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引起了哪些教育变革 的答案 信息技术引起了哪些教育变革

作者&投稿:充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从历史的长河中看,技术的革新,大致有三次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在2500年前,教育和技术有了的第一次交汇。那个时候已经有了不少的知识,但人们主要是靠口耳相传的方式来记忆这些知识的,如果没有记住,就永远失去了。文字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最初发明文字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记账。文字最大的功能是延伸了人们的记忆,使得原来很难记住的东西,现在变得有可能了。为了让人们能够理解所发明的文字是什么,以及如何去记忆,专门教授学生认识和记忆文字的学校诞生了。
在200年前,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工业化的大生产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工人,但过去的学校很难满足需要。这个时候,另外一个重要的发明改变了这一现状,那就是黑板。黑板的发明,促成了班级授课制成为人们首选的教学组织形式,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为什么黑板有如此大的功效?这要从教学的目标说起。从古到今,教学有一个很显而易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记住、掌握更多的知识。人在学习知识时,通过听大约能记住13%,通过理解性的看大约能记住76%,如果能够将听和看结合在一起,则记忆所学知识的比例有可能达到89%。在课堂上增加一块黑板,其实就是同时实现了学习上的听和看的两大功能。到了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白板等更先进的技术设备进入了课堂,但依然是围绕听和看来支撑教学的,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可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社会和以往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知识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今天一天所产生的新知识,一个人花费一辈子的精力来记忆都来不及。依然将记忆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学必须要做出变革,从原本以记忆为主的教学,转向现在以联系为主的教学,通过探究学习,加强概念与概念之间、概念与原理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起概念和原理的网状式结构框架,真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将“联系”而不是记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需要教师和校长的教学观念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充分认识到“记忆”的黔驴技穷,充分感受到“联系”对当今学生的价值。今天,我们已经有可能来营造数字化的课堂环境,为以“联系”为目标的课堂变革提供很好的支撑。让原本散落在各处零散的资源,通过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省去学习者自己一点点去记忆、去梳理的时间和精力,让学习者可以在更宽阔的视野下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
技术的价值与困惑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不少新的气象。原本教师掌握足够丰富的资源,学生只能通过教师才能获得部分资源,现在学生可以通过技术途径自主去获得,有时候甚至比教师掌握的还要多;孩子们生活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之中,对这些技术有着天然的敏感性,运用技术没有障碍,常常比教师更具有优势……
当教师在资源占有上没有权威性、在技术使用上缺乏优势的时候,课堂教学如果依然固守传统,学生自然不会买账。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必然会给传统课堂带来冲击,但是否会取代传统的课堂,这个还很难说。传统的课堂也有自己的优势,有一些学习内容,用传统的方式来教效益可能更高。有一些学科,比如说语文,对文本本身阅读和理解,其中就有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成分在其中。如果都做成多媒体的课件,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技术呈现文本,视觉的冲击力可能很强,但学生的想象力也许就给扼杀了。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和学习的工具和手段,能带来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师生关系的改变。
当我们都意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价值,于是,教育信息化开始全面推进。而其基础,首先是硬件的大规模建设。这个问题本身就值得探讨。我并不赞同集中一些财力,对一个地区的教育现代化在短期内进行大规模的投入。看上去很壮观,但这些设备的折旧和损耗都很快,没过几年就会整体变成废品了。现代教育技术的配置,应该采用“小步走、不停步”的办法,每年进行一些投入,以便保证区域的教育信息化资源总有一部分是领先的。
大规模的硬件铺设,并不一定能实现“高投入换来高产出”的目标。因为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是在一线工作的教师。如果他们自己本身对技术不敏感,甚至还有一些排斥,那么这些硬件一定不会有大的作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不在硬件的配置,而是人员的配置。
教师对技术的认识,决定着硬件的使用状况。要实现高投入换来高产出,必须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加强区域层面的教师进修和校级层面的校本研修,让教师在亲身实践中体悟技术的价值和作用,萌发积极探索实践的动机。
馀论
王竹立曾撰有的“教育与技术关系新论”一文。文中指出:“教育与技术的发展史就是教育与技术不断靠拢、互相影响的历史;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以提高教与学效果,另一方面技术也通过不断人性化、智能化、廉价化来向公众靠拢,一旦这两方面的努力达到某个平衡点或结合点,就激发出变革的巨大能量,此时技术就在教育教学领域迅速普及,并深刻影响教育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我是很赞同上述观点的。前面所列举的文字的发明、黑板的出现都是很好的例证。今天,我们又站在了一个新的技术和教育相融合的结合点上,它将革新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促进新的学习方式的形成。“电子书包”将成为这一场新的课程教学变革的引擎,充分展现技术的价值和意义。

