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进行创新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进行创新教育

作者&投稿:张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进行创新教育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基本任务。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而言,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因为兴趣是创造动机的表现形式之一,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思考,而且使知、情、意等整个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无数成功者的事例证明:兴趣是引发创新的先导,他们的成果、成就无不由兴趣而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导入新课,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无论是课堂上的训练题,还是课后的巩固;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教师都应在“兴趣”上做文章,都应该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让他们在听说读写思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1、设境激趣。
小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密切相关,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而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感人的故事,如果单纯地进行字、词、句、篇的教学,师生游离于情感之外,文章就显得形散神离,枯燥无味了。因此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用环境去渲染,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全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教学《月光曲》时,可以先以音乐大师贝多芬优美的《月光曲》导入,用多媒体播放月光从海面升起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月夜的美。当学生沉浸在老师所创设的月夜情境时,再以感人的语调诉说这首动人的《月光曲》的来历,学生立刻对盲姑娘的不幸产生了同情,并对贝多芬的行为予以肯定。学生的情感在这样的氛围下得以调动,迫不及待地要学习这一感人的课文。在悠扬的乐曲中,在真实的画面面前,结合课文的语言文字描写,学生又有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样创设情境,以情激情,既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又使学生在自己的情感实践中生成了新的思维,这就是创新意识。
2、置悬引趣。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新学知识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悬念能产生最直接的探索欲望,也是调动学生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和教材具体内容,恰到好处的设置悬念,便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参与探索知识的兴趣中来。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先出示题目,然后由简介作者引出:作者的笔名叫落华生,和题目仅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要起这个笔名?再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发现。通过这种方法组织的课堂教学,就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了学生。学生通过教师巧设悬念组织的自学训练,学会了在学习中多提问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这样一来,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索兴趣,直至知道其中的奥妙。由此,学生便在兴趣盎然中学会新知。
3、图文持趣。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简笔画就是一种很好的引情激趣的手段。如《故乡的杨梅》的教学,要学生理解杨梅果颜色的变化时,我让学生先自读课文,找出课中语言文字的描写,再联系自己的想象,把杨梅果颜色的变化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来。大家对比交流,图文对照,加深了学生对杨梅果颜色可爱的认识,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作者爱杨梅的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插图,这些插图是课文内容的缩影,它往往形象生动地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因此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文对照,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能提高他们深究课文的兴趣。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实物演示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生活展现情境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语言内容。综上所述,兴趣是一张高扬的风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技术,吸引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创设问题的情境,激活学生的创造兴趣,则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二、启发想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学生读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可启发学生再造想象,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图画,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进创新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比如学了《桥》让学生说说,你们最想对老支书说些什么?学了《新型玻璃》让学生说说,你们还想发明什么样的玻璃?读了《坐井观天》让学生想象,青蛙听了小鸟的话怎么想,怎么做了?这样在仿写实践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同时,教师要善于利用“空白点”,引发学生“补想”,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小学语文课本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好课文很多,蕴含着培养创新能力的因素和良机,我们要充分挖掘这些因素,把握培养良机,引导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鼓励质疑,增强学生的创新信心。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要从鼓励学生发问质疑开始。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生的发问家。对小学生而言,整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问号构成的,所以他的问题很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为什么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问题会变得越来越少,很多孩子最后不会问问题,提不出问题来,这跟我们的教育方式是相联系的。对于孩子的很多荒诞不经的问题,我们常常采取的方式是呵斥制止,不予理睬。这样时间长了后,孩子的质疑问难的精神就会被窒息掉。所以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发问质疑,另一方面,要保持学生始终有一种比较强烈的问题意识。要使学生能够不断的提出问题来,教师还应该有正确的应对发问的策略。在课堂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发表的意见,教师应该冷静地对待和思考,特别是对于那些跟教科书、跟老师设定的不一致的意见,教师更应该慎重地给予解答,在不明确的情况下,最好延迟做出判断。而不象我们现在所形成的习惯,教师马上要给一个反馈,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是习惯性的、条件反射式的给予否定。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在老师不经意间就可能受到伤害。学生需要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和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除了要让学生认识自己的表现、鼓励他们相互学习外,还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
四、注重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能力,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真正的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因此,教师应广泛开展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一是明确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学完《给予是快乐的》一课,以“怎样和别人分享快乐”为主题,向学生公布读书目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二是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辩论中得到锻炼。三是积极为学校网站投稿,尽量发表自己的佳作。让学生自己体会成就感,这种自由的形式正为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缤纷的舞台。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高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五、善疑巧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质疑是创新的开始,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的确,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问题,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疑点、难点、焦点,随时随地进行教学调控,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兴趣,形成巨大的创新动力。
1、问中求巧。
“问题是接生婆,它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教材的重难点知识是质疑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少教师在处理重难点教学内容时,不是想方设法去激活学生的思维,突破学生的认知矛盾,通过问题探索、解决矛盾获得长进,而是要学生死记硬背或由教师满堂解释,向学生奉送知识,这种教学很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已有的知识和内容,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善疑巧问生成新的知识,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有位教师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时提问:“春风又绿江南岸”你是怎样理解的?这样的提问,起到了“一石击起千层浪”的作用,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不同层次的学生按自己的分析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学生的答案有的包括了教参所列的内容,有的却与教参发生冲突。如学生说,这春风吹绿长江南岸的景色,不是因为诗人看到的,而是诗人想到的。因为,诗人不可能从北岸的瓜洲看到南岸的景色。尽管学生的理解与教参不同,但却有自己的创意,有一定的道理。使教师的提问达到了推陈出新的目的。
2、易中出奇。
小语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学生似乎一看就懂,处于无疑的境地,也就失去了再去研究学习的兴趣。所以,为了让学生能积极地完成自己的每一项学习任务,在这些内容的处理上,教师要注意于浅处深问,于无疑处激疑,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思想,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励学生思维,撞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阀,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如《穷人》这篇课文,学生通过预习,加上课上交流,基本上弄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讲的是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表现了她善良、帮助穷人的品质。他们觉得很容易,没有什么再思考的了。这时,可以启发学生继续于无疑处来生疑,设计这样一组提问:“对于用《穷人》做题目,你是怎么想的?这篇课文重点写桑娜,为什么又不以‘桑娜’为题,而用‘穷人’为题呢?谁能从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和事情上去理解?请同学们再好好想想。”这样一问,学生一下子又活跃起来:“原来这里面还有这么多我们不知道的内容啊!我要把它弄清楚。”学生的好奇心马上涨涌起来,又积极地去思考,去讨论。这样“无中生有”,突破定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品质,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实现思维的创新。
3、同中求异。
课文是“文道”的统一体。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用词造句、构段连篇没有固定的模式。课文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的传递也具有间接性、模糊性等特点,同样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表现方法、不同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同一篇文章,因为阅读者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及经验积累,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为学生质疑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他们把隐藏的认知过程充分显示出来,在充分“求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正误和优劣,并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选择最佳答案或进行优化组合。如在教学《两猫失鼠》一课后,我提出:“这只老鼠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并说出各自的理由。”由于在学生的知识经验中,老鼠是公害,所以大部分学生说老鼠非常狡猾,哄骗两只猫放跑了它。有的学生却说:“老鼠虽然狡猾,但它遇到危险时,能随机应变,这是爱动脑筋的表现。”说的多好啊!说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当僵化地绝对排他的去追求统一,要在学生个体差异上做文章,为此教师就要在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取向下,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观点、新思路,提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问题,提出一些乍听起来有违常规,有悖常理,甚至是荒唐无稽的问题。教师要以宽容、尊重、赞赏、激励为主的情感态度点拨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的独特作用,不仅在于它承传着直接孕育创造精神的民族文化,而且是养成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个性的主要源泉。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需要我们教师联系语文学科的特点采用各种方法,多种形式,进行创造性地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创新教育才能得以实施。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进行创新教育~

