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赞美德兰修女

作者&投稿:肇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听说德兰修女的名字已经很久了。 诺贝尔基金会从639位得奖者中,评出三位“最受尊崇”的得主,其中就有她(另外两位是爱因斯坦和马丁.路德)。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问卷调查,她还是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人物”之一。知道她被誉为“甘地修女”,1997年9月13日她的葬礼上,最庄严的仪仗队护送她的灵柩,英武整齐的三军士兵沿途守护,跟随在后的是数以百万计的印度平民。参加她葬礼的除了印度总统和总理外,还有来自20多个国家400多位政要,包括了3位女王和3位总统。一位貌不惊人的老太太究竟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受到了世界如此的尊敬呀?以前不大明白,最近看了关于她的传记《在爱中行走》。 德兰生在阿尔巴尼亚一个富裕家庭,18岁高中毕业就选择当修女;也就是选择了放弃现世生活和美好前程 。她也曾梦想做个幸福的新娘,但为了“侍奉上帝”,她不再愿意像普通女人过一辈子,尽管那会很幸福,很甜美、很温馨。她不远万里去了印度加尔各答的修道院。高墙内,是鲜花与绿草,美丽和优雅,高贵和体面,安全与舒适;高墙外却是混乱,是流浪,是贫病,是饥渴和垂死。她向教廷反复要求到高墙外去为穷人服务,最后终于遂了心愿,开始了她那“爱的行走”。 人们常用“慈善家”来定义德兰修女。其实并不准确。慈善往往是一张冰冷的没有体温的支票,而德兰修女却是亲手去抚慰这个照料那个,是面对面的给予。一位记者去采访,看到她正在替一个重病人清理,那人拼命咳嗽,腰上有个伤口,溃烂得生了蛆。德兰蹲下身把那人脸上嘴上和身上的秽物擦干净,又抱起他的头,把他扶正,以便他睡得舒适些。就在此时,病人突然呕吐,把呕吐物全喷到了记者的脚上——他惊恐得都快晕过去了。记者在修女的感召下,从此乐善好施,但有一点一直没有做到,那就是亲手照料病患和垂死者。直到他最后一次来到这儿,才勉强在一个重病的老人边蹲下,但他也老了!是呀,慈善是在明亮的大厅里分发“红包”,聆听着受恩者的感谢。但那可不是德兰式的“爱”。我想,仁慈的盖茨先生也未必有替穷人擦拭的勇气。 德兰女士关注的是穷人里的穷人;这些人称作“穷人”还嫌奢侈。他们是乞丐、孤儿、麻风病人、艾滋病人、被遗弃者、残障者和无家可归的人。德兰修女最令人尊敬的地方,不在于物质上的帮助——世界上有很多慈善机关和很多政府每天都在致力于解决穷人的生存问题,而在于,她始终坚信,穷人也是有尊严的;她付出一生的努力,在他们凄惨卑微的外壳里,寻找和发现他们的尊严。在临终关怀院里,有人快死的时候,修女一定要把头靠近他的嘴边,细心聆听他最后的话语。德兰修女说:“我们不能让一个贫困的人在死之前仍被抛弃,至少应该在他咽气的刹那,感觉到自己是一个重要的人,是被爱的”。所以有位从垃圾堆里找到的老人,死时泪流满面,拉着修女的手说:“我一辈子活得像条狗,但我现在却死得像个人。” 德兰修女不关心政治,更不关心阶级,她只关心人,每一个具体的人。她的挚爱超越了种族、国家,甚至宗教。她爱穷人,也爱富人。她认为冷漠是最糟糕最可怕的一种疾病,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 德兰修女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但是她的住处除了电灯外,唯一的电器是电话。她去世时,她拥有的全部个人财产是一张耶稣受难图,一双凉鞋和3件滚着蓝边的白色粗布沙丽——一件穿在身上,一件待洗,一件需要缝补。 也许有人说,穷人是“救不完”的,更应该从源头上找问题。这话没错。然而穷人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救了一个,就是救了一个世界。“一辈子活得像条狗”,这需要制度之力才能改变;可是让穷人”死得像个人“,却是我们能够勉力而为的。能达到德兰修女境界的人极少,可是,她把整个世界放进爱里,那么我们就用崇敬和感动把她放进我们的爱里。 德兰原名”龚莎“,在阿尔巴尼亚语里就是”花朵“的意思。在爱中永不凋谢的花朵,这就是她一生的概括了。

如何形容德兰修女的身材和外貌~

贺新郎(平原纳宠姬,能奏方响,席上有作)

  伟大的哲学家康德著述的《纯粹理性的批判》宛如雨后的彩虹——是那样引人注目,又那样令人惊奇。康德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应当假设人有不朽的灵魂——上帝是确实存在的。道德法则就像因果律一样是绝对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当然也是无法用理性来证明的。我们无法证明我们良心告诉我们的事情,但是我们却知道我们的良心。”
  1804年,世界哲学史上一颗灿烂辉煌的巨星陨落了,康德死后葬在哥尼斯堡。他的墓碑上刻着一句他最为流传的名言——“有两件事我愈是思考愈是神奇,心中也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它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挪威】乔斯坦·贾德著《苏菲的世界》第341页,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
  再现哲学大师康德——“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的人,是最感动整个世界的著名修女——德兰。
  
