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 。这个定语是哪个?怎么后置 详细讲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是什么文言句式

作者&投稿:支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是定语后置,定语是“知其事”。

这句话的意思,知道这件事的太子及宾客。

这里面的中心词是太子及宾客,而“知其事”是限制太子及宾客这个群体范围的定语,把知其事放在中心语“太子及宾客”后面就是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是古汉语前常的语法。如“马之千里者”,实际上就是“千里马”。

定语后置是为了强调定语,比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是为了强调“知其事”,而“马之千里者”是为了强调马的能力。 因此古人常因此而把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而后面用“者”以示区别,如果不加者,就变成了“太子及宾客知其事”,知其事变成太子及宾客的谓语,而“马之千里”中马成了千里的定语,意思就变了,因此这里的“者”只拥有语法意义,是一个虚词。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的《荆轲刺秦王》

节选: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参考回答:

  1. 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如把“高洁之莲”说成“莲之高洁者”,属于把定语移动到后面。

  2. 句子:“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出自《荆轲刺秦王》一文,全句为“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含义为“太子和知道其行行事的宾客,都穿白衣帽来送行”。

  3. 把可以放在前面的“知其事者之宾客”写成了“宾客知其事者”,属于“名词+什么者”方式,即后置定语。分解:

    (1)原顺序:定语+名词——知其事者+宾客

    (2)后置后:名词+定语——宾客+知其事者

    (2)相对(1)来说是定语后置。

  4. 因此,其定语是“知其事者”,然后放到名词“宾客”的后面,属于定语后置句式。



参考回答:

  1. 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如把“高洁之莲”说成“莲之高洁者”,属于把定语移动到后面。

  2. 句子:“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出自《荆轲刺秦王》一文,全句为“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含义为“太子和知道其行行事的宾客,都穿白衣帽来送行”。

  3. 把可以放在前面的“知其事者之宾客”写成了“宾客知其事者”,属于“名词+什么者”方式,即后置定语。分解:

    (1)原顺序:定语+名词——知其事者+宾客

    (2)后置后:名词+定语——宾客+知其事者

    (2)相对(1)来说是定语后置。

  4. 因此,其定语是“知其事者”,然后放到名词“宾客”的后面,属于定语后置句式。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这是一个偏正短语,知其事是形容词,也叫定语,用来修饰后面的宾客。正确的语序应该是,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现在将知其事放在后面,所以叫定语后置。
整句话的意思是,太子和凡是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来为荆轲送行(因为荆轲此去,必然是有去无回了,所以大家都穿白衣)。
语出《史记-刺客列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知其事者”是定语,一般来说,定语应放在名词前面,即“知其事者”的“太子及宾客”,但是这里定语放在了后面,就是定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是定语后置还是宾语前置,为什么?~

虽然看起来都对,但是一般情况下都说定语后置不说宾语前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是定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是: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
译为:太子丹以及知道这件事的朋友。
这句话出自于汉代刘向《荆轲刺秦王》。
原文节选: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译文:
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了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了。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悲凉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走上前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
又发出激愤的声音,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而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扩展资料
定于后置句的分类:
一、“中心词+之+定语+者”
这可以看作古汉语定语后置句式的标准格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二、“中心词+定语+者”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原来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核舟的)
三、“中心词+之+定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即民间],就担忧他的国君。)
可以看出,这类例子中的定语一般是由形容词担任,反过来说,由形容词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如果后置,通常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四、“中心词+定语”
这种格式和判断句中的主语直接加表语一样,没有任何语言标志,辨识起来较困难。但这种情况出现很少,曾经选进过中学教材的《西门豹治邺》中有一句:“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随着十来个女徒弟/跟随的女徒弟有十来个。)
五、“中心词+而+定语+者”的结构。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