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摊余成本,我来说点人话

作者&投稿:贯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会计学到金融资产这一章会遇到一个难点小高山——摊余成本。

我总结了一个快速准确又接地气的摊余成本公式: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1+实际利率)-票面利息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这个公式怎么来的?首先咱们来看看书上怎么说的。

企业应当在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期间,采用实际利率法,在每个期末,按照每期期初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按照债券面值乘以票面利率计算“应收利息”或“应计利息”;两者的差额挤出“利息调整”,实现对初始利息调整的摊销。并且,各期利息调整与初始利息调整方向相反,各期利息调整金额之和与初始利息调整金额相等。持有期间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①除已收回的本金;

②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利息调整的摊销额);

③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即: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当期收入(投资收益)-当期流入(实收利息)-已收回的本金-已发生的减值损失。另外,本期期末摊余成本即下期期初的摊余成本。

别急,别急,我们来条分缕析。

问:为什么会有利息差额?

答:因为债券票面利率跟实际利率不一致呀。

问:那把债券票面利率改成实际利率发行不就好了吗?

答:领导不同意呀,他有其特殊的目的呀。

举个栗子:

A公司手头有个面值1000元,现在市场上投资收益率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可以自己定票面利率。

现在市场利率8%,如果A现在很缺钱,想多多融资,那怎么办呢?溢价发行呗,卖1079.85元,为了吸引投资者,就降低其实际还债利率,让他看起来还的利息少了,确定一个10%的票面利率付息,实际按照8%付息。这就产生了实际利息(86.39元)和票面利息(100元)的差额(-13.61元)。

现在市场利率12%,如果A现在不是很缺钱,但是想每年多收点利息费用,那怎么办?折价发行呗,按照12%的实际利率收利息,当前就便宜点卖给投资者,经测算,票面利率定10%,以927.9元的价格发行合适。这就产生了实际利息(111.35元)和票面利息(100元)的差额(11.35元)。

问:那都按照实际收到的利息记账不就好了吗?

答:会计准则不同意呀,要求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记账。

即:债券每期是按照票面金额和票面利率发生变化的,但是当前收到的银行存款的金额也是确定无疑的,这样就倒挤出一个差额,只能再增设一个二级科目(利息调整)。

1、企业取得的持有至到期投资

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面值】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收到的钱与面值的差额】

2、持有至到期投资后续计量

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持有期间应当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公式如下:

实际利息收入=期初债券摊余成本×实际利率【贷:投资收益】

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 【借:应收利息】

利息调整的摊销=二者的差额

问:还是不知道啥是摊余成本?

答:我们来对“摊余成本”进行一下说文解字,

“摊”是指摊掉了利息调整的金额

“余”是指剩下的金额

“摊余成本”摊掉利息调整之后剩下的债券金额

抛开所有书本的知识,我们按照常识计算一下,接着上例,A把面值1000元,票面利率10%的债券卖出了1079.85元的价格,每期按照8%付息。

那么第二年收了利息之后还剩下多少钱?

1079.85*(1+8%)-1000*10%=1066.24

那折价发行的摊余成本怎样计算?

927.9*(1+12%)-1000*10%=939.25

变形之后的公式: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当期收入(投资收益)-当期流入(实收利息)

927.9+927.9*12%-1000*10%=939.25

问:有什么规律吗?

答: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息和-票面利息

无论是溢价发行还是折价发行,摊销过程都使得债券价格向面值回归。

原因是, 各期摊销就是在摊销购买时形成的账面差异,也就是在冲销利息调整科目的金额, 其实最终公司的融资还是会收到1000元面值和5期的利息500元。

这里就用到了 财务管理 中一个 重要结论 ,

债券的价值随着到期时间的缩短,呈现周期性波动,最终等于面值

其中:

(1)折价发行的债券其价值是 波动上升 ;

(2)溢价发行的债券其价值是 波动下降 ;

(3)平价发行的债券其价值的总趋势是不变,但在每个付息周期,越接近付息日,其价值升高。

这个规律可以用来检验我们计算的对不对,符合这个曲线走向就八九不离十,不符合就赶紧重算!

