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张无忌的侠义形象? 倚天屠龙记里赵敏要张无忌答应3个条件时,张无忌说的那几个不违...

作者&投稿:攸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侠作为讲义、重义、伸张义、维护义的人,要以“义”为中心,张无忌要为侠,自然离不开义,他赴大都救六大派掌门人,为的是江湖大义,弃父母之仇于不报,其中也有顾全江湖大义的成分。可见,张无忌这个“侠”,具备了儒家君子的不少特征。他轻利,不与汝阳五为代表的朝庭合作,尽管这有可能让他失去最爱的赵敏(当时他并未发现最爱的是赵敏)。他威武不屈,重义,许多人的威逼利诱都未让他吐露义父所在。他“见危授命”救明教于倾覆之刻,任明教教主。

正因“侠”与“君子”的诸多重合性,导致了国人对于“侠”的崇拜。不少人更做起了“侠客梦”。这是一处儒家文人对于理想人格的崇拜与追求。是一种追求“君子”人格的异径。也是“侠”为什么受欢迎的根源。作为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民族,儒家思想的影响早已根深蒂固,大家都企盼着“侠”义之士出来树立典范,维护“君子”人格。现实中的诸多不利因素,常会让廉恭的文人束手无策,对“侠”的期待心理就更为强烈,甚至幻想自己已组成“侠”。畅意地维护着儒家思想主张。正因金庸自己深受儒家文化熏陶,他笔下的人物也就更丛“君子”要求,只不过有了高超的武技,更有利于行使自己的“份内之责”。宏扬君子品质,这样的侠也就更符合大众的期待。因而郭靖才会成了“侠之在者”,“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而张无忌虽不是“侠之大者”,却也从未放弃对义的追求,他与常遇春同卧室外,以示共患难重朋友之义,救六大派掌门人,任明教教主,顾江湖大义,以弱小之躯送杨不悔到昆仑山坐忘峰,顾“己诺必成”之信义。对于周芷若的伤害一再想恕,也有重“汉水喂饭”这恩义的成分,不过这样对一个美貌子的小恩小惠,一再报签个没完没了,就有好色之嫌了。

过份地重义,难免要伤害到他人的利益或团体的利益。人们生活于群体之中,人与人之间免不了会发生矛盾。各人自有朋友、亲人,倘若为了朋友、亲人之义,难免会伤害他人,乃至与自己毫不相干之人。鲜于通恶纲满盈,但也有亲信门人,这些人如果也为师长之义而缠上张无忌,岂不麻烦,谢逊更是仇家满天下。张无忌要顾“亲人之义”,而这些人要讲“知己之义”,冲突岂不来了?但张无忌已不是只讲“义”的人了,他的主流思想已经是非儒而佛了。

3.“利他”与“仕进”的冲突

应该说,张无忌最大的特征不在“义”而在“宽容”、“慈悲”和性格的“多重”。这所以要分析“义”,是因为他作为“侠”,离不开“义”。而这与他性格的“多重”又是密切联系的。张无忌的出场,不同于金庸笔下的其他诸侠,他有更多的责任,他要化解六大派与明教的急端,化解谢逊和江湖中众多人物的恩怨,团结天下英雄反抗元朝。这些任务无一不是艰巨的,并不是凭高强的武功就可以完成的。并不是只凭“侠风义举”、“君子人格”就可以完成的,金庸大概已经认识到这一点,而通俗小说又不必深究我少思想的高度,就让张无忌什么思想都有一点,什么思想都可能闪现,把自己多元的文化思想放入张无忌的行囊之中,让他要什么思想就拿出什么思想,很好地为自己的行为作出解释。这还不够,还得用点常用的方法,让一个在他采用“邪恶”手段对付邪恶之人的人站在他周围,来使用正统侠士不能采用的许多手段,以补行为受限之不足,正如黄蓉之于郭靖,赵敏出现了。而金庸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绝不会像许多一般的武侠作者一样,让赵敏和张无忌青梅竹马。他看到了一个变化,一个善与恶和周芷若的外善内恶。从而让情节更曲折,更有吸引力,而且作品也更具哲理性。金庸对于各家思想均有所涉猎,表现在他作品中主要是儒、道、佛三家思想。金庸自己也说在创作时力图避免重复人物形象,因而他遵循一条儒—道—佛的创作路线,分别以这三家思想为指导,综观其作品就不难发现,《射雕英雄传》以前为儒,《倚天屠龙记》以后为佛,到了《鹿鼎记》时业已返朴归真,因而他停笔不写了。《倚天屠龙记》是正处于道—佛的转型的作品。三家思想并存。从而导致了张无忌性格的多重性与矛盾性。