  1997年9月5日晚上的加尔各答,大雨倾盆,彷佛是这个城市流下的无限的眼泪,因为这个城市已经陷入巨大的悲哀之中——作为印度人无人不知的——德兰修女离开的人世,回到了天国。
  消息传出,成千上万的加尔各答人像疯了一样,跌跌撞撞,冒着劈头盖脸的雨水,甚至是顶着电闪雷鸣,一起涌向仁爱传教会的总部。这个总部一直在印度的加尔各答。虽然他们大多不是天主教徒,因为其中更多的是穆斯林、印度教徒和信仰其他宗教的人——很多人就站在雨地里嚎啕大哭,有的甚至跌坐在泞泥的水地上,就像孩子们失去了慈爱的母亲一样。大雨一直不停,哭声也一直不停;那一个悲伤的夜晚,似乎是加尔各答人从来没有过哀痛的夜晚。没有一个人——是在那样一个夜晚安然入睡的!
  一位加尔各答市民对在场的记者说:在这个世界上,也许只有德兰修女是穷人的最爱;她丢下我们去了,我们感到天塌地裂了,我们可以不再需要她做什么,只要感觉到她的存在,我们就觉得非常幸福。现在,我们都成了孤儿了!
  第二天,印度所有的媒体都报道了德兰修女辞世的消息——印度全境几乎都陷入巨大的悲哀之中,无论是否受过德兰修女的帮助,无论是否见过德兰修女,人们的神情从来没有这样低沉和茫然。接着,世界的各大通讯社和广播电视台,包括美联社、塔斯社、新华社、路透社、新闻社和半岛电视台等,都在第一时间报道了这一消息。无数媒体都用巨大的篇幅、重点版面,介绍德兰修女的享誉世界的善行,赞美德兰修女一生都在帮助印度的“贱民”,都在帮助世界许多国家的穷人,维护他们临终生命的尊严!
  也就是第二天,印度内阁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印度进入国殇,下令全国降半旗致哀,政府一律停止办公,同时宣布9月13日举行国葬。
  9月7日,德兰修女的灵柩由仁爱传教修女总部转移到了加尔各答市中心——已有155年历史的圣多默教堂,以便接受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的瞻仰。教堂里摆满了象征高贵、纯洁和虔诚的白莲花。尼尔马拉修女噙着泪水——点燃了一只高达2米的蜡烛,然后把它稳稳地安放在灵柩的前方。
  后来向遗体告别的7天,前往圣多默教堂吊唁德兰修女的达到了一百多万人——其中有印度教徒、天主教徒、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佛教徒。虽然大家的信仰不同,但都因为共同的慈善,共同的慈悲,来到了德兰修女的面前。他们希望最后看上修女一眼,希望修女在心中永恒!
  
  不仅如此,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发来了唁电,用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文字,表达着各个国家对修女的崇敬和哀悼——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她为世人树立了仁爱、奉献和刚毅的典范。”
  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说:“她领导我们,透过服侍,向我们指出单纯和谦卑的伟大的力量;她那不屈不挠的信念,触动了世界无数民众的一生。她的病逝,使得世界失去了一位圣人!”
  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说:“她留给我们一个有力地声音——那就是,互相帮助,彼此聆听,同心共力。这个声音是不分国界的,是超越宗教信仰的。她的逝世,使得世界因此少了一点爱、一点热情、一点光亮。”
  前德国总理罗曼·赫尔左克说:“对于我们所有的人来说,无论是这里的,或者是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德兰修女都是希望之源——她的一生证明了——上帝的子民通过努力可以产生无限的成效。”
  新西兰时任总理博尔格说:“我没有见过第二位这样的修女,她是一位真正的仁慈的天使!”
  时任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说:“还有什么呢?德兰修女是受苦者和垂死者的生命的希望!”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说:“她对全世界穷苦大众的奉献,值得全世界人学习!”
  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说:“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谁能够做到像德兰修女那样——像无依无靠的穷苦人伸出温暖援助的手呢?或许有一些富翁可以捐献救助穷人,可是谁能够做到每一天为那些穷人洗脸洗脚,为穷人擦洗伤口,给穷人以临终的问候与关怀呢?!”
  
  其实,可以对德兰修女有一千个解读的版本,这里——只是从神学的视角——审视一个至高的命题——不同的宗教信仰可以和睦相处吗?不同的国家法律可以殊途同归吗?
  回顾中世纪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十字军东征——一次又一次,进攻阿拉伯,造成多少穆斯林的生灵涂炭啊,当然,战争也使得基督教徒血染成河——
  回顾希特勒发动的那个战火连天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犹太民族采取了斩尽杀绝的行动——脱光他们的衣服——关在集中营——释放毒气——尸体顿时成山。
  回顾近代五次发生在阿拉伯地区的中东战争——以埃及为首的穆斯林国家联合起来,对付回到阿拉伯地区的犹太民族,即以色列。虽然一次又一次战败,但是,那种宗教信仰的仇恨,深入到了阿拉伯人的血液和骨髓,以至伊朗至今仍在努力进行核试验;伊朗总统内贾德直言不讳,甚至在联合国的发言中,也表述“要将以色列踢到大海里去——”
  
