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文化生活两面性?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理解文化对人具有重要影响?

作者&投稿:戊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化,或称人类化,它是人类价值观念的对象化,即人们创造的效用价值在传播中实现为财富的普遍过程:包括与纯自然现象对立的全部人类化现象,故又称“大文化”。文化是人类的本质显现,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着自身,在创造文化的同时把自身创造成具有思维——劳作机能的“文化”动物,从而区别于消极适应自然的其它动物。……。《中华文化辞典》(冯天瑜主编,武汉大学出社出版)解释:

  下文中出现的文化,是在“大文化”意义上运用的。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从文化的由来看其两面性和人性》。

  考察文化(人类化)的由来和两面性,理应从人类文化的源头开始,因为文化的源头——既是类人猿文化成人的源头,也是自然被文化的源头,类人猿群的自然组织形式及其相互间关系被文化成社会——人类的文化组织形式及其相互间关系的源头。而文化的过程,既是猿类文化成人类的过程,也是自然被文化的过程,猿类的自然组织形式及其相互间关系,被文化成人类的文化组织形式及其相互间关系——社会的过程。也就是说,猿的人化,部分自然的被文化,类群的被社会化三者是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过程,是建立在自然活动,演化基础上所产生的文化活动、演化促成的过程。

  上述说明:

  1、文化的源头应上溯到旧石器时代,再往前,可追溯到古猿对自然界的石头产生兴趣的时候。正如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一词中科学而又艺术地高度概括:“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也如同现今卷尾猴、大猩猩等灵长类对天然石头的利用之时。

  2、文化产生,对人类、社会的形成、发展具有决定性。

  3、文化产生,对自然的发展,变化,具有影响性。

  4、人(包括人的祖先——猿人)是文化的主、客体,自然、社会及文化本身是文化的客体。

  难道不是么?假设没有古猿这种具有天然文化潜能的物种产生,那就不可能出现原始文化直到现代文化,文化的原始人到现代人,及其类群文化的组织形式——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自然也就不可能被打上任何,就算是很微小的文化痕记,即使太阳失去光芒,地球上生命终结,只落下一片荒凉,或者地、月碰撞,引发宇宙中一个不大不小的爆炸,那也只是自然本身运动、变化的结果,不涉人类和文化的事。

  但是,这只是假设,而事实则是。

  古猿的进化,使文化得以产生,自身也一步步化为人类。自然中便出现了纯自然壮态下根本不可能出现的工具器物、语言符号,氏族部落、婚姻家庭,远近亲疏、七情六欲,神魔鬼怪、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社会国家、各种主义,古代农业、现代科技等现象,不可能出现的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反抗与镇压、战争与和平等问题,不可能出现的对真假、善恶、美丑、是非、得失、利弊等的价值判断,不可能出现的学术、技术、艺术、系术(人类在创建和发展类的文化组织形态——社会过程中,处理内、外部各种文化关系——大如社会管理,经济、政治、法律等关系,小如个人家庭,亲戚、同事,朋友等关系——的技艺、方式方法,下一篇文章将结合文化“术”问题,着重探讨。)等文化思想、情感、伦理、组织、行为、产品、关系和活动。自然也就不再是纯自然,而只能按自然叠加文化的方式演化,形成如今的面貌。

  这似乎是件很好的事。猿不开拓出文化之路,那能变成后来的人;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生存与发展,那一样能离得开文化的支持和提供的便利;没有文化的发展促进、斗争转化,那会演化出当今人类繁华世界,积累起数不清的财富。文化的创造性、建设性难道不该给予肯定?

  回答是应该的。

  但问题是:当人类过多地赞赏文化力量的创造性、建设性之时,对文化力量的破坏性、毁灭性又看出了几分?对它给自然、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又关注了多少?对它带给人类的多于和高于自然态的压力、不幸、焦虑、痛苦以及毁灭的威胁是否有所对策?对文化史上为数不少的圣贤、智者“天问”般地泣血呐喊,却也是不能不回答的。因为,文化胎儿在自然母腹中孕育并生产时,就已经散发着一股血腥味。而在随后成长、发展的岁月里,尤其是进入阶级社会后,把它的血腥味加工、提炼得更加厚重、浓郁,使它的破坏性、毁灭性也越来越令人不寒而栗,这决非危言耸听,而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事实。

