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地下水位下降及其成因分析

作者&投稿:有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原因

世界许多开采地下水的地区,均出现了地下水位大面积、大幅度持续下降。究其实质,就是在整个含水层或含水层的某些地段上,由于地下水的开采量长期超过了补给量,逐渐消耗了永久储存量,并在一定补给周期内得不到恢复的结果。在判断某一地区是否会出现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它与降水补给周期性变化所引起的水位下降现象相区别。如石家庄地区由于地下水开采量超过其补给量,引起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不能恢复。邢台百泉地区,虽因抽水周期性变化引起地下水位多年下降,但从更长的时间来看,水位可以得到恢复,故不属于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问题。引起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原因,可归结为四个方面:

(1)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对地下水资源的形成条件认识不全面,所计算的允许开采量偏大,因而导致开采量长期大于补给量,引起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这种水位持续下降现象,一般以区域水位下降漏斗中心处的历年最低水位的变化反应最明显。

(2)不合理开采所造成的地下水位持续和大幅度下降。所谓不合理开采,主要是由开采地段、开采层次和时间上的“三集中”,以及开采管理上的无政府状态所造成的。有时虽然整个含水层的补给量与开采量基本是平衡的,但由于某些局部地段或某个含水层位(或在某个深度上)开采井过于集中,开采强度过大,也将造成局部地段或某个含水层的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例如,上海市区共有五个含水层,地下水储存量相当丰富。但是,有87%的开采量集中于Ⅱ,Ⅰ两个含水层;其中,有84%的水井和80%~90%的开采量,又集中在该两个含水层的沪东杨树浦、虹口和沪西的普陀、长宁、静安几个工业区。因此,在这两个含水层的上述地段形成了强烈的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形成了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漏斗中心。这也是产生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段。而在集中开采区外围或Ⅳ、Ⅴ含水层中,地下水位下降并不显著。有些水源地,因开采时间过分集中所造成的地下水位在某期间的大幅度下降,虽然不一定是持续性的,但是它也会影响抽水设备的正常运转,并带来其他危害。例如农灌井,如果其密度较大,并在干旱年份的旱季集中开采,则可引起水井相互干扰,并产生水位大幅度下降,使出水量减少,甚至出现“吊泵”现象。上海市区的一些供夏季(5~9月)冷却和降温用的水井,因开采量特别大,结果导致该时期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井间干扰加剧,出水量减少;同时,也使地面沉降速率增加。

(3)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变化导致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引起区域地下水位下降。

由于人为或天然原因,使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的地表水流量减少,甚至断流,或使河床淤积,导致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减少。例如,武威山前平原地区,二十多年来由于上游山区兴建水利工程,使河水对冲洪积扇地下水的补给量大大减少,导致冲洪积扇前缘地区地下水位下降了3~10m,使溢出带泉水流量减少了30%~70%。一些傍河水源地,由于河流流量减少或断流天数增加,或因河床淤塞、渗透性变差等,导致地下水补给量减少,由此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更为明显。

首先,由于森林植被破坏等原因,导致区域气候变化,降水量减少,地面入渗条件变差,使补给量小于开采量,引起区域地下水位下降。

其次,在水源地的同一水文地质单元内,由于矿床或其他地下工程的深部疏干,或由于水源地上游新建井群的截流,或外围地区水井增加开采深度等人为原因,也可引起某些水源地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此外,由于开采地下水使区域地下水埋深增加,包气带厚度加大,使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减少,也会促使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某些以降水入渗补给的水源地,当开采的水位降深较大时,这种影响特别显著。

最后,随着人类改造地面形态性质的加剧,如城市建筑物和阻水路面覆盖面积的不断增加,原流水沟道或集水洼地的平整,区域排涝渠系的完善等,都会影响降水对地下水的入渗补给。

(4)由于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的需求量明显增大。人们明明知道已超过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和已形成了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还要扩大开采量,这就更加促进了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的速度,导致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显然,这是不合理的。但这种情况却很普遍,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防治措施。

2. 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危害

区域地下水位的大幅度持续下降,不仅给水源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会产生种种环境地质问题。其主要危害有:

