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代诗人谁的诗作题目芳菲指的是()山上与山

作者&投稿:柘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此处的山应该是江西庐山

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 刚到四月,大地的花都凋谢了.而山上寺庙的桃花才刚开始开放.既游人寻春的时候,春天却并未在山上消失.反而刚刚来到. 内在的意思是讲时令关系,山下的花在四月凋谢,而山上海拔高,春天来得晚,桃花开得迟.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诗句中的芳菲指的是什么~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原文】
ren jian si yue fang fei jin,
人 间 四 月 芳 菲 尽,
shan si tao hua shi sheng kai。
山 寺 桃 花 始 盛 开。
chang hen chun gui wu mi chu,
长 恨 春 归 无 觅 处,
bu zhi zhuan ru ci zhong lai。
不 知 转 入 此 中 来。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题材:写景抒情

【格律】
○平声 ●仄声 △平韵
人间四月芳菲尽,
○○●●○○●
山寺桃花始盛开。
○●○○●●△
长恨春归无觅处,
○●○○○●●
不知转入此中来。
●○●●●○△

【注释】
1.大林寺:在江西庐山附近。
2.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 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6.长恨:常常怨恨。
7.春归:春天回去了。
8.觅:寻找。
9. 不知:岂料、想不到。
10.转:反。
11.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12.始:开始。
句意:四月里别处的春花都凋谢了, 大林寺的桃花却刚刚开放。 人们常说春天走了再也没地方寻找, 却没料到春天却悄悄地转移到这里来。

【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下邽人(今陕西渭南县附近),生於唐代宗大历七年,卒於武宗会昌六年。贞元进士,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事贬江州。长庆时,累迁杭、苏二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缘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於洛阳的香山。白居易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晚年放意诗酒,号醉吟先生。初与元稹相酬咏,号为「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称为「刘白」。著有《白氏长庆集》等。

【赏析】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一片始盛的桃花。我们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他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前两句讲四月春末在山寺见到桃花,后两句再表达诗人在山寺遇到春天的喜悦心情。透露了诗人对宁静、和谐、清新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大林寺所在地,地势较高、气候寒冷,一般地方桃花在早春二月开放,四月凋谢,这里却到四月才盛开。诗人说“春归无觅处”、“转入此中来”,多么风趣!春天哪有脚步?怎会转移呀?这是诗人丰富的想象,也是他惊讶、喜悦心情的自然流露。
名句赏析: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人间四月,江南大地的春花已经落尽,但诗人却意外地在高山古寺之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这两句表现了诗人的惊喜之情和对春天的热爱、留恋。这里,诗人把春光拟人化,它不仅形象美丽,而且顽皮好动,仿佛会和人捉迷藏似的,写得活灵活现。

摘抄:XIONGZQ168

人间四月芳菲尽,三月桃花始盛开是谁写
答:“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白居易写的。拓展知识1、诗句原文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2、注释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

农历四月,春去夏来,山外的百花已经凋谢了,而大林寺的桃花正盛开。诗句...
答:大林寺所在地,地势较高、气候寒冷,一般地方桃花在早春二月开放,四月凋谢,这里却到四月才盛开。诗人说“春归无觅处”、“转入此中来”,多么风趣!春天哪有脚步?怎会转移呀?这是诗人丰富的想象,也是他惊讶、喜悦心情的自然流露。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的是哪里的景色
答:在庐山香炉峰顶大林寺四月桃花盛开的景色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公元

人间芳菲四月天全诗
答:原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翻译: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写的是哪里
答: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是出自白居易著作的《大林寺桃花》,描述的是庐山大林寺四月桃花盛开的景色,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什么始盛开?
答:《大林寺桃花》赏析 初看此诗,似直赋其事,写“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而已。熟味则别有意趣。诗人往游大林寺,是“人间四月芳菲尽”的初夏,不但桃梨等花发较早的树木早已无花,就是花期较迟者也已绿暗红稀。他们原本是无意寻花的。而“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与 草经冬不枯,花飞春亦放 这两句诗...
答: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是山下的桃花已经凋落了,而山上寺院的桃花才开始开放;这是由于山顶或山腰海拔较高,气温比山下上升慢,所以花开得晚。描写的是山顶或山腰的气候。草经冬不枯,花非春亦放的意思是草经过冬天也不会枯死,还不到春天花也会开放;说明冬季气候比较温暖,是描写...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的是那座山在哪里
答: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唐代诗人白居易登庐山,时值山下桃花已谢,大林寺桃花正妍,即兴赋诗一首,一赞山中桃花美艳可人,更暗喻世间沧桑欲归山林,名诗传千古,而大林寺今巳难寻觅,但白居易咏诗的花径犹在。大林花径 从九江市南行至牯岭,循牯岭大林路...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
答:语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此句大意是:农历的四月,春去夏来,山外的百花都已凋谢了,而山顶大林寺的桃花正在盛开.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之上,向来人迹罕到,作者偶游于此,竟有了新的发现和感受.诗中写四月间山下(即...

人间四月芬芳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描述的自然现象,科学的解释是...
答:1、诗句解析 这两句诗的大意是:农历的四月,春去夏来,山外的百花都已凋谢了,而山顶大林寺的桃花正在盛开。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