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题 历史问题

作者&投稿:语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1840年以前以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31150万最多

夏.商:1 355万人口。
西周 2000万左右。
西汉 5959万人
唐代 8000万左右。
清代乾隆 20809万,至道光 增长到近4亿人。
民国 40000万左右
现代 13亿
现在历史教科书上写的是
从西汉平帝二年(公元二年)到东汉永寿二年(公元一五六年),人口从五千九百五十九万人,下降到五千六百四十九万人。从隋大业三年(公元六○七年)到唐天宝十四年(公元七四○年),人口从四千六百○一万人,上升到五千二百九十一万人。南宋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年),七千六百八十一万人。元至元二十七年(一二九○年),五千八百八十三万人。明洪武二十六年(一三九三年),六千零五十四万人。明万历六年(一五七八年),六千零六十九万人。清代以前的一千六百年间,中国的人口数字一直在三至七千多万人的水平线上徘徊。强盛时代的汉朝,一百五十余年里甚至出现负增长。隋至盛唐的一百三十余年,人口也只增长了百分之十五。清朝入关四十年后,即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年),中国人口突破一亿大关,达一亿零一百七十一万人。又过了一百一十年,这个数字翻了一番还多,达二亿九千七百万人,增长率超过百分之一百九十二。清朝结束时的一九一二年,中国人口达四亿○五百八十一万人。这个数字即使保留到二十世纪末,也仍然可以使中国无愧于世界超级人口大国的称号。当然,历史发展的天平已经倾斜,巨大的人口数字不再只是一种荣耀而日益成为沉重负担,那是另外一个议题。中华民族跃升为世界上最大、任何国际势力都不容小觑的族群,清朝的功绩是直接和不可磨灭的,远非汉、唐能与之比肩。

参考资料:根据《中国人口报》
战国 4500万
秦 4000万
西汉初年 1500万
西汉元始二年(2年) 6300万
东汉初年 2700万
东汉永寿三年(157年) 6500万
魏黄初元年(220年) 2200万
魏灭蜀前 3000万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 3500万
东晋 1600万
刘宋 2000万
萧梁 2100万
北魏 3000万
陈 1500万
隋大业五年(609年) 5800万
唐武德五年(622年) 2500万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 8500万
唐开成、会昌年间 6000万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 3000万
北宋崇宁、大观年间 12600万
辽乾统年间 900万
西夏贞观年间 300万
南宋初 5650万
金初 2830万
南宋嘉定年间 8060万
金泰和年间 5600万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7500万
元至顺元年(1330年) 8500万
明洪武三年(1370年) 6000万
明崇祯年间 20000万
清康熙年间 16000万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31150万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38310万
清咸丰元年(1851年) 43610万
清光绪六年(1880年) 36450万
清宣统二年(1910年) 43600万

中国最早的人口统计数字见于西晋《通典》中,称4000多年前的夏禹时,中国共有人口1350万。尽管不少专家认为这一数字并不可靠,但美籍华裔人口学家段纪宪却有独特的“不可知人口数量倒推法”:史学界公认,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较准确的人口普查开展于公元2年,当时全国人口为5960万,以此为逻辑原点,以世界每百年人口增长率约6.6%(适用5000年前—2000年前)为推理参数,倒推出夏禹时的中国人口应为1500万左右,与古籍所载1350万人比较接近,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中国历代人口
关于这个话题,其实我在几年前就做好了。只是其中的可疑点比较多,所以一直藏私。今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吧!

不代表权威观点,也不代表唯一数据。欢迎质疑,欢迎纠正。

本文数据,全部由小女子在前几年内,四处搜索,或者亲自考证出来。

由于这些数据,存在小女子电脑内,至少五年了。

所以对于这份五年前的数据,那些具体出处,也不太清楚的给出了。

望读者见谅。

所有数据,单位:万人

一、先秦时代

前2205年? 夏禹 1355
资料来源:《禹贡》

前1115年? 西周成王 1371

前684年 东周庄王 1184

后两个为推测数据。三个数据皆不准确

二、秦汉时代

前220 秦始皇 2000
估测,不准确

前202 西汉高祖 300
估测,不准确

公元2 西汉平帝 5959
精确

57 东汉光武帝 2101
精确

75 东汉明帝 3412

88 东汉章帝 4335

105 东汉和帝 5352
精确

122 东汉安帝 4869

140 东汉顺帝 4915
精确

144 东汉顺帝 4973

145 东汉冲帝 4952

146 东汉质帝 4756

156 东汉桓帝 5007
这是流行说法

157 东汉桓帝 5649
《晋书;地理志》:“至桓帝永寿三年(157年),户一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斯亦户口之滋殖者也”。这是东汉人口的最高峰。但是与前一年比较,显然相差过大。莫非是前一年的5007不准确?