  难怪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指出:“1400多年的历史证明——自创立宗教开始,伊斯兰就依靠征服进行扩张,只要有机会。基督教也是如此一样。圣战和十字军东征就是历史的证明。”(【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230页,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那么,出生于欧洲中部马其顿——信奉基督教的德兰女士,怎么能够在一个信仰印度教的国度慈悲行善呢?怎么能够受到包括伊斯兰教在内的世界所有的人的尊敬呢?
  宗教宽容只是一个理性的命题,德兰可不是依靠这个理性的命题——在印度受到贱民的欢迎的——是否有一种超出宗教的力量呢?如果存在这样的一种力量——那么,这种力量是否可以将世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和睦相处呢?

请问有没有人有德兰修女的生平介绍,要英文版的
答:德兰修女(Mother Teresa)于一九一O年八月二十七日,出生在南斯拉夫一个叫史可比亚的城市。她的父母都是阿尔巴尼亚人,她的领洗姓名叫阿格蕾丝。阿格蕾丝的父亲是个勤快的农人,而她的母亲则是个谦顺而快乐的农家主妇,家里除了务农外,还经营一间小药店,生活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因为她的父母都是虔诚...

特蕾莎修女作文素材
答:特蕾莎修女说:“我们在工作时,往往有一种危机,就是为工作而工作。只有我们为基督而工作的时候,尊重、爱心、热忱才会出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事办得更尽善尽美。”为大家提供高考作文人物素材积累:特蕾莎修女,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积累: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尘世间仁慈的天使...

急急急!!!德兰修女~~~
答:德兰修女曾经荣获多个国际性的奖项,包括1971年,教宗庇护十二世颁给德兰修女「Pope John XXIII」和平奖;同年的甘乃迪奖也颁发给她,此外还有如1975年Albert Schweitzer国际奖也颁发给她,1985年美国总统自由勋章;1994年美国国会金牌;1996年11月16日美国名誉公民,和许多大学的名誉学位;于一九九七年更获颁「诺贝尔和平奖」...

读《文明美德,伴我成长》有感
答: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天夜晚,德兰修女在贫民区脏乱的街道上快步走着,一个乞丐不好意思地拦住她,请她接受自己一天乞讨到了钱:29分。德兰修女不仅收下了29分,还把自己未及时吃的晚餐:一块面包和一瓶水送给了那个乞丐。后来,德兰修女多次在演讲中说了这个故事金光闪闪的道理:“穷人没有钱,没有地位,但不缺少互相...

六年级作文
答:一位乞丐微不足道的29分钱的捐款,德兰修女伸出双手,恭恭敬敬地收下了它,并把自己随身携带的还没来得及吃的晚饭——一块面包和一瓶水,送给了那位乞丐。德兰修女对他人的尊重,令我们感动,同时也赢得了人们的爱戴。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使那位拘谨的乞丐笑得那么开心、满足、灿烂;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细小的动作,...

德兰修女传里一些关爱他人的例子
答:他们走进了另一个房间。这个房间里的一切都和上一个房间一模一样,还是一群人,一锅汤,一样的长柄汤勺。惟一不同的是:大家都在快乐的唱歌。那个人就问上帝:“我不懂,为什么一样的环境和条件,他们快乐,而那个房间的人却悲苦?”上帝微笑着慈爱的回答:“我的孩子,这很简单,因为在这里,大家...

特蕾莎修女名言名句
答:特蕾莎 《特蕾莎修女》 即使把你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 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 不管怎样,把你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 Give the worldthe best you have, And it may neverbe enough; Give the worldthe best you have anyway 德兰修女 你多年来营造的东西 有人在一夜之间把它摧毁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去营造...

爱和尊重的话题作文合集
答:德兰修女曾多次说:“穷人没有钱,没有地位,但不缺少互相帮助和体谅的爱心。这正是穷人的伟大之所在,只要愿意,我们每一个人,即便是一个卑微的乞丐,也可以对他人献出爱心,对他人有所帮助。”是呀,就连乞丐都懂得尊重别人,那我们不是更应该懂得尊重他人吗?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尊重的人。例如:清洁工,他们...

特蕾莎修女的经典格言
答:特蕾莎 《特蕾莎修女》 即使把你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 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 不管怎样,把你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 Give the worldthe best you have, And it may neverbe enough; Give the worldthe best you have anyway 德兰修女 你多年来营造的东西 有人在一夜之间把它摧毁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去营造...

急啊~!!关于宽容的故事片段!!速求!!!
答:突然,一个瘦骨嶙峋、蓬头垢面的乞丐不好意思地拦住了德兰修女,然后吞吞吐吐地说:“每个人都很敬重你的事业,都愿意为你做出奉献。我虽然没有能力,但也想给你奉献29分钱,以表我的心意。整整一天,我只讨到这29分钱。如果你不嫌弃,就请你都收下!” 客观地说,尽管德兰修女的全部个人财产,只有一张耶稣受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