  文化考古证据表明,远在约200万年前,在晚期前人的前文化活动中就有着血腥的破坏、毁灭性质。“在汤恩、斯特克半泰因和马卡潘斯加特发现的17具南方古猿的颅骨的颅骨残片,无一例外的都是暴力打击的牺牲品。其中许多颅骨上都有伤痕,它们与狒狒——前人的狩猎对象——颅骨上的伤痕很相似。”“在南方古猿粗壮种(南方古猿的一个变种,发现于克罗穆德拉艾)的颅骨里发现了一个直径大约5厘米的石头。这块石头穿透颅骨,就卡在颅腔内了。达特根据所有这些资料得出结论,认为南方古猿使用棍子和石块不仅是为了猎取动物,而且也用于‘毁灭性的内讧斗争’。” (转引自《婚嫁和家庭的起源》,〔苏联〕、谢苗诺夫箸。蔡俊生译,沈真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第116页)。

  不知晚期前人是为食?为性?为争夺和保持群体间或群体内的优势?也可能几种情况都有,总之,为了在同类中间生存得长一些,发展得好一些,在他们尚未知道制造和使用工具走上文化之路前,就已经用天然的“工具”进行过残酷的“毁灭性的”斗争。

  而上世纪三十年代,德国古人类学者魏敦瑞,在发掘和研究北京猿人(约五十万年,旧石器时代,开始使用火。)的工作中,也发现当食物缺乏时,“猿人猎食自己的亲族正像猎食其他动物一样。因为古猿人意识到后脑较其它部位更易至人于死地,于是就用锋利的石器敲打头部,然后吸干脑髓,再慢慢割下其他部位的肉吃。”(引自《生活日报》06、04、27《北京猿人猎食同类》一文)。

  早期智人(20——30万年,)。“考古学和古人类的资料证明,早期尼安德特人的原始群中仍然广泛地存在着杀人和吃人之风。在已经发现25具早期尼安德特人的遗骸中,就有16具的颅骨和骨架上发现有致命伤的痕迹。”(转引自《婚嫁和家庭的起源》,第141页)

  早期智人的脑容量已达到1350毫升,这与现代人的脑容量相当。而文化科学研究证实,语言及工具的使用,食物的变化同大脑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那么,引用这些资料想说明的是:1、人类祖先在创造文化的前后,食物由植物、昆虫扩大为包括动物在内的杂食,生食部分的变为熟食,与此同时,同类在某种情形下,也可能成为充饥的“粮食”。2、工具,尤其是狩猎工具如砍砸器,石球等面世之后,也具有凶器的功能。它在杀死同类时或杀死猎物时一样的有效。至少,在原始群内、外须要攻击防卫时,即同类间为争夺和保持某些东西时,成为杀伤力很大,足以致命的武器。3、文化力改变和破坏了自然(天然)态中同类、异类间力量的平衡与对比。一个强壮的猿人“王”很可能会被一个力量比它弱的猿人用工具或其它什么文化方法打败甚至击毙。人不再对凶猛动物感到无助的恐惧,相反在很多情况下把它们看成是可口的美味。鸡蛋或者文化了的鸡蛋,有可能把石头或者文化了的石头砸个粉碎。

  行文至此,涉及到文化与人性的关系,是天然的人性在文化产生、活动中发展了?还是文化的产生、发展使得人性改变了?根据现有人类、文化考古线索,不妨做个梳理。

  最上级人类祖先的“人性”是自然态的“人性”。

  森林古猿——前人的祖先,纯自然态(1400万年前),素食性?自然群聚生存发展性,食物主要来自于自然界的植物,采摘是获取食物的基本方式。在自然界中,外部大型食肉动物对它们的伤害则是致命的。内部发生争斗,再激烈也只能用躯体,故身体健康强壮者为王,弱者知难而退,不会发生因争斗导致当时死亡的后果。

  第二级人类祖先的“人性“,是前文化态的“人性”。

  前人——能人的祖先,前文化态(200万年前),杂食性(小动物被扩展到食物链中),自然群聚生存发展性、发现了石头等天然“工具”利用价值。用于方便地获取和加工植物类食物和小动物,并对外部凶猛的食肉类动物进行被动的防卫,(就象现在的卷尾猴等灵长类一样)。内部发生争斗,能用石头打击,可直接致死。自然的强弱对比被前文化态干扰,发生微妙变化。这对古猿的“人性”会产生什么影响?