208 东汉献帝 140
这是赤壁之战后的估计。的确是触目惊心

总结:
东汉桓帝时的人口最高峰,由于当时的国力已经衰退,所以这并不能反映东汉最盛时人口。由于政府有许多未列入编户的户口数字,比如边民,少民。如果把这些估计在内,则东汉人口祗能高于西汉,而不会比西汉少,其盛时人口当远逾六千五百万以上。

三、三国——西晋时代

236 曹魏曹奂 443

236 蜀汉刘禅 94

280 东吴孙皓 230

265 西晋武帝 767
包括蜀地,但未包括吴地

280 西晋武帝 1616
统一后的数据,但仅是汉族数据,不包括少数民族。

300 西晋惠帝 3379
包括各族人民。

316 西晋怀帝 1500
八王之乱,外族入侵。人口损失一半以上。

四、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

333 成汉武帝 180
成汉人口,也就是四川盆地人口。

369 前燕幽帝 1300
前燕人口,大概是北方的东部。其中汉族998万。

369 前凉后主 100
前凉人口,大概是河西走廊与新疆东部。

369 前秦苻坚 550
前燕人口,大概是陕西+甘肃东南部。

383 前秦苻坚 2093
肥水之战前,北方人口(包括四川)。其中汉族1600万

383 东晋孝武帝 350
肥水之战前,南方人口(不包括四川)。由于当时隐匿人口数量非常严重,这个数字并不真实。今人推测为665万左右。

464 宋孝武帝 670
南方人口。为《宋书》记载。由于当时隐匿人口数量非常严重,这个数字并不真实。今人研究认为刘宋人口数量最多时有1800—2000万。

520 孝明皇帝 3200
北方人口。为今人推测。

550 梁简文帝 2469
南方人口

577 北周武帝 1100
灭北齐后,北方汉族人口。有隐匿现象,所以不准。

581 陈后主 314
南方东部人口

五、隋唐五代时期

581 隋文帝 4116
其中汉族3500万。

600 隋文帝 4450

606 隋炀帝 4602

607 隋炀帝 4601

639 唐太宗 1235

740 唐玄宗 4844

755 唐玄宗 5292
来源《通典》。唐朝人口最高峰。将隐匿人口估计在内,则唐前期人口峰值在8000—9000万之间。

760 唐肃宗 1699
安史之乱,肃宗可控制区的人口统计十分困难。

六、两宋——元时期

1003 北宋真宗 1428
不算女口 。

1006 北宋真宗 1628
不算女口。

1020 北宋真宗 2272
不算女口。来源:《长编》

1063 北宋仁宗 2642
不算女口。来源:《长编》

1066 北宋英宗 2909
不算女口。来源:《长编》

1080 北宋神宗 3300
不算女口。

1100 北宋哲宗 4491
不算女口。来源:《宋会要》

11090 北宋徽宗 4673
不算女口。来源:《宋会要》

1114 辽天祚帝 840
辽所辖区人口。来源:《辽朝人口蠡测》

1208 金章宗 5600
北方人口。来源:吴松弟氏《中国人口史》记载。为金朝最鼎盛人口

1159 南宋高宗 1684
不算女口。南方人口。来源:《宋会要辑》

1159 南宋高宗 2420
不算女口。南方人口。来源:《宋会要辑》

1223 南宋宁宗 7681
算女口。南方人口。精确。南宋最高人口。

1274 元世祖 887
北方人口。还没灭南宋。

1290 元世祖 5883
这是统一后的全国人口。

1300 元成宗 5951

1351 元顺帝 9730
1351年元朝的南方人口5800万,北方汉族人口有3830万,蒙古族色目族100万。

总结:
两宋的官方统计数据,都是户多口少。这是因为不算女口,以及隐匿人口。除开1223年数据外,其他的都是不算女口数据。当然本表别的国家朝代,都算了女口。

七、明时期

1393 明太祖 7270
精确。其中民户6650万,军户620万

1402 明惠帝 6659

1491 明孝宗 5328

1578 明神宗 6069

1627 明熹宗 10000
中国人口首次破亿!