下面就第十册《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谈谈我在阅读教学中尝试构建的六步骤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建情境,激发情感。
兴趣和爱好是小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各种教学情境,渗透的情感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导入新课时,我首先运用现代多媒体电脑为学生播放有关青海湖的录像,让学生欣赏青海湖梦幻般的景色。在一个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畅游青海湖的欲望,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接着,就及时激发学生的情感,设计问题:你喜欢青海湖吗?想不想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青海湖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基础上的。课堂上尽可能地表扬学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一种办法,但我觉得能认真地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是一种更有效的办法。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爱的关系,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大胆地说,想说就说,各抒已见,形成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自主学习,鼓励质疑。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的实践活动,多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求索。“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阅读教学要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读书,在独立阅读中大胆地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设疑等方式来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我创设了愉快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品读重点等)自主阅读课文,并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同时,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认真地读一读。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在自主的读书中探究学习,从而发现问题,独立求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英盛观察】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因素,为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何有效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呢?
  一、教要创新,常教常新
  笔者不久前作一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问及高年级学生最不喜欢上什么课时,约百分之八十的皆言是语文;问及原因时,他们认为语文教师讲课,千篇一律,长此如往,就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如果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话,即使教师再认真备课,再认真讲课,收效也是微乎其微,往往高耗低效。这种结局正是教育一大忌。要改变这一局面,教师的教必须创新,百花齐放,常教常新,以满足小学生好奇好新的天性。实际上,我们不少在第一线的小学优秀语文教师根据自身的优势、风格和个性,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课文的内容与形式,创造许多有特色、效果显著的教学法,很值得借鉴。下面举些方法供教师们参考。
  (一)印证中心法。
  “印证中心法”就是在明确中心句统帅全文、突出要旨的前提下,通过分析阅读,了解文中事例是如何一步步印证中心、深化中心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能使学生明确文章内容与中心的联系,通过析读,明其要旨,得其意趣。这种教学法的适用范围:有中心句通领全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最适宜采用这种教学法,因其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一评价鲁迅的中心句:“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课文就是以此去选材的。又如《苦柚》一文也适宜采用这一种教法,因为伯父赞美卖柚子小姑娘的一段话就是文章的中心句。
  (二)题眼导读法。
  这种教学法指的是在阅读教学时紧紧抓住课题向全文辐射,将文中的知识点与课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一种教学方法。如《珍贵的教科书》以“教科书”为线索,以“珍贵”为中心。有一位教师在教这篇课文时就采用了题眼导读法,效果奇佳。
  (三)讨论填表法。
  这种方法是让学生以阅读教材的内容为依据,在教师设计的表格的问题引导下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强化教学活动中的操作意念,通过群体的共同讨论、研究、互相启发、补充修改,从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运用此法时,要求课文具有如下基本特点:①文中的时间、地点、空间方位、事态的变化等交代比较清楚;②描述的主要对象有鲜明的对比性。如《斧子的故事》宜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四)图示板书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板书中辅之以有一定意义的线条、箭条、符号等,组成某种文字图形的一种板书方法,在语文教学板书设计上运用图示法,可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常见的有如下几种:①阶梯状。如《跳水》可设计如此的板书。②放大式。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可设计如此的板书,让学生深刻地把握课文的主旨。③线条式。如《东郭先生和狼》可设计如此的板书,让学生一目了然地弄清课文中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五)观察实验法。
  这法是教师在教学时,配合其它教学方法,向学生作示范性实验或通过学生自己实验,以说明或印证学习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较好地突破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鱼和潜水艇》、《捞铁牛》等课文比较适合采用这种教学法。
  (六)比较法。
  这种方法充分利用课文中相似或相对的方面,通过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的比较,使之互为映衬,有利于学生明白通晓课文,并提高理解客观事物的能力。
  另外还有情境教学法、讨论法、中间切入法、尝试法、演示法、引读法、读写结合法、逆顺法等等,总之不胜枚举。
  二、让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同见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创新,我们不能不顾及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和要求,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在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的前提下,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同见解。
