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 影评 电影唐山大地震评价如何?

作者&投稿:嬴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冯小刚这一生都会用来后悔,如果他除了钱之外还有电影人的追求的话。因为没有几个导演,这一辈子有拍摄这样一个题材的机会。中国一共也没有几个国难,那么复杂的一段历史,将亿万中国人卷入的旋涡,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灾难面前,每个人的选择……它本可以拍出一部真正经典的电影,但就被这样轻易浪费,在冯导眼里,它只值五个亿。

  打四星,纯是相对水平比较而言,我给无极都会打三星的,吹捧的话就不说了,冯导都“国民导演”了,再吹就把他吹炸了。所以我只说不好的。

  其实两种意见后面代表着两种角度。有人认唐山大地震是历史,就应该能表现真实,至少应该根据真人真事来改编。有人认为唐山大地震是电影,电影只要让人哭了就行了,至于是不是编的,有没有反映事实有什么关系?最典型的一句话就是:“我要真实不会去看记录片?”

  不过请问一下,有多少人去认真找过关于唐山大地震的书和记录片去看的?能找到多少?去找汶川的,又能找到多少?看完了,你们会哭吗?

  太多的事情,已经随死者而去。而活者亲历所见的,很多都深埋心底,说出来的,在经历一次次改编后,一次次为艺术和思想服务后,也可能面目全非。

  一段人与灾难博斗,而且根本谈不上胜利的惨痛历史,在电影中被轻巧的偷换成了女儿与妈妈间的矛盾,婆婆与媳妇的矛盾,继父与继母间的矛盾,女主角与负心男友间的矛盾……生活剧中常见的各种家庭矛盾,让你如同在看那部室内剧《渴望》。而真正的矛盾——人与灾难,则被抛弃了。

  从地震到方家住进新搭的木棚,这中间本来有无数震憾人心惊心动魄的事,但是,竟然直接跳过去,就开始讲震后了。

  那它为什么不按它的小说原著叫《余震》,不按它的英文名叫《震后》,一定要叫《唐山大地震》呢?因为制作者心里也门儿清老实叫《震后》的话不可能有高票房么?所以不管怎么样先拿名字把你骗进影院,钱先拿到手再说。反正有了票房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中国导演忒幸福了,国产历史大片太好拍了。找个《妈妈再爱我一次》的剧情,再扣一个大国难的题材,票房就到手了。

  那么《集结号》当初直接改名叫《解放战争》,搭上主旋律快车,让政府投资,逼全明星免费出演,票房不是更高?反正不用研究历史,找部能弄哭人的小说就行了。历史不够催泪,就编个能催泪的来,真实卖不了几个钱,那就给他们上假的。

  怎么那些真实的记忆反而不够苦情,不够让人哭么?还是另一种原因——太悲惨了,太让人不能接受了,所以要回避、和谐、修改?

那位说不好看的朋友应该反思反思了,这片子让我哭了3次,从记事到现在16年了,这是我看过最好,最有感触,最催人泪下的电影,看了看你们就会知道生命的伟大和母爱的伟大!还有!我觉得您不懂电影再演什么,说句难听的,你只配看动画片吧?
虽然是人很烂,但是能让人感悟就行,

本人认为不好看

唐山大地震影评800字左右~~

希望楼主看过电影回来共鸣!

"唐山大地震"10大感动

《唐山大地震》无疑是本年度头号催泪弹。达人钧钧看电影的场次是晚上21:40,整个影院依然座无虚席。而且尽管中间掺杂着稍许笑声,但整个电影依然是让看电影的不管男女,不分老少,都在偷偷擦眼泪。最后影院抽泣声一片。大家无不被整个《唐山大地震》的电影感动,应该说冯小刚奉献给了中国人一部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灾难大片。请跟随达人钧钧一起看看《唐山大地震》的10大感人瞬间。

感动瞬间1:开场对唐山大地震发生瞬间的重现。有了《集结号》大型爆破场面的拍摄经验这次冯小刚导演玩的更大。整个唐山大地震过程的呈现可以用惨烈触目惊心来形容。当年看到一幢幢楼把一个个人埋在底下的时候,当你看到一个个衣不蔽体的幸存者抱着亲人尸体痛哭的时候,就如同我们看汶川、玉树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一样让你泪流满满面。特别是女儿在窗边喊了一句“妈妈”的时候,徐帆一声要把命喊出来的“来啦!!”让人体会到母爱的力量。许多人被大地震中的那种伟大的母爱感动。

感动瞬间2:徐帆扮演的母亲哭丈夫,以及恳请大家救埋在石板下面的龙凤胎的时候。救助人员说兄妹二人被分别压在石板的两头,就这个就会压住另外一个,只能救一个。你要救哪个?徐帆疯了一样的哭着喊:“都要!两个都要!”但事实是只能救活一个,最后徐帆低声说:“救弟弟”。我想心碎的不仅仅是眼角落下泪水的姐姐,还有每一位观众。哪个孩子都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这样的选择题你让当妈的怎么选?