  第三级人类祖先的“人性”,是文化生成态的“人性”。

  能人——智人的祖先,文化生成态(旧石器时期)、杂食性(大动物被扩充到食物链中),小规模原始群聚生存发展性、开始用石砸石等粗糙的方法制造工具,发现了火的利用价值,原始崇拜出现,可能因自然环境的变化,植物性食物的匮乏,也可能因发现了动物的食用价值,或者兼而有之,开始捕杀一些比较容易猎取的大动物以供食用。在非常情况下,对食肉类动物也敢打敢拼,为吃它而发起主动的攻击。不知是为维持生存的需要?还是原始宗教巫术,道德伦理的作用(相当于文化考察报告中的“食人族”)?或者其它什么原因,同类不仅相杀,而且发展到相吃。自然态被文化力有限地破坏,这对猿人的“人性”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四级人的人性,是文化发展态的人性。

  智人到现代人,文化发展态(原始社会到现在),杂食性(植物、昆虫,动物、地上、天上、水中,能吃的几乎要吃遍,而且,已经把不少动、植物“吃”绝了种),越来越大规模的社会生存发展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宗教形成,氏族部落的出现,尤其是社会规模扩大,出现了分工协作和不再直接参与生产劳动的食利阶层,原始公社向私有转化。阶级和国家产生,文字出现,人类抽象、形象思维能力有了长足进步,学术、艺术活动发生,农业、畜牧业发展,经验技术向科学技术转化,大工业的兴起,现代科技的进步,一般而论,吃的问题基本解决,把同类当成食物的事很少发生,但一方面,文化前为食、为性、为提高群体内的优势地位而杀人的争斗演化成文化发展中为财、为色,为占据社会上的优势地位而杀人的争斗却越来越带有文化力,越来越大,而另方面,也使得弱者(前面提过,文化态中的弱者只是相对的弱者,因为,使弱者强大的文化方式多种多样)的斗争、反抗(这种斗争、反抗是正义的。剥削阶级在取得——并不排除暴力的——统治地位后,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压迫和剥削地位,常常又会装出一张善良的面孔,反对暴力。说什么暴力是恐怖和邪恶的,但是,他们从没有主动放弃过不当利益,放弃过压迫和剥削,放弃过强权暴力。倒逼着被压迫、被剥削者为讨回公道,只有以死相拼,举行起义和革命)也越来越带有文化力,愈演愈烈。与此同时,自然态也被文化力破坏的面目全非。这对人性又意味着什么呢?

  只能认为:人性是由自然发展的状态与文化发展的状态二者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的,并根据自然、文化发展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在自然态叠加文化态后,从远古到现代,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抽象人性,就是狼性(狗是怎样来的?)、羊性(羊居然吃肉,详见《扬子晚报》网江宁4只“懒羊羊”爱吃肉 专家称原因尚需调查。)、猫性(养尊处优的宠物猫,见了老鼠没兴趣。更别说去抓了吃。)等动物的兽性,也是可以改变的。

  翻一翻历史,因祭祀,殉葬杀人不足为奇,为封建统治焚书坑儒,活埋降卒也好似有其道理。再看新大陆的殖民者是如何“发扬”基督精神和利用威力强大的火器,将2000万原始住民几乎杀尽赶绝,西方“文明”的鸦片贸易行不通,就用枪炮来轰开大清的国门。纳粹文化创造的毒气室、焚尸炉,对人的屠杀工业化般的作业,军国主义在南京对三十万平民、战俘屠宰场式的处理,甚至发生了军官们带有娱乐性,寻开心式的砍头杀人竞赛,……。桩桩件件,那一件不令人心惊,那一桩不令人发指。

  这一切很难说是人性,但也不能把这些恶行、恶性简单地等同于兽性,因为这些行为远远超过了禽兽的自然能力,它包含着思想,行为的方式方法,有着禽兽所没有的工具和目的,是文化发展态负面作用走向堕落的典型案例,是文化生成、发展,尤其是进入阶级社会后严重异化而暴露的突出问题。而这种堕落、异化对全人类来说,都不能当成一场已经落幕的轻喜剧

