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的写作背景

作者&投稿:语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潼关的写作背景如下:

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写出了这首赞美之诗。

潼关

潼关是清末政治家、诗人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

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此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诗人一种冲决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知识拓展: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

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

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

关雎的写作背景是什么时候?
答:关雎的写作背景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

关雎鸠的诗歌创作背景
答:《关雎鸠》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周代。周代是由文王、武王两位伟大的君王奠基的,成王、康王时期是周代的繁盛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盛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势逐渐衰微。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

鲁迅小说《出关》的写作背景和深沉含义?
答:鲁迅的小说《出关》写于1935年,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此时的中国正面临着外敌入侵、国内政治动荡、文化矛盾加剧等问题,鲁迅的作品也受到了这一时期社会环境的影响,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批判。在《出关》中,鲁迅以古代先哲老子西出函谷关的故事为创作背景,通过虚构的情节和人...

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答:长征过程中,土城战役失败后,毛泽东认真总结教训,亲自指挥了他一生最为得意的四渡赤水行动。他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挥师东进,再渡赤水,回贵州攻打黔军。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

潼关创作背景
答:公元1878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潼关》是清代谭嗣同写的诗。原文: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译文: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

关雎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答:一、关雎的历史背景:《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后妃之德”的,以为女子只有忠贞贤淑、含蓄克制,才能够配得上王侯。因此,把这首诗放在《诗经》之首,以明教化。鲁诗、韩诗都认为《关雎》是刺诗,讽刺国君内倾于色。二、《国风·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

《山坡羊·潼关怀古》创作背景及赏析
答:创作背景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

关山月的历史时代背景
答:李白的《关山月》 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全诗分为三层,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时代历史背景:李白看见...

有关朱自清<<背影>>的写作背景
答:创作背景 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那年作者20岁。在那特定的场合下,做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几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

有关资治通鉴的写作背景
答:背景:“宋神宗熙甯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