望采纳,O(∩_∩)O谢谢

信息技术引起了哪些教育变革呢?~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教育的改革。从以往来看,教育的方式比较枯燥单一,就是教师授课、学生听讲,而授课也只是使用黑板,但从现在看来,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使用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必要的手段,近年来网上教学的模式更是流行起来,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进行自主学习,使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程度。
科技较发达的地区明显受教育程度也比较高,是因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丰富了学习者的知识,学习者基本上可以做到足不出门也尽知天下事。
虽然没有信息技术我们也可以进行教育改革,但信息技术为实现教育的整体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促进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1、 信息技术初步构建成的信息化环境,缩短了城乡之间的差距,改变了 教学环境,为教育改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信息技术资源平台的建立,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平台;
3、信息技术培养出了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信息技术提高了学生的素养。
1.改革教师思想观念
传统教学中,教师备课主要使用教案和相关参考书,课程资源馈乏,查阅起来太占用时间,在备课中,由于无法及时跟踪当今所授学科最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本读不上“创新”二字。完全是以“教”为中心,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掌握具有权威性。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正在进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随之改变,教师不只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播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其主要职责应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师生交往趋于平等化、多样化,推动学生不断开拓创新,发展自己。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活动的冲击,在教育观念上跟上时代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职责,做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必须围绕学生的发展而设计和展开,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完成。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明确了自己应处的位置,才能在研究性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网络时代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才能肩负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任。
2、改革教师角色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演”的角色,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作为知识的复制者和灌输者,主要承担着帮助学生记忆和存储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的教学任务。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网络的出现, 为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将课堂延伸到了网络所能涉及的各个角落。在这种环境下教师也由场上的“主演”转变为场外的“导演”, 成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合作者和解决问题的指导者,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引导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认知能力辅导学生利用各种便利手段获取所需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做学生的朋友和榜样,教导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等各种优秀品质,培养其区分良莠信息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参与、指导的过程中与学生心理的沟通, 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提高了自身教学素质。
3、改革教育形式和手段
千百年来,教学是通过班级授课和黑板、粉笔来进行的。这种单一、简单的教学手段只能将教育限制在课堂内进行。现在这种教学手段越来越暴露出很大的弊端。信息的传递和接收应该充分利用人的各种感官来进行,而黑板和粉笔知识利用了人的视觉器官,所以人们很多器官的功能都被搁置起来。学校教育的整齐划一也不利于全面发展各种各样的人才。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到来,各种现代化教学方式纷至沓来。最初是幻灯、投影仪、电影、录音、广播、语音实验室等现代技术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信息传递过程。到后来,卫星的运用、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光纤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普及应用到教学上,不仅极大丰富了教学的手段,而且促成了“个别化教学”和cai的产生,为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协作更加方便,并产生了“小组合作学习”这种现代教学形式;90年代后,随着internet和多媒体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为教学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途径和更加丰富灵活的形式,教学不再局限于班级教学和小组学习,而是出现了“虚拟教育”、远程教学、交互式学习等一系列教育新概念。引起了教育领域的一场大变革。这是不可避免的大变革,它是人们在越来越短的时间内传输越来越多的信息。这些技术正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为教学工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从历史的长河中看,技术的革新,大致有三次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在2500年前,教育和技术有了的第一次交汇。那个时候已经有了不少的知识,但人们主要是靠口耳相传的方式来记忆这些知识的,如果没有记住,就永远失去了。文字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最初发明文字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记账。文字最大的功能是延伸了人们的记忆,使得原来很难记住的东西,现在变得有可能了。为了让人们能够理解所发明的文字是什么,以及如何去记忆,专门教授学生认识和记忆文字的学校诞生了。
