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金山寺留下的诗句

作者&投稿:兆昆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轼在金山寺留下了《游金山寺》

游金山寺

【宋】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苏轼一生屡遭贬斥,经受了许多政治磨难,但也因此有机会游历大江南北,写下了许多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游金山寺》作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冬,苏轼赴杭州上任的行役途中。这时王安石正实行变法。

苏轼与王安石意见不合,上奏章反对新法,请求出判杭州。十一月从润州(今镇江)出发,过金山寺,便写下了这首七言古体记游诗。金山寺在今镇江市的金山上。金山原来在长江中,后来山南面沙滩淤积,渐与南岸相连。但苏轼游金山时,还是四面江水环绕的景象。

诗以追溯江水的起源发端,一笔写尽诗人离乡之后多年宦游的经历。诗人的故乡眉山在长江的上游。首句的意思本是“我家住在长江初发源的地方”,但这里用“我家”紧接“江水”的句法造成了直视江水为我家之物的错觉,大有囊括乾坤的气概。

连接下句“宦游直送江入海”来看,“我家”二字又点出自己的思乡之情源远流长,其来有自:江水从我家发源,我又因宦游东行,直到江水的入海处。人送江入海,江随人而行。

就像李白出川时作的《渡荆门送别》所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苏轼将这番意思倒过来,说自己的宦游经历倒像是一直把江水从“我家”送到了入海处,就别有新意。此诗开头本来是写金山寺所见的江水,却先宕出远神,直到万里之外,再让诗人的踪迹顺江入海,收归到山寺,起势大气磅礴,果然是大古文家的手笔。

接着,诗人又借传闻虚写涨潮时潮头汹涌的情景,文势随潮头突起,随即便转为沙岸上只剩下潮痕的眼前景象,文势又随之下落,顺便点明游寺的时间是天寒水枯的季节。一起一落之中,气势的混茫壮伟和景色的落寞萧瑟各异其趣,又融合成雄浑高远的意境。

以下扣住开头,句句从江水落笔:扬子江中有中泠泉水,为天下点茶第一。泉在金山西北。既然是游览,这等名胜当然不可不提。但也可能是泉边那块随着波涛出没的巨石触动了诗人关于宦海浮沉的联想。

因为江潮的涨落本来就与人生命运的起伏有某种相似之处,所以诗人着意描绘了大石盘陀奇崛,屹立于风浪之中的情状,也未始没有更深的含义在。这里虽然没有任何比喻或者暗示,然而读者由这块巨石自古以来就经受着风涛冲击的事实,很容易联想到历史上那些在政治风浪中屹立不倒的刚正士大夫。

尽管这时苏轼仕途的挫折才刚刚开始,但他既然把自己的宦游和江水相联系,那么那块江心中的巨石自然也会触动他想到今后的人生命运。这种似有若无的意蕴尤其耐人寻味。

接着,诗人就眺望中泠泉的大石拓开更远的视野:登上金山的绝顶遥望故乡,深长的思绪随着波涛的起伏愈荡愈远。“望乡国”与首句“我家”相呼应,点出开头从“江水初发源”说起的用心。然而正可顺势滔滔而下抒发乡情的时候,文势却忽然一转:江南江北的青山太多,遮断了望乡的视线。

望乡不能解忧,反而徒增离愁。于是意兴阑珊,只好寻舟归去。似乎游览就要到此结束,却被山僧苦留看落日所接续,转出了另一种神奇瑰丽的境界。这四句意思一句一转,文势也随之起伏变化,形成三次转折,转换节奏的快速,在历来讲究章法波澜壮阔的七言古诗中也不多见。

诗人留下与山僧一同观看落日,在山上一直逗留到二更。也是一句一景:微风拂过,万顷江面泛起靴文般细细的波澜。落霞横断,半个天空都是鱼尾似的火红色。描写水上落日,丽词佳句已为前人用尽,很难脱俗。

苏轼在这里用“靴文”和“鱼尾”这两种俗物来形容微波万顷、断霞半空的壮丽景象,看起来好像违背了诗家描摹景物情状不宜拘泥写实的常规,而且所用喻象的琐细也似乎与江景的壮观很不协调,但给人的整体印象却觉得新鲜真切。

