末,天下大乱。长期战争导致社会经济萧条,土地贫瘠,人口锐减。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时面临许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要想稳定政权,首先要克服社会危机,发展生产力,恢复农业生产,恢复经济。说:


失乱之后,中原叛乱,人烟稀少。所谓“开田增户”,是当今中原的当务之急。


由于户籍制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农业计划、财政收入、人口和兵役情况,朱元璋当即提出洪武元年建立明朝户籍制度。人口和土地的关系应该让人们明白。


人口和土地是农耕社会的基础。朱元璋的户籍制度就是从这两方面入手的。人口方面,朱元璋一方面鼓励生育,另一方面安置居无定所的流民。在土地方面,朱元璋一方面鼓励开垦耕地,另一方面防止兼并土地。在朱元璋的不断推动下,明朝经济得以恢复。条记录:


玉,傅羡慕,米谷失石百万,富县仓康积多,红得不能吃。


虽然明初经济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繁荣,但户籍制度解决了人口大规模迁移、徭役分配不均等问题。以下是户籍制度的详细说明。


3.户籍制度


云:


太子祖籍是天下户口。有爵位,有年龄,有居住地,有地籍,有上级户籍部门,有户籍。有一家公司是按照年龄计算费用的。而陈坦,教育部长兼省刺史,来户籍,甘蔗日,完藏祭。


所谓“家贴”在宋代并不成熟,但当时并不成熟。在明代,宁国知府的官员首先完善并实施了这一制度。大致意思是:家庭部给每个农户发一张“家庭贴”,详细记录家庭农产品数量和家庭应承担的纳税服务数量。户籍制度虽然明确规定了每个家庭的义务,但也是一种保护老百姓财产的“不动产证”。所以它的实施没有太大的阻力。


底层的人有了家贴之后,不仅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劳作,还可以轻松地停止迁徙。此外,还可以明确按照家庭缴纳的税款和徭役的数量来纳税,避免了官员自己偷钱或者纳税不均的问题。户籍制度是一项创新,尤其是在明初


所谓“黄皮书”制度,需要配合“李氏家族制度”来实施。也就是说,朱元璋把明朝的人分为军队、平民、工匠三类。每110户有一个“里”,每一个“里”有10个“阿”。每个“里”的居民都按照原籍、姓名、人口、土地和住房、土地面积等逐一登记。并且每十年送家庭部更新一次。这本书被称为黄皮书,因为它被送到家庭部时是用黄纸包着的。


在黄皮书制度下,每个“里”人口承担相同的税收,大大避免了税收集中的问题。各位同事,如果一个家庭出现问题,其他家庭的'李'需要分担这个家庭的税收任务,以确保政府的税收收入。


黄皮书制度也是明代延续时间最长的户籍制度。也是政府纳税服务的基础,也被称为明朝的基本经济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黄皮书制度之前,历代户籍制度都是“自上而下”的,即户籍部门、省、州、县法院自上而下数。另一方面,黄皮书制度恰恰相反。每户填写真实的户籍信息,然后提交给户籍委员会主任。户口登记委员会主任提交给户口登记委员会主任,再提交给户口登记委员会主任。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况且这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每年都在地方一级进行统计。户籍制度每十年大规模更新一次。这种户籍制度比以前的朝代更加细致。通过黄皮书制度,朝廷可以非常准确地掌握国家的人口和土地情况。


从《家传》到《黄皮书》,是明代社会探索的明显进步,但也有其局限性。先说明代户籍制度的局限性。


第三,明代户籍制度的局限性


1.明代户籍制度的地理限制


在农业社会,户籍、税收和徭役是分不开的。一个国家要想从社会底层稳定地获得税收和劳役,就必须千方百计控制地区人口,限制人口流动。所以历代对“流民”非常严格,甚至视其为罪犯。明朝对老百姓有严格的地域限制。说:


他命令这四个人各司其职。医生和占卜师都是本地人,不能远行。


可见,不仅农民不允许轻易离开自己的土地,医生和占卜师也不允许出远门。尤其是实行黄皮书制度后,一公里内110户家庭提供服务,前十户家庭轮流提供服务。这相当于把人口牢牢地绑在土地上,不轻易离开。因为一旦离开,就会连累别人。