(1)由于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使取水工程的出水量不断减少,有时必须更换抽水设备才能取水,使抽水成本不断增加;严重时,甚至使水井报废。许多大型水源地和井灌区,都存在此问题。山东淄河的冲洪积扇区,因大量取水,15年内全区地下水位普遍下降了10 m,最大者达30 m以上,使原有2000余眼浅机井及附近泉水全部枯竭。报废机井、打深机井及更换水泵的经济损失达5000多万元。此外,耗电量的增加,使浇地成本由原来的每亩0. 40~0. 50元增加到1. 50元以上,使全灌区每年多耗电费200多万元。该区内大武水源地的地下水位下降更大,仅1989年较1988年就下降了21.75m,降到-1.0m以下,最大埋深已达131.71m。

(2)由于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可引起地面下沉、地裂及地面塌陷等严重环境地质问题。地面下沉是目前世界上许多抽取地下水的平原区,特别是滨海城市所共同面临的严重问题。一些地区的最大地面沉降值如下:美国的长滩市:9.5m;东京:4.6m;大阪:2.88m;墨西哥城:6m;上海市:2.37m。国内至少有天津、西安、太原、苏州及台北等36座大、中城市都相继出现了地面下沉或开裂和塌陷等问题。东京、曼谷、伦敦、威尼斯等城市,因地面下沉都面临着部分市区被海水淹没的危险;曼谷、上海等城市,由于地面下沉,使城市污水和雨水经常积存于市区,不能及时排出。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皮纳耳和麦里科帕城之间的井灌区,早在1948~1967年间,地下水水位就下降了70~100m,地面沉降量达1.2m(最大达2.5m)。地面的不均匀沉降和伴生的地裂,使该地区的整个灌溉系统、公路、铁路、输水管道等都遭到破坏。最近,有一些生态和工程学家认为,过量开采地下水是造成某些地区(如1985年9月19日的墨西哥城)大地震的原因之一。

造成地面沉降的原因很多,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是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促使上部易压缩粘性土层中的孔隙水排出,引起土层的固结压缩,导致地面下沉。据上海市的地面沉降量与地下水水位和开采量的历年观测资料可知,地面沉降量与地下水开采量和水位降深变化具有一致性。

(3)在沿海地区,由于区域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破坏了咸、淡水的天然平衡条件,引起海水入侵,使开采含水层水质恶化。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滨海地区,地下水位尚在海平面以上7~23m,十年间,由于过量取用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到海平面以下5.2m,引起海水严重倒灌,侵入沿海的13个含水层,使灌溉水质恶化,大部分良田变为盐碱地。大连市郊,在1964年以前,地下水开采量不大,基本上不存在海水入侵问题。此后,由于大量超采地下水,到90年代末期,地下水位比1964年下降了10~40m,导致海水严重入侵,某些水源地的氯离子含量已高达1300mg/L。

(4)由于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使一些著名的岩溶大泉干枯,破坏了以泉源景观为特色的旅游资源。著名的济南趵突泉等四大名泉、河南辉县百泉及太原晋祠泉等,自70年代以来,由于区域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致使泉流量和涌势大减,甚至出现长时间的干枯断流,使泉源旅游观赏价值大减,并使泉口引水工程废弃。

(5)地下水位下降,还可造成地下空气缺氧的灾害。在某些城市,由于强烈取水,使地下水位迅速降低。被疏干的含水层(段),通过水井或地下工程等通道贯入空气。当被疏干的含水层空间为强烈的还原环境时,贯入空气与岩层孔隙壁物质及残存水作用,使低价铁变成高价铁,从而消耗掉空气中的大量氧气;有机物质、土壤胶质以及不稳定的盐类,也都需要消耗氧气,因此,可使贯入该空间的空气严重缺氧。如果在修建地下工程时遇到上述缺氧空气,它们会由某些通道突然贯入工地,给施工人员带来严重后果。1971年以来,在日本东京的建筑施工中,曾多次发生由此引起的伤亡事故。

3. 防治区域地下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的措施

最好的措施是预防,把问题解决在出现之前,以免造成严重后果。在水源地的开发设计中,应根据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及水资源的形成、分布特点,在开采量和开采井的布局上作出合理的安排,以避免开采使地下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等环境地质问题。为此要求:以地下水流域(系统)或地下水盆地为单位,进行区域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统一评价;制定统一的水资源调度和开发方案;统筹兼顾处理区内供、排水问题,并对可能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作出预测和提出防治措施,达到既充分利用水资源,又能尽量减少其危害的目的。然而,实际上却难以做到把问题都解决在出现危机之前。这一方面是由于地下水资源量难于做到准确计算;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不惜超量开采,常常是等问题发生到严重的时候才进行治理,这是错误的。一般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关闭某些水源地或减少开采井数,把开采量压缩到水源地地下水补给量所允许的范围内。这是一种在没有条件进行地下水人工补给的地区采取的消极办法。