  (一)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但在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让学生几乎是围绕自己提的问题转,使他们处于被动的状态。而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又往往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而标准又几乎以教参书为依据。当然,我们并非一味地反对教师提问题。教师提问题在教学中是必要的,关键是提什么,怎么提。提的问题,问域要广,有一定的思维度,要少而精,突出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难度适宜,体现全体性、层次性和循序渐进,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等。这里笔者想侧重谈一谈如何教学生质疑。其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教学生从课题入手,如《草船借箭》可启发学生这样质疑:谁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用什么去借箭?怎样借箭?结果如何?可教学生从疑难词与句入手;可教学生从文体写作特点入手等等。这方面,笔者想侧重谈,因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教会学生质疑,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众所周知,无论是写景状物的文章,还是记事写人的文章或说明文等,虽文无定法并各具特点和写作风格,但各类文体皆有它们各自共同的写作特点。如前者的写作都要抓景物的特点,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展开具体细致的描述。描述时,要恰当地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映衬、反复、排比等修辞格,注意动与静结合,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同时,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当学生明白写景状物之文是如此时,在学习这类文章时,他们就会质疑。总之可质疑之处,无处不有。作为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子,大胆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服从多数是社会生活中一条普遍有效的原则。从众思考方式,从表面上看,多数人的意见都很接近,甚至讨论也很热烈。但实际上许多人根本就没有认真思考,新的创意无从谈起,有的人即使有创新的见解,也不愿意或不敢说出来。因此,“从众思考”方式对创造力的抑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语文的阅读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从众心理”也普遍存在。不少学生习惯于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习惯依据课本、教师的看法和优生的发言为准则,生怕自己的意见、见解与大家发生矛盾。这显然与创新教育的精神和目的背道而驰。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从众心理”,大力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即使离谱也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肯定的前提下,启发他们重新思考,使见解切合实际,合情合理。有一位教师讲完《将相和》一课后,他问学生喜欢课文中的谁及其理由。同学们纷纷道出喜欢蔺相如和廉颇及其理由,而教参书和课堂上也是评析这两个人物形象。眼看要结束课了,突然有一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教师说意见相同就不用重复了,如有异就发言。这位同学立刻站起来,一鸣惊人地说他喜欢赵王,并陈述理由: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者,赵王看他有胆有识就委以重任。每次斗争胜利后,赵王就破格提升他,位居廉颇之上。这种不拘一格,不论资排辈,只要德才兼备者就大胆起用的选拔人才的做法难能可贵,值得赞扬,即使今天也很值得肯定的。
  三、拓宽狭窄思路,激发思维驰骋
  目前为数不少的教师,没有利用好语文教材的创新因素,仍然沿用“应试教育”的那些做法,满堂灌,就课文教课文,搞繁琐哲学,逐字、逐词、逐句地串讲串问,左分析,右提问,引着学生往“标准答案”上靠,往教案划定的圈子里钻,极少涉及课文相关的材料,也几乎没有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的刊物书籍。学生的阅读面只局限于教材,其中又难得自己去感受、领悟、思考和发表个人见解,思维受约束。殊不知,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博览群书,离不开语言的深厚积累,离不开对一定信息量的占有。只有这样,才能为放飞思维、使思维具有创新的特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对教学内容的认识要宽泛。教材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凭借,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无非是个例子,要由此引申开去,拓宽教学内容。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适合青少年儿童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其它人文科学读物,科普读物,广播、电视节目、录音带、录像片、光盘等电子音像资料,网络资源,博物馆、纪念馆以及鲜活的现实生活都可以经过筛选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广纳百川,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教学时,完全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充分占有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好更全面更深刻地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并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见解。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可播放有关电影的片断,介绍相关人物的资料,还可以有侧重地介绍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保家卫国英勇献身的可歌可泣的事,甚至还可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古今中外的民族英雄的事迹,并写读后感。如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介绍安徒生其它的童话故事,让学生课后去阅读。
  当学生的思维有了依托时,有了活水源头时,教师就可以得心应手地利用课文创新因素进行教学。可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幻想,或填补课文的空白,如《小珊迪》一文,由于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写法,小珊迪被车轧至重伤的情节没写。对此可让学生去想象补写;又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也是由于采用第一人称写,因此,当邱少云被无情的烈火焚身的时候,其内心活动如何?课文不可能写也无法写。作为教师可考虑让学生根据课文去想象。等等。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过程中,教师不要拘泥一格,要从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入手,不断注入创新活水,推陈出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其思维天地,让他们大胆质疑,善于质疑,乐于提出独特的见解。只有这样,创新才能落到实处,结出硕果。