八、清时期

1651 清世祖 1063

1656 清世祖 1541

1659 清世祖 1900
前三个数据时,清朝虽然已经入关,但是实际可以控制区的人口统计十分困难,大量隐匿户口现象。

1685 清圣祖 10171
所以对比前三个数据,这第四个数据才如此的突兀。其实这个数据是准确的。

1724 清世宗 12611

1741 清高宗 14341

1742 清高宗 15980

1743 清高宗 16445

1746 清高宗 17189

1751 清高宗 18181

1757 清高宗 19034

1762 清高宗 20047
乾隆期间,中国人口第一次破两亿!

1768 清高宗 21083

1774 清高宗 22102

1775 清高宗 26456

1777 清高宗 27086

1782 清高宗 28182

1786 清高宗 29100

1790 清高宗 30148
还是乾隆期间,中国人口第一次破三亿!

1793 清高宗 31049

1795 清高宗 29700
在持续上升期间,发现一个下降,这是因为白莲教起义。

1805 清仁宗 33218

1808 清仁宗 35029

1812 清仁宗 33371

1822 清宣宗 37245

1826 清宣宗 38028

1829 清宣宗 39050

1834 清宣宗 40100
道光期间,中国人口第一次破四亿!

1839 清宣宗 41085

1840 清宣宗 41281

1842 清宣宗 41345

1845 清宣宗 42135

1851 清文宗 43216

1863 清穆宗 23000
对比上一个数据,多么触目惊心!太平天国!到底是好是坏?

1866 清穆宗 25596

1898 清德宗 31972

1901 清德宗 42645
关于这两个光绪年间的数据,都是估测。相差之大,可能有所保留。

1910 清废帝 36815
对比上一个数据,下降不少。国破之日,无话可说。

1911 清废帝 37767

九、民国时期

1912 民国1年 40581

1913 民国2年 43200

1918 民国7年 45265

1919 民国8年 42767

1920 民国9年 44715

1921 民国10年 44338

1922 民国11年 44715

1923 民国12年 43609

1924 民国13年 44000

1925 民国14年 48550

1926 民国15年 48550

1927 民国16年 45778

1928 民国17年 47478

1929 民国18年 43893

1930 民国19年 44400

1931 民国20年 42107

1932 民国21年 48830

1933 民国22年 44400

1934 民国23年 43586

1935 民国24年 46215

1936 民国25年 46136

1937 民国26年 48340

1944 民国33年 46492

1947 民国36年 46100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 共和国 54877

1950 共和国 54682

1951 共和国 55748

1952 共和国 56891

1953 共和国 60194
第一次人口普查

1954 共和国 60266

1955 共和国 60818

1956 共和国 62123

1957 共和国 65663

1964 共和国 72307
第二次人口普查

1969 共和国 80671

1974 共和国 90859

1979 共和国 97523

1981 共和国 100072
地球上第一个过10亿人口的国家诞生

1982 共和国 103188
第三次人口普查

1984 共和国 103604

1988 共和国 111026

1990 共和国 116002
第四次人口普查

1995 共和国 120778

2000 共和国 129533
第五次人口普查

2006 共和国 131397

2007 共和国 132129
国家统计局:在2008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显示:2007年全国总人口达到132129万人

2009 共和国 133861
美国人口普查局在2009年初的数据。

人口问题始终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但是,由于统计问题与实际政府控制地区的变动,所以,真正的人口数量应该还有待商榷。

葛剑雄先生主编的一套《中国人口史》六卷本中宋代卷对《长编》中的一些错误之处也作了说明,对了解宋代独特的人口统计制度很有帮助。可惜这套书实在是太大部头了,能看完且能看透,就是人口领域的专家了。

