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意帮助别人,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心里障碍——不愿意帮助别人

作者&投稿:宥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应该是叛逆的心理。也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不过,就算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在每个人心中也是不同的,因为价值观不同,同一件事在每个人心里的分量也不同。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状况令人喜忧参半,对于人类现状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利己主义的倾向。他们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比较强,但对于他人责任感就比较弱。

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缺失,既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青少年自身的问题,社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当今社会多元化,使得组织和个人都过多关注自己利益,很难对生活于其中的其他社会人产生认同,也不愿意担当社会责任。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建立符合社会发展的选择,但很容易把个体从社会关系中独立出来,这对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培养非常不利。

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的影响有正面有负面,网络上各种思想良莠不齐,社会责任感来自于参与形成,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虚拟环境,对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非常不利。

教育的失误,我们教育的重心强调对学生脑的训练,忽视他们心灵的提升,自觉不自觉地强调成才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这样也削弱了他们对社会和集体的责任意识。

缺乏必要的手段,在我们的教育中,灌输性教育占了主导的地位,学生被动接受多,主动接受少,培养青少年责任感应该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首要是教他们做好自己的事,有成长的责任感,然后才是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再高层面才是民族责任感、世界责任感。

首先让他们意识到承担社会责任是必由之路,是实现人生需求的一个最高层次,个人价值的实现其实是离不开社会整体发展的,每个人都要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

青少年正处在人格健全时期,社会自我直接影响到在社会角色中定位,因此应该加强建构整体自我意识。

第一强调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意识,第二鼓励青少年多参加志愿者活动,第三加强学校教育,把公民责任的学习内容贯穿到各年级课程当中,第四要把社会责任感融入家庭教育,培养子女对公共事务和社会活动的兴趣。





个人认为分三种。此人性格孤僻,属于被动型,别人帮助他,他才会帮助别人,回报别人。内心想去帮助别人,但是怕对方感谢,他自身招架不住应对不了,所以索性不去行动。此人目的利益性极强,收益和回报不成比例,或者过于自负,浪费时间成本。

情形判断。人有辩证的思维能力,当遇到有人需要帮助时,个体会根据掌握的情况(事件本身、他人反映等)判断情况是否紧急,自己应不应该介入,然后才会采取行动。社会文化和个人经验对此有较大影响。需要帮助的对象。人们更愿意帮助自己喜欢的人,最起码是不讨厌的人。掌握技能。假如个体掌握了其他人不具备的可以帮助他人的技能,他会倾向于利他。例如懂得医疗急救、溺水者救助等技能。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自然环境和心境。良好的环境使人有很好的心情,或者个体本身就积极乐观,就会更愿意帮助他人。例如好天气、空气新鲜、噪音等等。是否由他人在场。在场的人越多,个体越不倾向于帮助他人,因为此时责任被分散了。然而假如有人带头做好事,却会产生示范效应,反而让人更愿意帮助他人。时间等压力,当个体自我压力很大时,例如时间紧张,就难以帮助他人。

其实也不是说不乐于助人,而是不喜欢被他人打扰有不必要的麻烦。也不是不富于爱心,只是热情像比较易投入到自己的事情,不是紧急关头或是燃眉之急,不爱被占用过多时间。但是有些人帮助别人主要是为了以后又更大的事情去麻烦别人。但是这样每次又觉得对不住朋友,总之哪样都很难受。总觉得有朋友真是件麻烦事。

不愿接受别人任何帮助的人是什么性格~

这或许和你的成长环境有关系,你是这样在家庭中被教育的也是在这样的榜样周围被潜移默化的。

其实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尝试了解一下这种人的内在机制是怎样运转的。

首先,不喜欢接受别人的帮助和不愿意麻烦别人的人是一种脆弱的低自尊的表现。他们的自尊非常的脆弱,在看似独立坚强的面具下是一个自卑、缺乏自信的自己。他们会尽量避免向他人求助,即使逼不得已开口求助,他们也会因此感到强烈的尴尬和羞耻。

因为在他们看来,接受别人的帮助就加剧了自己的无能,是低人一等。他们的低自尊还表现在害怕被拒绝,因而不敢提出需求。

另外,他们看似“独立”的外表并非发自内心,而是基于他人的评价,并不是真正的精神独立。他们不寻求帮助只是希望别人对他们有正性的评价,他们是独立的,可以照顾好自己。但不能否认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也有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渴望。只是他们冲不破自我的牢笼,而作茧自缚。

明显的,这是一种体验和认知扭曲的结果。只要你准备好接受挑战,这种习得的习惯模式还是会被改变的。

首先,你需要重塑你的过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人可以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对过去的看法。为了更好的重塑过去,最好找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师的陪伴下发掘过去被扭曲的部分,并找到其与当下行为模式的联系。其实,理解了自己是怎样被塑造成这样的,你已经开始了自我改变的旅程。