前面已分析了张无忌的儒家的“君子”人格,而这种人格,在实际有不少缺陷,过于“正大光明”。会限制许多的行动,尤其是对张无忌而言,他要完成他的责任,在这一点上,张无忌与张翠山是一致的,二人都要当正派侠士,而又不能采取任何有违侠义之道的手段。于是只好让殷素素和赵敏来替他们摆脱这种束缚。张翠山在和谢逊比掌时甚至在心里说:“立什么鬼誓,快发银针!快发银针!”(16)张无忌在对付陈友谅之流时何尝又少得了赵敏?郭靖在指挥蒙古兵作战时也得依靠黄蓉。其实这正说明了儒侠内心的矛盾。他们内心是有这样的需要,却又不能自己来做,只好让别人替他们做了。不同的是杨过自己来做了,因为他以道家的思想为主流,率性而为。正如周伯通般敢于表现真我。韦小宝也自己做了。张无忌不能抛“君子”人格于不顾,还得遵守,而且就是赵敏帮他实现这一愿望,也还不行,他还得有更复杂的思想,因为他要做更多的事。他的事绝不只是个人的恩怨。

张无忌从一开始就具有了过人的胸怀与宽容,他一开始就超脱了,他慈悲,有十分强烈的佛家的“利他性”。当在冰火岛谢逊讲述家庭惨变之时,他说的是“他……他还能活吗?”(17)与张三丰下山求医时首先想到的是俞岱岩的伤势,就连张三丰也暗自赞叹,被周芷若刺中后也替周芷若开脱罪责,认为是周芷若被逼无奈。这需要何等的胸襟。他处处为人设卢,就连比武也怕伤了别人的颜面。他学得了无双的医术,替人解除病痛。佛教提倡道德实践,注重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提出要广修四摄、……其中第一项是广行布施……三是无畏施,对结冤者进行调解,对受灾病者解救其危难等等。第二项应做之事是利行,主张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热心帮助别人,为别人办好事、办实事……”(18)

张无忌的一切行为都在围绕这一教义而展开。他做大善之事,为大义而忘私仇,不惜违背儒家“父母之仇,不共戴天”的主张,不但放弃了亲仇,甚至为仇人做事,远赴大都救他们,只为“武林一脉”,为的是顾全江湖大义,反元大计。救万民于水火,他为救明教教众,独自一人迎战六大派高手,为阻止纷争,竭力解决了明教与六大派的恩怨,或施恩,或阻止。他固然顾全了大义,但他不愿伤害别人,一味宽容的思想,却又让他显得十分无奈与软弱。对于爱情他束手无策,始终惧怕伤害到其他人而不敢对任何一个女性吐露衷情。对殷离所讲的只是为了安慰殷离,对周芷若讲情话是在误认为赵敏杀殷离夺宝刀而且谢逊给二人订婚之后。直到周芷若一再相逼之后才说出最爱的是赵敏。他的这种宽容,仁慈让他显得软弱而无奈,他的爱情从一开始就只会是“爱的问题只是‘被爱’的问题,而不是爱的问题”(19)。他要保持“君子”人格,又要处处为人设想,注重“慈悲”、“宽容”。而又不能像张三丰一样抛开儿女私情。自然就要产生冲突与无奈了。这种冲突还表现在他的事业上,而且这种冲突更明显。他要行大善。培根认为“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20)这与佛教教义是相符的,具体到书中就是要率领江湖豪杰,推翻元朝的统治,也就是儒家的“仕进”思想。这一点也符合道家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启示,即“替天行道。”这就使他陷入维谷之中,要率人起义,杀人流血,这与“慈悲有所冲突。一方面“君子”人格,“侠者之风”决定了他不能讲阴险、用诡计,这与成帝王者是冲突的,所以他只好大干一场后,被逼悄然隐退了,他的“侠者之风”,为侠这本的种种限制,压得他十分无奈,尤其是险恶、阴谋之前常常饱受伤害,这才使他有时也就试图通过道家思想来解脱,因而有时也会崇尚自然,怀念冰火岛的生活,习成九阳神功后不愿离开深谷。不过这样道家思想的闪现只是短暂。他还是得出来行“无畏施”与“利行”。