历史问题?~

资本原始积累指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形成前的历史阶段,所以称为“原始积累”。 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和起点,对农民土地的剥夺,形成整个原始积累的基础。
例子:历史事件:圈地运动(羊吃人运动)

殖民侵略(新航道运动)
资本积累(capital accumulation)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例子:工业革命


其实区别在于,前者是赤裸裸、血腥和暴力获取资本,后者是将原始积累的资本转化为自身发展的资本,如压榨劳动者劳动力,压缩成本、扩大规模,加快自身工业进程之类获取更多资本的过程

简论中国古代“礼”“法”关系


一、 中国古代的“礼”与“法”
观点1:“礼”与“法”的现代诠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中国古代的“礼”与“法”的现代诠释是我们讨论中国古代“礼”“法”关系的基础.所谓中国古代的“礼”与“法”的现代诠释其实质就是用现代的西方的“法”的 “理论体系”或者说“话语体系”去界定中国古代“礼”与“法”的性质.在我们现代人的“法”的观点中,中国古代的“礼”与“法”到底是什么?
然而,由于在中西文化的语言体系中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语意表达,因而这项工作本身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明显的十分不“科学”.这种困难在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的开始就存在,例如严复就明确地提出过:“西方‘法’字,于中文有理、礼、法、制四者之异译”.
观点2:“礼”是一种行为规范的体系,它融宗教规范、道德规范、伦理规范、行政规范、法律规范于一体.
中国古代的“礼”的范畴远大于今天的“法”,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广泛地调整着人们的行为与社会生活.“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因而,我们今天说礼是自然法、神权法、习惯法、民法、宪法等等都有一定道理.但“礼”就是“礼”.
观点3:在中国的古代,礼是今天的“法”体系的核心内容,但今天的“法”体系又不仅仅包括礼,而且律、令、格、式、例、敕以及民间的家族村落法也属于今天的“法”的体系.
观点4:中国古代的“法”是与“礼”并存,且主要是在“礼乐崩坏”之后建立的另一种行为规范体系.其核心内容是“刑”与“政”,即“刑律”与“政令”. 譬如,古文中的“法”字,本身就取“灋”型,对此,《说文》解释到:,“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的“法”与今天的“法”的定义有更多的相似性,但古代的“法”更多是今天的“法制”,而“法理”部分则要到“礼”“义”中去寻找.

二、 先秦时期的“礼”“法”之争
观点1:(礼法之争的历史背景)“法”“刑”作为一种独立于“礼”的行为规范很早就存在,刑起于兵,《尚书》中的“誓”“诰”“五刑”都是“法”的原型.但法的真正兴起,作为一个系统是在“礼乐崩坏”之后,传统的“礼”已经无法调整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政治生活,思想家们走向了两条完全不同的救世之路:法家抛弃“ 过时”的礼乐秩序,企求“重建”“刑”“政”的秩序体系,而儒家试图对“礼”进行革新,在礼的范围内“复古”社会秩序.
观点2:(礼法之争的政治焦点)“礼”的重要特点是“别”“分”,维护“宗法”体系中传统血缘政治贵族的等级特权.“法”“律”的重要特征是普遍适应性,《说文》解释道:“律,均布也”.即“壹刑”,刑无等级.“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周官之人,知而讦之上者,自免于罪,无贵贱,尸袭其官长之官爵田禄.”其 “变法”的重要政治取向是剥夺贵族的特权,建立君主集权的“郡县制”.
观点3:(礼法之争的价值焦点)“礼”之规范体系以“德”为基础,以“教化”“修身”为手段,以“和谐”“中庸”“平衡”为目的,以“仁爱”为规范的价值追求.而“法”之规范体系以“政”为基础,以“刑杀”为手段,以“耕战”“富国强兵”为目的,以“功利”为价值取向.