再者,我们的认知需要被改变。在人际交往中,适当的“麻烦别人”和“被别人麻烦”是人和人互动交流的自然模式,没有人活在真空里面。我们需要别人,别人需要我们,我们彼此需要。

我们人际关系的成熟是建立在与别人的互动与互补中,缺乏了与他人的互补,我们的人生将残缺不全。


合作与帮助!什么样的人会把与人合作变成帮助别人?这是什么心理?
答:你好,作为一名心理领域的创作者很愿意为你分享这方面的观点。现实生活中 自卑和,自信以及能力是挂钩的。感觉越来越自卑,相信在工作生活上一定遇到了一些困难让你觉得能力不够,从而信心减弱。是的,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 总有自己力所不能及的部分。也总是会被一些情绪影响而看不到自己的能力。比如总是...

...会有很多人愿意追随他,甘心的为他付出?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答:有些人遇到困难没人帮忙。这可以归咎于他是否平日待人冷漠无情,还是他从来不懂得向别人求助。又或者,他求助的对象错了。付出许多,别人会觉得理所当然。这是人的一种惯性心理,就像老妈子为家人煮饭,长久以来,大家都觉得老妈子理所当然要为家里煮饭,而很少数人会感谢老妈子每天都为我们做美味的饭菜。

做好事留名的人是一种什么心理?
答:这是第三境界,主观上不愿意,客观上帮助了他人。无论哪一种境界,只要客观上做了好事、帮助了他人,都应该鼓励。就“做好事留名的人是一种什么心理?”问题而言,做好事留名者属于第二境界。做好事留名,有两种动机:一种是求关注,希望大家知道我,体现自身价值,希望被感谢、感恩,从某种意义上有“...

总是忍不住帮别人,未必就是乐于助人,你可能是患了拖累症!
答:患了拖累症的人不是拖累别人,而是被人所累。 在《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一书中武志红老师解释,拖累症指的是这样一种心态:看到别人的痛苦,就忍不住想帮对方,而且是没有原则地帮助对方。 拖累症患者不为自己活,只为别人活。他们所提供的帮助可能是为自己人,也可能是为完全不相干的外人 我父亲就是一个拖累...

事事向家人或别人求助的人,什么心理?
答:这是一种习惯的依赖心态 这种人从小受到别人的帮助, 喜欢风险转移,转嫁责任。这种人从小被家人帮助和保护,在事事请求帮助的情况下,尝到甜头 。求助别人做的决定 ,成功是自己功劳 ,失败可以推卸自己的责任——反正不是我的主意,都是你们说让这么干的,怎么能愿我呢?推卸责任理直气壮,别人无话...

很喜欢帮忙,但又看不起别人,这种人是什么心态?
答:喜欢帮忙的人但看不起别人的人有几种心态,我们在这里可以列举一下。一、证明别人比自己弱,自己比较成功,要的是优越感。炫富心理就是这样的代表之一,你有钱帮助别人,但在花钱的同时还要鄙视别人没钱,帮忙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很多财富。这种心态在当今社会上绝不少见,用现在的话就是这类人比较嘚瑟,...

打赏是怎样的一种心理?
答:甘愿把自己的血汗钱打赏给别人可能涉及到多种心理因素,具体因素可能因人而异。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心理解释:慷慨心理:有些人可能天生慷慨大方,喜欢帮助别人,觉得将自己的钱财用于帮助别人是一种很有意义的行为。社交认同:有些人可能认为打赏是一种社交行为,可以增加自己在社交场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心理...

人太善良太善解人意,是对自己的一种伤害吗?
答:我认为善良和善解人意都是一种美德,坚持善良或者坚持善解人意并不会给自己带来伤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确实会有很多善良且善解人意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并且怀疑自己所坚守的这种美德是错误的。我们可以坚持善良和善解人意,但是与时同时,要以自己为本位,多替自己思考。俗话是这么说的,人...

有人说: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会获得一种心理满足。可我一两次把钱捧给...
答: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是你的目的性太强了,你在看到别人有困难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别人说的那句话“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会获得一种心理满足”这让你自己陷入了一种“盈利”的意识中,想通过帮助别人从而让自己获得满足。我觉得就是因为你深深的察觉到自己内心的空虚甚至冷漠所以才会特别在意那句话从而不由...

为什么别人要求我帮助时,我没帮助会有一种愧疚感。不是很熟的人就没有...
答:因为你在乎对方,想尽全力帮助到他,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你不想让对方失望 你不熟的人,在你心里的分量肯定不是很重啊。还有帮助过你的人,在对方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也会尽全力帮助他。说明你是一个重感情的人,没关系,只要你尽力了,你的朋友会感受到的,不要内疚哦,以后帮忙的机会多着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