(2)调整开采布局。这是用于改进因不合理开采引起某些含水层水位大幅度下降时所采取的办法。如可采取减小水井密度、扩大开采区或开采层位的办法,对厚度大的含水层或多层含水层,可实施分段或分层取水方案等。上海市为减少承压含水层的开采强度,规定把新建机井主要打在上下相邻的含水层中。

(3)加强地下水管理,建立合理的开采制度。为了防止过量开采和集中开采,可作出某些限制水井水位降深、开采量、开采时间及井间距离等的规定。

(4)对含水层进行地下水的人工补给,增加地下水总的可开采量。这是目前世界各国防止区域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扩大地下水资源的最积极措施。这方面内容将在后面进行介绍。

(5)建立和健全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加强水情监测和预报,尽可能早地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防患补救措施。



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一)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原因
世界上许多开采地下水的地区,均出现了地下水位大面积、大幅度持续下降。从地下水均衡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在整个含水层或含水层的某些地段上,由于地下水的开采量长期地超过了补给量(即过量开采),逐渐消耗了储存量,并在一定周期内得不到恢复的结果。在判断某一地区是否会出现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时,要特别注意它与降水补给周期性变化所引起的水位下降现象相区别。某地由于过量开采引起的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见图11-14。引起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原因,具体可归结为四个方面:
(1)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对地下水资源的形成条件认识不全面,所计算的允许开采量偏大,因而导致开采量长期大于补给量,引起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这种水位持续下降现象,一般以区域水位下降漏斗中心处的历年最枯水位的变化反应得最明显。
(2)不合理开采所造成的地下水位持续和大幅度下降。所谓不合理开采,主要指开采地段、开采层次和开采时间上的“三集中”开采,以及开采中的无政府状态。有时虽整个含水层的补给量与开采量是基本平衡的,但由于某些局部地段或某个含水层位(或在某个深度上)开采井过于集中,开采强度过大,也将造成局部地段或某个含水层的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例如,上海市区共有5 含水层,地下水储存量相当丰富,但是,有87%的开采量集中于Ⅱ、Ⅲ两个含水层,其中,又有84%的水井和80%~90%的开采量,又集中在该两个含水层的沪东杨树浦、虹口和沪西的普陀、长宁、静安几个工业区,且水井大部分是供夏季(5~9月)冷却和降温用的。因此,在这两个含水层的上述地段,井间干扰加剧,出水量减少,区域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了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漏斗中心,它们也是产生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段。
(3)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变化导致地下水位补给量减少,引起区域地下水位下降:①由于人为或天然原因,使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的地表水流量减少、断流,或使河床淤积,导致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减少。例如,西北河西走廊武威山前平原地区,十多年来,由于上游山区兴建水利工程,使河水对冲积扇地下水的补给量大大减少,导致冲洪积扇前缘地区地下水位下降了3~10m,使溢出带泉水流量减少了30%~90%;②由于森林被破坏及垦荒过度等原因,导致区域气候变化,降水量减少,地面入渗条件变差,使补给量小于开采量,引起区域地下水位下降;③在水源地的同一水文地质单元内,由于矿床或其他地下工程的深部疏干,或由于水源地上游新建井群的截流,或外围地区水井增加开采深度等人为原因,也可引起某些水源地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④地下水埋深加大,城市建筑和水泥、沥青等隔水路面面积不断增大,使大气降水渗入补给量减少。
(4)由于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的需求量明显增大。一些地区已超过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和已形成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但仍还要扩大开采量,这样,就更加促进了地下水位下降的速度,导致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
(二)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危害
区域地下水位的大幅度持续下降,不仅给水源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会产生许多环境地质问题,主要危害有以下几方面:
(1)由于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使取水工程的出水量不断减少,有时必须更换抽水设备才能取水,使抽水成本不断增加,严重时,甚至使水井报废。许多大型水源地和井灌区,都存在此问题。例如,山东淄河的冲洪积扇区,因大量取水,15年内全区地下水位普遍下降了10m,最大者达30m以上,使原有2000 余眼浅机井及附近泉水全部枯竭。机井报废、打深机井及更换水泵的经济损失达5000多万元,全灌区每年多耗电费140多万元。因水位大幅度下降,我国年报废水井达上万眼。
(2)由于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可引起地面沉降、地裂及地面塌陷等严重环境地质问题。地面沉降是目前世界上许多抽取地下水的平原区,特别是滨海城市所共同面临的严重问题。一些地区的最大地面沉降值如下:美国的长滩市,9.5m;东京,4.6m;大阪,2.88m;墨西哥城,8m;上海市,2.37m(1921~1965年)。国内至少还有天津、西安、太原、苏州及台北等36座大、中城市,都相继出现了地面沉降或开裂和塌陷等问题。东京、曼谷、伦敦、威尼斯等城市,因地面沉降都面临着部分市区被海水淹没的危险;曼谷、上海等城市,由于地面沉降,使城市污水和雨水经常积存于市区,不能及时排出。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皮纳耳和麦里科帕城之间的井灌区,于1948~1967年间,地下水位降低了70~100m,地面沉降量达1.2m(最大达2.5m)。地面的不均匀沉降和伴生的地裂,使该地区的整个灌溉系统、公路、铁路、输水管道等都遭到破坏。
造成地面沉降的原因很多。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是,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促使上部易压缩粘性土层中的孔隙水排出,引起土层的固结压缩,导致地面沉降。另一方面,根据有效应力原理,在含水层任一平面,上覆岩层的总压力由含水岩层固体颗粒骨架有效应力和孔隙水压力共同承担,并处于平衡状态,由于水位大幅度下降,使孔隙水压力减小,骨架有效应力增大,因而引起地层压缩和地面沉降。以上是地面沉降最常见的原因。从上海市的地面沉降量与地下水水位和开采量的历年观测资料,可以看出地面沉降量与地下水开采量和水位降深变化的一致性(图11-15)。