  看一看当代,经历了天灾人祸,(人祸换种角度也可以看成是“文祸”,如宗教、民族、阶级斗争,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斗争——此处指小文化,如焚书坑儒,文字狱,中世纪宗教对科学的审判),无数劫难而有幸进入新世纪的人们,由于自然与文化之间,文化的精神与物质之间——包括科技的不当应用,发生的严重混乱和冲突,并没有给人类带来美好的生活。私有天经地义的鼓噪和客观事实上的作孽——一面是资本家残酷压榨劳动者并竭力享受“文化财富”(剥削者认定的文化财富令人很难苟同,精神上,常常把精神文化垃圾当成文化财富象毒品一样的吸食和贩卖,比如“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等,而视“天下为公”高尚精神文化财富如洪水猛兽。物质上,吃、穿、往、行、用那一样都千方百计,要弄得极尽豪华奢侈,才不管对自然资源、人类劳动的巨大浪费,以满足自己荒淫无度的“幸福”生活并彰显“尊贵”。而物质文化垃圾如毒奶粉,废疫苗,“垃圾食品”,“地沟油”,“黑心棉”在他们那里,也是实实在在的能换来真金白银的“物质文化财富”——当然,这些廉价的东西他们自己是不会用的)。另一面是血汗工厂的劳动者一天到晚加班加点,为大、小资本家创造财富而所获报酬却十分微薄,还时常糊里糊涂地被强制接受和消费着精神、物质文化垃圾。一旦遭遇经济危机,下岗失业,没了基本生活来源,更是难熬。富人一掷千金,早已超越;穷人一贫如洗,失去希望。饥饿依然在非洲大陆肆虐,战火依然在伊拉克、阿富汗不息,物质文化力最高端的部分——即科技生产力最高端部分,依然被优先考虑用于武器装备(实为破坏力)。相比之下,文化发展态所造成的成千上万物种的灭绝,植被的大面积消失,土壤、河流、空气的污染,人口的增长和可利用资源日益减少,(而资本家由于其逐利的本性,把人类共同拥有的,本来或现在已经稀缺的自然资源和能源,看成是自家的聚宝盆、摇钱树,发狂地开发,对造成的环境破坏,却千方百计地逃避责任。)……。面对人类生存自然环境的恶化和文化环境的异化种种危象,大多数人做不了主,能做主的少数人却在忙于他们眼里更大的事——为自己和自己的利益集团谋取私利。一切的一切,在为私的人那儿,私有的情况下,私有制的社会里,私有的文化壮态中,能解决得了么?又能拿什么来解决呢?

  这种文化发展结果,难道就是人类想要的?

  换种文化方式生活,行不行呢?

  在文化发展态中,人类的不自觉,文化的不自觉,曾差点使朱鹳,熊猫绝种,而觉悟后,短短几十年又奇迹般地使这两种动物摆脱了灭绝的危机。可见,自然需要文化的觉悟,人类需要文化的觉悟,而自然、文化更需要人类的觉悟。因为,只有觉悟了的人,觉悟了的文化才能拯救自然和人类世界。