1、金额怎么算?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1+实际利率)-票面利息

2、分录怎么写?

1)取得时: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面值】

应收利息【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溢价差额】

贷:银行存款 【按实际支付的金额】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折价差额】

2)后续计量:

(1)如果持有至到期投资为分期付息到期一次还本债券

借: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差额】

贷:投资收益【期初债券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差额】

(2)如果持有至到期投资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

将上述“应收利息”替换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3)处置时:

借:银行存款【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

投资收益【差额】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按其账面余额】

投资收益【差额】

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还应同时结转减值准备。

END

~

摊余成本的意思是?通俗的,不要复制的
答:摊余成本从本质上来说与账面价值没有什么区别,就是一种叫法而已。而使用摊余成本核算的科目往往涉及到合同利率和实际利率的问题。中间存在着两个利率之间的调整与分摊。我建议你找个例子好好研究一下摊余成本表、会计分录、各个期末账面价值之间的关系,这样比较容易理解。一家之言,出于容易理解。

如何理解摊余成本
答:理解现金流入的关键 理解现金流入的处理方式是解读摊余成本的关键。区分一次性还本付息与分期付息的模式,确保准确计算每一期的现金流变化,这是计算摊余成本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步骤。总的来说,摊余成本是金融资产价值的动态反映,它揭示了资产在市场利率影响下的真实价值。掌握这个概念,不仅有助于投资者...

摊余成本是什么意思?相关的计算公式是怎么样的?
答:3、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本期计提的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本期期初摊余成本即为上期期末摊余成本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期计提的利息-本期收回的利息和本金-本期计提的减值准备 就持有至到期投资来说,摊余成本即为其账面价值 摊余成本中“摊余”是什么意思?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

关于摊余成本
答: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利息调整累计摊销额=面值+利息调整摊余金额 举个例子来说.我用1100买了面值为1000元的债券,期初溢价100元, 第一期摊销了30元.那么摊余成本1070=初始确认金额1100+利息调整累计摊销额(-30)=面值1000+利息调整摊余金额(100-30)以此类推.不明白可留言给我 ...

会计上的摊余成本怎么计算,在溢价和折价两种情况下计算有什么区别_百 ...
答:=期初摊余成本(本金)+本期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 应付利息(票面利率*票面面值)=125+125*4.33%-100*10 =120.4125;区别:溢价发行债券和折价债券区别如下:1、当你的债券票面利率高于银行利率时,由于投资人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对于发行方来说,溢价发行相当于从投资人那里多收取...

摊余成本法是什么意思
答: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扣除已偿还的本金,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期未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该摊余成本实际上相当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摊余成本...

在持有至到期投资中,摊余成本是什么意思
答:A+D(可以理解为A和D都在借方)第二年年末计提利息的会计分录:借:持——应计利息(面值*票面利率)持——利息调整(应计利息和投资收益之差)贷:投资收益(第一年末的摊余成本*实际利率)以后年度处理类似,若是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债券,应计利息科目该为应收利息即可。以上是我个人的理解。

知识总结→摊余成本计量的资产
答:帮助的人:31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摊余成本计量概述:实际利率摊销法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从投资者角度出发,这个资产应该值多少钱,也就是所谓的摊余成本,其实是按照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后确定的,如果市场是完善和有效的,那么摊余成本一般就是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由于市场本身的缺陷造成...

影子定价法与摊余成本是什么?
答:摊余成本的计算相对简单,主要是根据资产的初始成本、预计使用期限和残值等因素进行计算。例如,一笔10年期限的100万元贷款,年利率5%,那么每年的摊余成本就是10万元加上当年的利息。总的来说,影子定价法和摊余成本法都是重要的金融资产评估方法,但影子定价法更适用于复杂金融衍生品的定价,而摊余成本...

影子定价法与摊余成本是什么?
答:1.摊余成本法是一种按成本计算收益率的方法2.而影子定价法则根据市场当日价格信息推算出不同年期券的公允收益率。由于市价在不断波动中,得出的收益率便与摊余成本法计价有差异。一般来说,摊余成本法与影子定价法的正偏离是好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基金持有的投资品种市场价格上涨,为投资者获取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