图11-15 上海市地下水水位、开采量与地面沉降速率关系图

(3)在沿海地区,由于区域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破坏了咸、淡水的天然平衡条件,引起海水入侵,使开采含水层水质恶化。在某些地区,甚至使淡水完全变为咸水,失去开发利用价值,有时还使良田变为盐碱地。我国大连、莱州、秦皇岛、宁波、烟台等沿海城市均存在这类问题。环渤海湾地区海水入侵面积已达1480多km2。
(4)由于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使一些著名的岩溶大泉干枯,破坏了以泉源景观为特色的旅游资源。著名的山东济南趵突泉等四大名泉,河南辉县百泉、河北邢台百泉、山西太原晋词泉、北京西北玉泉山泉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区域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致使泉流量和涌势大减,甚至出现长时间的干枯断流,使泉源旅游观赏价值大减,景点旅游资源黯然失色,并使泉口引水工程废弃。
(5)由于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使生态环境恶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较少,长期以来人们为了了解决工、农业生活的供水问题,往往在山前一带修建水库、拦蓄河水,平原地区大力开发地下水。由于忽视了生态用水需求,导致植被退化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例如我国河西走廊的黑河流域上游山区修建了90多座中小型水库,使中下游地区地下水的补给量急剧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中下游地区则加大地下水的开采力度,以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活用水的需求问题。这种开发格局最终导致众多河流干涸消失。在蒸发浓缩作用下,仅存的地表水及浅层地下水含盐量均有所增高。西居延海在1960年时为88 g/L,干涸前达到100~200 g/L;东居延海曾一度为淡水湖,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不断咸化,矿化度已达10 g/L。浅层地下水除在沿河两岸为淡水外,其他地段水质不断增高,在下游可达3g/L。水、盐的严重失调使原来沿河发育的河岸林带和灌丛草场退化乃至消失。原来在中游地区广为分布的沼泽及水生植被随泉水减少而衰亡,代之以旱生和盐生草甸。
另外,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还可使土地沙化。如甘肃民勤县因石羊河流域的地下水过量开采,水位大幅度下降,有724hm2林地沙化。地下水位下降,还可造成地下空气缺氧的灾害,如果在修建地下工程时遇到上述缺氧空气,它们会由某些通道突然贯入工地,给施工人员带来严重后果。