  那么,未来人的人性,就是,也只能是自觉了的、文化完善态的新人性。

  这种新人性,不只利于人的个体,也要利于人的整体。是人与类的有机统一。所以,它反对压迫和剥削。

  这种新文化,将发扬文化的创造、建设性,纠正文化的破坏、毁灭性,是自然与文化有机的统一。所以,它抵制强权和资本。

  这就是社会主义直到共产主义的新文化和新人性。

一个思路,从2方面考虑,益处与弊端来理解

bghbhgbgbgbg

如何理解文化生活两面性~

 文化,或称人类化,它是人类价值观念的对象化,即人们创造的效用价值在传播中实现为财富的普遍过程:包括与纯自然现象对立的全部人类化现象,故又称“大文化”.文化是人类的本质显现,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着自身,在创造文化的同时把自身创造成具有思维——劳作机能的“文化”动物,从而区别于消极适应自然的其它动物.…….《中华文化辞典》(冯天瑜主编,武汉大学出社出版)解释:
  下文中出现的文化,是在“大文化”意义上运用的.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从文化的由来看其两面性和人性》.
  考察文化(人类化)的由来和两面性,理应从人类文化的源头开始,因为文化的源头——既是类人猿文化成人的源头,也是自然被文化的源头,类人猿群的自然组织形式及其相互间关系被文化成社会——人类的文化组织形式及其相互间关系的源头.而文化的过程,既是猿类文化成人类的过程,也是自然被文化的过程,猿类的自然组织形式及其相互间关系,被文化成人类的文化组织形式及其相互间关系——社会的过程.也就是说,猿的人化,部分自然的被文化,类群的被社会化三者是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过程,是建立在自然活动,演化基础上所产生的文化活动、演化促成的过程.
  上述说明:
  1、文化的源头应上溯到旧石器时代,再往前,可追溯到古猿对自然界的石头产生兴趣的时候.正如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一词中科学而又艺术地高度概括:“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也如同现今卷尾猴、大猩猩等灵长类对天然石头的利用之时.
  2、文化产生,对人类、社会的形成、发展具有决定性.
  3、文化产生,对自然的发展,变化,具有影响性.
  4、人(包括人的祖先——猿人)是文化的主、客体,自然、社会及文化本身是文化的客体.
  难道不是么?假设没有古猿这种具有天然文化潜能的物种产生,那就不可能出现原始文化直到现代文化,文化的原始人到现代人,及其类群文化的组织形式——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自然也就不可能被打上任何,就算是很微小的文化痕记,即使太阳失去光芒,地球上生命终结,只落下一片荒凉,或者地、月碰撞,引发宇宙中一个不大不小的爆炸,那也只是自然本身运动、变化的结果,不涉人类和文化的事.
  但是,这只是假设,而事实则是.
  古猿的进化,使文化得以产生,自身也一步步化为人类.自然中便出现了纯自然壮态下根本不可能出现的工具器物、语言符号,氏族部落、婚姻家庭,远近亲疏、七情六欲,神魔鬼怪、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社会国家、各种主义,古代农业、现代科技等现象,不可能出现的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反抗与镇压、战争与和平等问题,不可能出现的对真假、善恶、美丑、是非、得失、利弊等的价值判断,不可能出现的学术、技术、艺术、系术(人类在创建和发展类的文化组织形态——社会过程中,处理内、外部各种文化关系——大如社会管理,经济、政治、法律等关系,小如个人家庭,亲戚、同事,朋友等关系——的技艺、方式方法,下一篇文章将结合文化“术”问题,着重探讨.)等文化思想、情感、伦理、组织、行为、产品、关系和活动.自然也就不再是纯自然,而只能按自然叠加文化的方式演化,形成如今的面貌.
  这似乎是件很好的事.猿不开拓出文化之路,那能变成后来的人;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生存与发展,那一样能离得开文化的支持和提供的便利;没有文化的发展促进、斗争转化,那会演化出当今人类繁华世界,积累起数不清的财富.文化的创造性、建设性难道不该给予肯定?
  回答是应该的.
  但问题是:当人类过多地赞赏文化力量的创造性、建设性之时,对文化力量的破坏性、毁灭性又看出了几分?对它给自然、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又关注了多少?对它带给人类的多于和高于自然态的压力、不幸、焦虑、痛苦以及毁灭的威胁是否有所对策?对文化史上为数不少的圣贤、智者“天问”般地泣血呐喊,却也是不能不回答的.因为,文化胎儿在自然母腹中孕育并生产时,就已经散发着一股血腥味.而在随后成长、发展的岁月里,尤其是进入阶级社会后,把它的血腥味加工、提炼得更加厚重、浓郁,使它的破坏性、毁灭性也越来越令人不寒而栗,这决非危言耸听,而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事实.