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对赵敏说的三个原则是什么?~

一、是不违背侠义道德
二、是于明教和张无忌的名誉无损
三、是不碍于光复大业
在金庸剧《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为了替义父金毛狮王取解药曾答应赵敏做三件事,但是条件是这三件事不违背侠义道德,于明教和张无忌的名誉无损,不碍于光复大业。张无忌就要无条件的完成。
第一件事:赵敏借屠龙刀。
第二件事:张无忌不得与周芷若成亲。
第三件事:要张无忌给她画一辈子眉。

扩展资料:

《倚天屠龙记》原著中赵敏在“第二十三回 灵芙醉客绿柳庄”这一章中出场的。
在“第二十三回 灵芙醉客绿柳庄”出场时外貌原文描写为:
另一人却是个年轻公子,身穿宝蓝绸衫,轻摇折扇,掩不住一副雍容华贵之气。张无忌翻身下马,向那年轻公子瞥了一眼,只见他相貌俊美异常,双目黑白分明,炯炯有神,手中折扇白玉为柄,握着扇柄的手,白得和扇柄竟无分别。
赵敏为敏敏特穆尔。容貌娇艳清丽,婉约可人。生性机智多谋,心思敏捷。乃元朝贵族,封号为“绍敏郡主”。父亲乃当时手握元朝军权的“汝阳王”察罕帖木儿,哥哥为库库特穆尔,汉名王保保。

只要是不违侠义之道,而我又做得到,我张无忌依你也无妨。
赵敏要求张无忌的三件事:
1、想要借金毛狮王谢逊的屠龙刀一观。
张无忌带着赵敏同行,一起前往灵蛇岛,而赵敏也确实在这里看到了屠龙刀,不过后来屠龙刀被周芷若偷走,赵敏也被迷倒扔进海里,成为灵蛇岛事件的替罪羔羊。
2、赵敏在张无忌和周芷若大婚的时候,要求他当天不能拜堂。
赵敏以谢逊的金发引诱张无忌,并且要求十分巧妙,只是要求当下不能拜堂,因此张无忌还想着侥幸可以等之后再与周芷若完成大礼。殊不知赵敏更了解周芷若,这次没有完全婚礼,之后张无忌和周芷若之间就完全再无可能了。
3、赵敏要张无忌替自己画一辈子眉。
这相当于就是要张无忌一辈子相守的承诺了,最终张无忌也确实选择了她。

扩展资料
人物介绍
1、张无忌
武当派第二代“张五侠”张翠山与天鹰教紫微堂堂主殷素素的儿子,明教“金毛狮王”谢逊的义子,天鹰教教主殷天正的外孙,明教第三十四代教主。在北极冰火岛出生,认谢逊为义父。
2、赵敏
原名敏敏特穆尔,汝阳王(朝廷大将军察罕特穆尔)的女儿,封号“绍敏郡主”,赵敏是她的汉名,是从她的封号“绍敏郡主”而来。其父在当朝执掌兵马大权。赵敏生性好武,内力不深,但见识颇广。
3、周芷若
峨眉第四代掌门人,先为峨眉派掌门灭绝师太的徒儿,颇获灭绝师太欢心并对她青睐有加,将峨眉派镇派之宝“蛾眉九阳功”传给了她,张无忌的追求者之一。
4、小昭
波斯明教圣女。“金花婆婆”(黛绮丝)和“银叶先生”(韩千叶)的女儿。小昭的母亲触犯了波斯总教的教规,为了摆脱波斯总教的追杀,“金花婆婆”将幼小的小昭寄养在一户农家,使小昭从小失去父爱与母爱,并要求女儿上明教暗道去盗取《乾坤大挪移心法》。

我的毕业论文是写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谁能给我些建议?谢谢了
答:可以这么说,郭靖身上体现的是金庸对于“侠义”的理想,是侠义精神的化身。在往后的小说中,金庸对于“侠义”形象的塑造渐渐走入了“无为”的境界。除了《天龙八部》中的乔峰可以和郭靖相比之外,对于侠义的阐释就无法超越郭靖这个形象了。杨过邪气十足;张无忌缺乏大侠气概;令狐冲注重个性;胡斐侠气有余而在为国为民的觉悟上...