三、中国古代的“礼”“法”合流
观点1:“礼法”合流的目的是为“法”提供一个“仁爱”的“善、良”标准,以“礼”之“德”为“法”的基础,为法条的合理性提供“礼”的依据.
观点2:“礼法”的影响是相互的,其结果不仅改造了“法”,而且改造了“礼”.“礼”的特权不仅仅赋予皇室贵族,而且赋予官僚贵族,又同时受到君主集权的极大限制.
观点3:“礼”的“差等”性与“法”的“普适”性的矛盾与冲突一直存在,贵族特权在法律中的体现在魏晋时走向高峰,不仅是“八议”“请”“减” 等刑罚制度的确立,而且“九品中正制”将“家世”作为首要的任官标准.而到唐朝礼法结合几近完美,但“科举制”的推行证明了政治家对“礼”的特权开始进行反思,但最终没有严格执行,唐朝因而也没有罢脱“藩镇割据”进而灭亡的悲惨命运.而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的“重典治吏”都可以发现“礼法”之间的这种矛盾的踪影.

四、现实意义与思考
今天我们又面临着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礼法”再一次“崩坏”,“法”再一次脱离传统的“礼”的轨迹在“变法”的旗帜下开始独立运动和发展.但这一次不再仅仅以“功利”和“富国强兵”为目的,而包含有更多的诸如“自由”“平等”“民主”等西方法律价值内涵.然而,西方的价值观我们能够真正“移植” 并“接轨”吗?传统的“仁爱”体系就真的会一去不复返吗?

历史问题
答:◆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中国有史以来,还不曾有过像新文化运动那样敢于向封建势力挑战的思想运动来打破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旧传统,推动社会的进步。如果说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还是披着孔学的外衣去干那“离经背道”之事,而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也没有从正面...

求20个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问题和答案 求速度
答:材料三 “按武昌起义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澄一逃;倘瑞澄不逃,则张彪(注:驻武昌新军第八镇统制)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中国近代史资料选集》孙中山语 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为什么说“武昌起义绝非一只从云端上掉下来的幸运之果”。(3分)(2)...

关于一些历史的问题
答:这是华佗的死因。至于他到底是在什么时候死的,史上也有很多说法。比如较为通俗的他是在公元前208年死去(就是因为曹操杀了他),不过根据《后汉书•华佗传》中载“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华佗是在公元145年左右出生的,如果真按《后汉书》所言,华佗“年且百岁“,那么他应该...

如何运用史料研究历史问题?
答:运用史料研究历史应注意问题如下:1、史料的可靠性:史料的可靠性是历史研究的基础。需要对史料的来源、真实性、完整性等进行评估。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偏见和谎言的存在,以免出现错误的结论。2、史料的相关性:史料的相关性是指史料与研究问题之间的联系。需要明确史料与研究问题的相关性,以免陷入无...

历史题目在线等候!!!急!!!
答:问题3:在各阶段的战争形势如何 (在广州成立联军委员会;签订《天津条约》;签订《北京条约》.)板书: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经过1856-1857 广州 联军委员会1858 天津 《天津条约》1859-1860 北京 《北京条约》②注意细节问题,强化知识点◆英法联军在广州成立的联军委员会是个什么机构 (殖民统治机构)◆中国近代史...

关于历史的问题
答:这后一点是迄今以来,对秦始皇评价中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问题。当我们系统地研究过秦史以后,再评价秦始皇,则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较为合乎历史实际的结论。 根据这样的观察,应当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

提几个历史问题。
答:1.目的:救亡图存。改变政体,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体系,建立君主立宪制。不一样!洋务运动是洋务派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前提是不改变政治制度。而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其根本目的...

一般政治历史问题是什么
答:不知道汝是说那些方面的问题,政治历史问题那肯定是过去发生的政治问题,历史,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常常在新闻上听说的历史问题好像是指到现在还没解决的一些问题,成为历史遗留的问题或过去还未解决需要现在或以后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 取消?这个词我看有点不准确,我到觉得用能不能解决较合适,不知...

关于历史的一个问题
答:大清王朝在孙中山等人武装革命下覆亡,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历经三千余年的中国封建史彻底毁灭,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由国父孙中山领导下进入到了近代中国,在长达几十年的战乱中中国被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所统一开创了共和国时代,虽然中国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但是中国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过去的一切都不重要了...

历史问题
答:历史问题  我来答 首页 在问 全部问题 娱乐休闲 游戏 旅游 教育培训 金融财经 医疗健康 科技 家电数码 政策法规 文化历史 时尚美容 情感心理 汽车 生活 职业 母婴 三农 互联网 生产制造 其他 日报 日报精选 日报广场 用户 认证用户 视频作者 日报作者 知道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