这种户籍的地域限制一方面加深了中国“定居再迁”的传统思想,另一方面制约了整个社会的交流与发展,影响了明朝的社会活力。


2.明代户籍制度的等级差异


无论是“户籍”还是“黄皮书”,都体现了户籍制度的等级差异。在明朝,他们都是明朝的臣民,但是他们的户籍身份却被明确划分为四个等级。


首先,宗室层面。户籍包括皇族和宗主国的人口,他们优于其他人。宗族户籍不需要承担州税、赋税和劳役,但也有很多司法特权。如果他们犯罪,当地政府不会允许直接逮捕他们。


二是士绅阶层,其户籍仅次于宗室。他们不用承担一些税务服务。卷20记录:


功勋军人的家庭都有农田和土壤。除粮食和饲料外,其余一律免除。


因此,当官员和士绅回到中国时,他们在明朝必须承担的税收是微乎其微的,而真正的税收负担则必须由


第四种是贱民阶层,即“贱族”或“奴族”。在封建社会,婢女和奴隶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法律地位甚至低于农民。他们的生命和政治权利受到极大的限制。规定禁止平民家庭养婢女。换句话说,女仆只存在于皇室户籍的家庭和官方户籍的家庭。当然,奴隶主的家庭不仅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奴隶和奴隶,还包括罪恶的奴隶,即当政府官员被劫掠时,他们的妻子和孩子被判为罪恶的奴隶,被流放或贩卖。民族还包括社会上受歧视的人,如闲散人员、音乐家、政府妓女等。人的户口无权参加科举考试,甚至享受朝廷的各种优待。一个人一旦进入了基本国籍,就会成为一代又一代的基本国籍。


3.明代户籍制度的世袭原则


明朝的户籍制度是世袭的,除了地域限制和等级差别。在黄皮书中,孩子们跟随他们的父亲。这也意味着,一旦被归为户籍,就必须代代相传,不能轻易更改。规定:


如果你作弊,冒险,逃避,逃避,员工就八十了。免于诉讼的人和改变国籍的人也是如此。


也就是说,如果你故意说你的账号注册错了,你就要受到惩罚。如果任何官员未经允许改变他的帐户,他也将受到严厉的惩罚。当然,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可以向户籍部门申请变更户籍。比如普通人的子女通过科举进入公务员队伍,可以申请变更户籍。如果是嫁给皇族,也可以申请变更户籍。


综上所述,明代户籍制度虽然较前代相对完善,但在地域、登基、继承等方面仍有局限性。


第四,明代户籍制度的社会意义。


首先,明代户籍制度对于稳定明初社会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明初人口萧条,土地荒芜。据《李传》:


原住民,流民兵士,没东西住,地广人稀,没办法开辟。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河南、山东等地的真实情况。没有田地可以耕种,大部分人流离失所。朱元璋及时建立户籍制度,让流民有田可耕,有地可种,从而迅速恢复了社会生产力。因此,明代户籍制度对于稳定明初社会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明代户籍制度对于人口的合理分布具有积极意义。


元末,长江流域和淮北地区发生大规模战争,直接导致了这一地区和大面积的人口流离失所。扬州在宋代是一个繁荣的地方。元末,扬州受到战乱的影响。十里无人。朱元璋利用户籍制度统计分析人口,强制人口迁移,平均分配人口和土地,对后世影响深远。


再次,明代详细的户籍制度是国家纳税服务的基础。


明朝建立了更细致的户籍制度,从“户口本”到“黄皮书”。有性别、年龄、王位、出生地、人口规模等多维数据。所以明朝的赋役分配还是比较严格的。明代详细的户籍制度是全国性纳税服务的基础。同时对后世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四,源于明代户籍制度的“李氏家族制”对后世影响深远。里甲制度在明代下层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户籍制度在明代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前代的户籍制度在明代得到完善,更加细化,有其自身的社会意义,但也有其历史局限性。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万历年间,张的“一条鞭子”改革对“黄皮书制度”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但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此不再赘述。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对明代的户籍制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