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着急 端午节的习俗30字!!!急!!!!

作者&投稿:邬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午日节、端午、重五、艾节等等。虽然名称不尽相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大致还是相同的,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端午节的习俗~


一、赛龙舟

端午节的来历,有好几种说法,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就是纪念屈原。传说五月初五这天,屈原跳进汨罗江后,当地的老百姓闻讯后,大家就马上划船过来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也没发现屈原的尸体。那天恰逢下雨,湖上的小船就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边。当其他人知道这件事情后,也都冒雨前来,争相划船到洞庭湖上来。为了寄托大家对屈原的哀思,此后就逐渐发展为龙舟竞赛。

二、吃粽子

说到端午节大家肯定都会想到吃粽子吧。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代表食物,一说是为了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噬咬屈原遗体;二说是因为粽子的棱角像一把刀子,可以将疾病、灾害铲除。经过数千年传承发展,现在的粽子大多用箬叶包裹,加入糯米、黄米制成,不同地区的做法还有不同,比如分口味的甜粽、分材料的肉粽等。端午节吃粽子,不仅承载着家国情怀,更蕴含着家人朋友相聚团圆的浓浓真情,粽子被称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

三、挂艾草、菖蒲、榕枝

在端午节期间,民间还有在门口挂艾草、菖蒲、榕枝的习俗。艾草大家都很熟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草药,针灸里的灸法,就是以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位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把它插在门口,也可以使身体健康;菖蒲,被老百姓视为百阳之气,插在门口上,可以避邪;门口挂榕枝的寓意是使身体矫健,百病不生。还有的地方是挂石榴、胡蒜、山丹,都是寄托人们对平安、健康的美好愿望。

四、配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我小时候妈妈就会在端午节这一天给我佩戴一个香囊,那时候我可珍惜了,每天睡觉的时候都要把它压在枕头底下呢。

五、戴长命缕,保佑安康

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就是戴长命缕,也称续命缕、续命丝、长寿线、延年缕等。长命缕一般用五种颜色的线搓成彩色线绳,或者做出各种形状的小饰品,在端午节的那一天,挂在小孩子的手腕、脚腕,或者脖子上,据说可以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端午节的美好寓意

1、祈福平安:从古时候起,端午节就有着祈福平安的内涵寓意,古人会在这一天集体进行聚午宴、佩戴长命缕、画额、洗草药水等等活动,以便能够祈福家人和自身平安。所以端午节是一个非常盛大的节日,直到今天我们对端午节的重视程度依旧没有降低过,甚至将其设立为法定节假日。

2、驱邪消灾:端午节有一项是重要的寓意,那就是避五毒驱邪消灾。所以每当端午节来临的时候,我们都要挂艾草、挂菖蒲、贴午时符、系百索子、打午时水、点艾条、黛苍术、晒百日姜、挂黄葛藤、佩香囊、栓五彩绳、佩豆娘、贴五毒图、挂钟馗像、喝雄黄酒等等,以此来化解灾劫、驱散虫蚁。



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习俗主要有: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吃龙舟饭、食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端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个地方每年都过的红红火火~~~


1、吃粽子

粽子是中国传统的节庆食物,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作为祭祀祖先、神灵的祭品出现,到了金朝的时候才成为了端午节的节庆食物。民间传说吃粽子就是为了纪念投江的屈原的。

2、赛龙舟

传说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防止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现代赛龙舟通常把船建造成龙形,画上龙纹,每年端午举行竞渡,以表示对龙的尊敬,也说明自己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

3、悬艾蒿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杀菌防病。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各民族共同的习俗。同时也有养生道理,比如小儿佩挂香袋、药浴可减少患外感疾病且不易生痱子。

4、踩露水

端午这天早晨,人们领着孩子踩露水,到野外生长艾草的地方用手轻轻沾上艾草上的露珠,先给小孩擦眼擦脸,据说艾叶露水可以明目醒神和美颜,擦洗后这一年大人小孩都会百毒不侵。

5、戴花绳

就是用五彩线合拧成花绳,用中药配制好的香料把花绳揉一揉便会留有香味,在端午这天给大人和小孩都戴在手腕,脖子和脚腕,有驱毒驱虫的作用,也有小孩戴花绳招来吉祥的说法。

6、擦雄黄

五月初五这天人们很容易上火,受热毒侵犯,端午这天都习惯给大人小孩的耳孔,鼻孔等擦上雄黄酒,一是雄黄味刺激醒神,使人轻松。二是雄黄有杀虫杀菌特效,擦上后驱虫杀菌。

7、额头画王字

端午这天用雄黄在小孩的额头眉间画一个王字,寓意王者为上,百毒不侵,避之大吉。另有王者至尊,端午之王会福禄降临,鸿运通达。

8、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


了解了端午的习俗,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端午的来历~~~

端午的来历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

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了解了端午的来历,我们来了解一下端午的有关传说~~

端午节的故事传说

纪念屈原说——端午吃粽子

公元前278年,楚国国都被秦国攻破。一直支持着屈原人生的精神支柱——国家, 就此坍塌了。屈原之前经常在汨罗江一带徘徊, 吟诵着伤感的诗歌。渔夫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落到这种田地呢?”屈原说:“我落到这个地步,是因为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干净的;许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他怀着绝望的心情走向汨罗江,投江自尽,以身明志,以死殉国!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怕蛟龙吃了屈原尸体,于是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了棕子。

除了纪念屈原吃粽子的故事传说,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但是流传最广的还是纪念屈原吃粽子的故事传说。


以上就是端午的习俗、来历、传说的相关知识介绍,大家都了解了吗?如果大家过端午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欢迎底下留言分享哦~~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在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而演变成中国汉族人民祭奠屈原[1] 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沿袭至今,屈原之名流芳百世,爱国精神也传播至华夏各地。但有例外,东吴一带的端午节历来不纪念屈原,而是纪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吴越地区以龙舟竞渡及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蒿,女孩子绑花线,挂手工花葫芦等等。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习俗:食粽、赛龙舟、悬艾、点雄黄酒、佩香囊、栓五色丝线、端午喝茶。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但是如今传承最广的是几年屈原的说法。

端午节习俗:
1、食粽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从春秋时期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
2、赛龙舟
赛龙舟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3、悬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