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铜镜被人发现,上面残存哪三个字,让专家直呼:绝无可能? 祖国的历史

作者&投稿:木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王莽这个人一直以来在史学界,都有很大的争议。有的人认为这个人是穿越而来的人,因为他所颁布的一些政策以及发明设计的东西,和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在一期鉴宝节目中,一个男人拿来的一个东西又加深了王莽是穿越者的这个身份。那个男人拿来的宝物就是一面锈迹斑斑的铜镜。

本来铜镜也没有什么值得惊叹的,但是这面铜镜上面却刻着三个字。让主持人和专家立刻就变了脸色,原来这个铜镜上面刻着三个字是服中国。这三个字也是那个男人买下铜镜的原因之一。他当时在拍卖会上意外看见了这面铜镜,所以就买下了。最终的鉴定结果也让大家都很吃惊。

这面镜子确实是真品,而且年代很久远。上面的铜锈还有三个字来判断,应该是王莽所创立朝代时期的古物,那个男人当时想的就是这是中国的东西,就应该拿回到中国,于是就花费了巨额的钱财把它买了回来。因为上面的中国两个字就是王莽首先提出来的,并且这位皇帝还有很多令人吃惊的地方。

比如青铜游标卡尺,很多超前的法律,和他妻子穿的衣服,都是极其不符合他当时朝代的短裙。而这面铜镜,更是被专家戏称为王莽穿越的一大证据,他的价值已经难以用金钱来衡量了。但还是有很多人认为这些东西有可能是来自现代的,然后做了一些经历很长时期的手脚,看着像古代的一样。



这三个字是“服中国”,关于王莽创造的一些不可思议的故事,这些故事连专家都无法解释,只能解释绝无可能。

这面铜镜上面刻制的三个字是:服中国,这件东西应该是王莽所创立的新朝时期的古物,因为中国这两个字,就是王莽首先提出来的!

王莽铜镜上面刻的字是“服中国”,其实中国只说古已有之,原意是指中原之地、中土之国。

王莽铜镜上残留了“服中国”三个字,当时的情况下并没有中国这个国家和词语,专家们无法解释这个来源。

香港历史~

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香港隶属南海郡番禺县。
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汉朝香港隶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
隋朝时香港隶属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
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南迁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香港隶属新安县。
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称为“黑色圣诞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
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国重新管治。
1982年至1984年,中英两国就落实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1984年12月19日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基本法开始实施。香港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

扩展资料: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2-1997年间,香港曾为英国殖民地。二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更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华人智慧与西方社会制度优势合二为一。
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及完善的法制闻名于世,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
英国武力侵占香港三步曲:
侵吞香港岛。1840年4月,中英鸦片战争首先在香港揭开序幕。战后,英国代表义律提出割让香港,赔偿鸦片烟价等无理要求。
清政府负责对英交涉的琦善在谈判中虽力求妥协,但由于道光皇帝态度强硬,琦善未敢接受义律的割地要求和与义律订立任何条约。
但1841年1月20日,义律却擅自宣称与琦善达成了“把香港岛及其海港割让给英国”(即《穿鼻草约》)。这纯属义律所捏造。
公告颁布5天后,英国侵略者便用武力强占了香港岛,并于26日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1841年5月,英军攻打广州,逼迫皇侄奕山订立《广州和约》,要求清政府赔款和清军从广州城撤出。
并提出协商割让香港岛。1842年6月,英国攻入长江,并于8月进入南京江面。面对城下耀武扬威的炮口,清政府彻底屈服了,遂于8月29日,派全权代表耆英、伊里布与英军谈判。
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同意把香港岛永久割让给英国。割占九龙半岛。英国殖民者侵占香港岛后,便以港岛为基地谋取九龙。
1860年,英法侵略者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3月,侵华陆军司令克灵顿遵循英国在华全权代表卜鲁斯的指令,派遣军队强行占领了九龙半岛岬角至尖沙咀一带。
在军事占领后不久,英国驻广州总领事巴夏礼强迫广东地方政府签订租约,将“九龙司地方一区”“永租”英国。
是年9月,英法联军6000余人进逼北京,10月24日,强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了《北京条约》,从而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又被英国割占。
谋取“新界”。1898年4月,中英双方就香港扩界问题开始谈判。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根据英国外交部的指示,向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等出示展拓界址范围的地图。
李鸿章等屈从于压力,遂于1898年6月9日,与英国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沙头角海至深圳湾最短距离直线以南、界限街以北广大地区。
附近大小岛屿235个以及大鹏湾、深圳湾水域租予英国,租期99年。至此,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地区)这颗“东方明珠”完全落入了英国殖民者的魔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香港

舜都的舜都古城保岱蕴藏宝物多
答:我从通道一侧发现一个浅红色的陶罐,用镢头从外围小心奕奕地挖,因为工具不当,还是把这个陶罐破成三瓣。如今这一通道尚在。一四年春我和冯晴、老费、渠敖在县文联陈建明先生陪同下,又到残存的老城墙下考查,路过这个通道,又众崖壁上取出夹砂红陶、灰陶片、汉砖等装了一提袋。所取的陶片与黄帝城文物陈列室陶片比照...