阅读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答:有些情境的创设是无效的。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具有实 效性,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呢?下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一、创设情境要为教学目标而服务 情境创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它不是为活跃课堂气氛而创设,而 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却过分地关注了情境 的创设...

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又符合教学规律的新方法。变教师的满堂灌、透彻分析为适当指导,科学点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下面就本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谈谈自己的体会。一、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

如何创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情境
答:有些情境的创设是无效的。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具有实 效性,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呢?下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一、创设情境要为教学目标而服务 情境创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它不是为活跃课堂气氛而创设,而 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却过分地关注了情境 的创设...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
答:构建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要抓住以下几点:一、抓住学生兴趣。作为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们喜欢什么,兴趣在哪里,始终围绕兴趣来展开阅读教学。二、加强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不一定都是明确的,也不一定都是积极有益的,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兴趣培养。三、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有效的阅读从来不...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答: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创新
答:那么,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过程中怎样创新教学课堂。一、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中,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天堂,只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终身受益的。习惯的养成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就要创造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课堂。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者...

小学语文课如何进行创新教学
答:在进行板书的创新时,教师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板书的设计与完成环节,才能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为深刻。总之,教师要对板书的形式进行创新,力求新鲜生动。这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有效体现,也是我们进行教学创新的一个目标。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培养...

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答: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1.实体情境。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答: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加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实行开放型教学,通过改革传统教学中束缚学生思维的因素,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语文规律,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答: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完全可以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想想,大胆猜猜。许多好作品,其结尾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回味的空间,如在教学泰格特的小小说《窗》时,曾留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去思索猜想:当另一位病人最后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时他会怎么想呢?有人认为这个病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