金庸的小说中,更让人难忘的究竟是侠义,还是爱情
答:成长模式,主角运气超好,总是遇难成祥,机缘巧合、阴错阳差下(奇遇、高人、好运气)练成绝世武功,以之行侠仗义,在江湖上扬名立万,获得美女青睐,最终 完成从一穷二白居多的无名小子跃升为一代大侠的丑小鸭变天鹅式美梦,很像是古代武侠版的吊丝进化史。坏人没有好下场,邪恶得到惩罚,正义得到...

金庸人物
答:他与陈家洛贵介公子的形象刚相反,是个出身农家的朴实少年,而且生性愚钝,说话木钠,跟袁承志差得远了。他甚至肤色黑黝,面貌平凡,绝对谈不上俏俊。郭靖写得成功,是因为他的性格清楚稳定,他似乎是正统道德观念及传统侠义精神的化身,他的一举一动无不发自自然内心,读者或者不同意他的看法做法,但绝不会不明白他,或对...

大家评价一下张翠山是什么样的性格?
答:他从来没有认真问过究竟是怎么回 事。在武当七侠中,只有他知道殷素素为了救俞岱岩,曾中了三枚梅花毒镖,是为 救俞岱岩尽了力的。到了俞岱岩恩将仇报时,他不为妻子辩护,反而说:“你骗得 我好苦啊。”这只能看作是在没有道理地撑“侠义之土”的面子。至于自杀,则更 是糊涂得设法说了。

侠义精神只是一种二级精神
答:否则灭绝师太要打死纪晓芙,说自己侠义,张无忌反对打死纪晓芙,也说自己侠义,到底谁是真侠义?金庸是怎么倡导侠义的,是金庸先有了丰富的知识、有了鉴别的能力、有了认识社会的能力和阅历。金庸从小好学不倦,从浙江到重庆到香港,当翻译,当记者,当编剧,游历广阔,见闻渊博,手不释卷,他是在这个基础...

你怎么看待郭靖的侠义?
答:郭靖的侠义他是大意是民族大义,他的这种侠义也是建立在他个人拥有着很强能力的基础上,他对于自己的对手通常都不会穷追猛打,也就说不会赶尽杀绝,只要对手不在干扰他的事情,他通常都会放过他们这种手段是比较仁慈的,然后在加国的历史上他也非常的强,他觉得自己应该保家卫国,应该以自己的国家为主...

谁看过金庸武侠小说,较深的谈谈看法或者评论,不限哪个方面。字数一千...
答:武侠,不再只是武把式、游侠儿,而是有武德之人行有侠义之事。武侠精神也在不知不觉间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笔下最杰出的英雄人物都是深明大义,自觉地在为百姓、为民族、为大多数人利益而奋斗,乃至献出自己生命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正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最高的人生价值观,也是金庸对武侠精神的一...

关于神雕侠侣!!!高分!研究性学习内容!
答:个性:深情至性,孤傲狂放,勇猛刚烈,风流倜傥,聪慧机智,坦率直爽,侠义正直 先祖:杨再兴 祖父母:杨铁心,包惜弱 父母:杨康,穆念慈 妻:小龙女 后代:杨姓黄衫女子(详见《倚天屠龙记》) 宠物:神雕 义父:欧阳锋 伯父(义):郭靖 伯母(义):黄蓉 义妹:陆无双,程英 至交好友:黄药师,无色禅师,以及相交满天下之人,但...

历史上有张无忌这个人吗?
答:毕竟我们不是当时的人,只能根据历史的记载来判断。金庸对张无忌的评价是:侠气最重、豪气干云的谦谦君子,武功集各家之长最全面,张无忌是金庸笔下武功最高的主角,是他最想成为的人物。看来张无忌这个人虽然是虚构的,但他得到了金庸大侠的肯定,金庸本人也是很有侠义精神的。说到这里,建议大家可以去看...

武当七侠喜爱张无忌多些还是喜欢宋青书多些?
答:凭什么张无忌的尊严,顺风顺水、铺天盖地,而宋青书的尊严,却是充满了屈辱和辛酸?宋青书的维护尊严之路,越走越冷,像极了谢逊、张翠山和殷素素那座驶向冰火岛的冰山。少林寺屠狮大会上,已经越来越绝望的他,索性完全收起尊严和人格,把侠义和廉耻也扔掉,“蓦地里右手疾伸,噗的一响,五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