4. 7. 1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与储耗量
储耗量是指因地下水位下降而消耗的储存量,即储存量的消耗量。根据地下水动态监测网资料及其动态特征分析,黑河流域中游大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已遭受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多年水位动态呈总体下降趋势。中游地区自 1985 年以来南部山前倾斜平原下降 7~14m,细土平原中部下降 3~5m,细土平原北部下降 0. 3~2m; 20 世纪 90 年代地下水位监测资料表明,上述地区地下水位仍以大于 0. 05m/a 的速率下降,东南部山前倾斜平原区的下降速率已大于 0. 4m/a ( 图 1. 23~图 1. 25) 。
中游盆地区域地下水位的持续性下降,已使含水层中地下水的储存量连年不断地消耗。据 90年代地下水位降幅分区图及 28 个地下水位监测点资料 ( 表 4. 30) ,黑河干流中游平原地下水位下降可分为四个区,即基本稳定区、缓慢下降区、中速下降区、急速下降区。依此计算的各区平均年降幅和储存量的年消耗量 ( 即储耗量) 见表 4. 31,1990~1999 年间黑河干流中游地区地下水总储耗量为 2. 07×108m3/ a,其中南部和东南部山前平原的储耗量占到了总储耗量的 93%,而中北部细土平原的储耗量仅占总储耗量的 7%。
4. 7. 2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的成因分析
引起区域地下水位持续性下降的根本原因,根据水均衡原理分析,应是直接影响水位动态的地下水补排关系及补排量的变化。
黑河干流中游地区的地下水位多年来呈总体下降趋势,但区域地下水位降幅最大的地区并不在井灌集中的绿洲平原区,而发生在其上游地下水开采量小、河渠水入渗补给量大的山前倾斜平原和细土平原南部地区。这说明引起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不是开采地下水,而是河渠水入渗量减小导致的地下水补给量不足、难以平衡地下水径流排泄的必然结果。
事实上,黑河干流近 20 年来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化建设,先后在干流和各支流出山口建成了一大批蓄、引水工程,并进行了干支斗渠的高标准防渗衬砌。蓄、引水工程几乎全部控制了河川出山径流量,从而使出山河水的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 干支斗渠防渗衬砌标准的提高,使渠系利用率会发生较大变化。黑河干流中游地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出山河水及渠道引灌水的垂向入渗补给,其入渗量占地下水总补给量的 85%以上,因而河渠水入渗条件的较大变化将会对地下水补给量产生重大的影响。
表 4. 30 黑河干流中游地区 20 世纪 90 年代地下水位降幅分区表


表 4. 31 黑河干流中游地区 20 世纪 90 年代年均地下水储耗量计算表


注: ①储耗量是指储存量的消耗量,%为分区储耗量占总储耗量的百分比。
黑河出山径流量多年来呈周期性波动,无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 ( 图 4. 4) ,但 20 多年来黑河径流却处在水文长周期波动中的下降段,其河道来水量呈总体减少趋势,平均年减少河川径流量0. 13×108m3( 图 4. 31) 。按河水入渗率 10%计,则减少河水入渗量 0. 01×108m3/ a。
黑河干流区的较大支流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民乐县境内,民乐县各出山河流的多年平均总径流量 4. 04×108m3/ a,干渠引水量 3. 78×108m3/ a,按渠道增加引水 60%、河道入渗率 80%计,因渠道引水减少的河水入渗量为 1. 81×108m3/ a。
张掖地区渠系利用率 1990 年为 0. 61,1998 年增至 0. 67,平均年增加 0. 008 ( 图 4. 32) 。近 10年张临高灌区平均引水 18. 80×108m3/ a,包气带消耗率按 20% 计,则因增加防渗措施而减少的渠水入渗量为 0. 12×108m3。

图 4. 31 20 多年来黑河干流出山年径流量变化曲线


图 4. 32 张掖地区干支斗渠利用率历年增长曲线

黑河干流近 10 年机井及其配套工程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开采井主要分布在细土平原的各灌区,农灌用水开采地下水量 1990 年 0. 64×108m3/ a,1999 年达到 2. 09×108m3/ a ( 表 4. 7) ,平均年增加开采量 0. 16×108m3/ a; 各灌区地下水开采对水位的影响较小,仅高台县骆驼城纯井灌区因开采量过大,已造成地下水位持续性急速下降,这种急速下降应是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总背景下叠加开采降深的结果,但其开采影响范围不是很大。
由上述分析可知: 河流来水量自然变异而引起的入渗量减少为 0. 01×108m3/ a,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河渠水入渗量减少约 1. 93×108m3/ a,地下水增加开采 0. 16×108m3/ a,这些是造成地下水储存量消耗 2. 07×108m3/ a 的直接原因; 而水利工程建设引起的河渠水入渗减少量占储耗量的 93%,是引起区域地下水位持续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地下水补给量从 20 世纪 50 年代末到 90 年代末的变化也证明了这一点,各年代总补给量的减少量变化在( 1. 54~4. 07) ×108m3之间,总补给量减少率为 6. 58%~14. 57% ( 表 4. 32) 。
表 4. 32 黑河流域中游地区不同年代地下水补给量变化表