  文化考古证据表明,远在约200万年前,在晚期前人的前文化活动中就有着血腥的破坏、毁灭性质.“在汤恩、斯特克半泰因和马卡潘斯加特发现的17具南方古猿的颅骨的颅骨残片,无一例外的都是暴力打击的牺牲品.其中许多颅骨上都有伤痕,它们与狒狒——前人的狩猎对象——颅骨上的伤痕很相似.”“在南方古猿粗壮种(南方古猿的一个变种,发现于克罗穆德拉艾)的颅骨里发现了一个直径大约5厘米的石头.这块石头穿透颅骨,就卡在颅腔内了.达特根据所有这些资料得出结论,认为南方古猿使用棍子和石块不仅是为了猎取动物,而且也用于‘毁灭性的内讧斗争’.” (转引自《婚嫁和家庭的起源》,〔苏联〕、谢苗诺夫箸.蔡俊生译,沈真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第116页).
  不知晚期前人是为食?为性?为争夺和保持群体间或群体内的优势?也可能几种情况都有,总之,为了在同类中间生存得长一些,发展得好一些,在他们尚未知道制造和使用工具走上文化之路前,就已经用天然的“工具”进行过残酷的“毁灭性的”斗争.
  而上世纪三十年代,德国古人类学者魏敦瑞,在发掘和研究北京猿人(约五十万年,旧石器时代,开始使用火.)的工作中,也发现当食物缺乏时,“猿人猎食自己的亲族正像猎食其他动物一样.因为古猿人意识到后脑较其它部位更易至人于死地,于是就用锋利的石器敲打头部,然后吸干脑髓,再慢慢割下其他部位的肉吃.”(引自《生活日报》06、04、27《北京猿人猎食同类》一文).
  早期智人(20——30万年,).“考古学和古人类的资料证明,早期尼安德特人的原始群中仍然广泛地存在着杀人和吃人之风.在已经发现25具早期尼安德特人的遗骸中,就有16具的颅骨和骨架上发现有致命伤的痕迹.”(转引自《婚嫁和家庭的起源》,第141页)
  早期智人的脑容量已达到1350毫升,这与现代人的脑容量相当.而文化科学研究证实,语言及工具的使用,食物的变化同大脑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那么,引用这些资料想说明的是:1、人类祖先在创造文化的前后,食物由植物、昆虫扩大为包括动物在内的杂食,生食部分的变为熟食,与此同时,同类在某种情形下,也可能成为充饥的“粮食”.2、工具,尤其是狩猎工具如砍砸器,石球等面世之后,也具有凶器的功能.它在杀死同类时或杀死猎物时一样的有效.至少,在原始群内、外须要攻击防卫时,即同类间为争夺和保持某些东西时,成为杀伤力很大,足以致命的武器.3、文化力改变和破坏了自然(天然)态中同类、异类间力量的平衡与对比.一个强壮的猿人“王”很可能会被一个力量比它弱的猿人用工具或其它什么文化方法打败甚至击毙.人不再对凶猛动物感到无助的恐惧,相反在很多情况下把它们看成是可口的美味.鸡蛋或者文化了的鸡蛋,有可能把石头或者文化了的石头砸个粉碎.
  行文至此,涉及到文化与人性的关系,是天然的人性在文化产生、活动中发展了?还是文化的产生、发展使得人性改变了?根据现有人类、文化考古线索,不妨做个梳理.
  最上级人类祖先的“人性”是自然态的“人性”.
  森林古猿——前人的祖先,纯自然态(1400万年前),素食性?自然群聚生存发展性,食物主要来自于自然界的植物,采摘是获取食物的基本方式.在自然界中,外部大型食肉动物对它们的伤害则是致命的.内部发生争斗,再激烈也只能用躯体,故身体健康强壮者为王,弱者知难而退,不会发生因争斗导致当时死亡的后果.
  第二级人类祖先的“人性“,是前文化态的“人性”.
  前人——能人的祖先,前文化态(200万年前),杂食性(小动物被扩展到食物链中),自然群聚生存发展性、发现了石头等天然“工具”利用价值.用于方便地获取和加工植物类食物和小动物,并对外部凶猛的食肉类动物进行被动的防卫,(就象现在的卷尾猴等灵长类一样).内部发生争斗,能用石头打击,可直接致死.自然的强弱对比被前文化态干扰,发生微妙变化.这对古猿的“人性”会产生什么影响?
  第三级人类祖先的“人性”,是文化生成态的“人性”.
  能人——智人的祖先,文化生成态(旧石器时期)、杂食性(大动物被扩充到食物链中),小规模原始群聚生存发展性、开始用石砸石等粗糙的方法制造工具,发现了火的利用价值,原始崇拜出现,可能因自然环境的变化,植物性食物的匮乏,也可能因发现了动物的食用价值,或者兼而有之,开始捕杀一些比较容易猎取的大动物以供食用.在非常情况下,对食肉类动物也敢打敢拼,为吃它而发起主动的攻击.不知是为维持生存的需要?还是原始宗教巫术,道德伦理的作用(相当于文化考察报告中的“食人族”)?或者其它什么原因,同类不仅相杀,而且发展到相吃.自然态被文化力有限地破坏,这对猿人的“人性”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四级人的人性,是文化发展态的人性.
  智人到现代人,文化发展态(原始社会到现在),杂食性(植物、昆虫,动物、地上、天上、水中,能吃的几乎要吃遍,而且,已经把不少动、植物“吃”绝了种),越来越大规模的社会生存发展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宗教形成,氏族部落的出现,尤其是社会规模扩大,出现了分工协作和不再直接参与生产劳动的食利阶层,原始公社向私有转化.阶级和国家产生,文字出现,人类抽象、形象思维能力有了长足进步,学术、艺术活动发生,农业、畜牧业发展,经验技术向科学技术转化,大工业的兴起,现代科技的进步,一般而论,吃的问题基本解决,把同类当成食物的事很少发生,但一方面,文化前为食、为性、为提高群体内的优势地位而杀人的争斗演化成文化发展中为财、为色,为占据社会上的优势地位而杀人的争斗却越来越带有文化力,越来越大,而另方面,也使得弱者(前面提过,文化态中的弱者只是相对的弱者,因为,使弱者强大的文化方式多种多样)的斗争、反抗(这种斗争、反抗是正义的.剥削阶级在取得——并不排除暴力的——统治地位后,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压迫和剥削地位,常常又会装出一张善良的面孔,反对暴力.说什么暴力是恐怖和邪恶的,但是,他们从没有主动放弃过不当利益,放弃过压迫和剥削,放弃过强权暴力.倒逼着被压迫、被剥削者为讨回公道,只有以死相拼,举行起义和革命)也越来越带有文化力,愈演愈烈.与此同时,自然态也被文化力破坏的面目全非.这对人性又意味着什么呢?