感动瞬间3:徐帆的婆婆,从济南赶来。要接孙子到济南。一个地震中的母亲,丈夫女儿都在地震中丧生(后来女儿奇迹般的生还)。她只剩一个儿子,但婆婆也没有了儿子只剩一个孙子。当妈的没办法,只得答应婆婆接走儿子。后来送儿子上车站,小姑子在车窗看着徐帆说:“妈,你把孩子带走等于是要了云娟的命啊。”当长途汽车停下来,儿子飞奔向徐帆的时候。镜头给了徐帆一个大大的特写。那个喜极而泣的母亲的笑容,让所有人泪流满面。

感动4:张静初扮演的王登的养母病重在床,即将离世。两个暑假都没回家看看母亲的张静初被父亲陈道明告知仰慕病情来到病床前。这场戏堪称经典。三个演技派演员的气场飚到了一起。陈瑾扮演的要强的母亲突然对女儿说了一句:“这个表和我和你爸的存折都给你,你也长大了,应该去找你的亲生母亲。我知道你恨我,但我这个时间上最在乎的人只有你爸爸和你。你能吻我一下吗?”陈瑾那有些呆滞和僵硬的动作把一个重病却坚强的母亲表演的淋漓尽致。而陈道明更让人称绝。在镜头上一直只有一个背影。可当转过身来的一刹那,镇定的眼睛突然瞬间泪流满面。并伴随着重度的抽泣和呼吸声。把一个革命军人的坚强和面对妻女的铁血柔肠演绎的淋漓尽致。让人泪流满面。

感动5:王登带着已经5、6岁的私生女女儿点点回家看父亲时,父亲问“你这几年去哪里?你躲在哪里?”张静初扮演的王登说:“我没有脸见您。”陈道明:“那写封信,打一通电话总可以吧”王登:“我怕您担心”.一直很平静的父亲突然怒了!有点蜷缩的变老的身体却重重的拍着沙发嚷道“我天天都在担心!”;一句话让人体验到身为养父对这个地震中领养的女儿的无微不至的关心。让人感动人间之情无处不在。

感动6:故事渐渐切近主题。在父亲陪女儿和外孙女放风筝的时候,女儿终于跟父亲打开了话匣子。其实32年来她根本没有忘记她的母亲。但是她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没有去找过母亲呢?她告诉养父当年有一个活着的机会摆在她面前的时候,在究竟是救弟弟还是救姐姐的问题上,她在石板下清楚的听到了母亲说:“救弟弟”。就为这一句话,她恨了母亲32年,这是她心里永远的阴影。这个事情没有对错,我们体会到的是地震在幼小生命里留下的阴影。

感动7:张静初和李晨扮演的弟弟深入汶川地震灾区。可以说电影前半段我并没有看出张静初多少演技来,就是从跟陈道明道白自己的心理阴影后,我才看到她戏剧的张力。在这一大段的救援画面中,透过张静初和李晨不多的台词,看着几乎如同纪录片般展示的汶川大地震的救援画面。我们感动的是回忆,那个伴随了每一个中国人记忆的512汶川大地震。回忆让我们集体落泪。

感动8:角色无大小,戏精永远是戏精。就像当年蒋雯丽在《霸王别姬》里精彩的几分钟亮相一样。在《唐山大地震》中更有一个几乎只有一场戏的刘莉莉。就是当年那个凭借《篱笆女人和狗》中巧姑一角走红的刘莉莉。在《唐山大地震》中她客串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汶川地震中的母亲。为了救女儿的生命,同时为了保护解放军和志愿者的生命,她自己选择了让救援队锯断女儿腿的救援办法。最后看着女儿被抬出来,她一遍又一遍的大喊:“妈对不起你,我要找女儿的腿!”这场戏绝对让每个人都撕心裂肺。
张静初紧紧拽住奔向废墟寻找女儿腿的刘莉莉

感动9:母女32年重逢,是整个电影戏剧化冲突的一个高潮。这场戏切入点非常巧妙。女儿看到了墙上忘了摘下的自己5岁时的遗像,就知道妈妈有多想她。遗像下面一盆西红柿,妈妈说:“先吃个西红柿吧,妈妈没有骗你”这种小细节最让人受不了。一个32年前的生活细节,地震前那个没有吃到的西红柿,成了妈妈心中永远的伤疤。冯小刚抓细节的本领太强了!达人钧钧要大夸特夸的就是接下来徐帆的表现。当徐帆跪下的那一瞬间。你就能见识为什么有人一直拿她和张曼玉媲美。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滴泪都能钻到你心里去。换句话说,不要说观众,就是哪个演员能碰到和徐帆演对手戏都是你的服气,她会直接把你带到戏中的情景。正如冯小刚说的“徐老师只会给电影加分。”这段戏我听到了很多人忍不住的哭声。