注: 20 世纪 50~80 年代数据源于甘肃省地矿局第二水文队勘查成果; 90 年代数据为本次计算成果。

过度开采地下水为什么会引起地面沉降
答:地下水分布于含水层中,含水层中是空隙较大的岩层或土层,透水性好,地下水容易进入,也容易渗出。一旦过度开采地下水,含水层中的空隙里没有了水,取而代之的是空气,空气很难承受住其上岩层、土层的重量,岩层、土层将逐渐下沉,地面也随之下沉了。造成地面沉降的原因很多,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等...

我国地面沉降及其防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答:据不完全统计,因多年采油和不合理开发地下水已使大庆市及其周边地区地下水位下降了16~19m。地下水位的大幅下降是诱发地面变形的主要原因,但由于目前尚未进行油气开发区地面沉降监测,具体沉降数据仍属空白。 8.1.2 存在的问题 由于地面沉降在各地发育过程不同、程度不同、造成的危害不同,各地采取的监测防治措施也不同...

区域岩溶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答:岩溶地下水位的下降是与泉水流量衰减相伴出现的。近20几年来,我国北方岩溶地下水位普遍呈现出区域性持续下降趋势,年下降速度一般在1~2m。例如,三姑泉域20世纪80年代与2004年的泉域等水位线图表明,岩溶地下水流场变化十分明显,泉域内80年代600m标高岩溶水等水位线在北石店以南,到2004年时已向北...

发现家里用来浇地的井水位下降厉害,这是什么原因?
答: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节约用水,珍惜水源,保护水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把干净的水源留给自己和社会,留给子孙。井 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去年山东聊城这边全部都通上了自来水管道,政府限制采集地下水,田地灌溉几乎全部采用地上河流的水。地下水位下降严重,是有原因的,以前农村食用水、生活用...

长江水位降低,粤汉铁路遗迹露出,导致水位下降的原因有哪些?
答:这段时间,因为长江水位持续降低,粤汉铁路火车轮渡码头栈桥和铁轨遗迹慢慢在降低的长江水中显露出来,慢慢这些遗址的全部都被看清,很多市民都因为这样难得一遇的景观而过来拍照留念。这边的粤汉铁路火车轮渡码头栈桥和铁轨遗迹是曾经的重要交通枢纽点,这些遗址,都是活着的“历史”,所以,格外...

为什么会地面沉降?
答:3)北京市。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京的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2米,最严重的地区水位下降可达3~5米。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导致了地面沉降。有的地区(如东北部)沉降量590毫米。沉降总面积超过600平方千米。而北京城区面积仅440平方千米,所以,沉降范围已波及郊区。4)西安市。地面沉降发现于1959年,1971年后随着...

为什么植被衰亡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答:因为植物有稳住水位的作用,下雨时,如果地表没有植被,那么水就会直接冲刷土壤,并且不会停留,成为地表径流,流走;而当植被存在时,水流会为植物阻挡,并且逐渐渗入土壤,成为地下径流。

地下水污染与环境演化趋势
答:(一)开采量不断加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前已述及,20世纪50年代,全省地下水年开采量仅(20~25)×108m3,到20世纪末,已增加到130×108m3,增加了6倍。开采量的迅速增加,直接导致地下水位的迅速下降。据有关资料,河南省区域浅层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在60年代之前普遍较浅,80%以上的区域地下水位埋深小于4m,最大埋深...

过量开采地下水的后果
答:过量开采地下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大范围地下水位多年持续下降,不能通过丰水年的水文调节自动恢复。这标志着区域地下水的储存资源处于不断的消耗状态。我国许多集中开采地下水的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现象。号称“天下粮仓”的华北平原,在20世纪50~60年代以前很少开采地下水,很多地...

影响地下水的人为因素
答:图1-8 湖南龙山县水库水文地质剖面示意图 季节性的集中引进地表水进行大面积农田灌溉,也能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地下水的入渗量,使地下水位逐渐抬高。在矿区采掘过程中,随着矿井数量、开采面积和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排水量的逐渐加大,地下水位也相应持续下降,促使矿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发生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