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中,游,侧目,知,止,这些的意思,有点多,先谢谢了 文言文实词中,踵,责,被,善,四个字的意思,有点多,先谢谢了

作者&投稿:象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文言文中,“游”、“侧目”、“知”和“止”是实词时,由于语义环境不同,其意思也不相同。

一、游
“游”是实词时,既可充当名词,也可充当动词,还可充当形容词。
1、当“游”充当名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本义:旗子边缘的流苏或锯齿状饰品。例如:《说文》:游,旌旗之流也。又如:《诗·长发》:为下国缀旒。再如:《左传·桓公十二年》:鞶厉游缨,昭其数也。
2) 江河的一段。例如:《诗·秦风》: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又如:上游;下游;中游。
3) 鸟媒,猎人驯养用以招引野鸟的家鸟。例如:《文选·潘岳·射雉赋》:恐吾游之晏起,虑原禽之罕至。
4) 古水名。例如:淮河下游分支。由今江苏省涟水县、灌南县至连云港市入黄海
5) 姓

2、当“游”充当动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 人或动物在水里浮行或潜泳.。例如:《吕氏春秋·察今》:其父善游。又如: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鱼游于沸鼎。再如:吴均《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
2) 流动,不固定。例如: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皆若空游无所依。
3) 遨游;游览;游玩;优游逍遥。例如:噬肯来游。《诗·唐风·有杕之杜》:又如:《礼记·曲礼》:游毋倨。注:“行也。”再如:《礼记·王制》:膳饮从于游。注:“谓出入上观。”
4) 结交;交游。例如:《史记·郦生传》:此真吾所愿从游。又如: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再如: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息交以绝游。
5) 游说;宣扬。例如:《列子·汤问》:孔子东游。
6) 孝察,学习。例如:《后汉书·张衡传》:游于三辅。
7) 出访。例如: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劝东游。

3、当“游”充当形容词时,其意思如下:
虚浮不实。例如:游文(浮泛的文字);游言(浮夸不实的言论);游财(浮财);游词(浮夸轻薄的言辞)等。

二、侧目
“侧目”既是复音词,也是短语。其不同的意思如下:
1、不敢正视,形容畏惧。例如:《战国策·秦策一》:“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又如:唐 李白 《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序》:“惠如春风,三月大化,奸吏束手,豪宗侧目。”
2、斜目而视,形容愤恨。例如:《汉书·邹阳传》:“今爰盎事即穷竟,梁王恐诛。如此,则太后怫郁泣血,无所发怒,切齿侧目於贵臣矣。”又如:宋 欧阳修《书简·与孙威敏公》:“至於辨谗谤,判忠邪,上不损朝廷事体,下不避怨仇侧目,如此下笔,抑又艰哉!”

三、知
“知”是实词时,既可充当动词,也可充当名词。
1、当“知”充当动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本义:知道。例如:《玉篇》:知,识也。又如: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再如:《庄子·外物》:心彻为知。
2) 懂得,了解,理会。例如:《史记·李将军列传》: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又如:唐·韩愈《杂说》:食马者不知。再如:唐·韩愈《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
3) 主持;管理。例如:《国语·越语上》: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 越国之政。
4) 识别;区别。例如:《淮南子》: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5) 赏识。卢仝《有所思》:含愁更奏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
6) 要好。例如:《楚辞·九歌》: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又如:《汉书·李广苏建传》:张胜相知。
7) 感到,感觉,察觉。例如:(君主)又损其生以资天下之人,而终不自知。《吕氏春秋·情欲》:又如:《书博鸡者事》:识者固知。明·高启
8) 参与。例如:《左传·成公十七年》:高、鲍将不纳君,而立公子角,国子知之。

2、当“知”充当名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 知识。例如:《论语·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又如:《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 知觉。例如:草木有生而无知。《荀子·王制》:又如:唐·韩愈《祭十二郎文》:死而有知,有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3) 知己。例如:汉·司马迁《报任安书》:绝宾客之知。又如:李商隐《凉思》: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4) “智”的古字。智慧;才智。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又如:《论语·里仁》:择不处仁,焉得知?再如:《列子·汤问》:汝多知乎?

四、止
“止”既可充当名词,也可充当动词。
1、当“止”充当名词时,其意思如下:
本义:脚。例如:《说文》: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又如:《仪礼·士昏礼》:北止。注:“足也。”再如:《易·噬嗑》:屦校灭止。

2、当“止”充当动词,其不同意思如下:
1) 停住,中断进程。例如:《广韵》:止,停也,息也。又如:《吕氏春秋·下贤》:亦可以止矣。注:“止,休也。”再如:《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2) 阻止,不让进行。例如:《列子·汤问》:笑而止之。又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止臣。再如:《史记·魏公子列传》:使人止晋鄙。
3) 驻守。例如:止壁(顿兵扎营);止舍(驻扎宿营);止守(留守);止次(驻扎)。
4) 居住。例如:《诗·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又如:《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止文殊院。
5) 停留,逗留。例如:《搜神记》:南阳西郊有一亭,人不可止,止则有祸。又如:《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止,使……留下。)

游:1、外出;2、从事做官之类的政治活动。侧目:斜眼看,含有轻视的意味。知:1、知道,了解;2、作,充当。止:1、停;2、制止;3、行为。

古文中的“侧目”有褒义和贬义,分别是什么拜托了各位 谢谢~

比如,令人侧目,即表示褒义,又如:对人侧目而视,这便是贬义了!

