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noses 综述 | 我国囊型棘球蚴病分子流行病学与防治

作者&投稿:酆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议题


棘球蚴病,这一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因其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的严重影响,已成为全球性挑战。在中国,尤其以囊型棘球蚴病(由细粒棘球绦虫引发)最为严重,其病例占比高达80%,成为防治工作的重点。在国家的大力投入下,包虫病防治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果,但针对不同基因型的精准防治策略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仍需加强。


科研团队的最新综述


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的沈玉娟和曹建平研究员团队,于2023年5月18日在《Zoonose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Molecular Epidemiology and th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Cystic Echinococcosis in China: What is Known from Current Research》的综述文章,深入剖析了我国囊型棘球蚴病的现状,包括不同基因型的流行病学特征,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建议。


防治进展与挑战


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流行区的发病率和家畜感染率显著下降,但非流行地区病例的增多提示了新的挑战。这些病例中,部分有流行区暴露史,部分感染途径不明,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成为揭示真相的关键。论文作者强调,提升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在防治体系中的地位,收集更全面的基因型数据和地理信息,对于实现精准防治至关重要。


图表与数据揭示的现状


图1展示了我国棘球蚴病的流行县分布,图2和图3则揭示了人和动物宿主中细粒棘球绦虫的不同基因型分布。表1汇总了我国细粒棘球绦虫的基因型情况,这些数据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未来展望与合作平台


Zoonoses作为人兽共患病领域的开放平台,旨在连接科研人员、临床医生和公共卫生专家,共同推动棘球蚴病的防治研究。中国疾控中心董小平教授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分部Lynn Soong教授的共同主编,无疑为这一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更多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