满族有那些风俗习惯
答:四合院大门多为三间屋宇式建筑,正房三至五间,东西厢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间,四周围以砖墙,门房两侧设有石礅,称为上马石。有的四合院分为前后两院。满族的这些民间居所式样,大部分保留在东北的满族聚居区。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传统建筑方式外,绝大部分已建造成更为宽敞明亮的现代式房屋。

[小说]希望有书友能给我推荐一部小说。---如果您介绍的书不错,然后再...
答:"至尊宝"是个很不错的角色,可惜作者把他写成了一个附属品,签订契约更是老套。 《乱世铜炉》――作者:又是十三 诓骗钱财的假道士,偶得灵龙镇煞钉,却使镇妖的法术被破,妖物横行。他自学道法,预备斩妖除魔。故事才开始,文笔不错。文中许多学道之人,自以为是,对待妖物冷酷狠毒,还不如一些妖怪有情意,是非善恶本...

三国人物,以及内容详细介绍
答:公元3世纪魏蜀吴三国长期鼎立的局面已成。当中魏长于骑兵,似占优势。迄至 公元263年,距曹操首先伐吴及蜀已半个世纪,魏将司马昭终于打破此中僵局,他在 万山之中,人迹不到之处行军,以奇袭方式突出蜀汉之后门。此计既成,收拾残局, 只是指顾间事。只是他翌年去世,子司马炎乃抄袭曹家办法,倡言天命已由曹家转 ...

盗墓笔记里的怪物介绍
答:3、海猴子 海猴子是阿宁被人面臁控制之后在鬼船一个铁门后面放出来的,类似人形,浑身都是鳞片还长有鱼鳍,有点人鱼的感觉。海猴子力气巨大,轻易的就一巴掌把吴邪给拍飞了,之后一直跟随吴邪他们进入了海底墓,在墓穴中胖子利用铜镜敲击产生的声音影响了海猴子的行动,最终被小哥扭断脖子而死。4、人...

孙策的武功相当了得,为何却被几个刺客所杀?
答:要让孙策静养,防止伤口破裂。然而,就在这之后不久,孙策却很快就死了,事实上,孙策之所以会死,是因为羽箭的箭头是金属打造的,很容易生锈,而锈迹中就含有破伤风杆菌,由于孙策面颊上的创口太深,以至感染上了破伤风,最终因破伤风发作而死。所以,杀死孙策的,并非是那三个刺客,而是破伤风。

满族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答:先做龙骨,里外附上桦树皮,一人可以扛着行走。相当轻便。现在已经不多见,被现代船只所取代。 礼仪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

国庆拖家带口出来玩,哪里适合自驾人还少?
答:没错,这个地方叫信阳,位于大别山麓的一座慢节奏小城。因为位于南北交界处,自然风光特别优美。比较出名的有鸡公山和南湾湖,这两个景点因为是蒋介石和宋美龄当年避暑的地方,国庆节的前三天可能人会多一些,但是4号之后人流量就会明显减少很多了。出了信阳市区一路向东,大概40分钟的车程,有个叫郝堂的...

自然奇观资料
答:公元前224年,神像在一次地震中坍倒并一直留在原地 ,直到公元七世纪,才被人当作废铜变卖了。法罗斯岛上的灯塔。法罗斯岛位于埃及亚力山大港外,塔高约122米,分为许多层,最高一层有很宽的回廊,顶端有一个大铜盘,盘里日夜举火,并用一面大铜镜把火光反射到海面上。塔内共有300个厅室,还有一条...

安阳有多少名胜?
答:残存城台南北长105米,东西宽103米,高约3.5米。内含龙山文化和商、周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城台南有一石坊,上书"演易坊"3字。文王庙建在城台之上,现存的部分建筑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重修。庙内古柏参天,西侧有文王演易碑一通,上书64卦,注有释文,系明代刻石。东侧是清乾隆帝南巡时立下的御碑,上刻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