感动10:墓地看父亲的戏。当母亲把女儿的墓打开,从中取出一本本从小学到高中的课本的时候,当张静初静静的蹲在地下抽泣的说出:“妈妈,对不起我对不起,我折磨了你32年,你怎么过的啊!”我们再次被冯小刚导演说故事的功底所感动。你不得不佩服,在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这三个导演中,最会讲故事的还是冯小刚。他善于用一切语言道具,用最直白的语言抓住中国最最普通的老百姓的心。有句话说“得民心者的天下”在电影这个天地里,冯小刚无疑做到了这点。在看完《唐山大地震》的那一刻,每个人都会觉得活着真好,都会禁不住想多关心一下自己的父母、儿女、爱人……一个电影能让人为善,境界已经足够高了。

时代感,是历史灾难题材电影的根,从“讽刺”中来的冯小刚,早年用戏虐的喜剧来建立普通人的时代感,后来用宏大的悲剧来建立一代人的时代感。
但到了《唐山大地震》,情况变得棘手起来。它是如此熟悉——毕竟,唐山大地震才过去了40来年,却又十分模糊——毕竟,很多人都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段特殊的历史。冯小刚必须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将历史的宏大与厚重,与人性的伟大与平凡有机的联系起来。
灾难面前人类是渺小的,但人性是伟大的。作为“拍啥啥就成”的国内最成功的商业电影导演,冯小刚用他独有的敏锐与睿智,嗅出《唐山大地震》的独特,在亲情的伟大和生命的无常之间,他准确找到了令人动容、感人肺腑的感情宣泄点。

《唐山大地震》的片名虽然宏大,但唐山大地震不过是这部电影的背景。正如电影的英文名叫做《余震》,地震固然可怕,但活着才是一切的开始。
本片聚焦于地震面前一家人的分离与重逢,这与原著小说的脉络不谋而合:将灾难带来的一瞬间的巨大破坏力,通过两代人的心灵纠葛表现出来。
冯小刚的聪明之处在于,把灾难场面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而是将大量的篇幅用在灾难之后,带着内心创伤的人们如何的生活。毕竟,房子塌了还可以重建,感情和信仰塌了,一辈子就完了。

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天灾,实际上只有短暂的23秒,但对片中的一对母女来说,是漫长的32年。

人是有感情的,灾难面前“救小的还是救大的”的人生选择,任何人都会犹豫、彷徨,无力抉择。正因为电影设计了这样一个剧情爆发点,才会令很多观众陷入情感的纠结,并引出跨度三十年的故事。
《唐山大地震》中,将故事的主线清晰的划分为三个段落,分别是母亲李元妮、姐姐方登和弟弟方达,他们都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却因“救小的还是救大的”的艰难抉择,而遭遇了不一样的人生际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姐姐的“幸运”的,被解放军基本完好的救出来,和军官养父母幸福、甜蜜的生活了这么多年,上了大学,当了单亲妈妈,却依然能得到家人的支持。
陈道明饰演的养父,看起来是个功能性的角色,但那种发自内心的隐忍和包容,对养女的关爱有加,以及触及底线的无力感,让姐姐这条主线变得充满戏剧性。
徐帆饰演的母亲李元妮,是本片穿针引线的关键人物。当年,为了救小的不得不放弃大的,这是她一辈子解不开的心结。冥冥中,她知道自己的女儿没有死,可以说,是一个母亲矢志不渝的直觉,支撑他走过了震后的三十年。

影片最后,失散多年的母女在父亲的墓前再次相见,这是本片最具情感色彩的段落。徐帆极富爆发性、具有层次感的一段“哭戏”,仿佛将半辈子的感情一股脑的宣泄了出来,不由得让观众动容。
虽然冯小刚在感情戏的处理上,做到了尽可能的克制、内敛,但依然无法摆脱苦情戏最大的弊端——煽情。在巨大的悲情面前,无论是本片的感情走向,还是徐帆饰演的母亲,都会不由自主的向悲情色彩上偏移。

此外,本片试图将人物的感情走向,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但从最后的成片来看,这种尝试是失败的。过分渲染的感情,冲淡了时代性这个关键元素,观众的所思所想,全部都是围绕着一对母女的感情纠葛,选择性的忽视了不同时代背景带来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