记得采纳啊

踵zhǒng
①脚后跟。《狱中杂记》:“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
②走到;踏至。《孟子·滕文公上》:“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
③跟随。《汉书·武帝纪》:“各将五万骑,步兵踵军后数十万人。”
④继承;因袭。《汉书·刑法制》:“天下既定,踵秦而置材官于郡国,京师有南北军之屯。”
【踵见】接连往见。
【踵武】跟着别人的脚步走。比喻继承前人的事业。

责zé
①索取。《促织》:“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②责令;要求。《促织》:“因责常供。”
③责备。《陈情表》:“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④处罚。《促织》:“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
⑤责任。《谭嗣同》:“救护之责,非独足下。”
zhài
①欠别人的钱财。《冯谖客孟尝君》:“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②讨债。《吕氏春秋·疑似》:“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后作“债”。
【责成】督促,要求人完成任务作出成绩。
【责望】互相责怪、抱怨。

被bèi
①被子。
②覆盖。《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③加在……之上,加于,给于。屈原《哀郢》:“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
④遭受;蒙受。《荆轲刺秦王》:“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论积贮疏》:“禹汤被之矣。”
⑤表被动。《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①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
②分散;散开。《屈原列传》:“屈原至j江滨,发行吟泽畔。”
【辨】衾,被。先秦时,作卧具的“被子”不用“被”表示.小被称“寝衣”,大被称为“衾”。

善shàn
①好;善良。《〈论语〉六则》:“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愿无伐善,无施劳。”《信陵君窃符救赵》:“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又】具有杰出的(惊人的)成就。《墨池记》:“羲之之书晚乃善。”
【又】认为……好。《史记·留侯世家》:“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
②喜欢;羡慕。《归去来兮辞》:“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陌上桑》:“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③表示赞许。同意的应答之词。《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乃下令。”
④好的行为;长处。《墨池记》:“惟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为以废,而因为及其迹邪?”《原毁》:“一善易能也。”
⑤亲善;友好。《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⑥善于;擅长。《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
⑦好好地。《荆轲刺秦王》:“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⑧熟悉。《林黛玉进贾府》:“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
⑨通“缮”。修治;整理。《庖丁解牛》:“善刀而藏之。”

(若满意,请采纳)

雪窦山游记文言文虚词
答: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连词,表假设 如果日与其徒上高山 代词 自己的,我的其高下之势 代词 那些之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结构助词 的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结构助词, 的始指异之 代词 它,指西山穷山之高而止 结构助词 的故为之文以志 代词 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而 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连词,表修饰 ……...

必考文言文知识点
答:1. 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篇目 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篇目有: 声声慢(寻寻觅觅)、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永遇乐(千古江山)、扬州慢并序、长亭送别(节选)、逍遥游(节选)、劝学(节选)、屈原列传(节选)、陈情表、滕王阁序(节选)、师说、阿房宫赋、六国论。 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氓、离骚(节选)、迢迢牵牛星、短歌行(...

解读文言文
答:1、文言文的分析一般就是关键字词的翻译,还有名词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重点句式。 2、分析文言文还必须能根据上下 *** 出确切恰当的解释,是读懂文言文、弄通文意最重要的一步。 3、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备考中应掌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假借义等语言现象。只有掌握了这些古汉语知识...

文言文120个实词12虚词
答:■百战不殆 殆无孑遗 车殆马烦 知止不殆 殆无虚日 十八、当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 4. 高考必须掌握的文言文120个实词和60个虚词有哪些 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

《范雎说秦王》文言文阅读
答:“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②披发而为狂不...【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D 解析:“饵”是“喂”的意思。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古今...

初中文言文重考点
答:(节选)(背诵)26 小石潭记(背诵)27 岳阳楼记(背诵)28 醉翁亭记(背诵)29 满井游记(熟读理解)九上24 出师表(背诵)九下18 生于优患,死于安乐(背诵)19 鱼我所欲也(背诵)21 曹刿论战(背诵)22 邹忌讽齐王纳谏(背诵)二、重点内容是:1、重点实词120个;2、重点虚词18个;3、特殊句式;4、文段翻译;5、比较...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全文翻译和重点字词解释
答:文言实词:(善、闻、欲、会、觉、欠、伸、毕、众、备、意、少、舒、名、色、股等)“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②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③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

与百里奚有关的文言文
答: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臣常游困于齐而乞食铚人蹇叔收臣臣因而欲事齐君无知蹇叔止臣臣得脱齐难遂之周”,这段话断句的标志有:先看人名、地名等名词“...

初中常考文言文
答: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节选) 宋濂中考文言文题目题型 第一类 文言文字词 考点分析 考点详解 一、文言文实词 二、文言文...

24篇中考文言文课内内容理解
答: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6. 求初中课外文言文(200字左右)24篇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