  只能认为:人性是由自然发展的状态与文化发展的状态二者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的,并根据自然、文化发展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在自然态叠加文化态后,从远古到现代,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抽象人性,就是狼性(狗是怎样来的?)、羊性(羊居然吃肉,详见《扬子晚报》网江宁4只“懒羊羊”爱吃肉 专家称原因尚需调查.)、猫性(养尊处优的宠物猫,见了老鼠没兴趣.更别说去抓了吃.)等动物的兽性,也是可以改变的.
  翻一翻历史,因祭祀,殉葬杀人不足为奇,为封建统治焚书坑儒,活埋降卒也好似有其道理.再看新大陆的殖民者是如何“发扬”基督精神和利用威力强大的火器,将2000万原始住民几乎杀尽赶绝,西方“文明”的鸦片贸易行不通,就用枪炮来轰开大清的国门.纳粹文化创造的毒气室、焚尸炉,对人的屠杀工业化般的作业,军国主义在南京对三十万平民、战俘屠宰场式的处理,甚至发生了军官们带有娱乐性,寻开心式的砍头杀人竞赛,…….桩桩件件,那一件不令人心惊,那一桩不令人发指.
  这一切很难说是人性,但也不能把这些恶行、恶性简单地等同于兽性,因为这些行为远远超过了禽兽的自然能力,它包含着思想,行为的方式方法,有着禽兽所没有的工具和目的,是文化发展态负面作用走向堕落的典型案例,是文化生成、发展,尤其是进入阶级社会后严重异化而暴露的突出问题.而这种堕落、异化对全人类来说,都不能当成一场已经落幕的轻喜剧
  看一看当代,经历了天灾人祸,(人祸换种角度也可以看成是“文祸”,如宗教、民族、阶级斗争,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斗争——此处指小文化,如焚书坑儒,文字狱,中世纪宗教对科学的审判),无数劫难而有幸进入新世纪的人们,由于自然与文化之间,文化的精神与物质之间——包括科技的不当应用,发生的严重混乱和冲突,并没有给人类带来美好的生活.私有天经地义的鼓噪和客观事实上的作孽——一面是资本家残酷压榨劳动者并竭力享受“文化财富”(剥削者认定的文化财富令人很难苟同,精神上,常常把精神文化垃圾当成文化财富象毒品一样的吸食和贩卖,比如“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等,而视“天下为公”高尚精神文化财富如洪水猛兽.物质上,吃、穿、往、行、用那一样都千方百计,要弄得极尽豪华奢侈,才不管对自然资源、人类劳动的巨大浪费,以满足自己荒淫无度的“幸福”生活并彰显“尊贵”.而物质文化垃圾如毒奶粉,废疫苗,“垃圾食品”,“地沟油”,“黑心棉”在他们那里,也是实实在在的能换来真金白银的“物质文化财富”——当然,这些廉价的东西他们自己是不会用的).另一面是血汗工厂的劳动者一天到晚加班加点,为大、小资本家创造财富而所获报酬却十分微薄,还时常糊里糊涂地被强制接受和消费着精神、物质文化垃圾.一旦遭遇经济危机,下岗失业,没了基本生活来源,更是难熬.富人一掷千金,早已超越;穷人一贫如洗,失去希望.饥饿依然在非洲大陆肆虐,战火依然在伊拉克、阿富汗不息,物质文化力最高端的部分——即科技生产力最高端部分,依然被优先考虑用于武器装备(实为破坏力).相比之下,文化发展态所造成的成千上万物种的灭绝,植被的大面积消失,土壤、河流、空气的污染,人口的增长和可利用资源日益减少,(而资本家由于其逐利的本性,把人类共同拥有的,本来或现在已经稀缺的自然资源和能源,看成是自家的聚宝盆、摇钱树,发狂地开发,对造成的环境破坏,却千方百计地逃避责任.)…….面对人类生存自然环境的恶化和文化环境的异化种种危象,大多数人做不了主,能做主的少数人却在忙于他们眼里更大的事——为自己和自己的利益集团谋取私利.一切的一切,在为私的人那儿,私有的情况下,私有制的社会里,私有的文化壮态中,能解决得了么?又能拿什么来解决呢?
  这种文化发展结果,难道就是人类想要的?
  换种文化方式生活,行不行呢?
  在文化发展态中,人类的不自觉,文化的不自觉,曾差点使朱鹳,熊猫绝种,而觉悟后,短短几十年又奇迹般地使这两种动物摆脱了灭绝的危机.可见,自然需要文化的觉悟,人类需要文化的觉悟,而自然、文化更需要人类的觉悟.因为,只有觉悟了的人,觉悟了的文化才能拯救自然和人类世界.
  那么,未来人的人性,就是,也只能是自觉了的、文化完善态的新人性.
  这种新人性,不只利于人的个体,也要利于人的整体.是人与类的有机统一.所以,它反对压迫和剥削.
  这种新文化,将发扬文化的创造、建设性,纠正文化的破坏、毁灭性,是自然与文化有机的统一.所以,它抵制强权和资本.
  这就是社会主义直到共产主义的新文化和新人性.