在200年前,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工业化的大生产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工人,但过去的学校很难满足需要。这个时候,另外一个重要的发明改变了这一现状,那就是黑板。黑板的发明,促成了班级授课制成为人们首选的教学组织形式,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为什么黑板有如此大的功效?这要从教学的目标说起。从古到今,教学有一个很显而易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记住、掌握更多的知识。人在学习知识时,通过听大约能记住13%,通过理解性的看大约能记住76%,如果能够将听和看结合在一起,则记忆所学知识的比例有可能达到89%。在课堂上增加一块黑板,其实就是同时实现了学习上的听和看的两大功能。到了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白板等更先进的技术设备进入了课堂,但依然是围绕听和看来支撑教学的,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可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社会和以往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知识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今天一天所产生的新知识,一个人花费一辈子的精力来记忆都来不及。依然将记忆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学必须要做出变革,从原本以记忆为主的教学,转向现在以联系为主的教学,通过探究学习,加强概念与概念之间、概念与原理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起概念和原理的网状式结构框架,真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将“联系”而不是记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需要教师和校长的教学观念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充分认识到“记忆”的黔驴技穷,充分感受到“联系”对当今学生的价值。今天,我们已经有可能来营造数字化的课堂环境,为以“联系”为目标的课堂变革提供很好的支撑。让原本散落在各处零散的资源,通过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省去学习者自己一点点去记忆、去梳理的时间和精力,让学习者可以在更宽阔的视野下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
技术的价值与困惑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不少新的气象。原本教师掌握足够丰富的资源,学生只能通过教师才能获得部分资源,现在学生可以通过技术途径自主去获得,有时候甚至比教师掌握的还要多;孩子们生活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之中,对这些技术有着天然的敏感性,运用技术没有障碍,常常比教师更具有优势……
当教师在资源占有上没有权威性、在技术使用上缺乏优势的时候,课堂教学如果依然固守传统,学生自然不会买账。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必然会给传统课堂带来冲击,但是否会取代传统的课堂,这个还很难说。传统的课堂也有自己的优势,有一些学习内容,用传统的方式来教效益可能更高。有一些学科,比如说语文,对文本本身阅读和理解,其中就有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成分在其中。如果都做成多媒体的课件,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技术呈现文本,视觉的冲击力可能很强,但学生的想象力也许就给扼杀了。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和学习的工具和手段,能带来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师生关系的改变。
当我们都意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价值,于是,教育信息化开始全面推进。而其基础,首先是硬件的大规模建设。这个问题本身就值得探讨。我并不赞同集中一些财力,对一个地区的教育现代化在短期内进行大规模的投入。看上去很壮观,但这些设备的折旧和损耗都很快,没过几年就会整体变成废品了。现代教育技术的配置,应该采用“小步走、不停步”的办法,每年进行一些投入,以便保证区域的教育信息化资源总有一部分是领先的。
大规模的硬件铺设,并不一定能实现“高投入换来高产出”的目标。因为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是在一线工作的教师。如果他们自己本身对技术不敏感,甚至还有一些排斥,那么这些硬件一定不会有大的作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不在硬件的配置,而是人员的配置。
教师对技术的认识,决定着硬件的使用状况。要实现高投入换来高产出,必须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加强区域层面的教师进修和校级层面的校本研修,让教师在亲身实践中体悟技术的价值和作用,萌发积极探索实践的动机。
馀论
王竹立曾撰有的“教育与技术关系新论”一文。文中指出:“教育与技术的发展史就是教育与技术不断靠拢、互相影响的历史;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以提高教与学效果,另一方面技术也通过不断人性化、智能化、廉价化来向公众靠拢,一旦这两方面的努力达到某个平衡点或结合点,就激发出变革的巨大能量,此时技术就在教育教学领域迅速普及,并深刻影响教育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我是很赞同上述观点的。前面所列举的文字的发明、黑板的出现都是很好的例证。今天,我们又站在了一个新的技术和教育相融合的结合点上,它将革新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促进新的学习方式的形成。“电子书包”将成为这一场新的课程教学变革的引擎,充分展现技术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