靴文是穿过的靴子上自然形成的细碎皱纹,以之比喻轻波微澜,能精确形象地描画出原来平静如锦的江面被微风吹皱的形态,加上“万顷”的修饰,就令人只会在二者的细纹上产生联想,而忘记“靴”的实物。“鱼尾赤”则本身包含着典故。

《诗经·周南·汝坟》说:“鲂鱼赪尾。”鲂鱼之尾是赤红色的。熟悉典故的人自然会有此联想,便化俗为雅。像这样的比喻方式体现了从韩愈到苏轼诗歌取象的特点。他们的长篇七言往往追求写实,写景比喻不一定取清雅的形象,甚至不怕以丑怪的意象入诗,只求状物逼真贴切。



~

苏轼 题金山寺
答:《题金山寺》作者: 宋 苏轼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睛。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轻鸿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

苏轼最有名的回文诗
答:苏轼最有名的回文诗是《题金山寺》。题金山寺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睛。遥望四边观漠漠,水天相接总茫茫。这首诗的前两句描述了江潮和渔舟在月明之夜的景色。潮水如雪山般倾泻而来,暗浪翻滚,月光下渔夫在江上垂钓。这...

求 苏轼<<题金山寺>>一诗的解释赏析
答:遥望四山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慕金山寺之名,也曾荡舟于明月之中。眼看那江潮雪浪,水天一色,渔火点点,渔歌互答的美景,禁不住醉意微荡,旷怡愉悦,满腹诗情油然而起。金山寺雄峙于长江之滨,历来为游览胜地。他略加沉吟,一首《题金山寺》的回文七律便跃然纸上。这是...

游金山寺苏轼诗句
答: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见宋·苏轼《游金山寺》。金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唐、宋时屹立长江之中。乡国:家乡;苏轼故乡在四川眉山。这两句大意是:登上金山顶峰遥望家乡,长江南北的众多青山遮住了我的视线。大凡人在仕途失意之时,容易思念家乡,苏轼写这首诗时正是如此。他在这首记游诗中...

苏轼游金山寺翻译与赏析
答:①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苏轼赴杭为通判途中,经镇江时作此诗。金山寺:宋时在江心金山上,今已淤积成陆地。纪昀评曰:“首尾谨严,笔笔矫健,节短而波澜甚阔。”(《纪批》)汪师韩云:“一往作缥缈之音,觉自来赋金山者,极意着题,正无从得此远韵。”(《汪评》)②“我家”句:施补华《岘...

关于金山寺的著名诗句
答:诗句就云山动色,酒杯倾天地忘怀。 醉眼睁开,遥望蓬莱,一半烟遮,一半云埋。 2. 金山寺是因哪首诗闻名的 游金山寺①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②。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③。 中泠南畔石盘陀④,古来出没随波涛。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⑤,山僧苦留看落日...

游金山寺风景文言文
答:1. 游金山寺苏轼诗句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见宋·苏轼《游金山寺》。金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唐、宋时屹立长江之中。乡国:家乡;苏轼故乡在四川眉山。这两句大意是:登上金山顶峰遥望家乡,长江南北的众多青山遮住了我的视线。大凡人在仕途失意之时,容易思念家乡,苏轼写这首诗时正是如此。他在这首...

苏轼游金山寺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答:苏轼《游金山寺》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原文】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苏轼《游金山寺》的诗境?求详细解答/(ㄒoㄒ)/~~
答: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37)这首诗描写金山寺的白天、黄昏、月夜和月...

苏轼《游金山寺》怀念长江描绘长江诗
答:①金山寺:在江苏镇江东南长江中的金山上,旧名泽心寺,又名龙游寺、江天寺,俗名金山寺。金山原为屹立长江中之岛,后因泥沙淤积,与长江南岸相连。 ②家:此指故乡。苏轼的故乡四川眉山在岷江之边,古人认为岷山是长江的发源地,苏轼故有此说。 ③宦游:因做官而远游他乡。 ④沙痕:天寒水落之后,沙岸上留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