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思维方式。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
精神力量
、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

初二政治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答:7、网络交往的两大特点是:无限性 两面性 8、网络交往对象具有:间接性、虚拟性、隐蔽性 、不可捉摸 9、网络交往要注意什么?怎样才能学会自我保护? ①要正确认识网络的两面性,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发挥网络交往对生活的积极作用。 ②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网络交往对象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

辩论: 正方,开卷有益; 反方,开卷未有益
答:有的人看书不认真思考,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随便翻翻,有的人去读不适合自己的书,有的人甚至抱着猎奇的态度去读书,试问,这样的“开卷”,又何益之有?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作为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自然有它的积极意义,但若作为“开卷”就“有益”的断语,却是不妥当的 2种理解 1、开卷有益是句俗语~...

佛教说“二元对立”,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有善的同时一定有恶,难道大街...
答:因此,你说的杀人也好、节约用水也好,那些只是暂在世间生灭万法的角度来看,不论从不同的眼光角度去看这些事情,其性质都是无常空、无自性。因为都是从世间的立场去看,也可以说是从意识的思维去看待。但是,当你有一天亲证了真如佛心,那你倒水喝茶的时候,无妨说:只如我这倒水喝茶,与某某人街上...

孔子思想包含人类普世价值有何借鉴意义
答:瓦尔特对孔子思想的肯定是值得赞赏的.但他认为孔子思想具有“普世性”,我并不同意.基督教文化强调普世价值,而孔子不关心普遍统一的概念,只关注现实生活.中西提出问题的模式不在同一个套路上.西方人总是把人当作认知对象,试图从形而上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认识人,探索人在实际存在背后的“本质”,并把人分解剖析,形成...

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
答:科技发展是强国之路,科技发展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第一动力,没有科学,我们哪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科技,我们哪来的舒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没有科技的进步,我们哪能吃到杂交二号?我们哪能穿上全棉衣服,我们哪能住进高楼大厦? 问,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毋庸置疑,当然是利大!作何解释?不用解释!中华文明八千年...

爱情是两面性的?
答:其实这样的想法很可笑,生活中,谁没有了谁就不能活了呢?没有了谁地球就不能转了呢?除非你自己真的不想活了,否则谁也挡不了你生活的路。通常我们以为“唯一”的东西其实都不是真的,只是我们没有用心的去寻找而已。真正的爱情源于彼此发自内心的倾慕,建立在两情相悦的基础上。任何只顾疯狂的去...

什么是生活 ,生活是怎么解释
答:生活是生存使活命、指恤养活人、指为生存发展而进行各种活动、为生存发展而进行各种活动的经验。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境况、生长、指家产,生计、活儿、工作、生活费用、指用品,器物。美事美好的时光。笔的别称。出自《孟子·尽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生活可以解释各种活动,包括日常生活行为、学习...

到底何为正何为邪???
答:世界上没有正或者邪~正如果是大众认可为正的话~古代那么多科学家都属于邪恶的了~他门的理论都不能得到大众认识他门都被大众认为是异端~同样岳飞大众认可了~结果他还是死了~这样可以看出大众认可不认可并不能决定正邪~每个人都是两面性的~其实就算再善良的人也有邪恶的一面只不能他能隐藏或者没有显现...

求帮忙写篇论文 科学技术双刃剑(或科学技术的两面)
答:“科技”是“科学”( 包括“基础理论科学”与“应用科学”)与“技术”的合称,“科学”主要是认识论目的,用于探索和发现自然、社会、人自身等未知领域的现象、本质及规律。基础理论科学与应用科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注重定性的理论探索,后者则注重定向的应用性探索,与现实生活联系更紧。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