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官的选举改革

作者&投稿:羊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公元前487年,执政官的任命又开始采用候选人抽签选举法,但与梭伦时期形同而实异,因为希波战争后,雅典的政治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关于这次改革的始作俑者,有些学者推测是铁米斯托克利或阿里斯泰德,但并无确凿证据,很可能改革的推行并不是某一个人的作用。 (1)扩大执政官的范围,改变贵族议会主要由亲庇西斯特拉图派构成的状况。
(2)提高政治、军事效率,为抵抗波斯做准备。 僭主政治被推翻后,贵族议会中大部分人是僭主的支持者。他们不仅可以网罗亲信影响执政官选举,而且本身也可以担任执政官。公元前510年的执政官斯卡门德里奥斯、公元前509年的执政官里萨哥拉斯、公元前508年的执政官伊萨哥拉斯都与僭主有关系。公元前496年,僭主的亲戚西帕尔库斯当选执政官,此时距克里斯提尼改革已有10年之久,表明亲僭主派仍有一定势力。他们的活动首先与克里斯提尼改革后雅典的民主化趋势相悖,如果他们与逃跑的僭主西庇阿斯勾结,又会影响雅典反波斯的大计。通过抽签的方法提高五百斗级和骑士级中非贵族成员参加选举的积极性,扩大他们入选的几率,从而逐渐改变执政官乃至贵族议会的构成,不失为打击亲僭主派的一个有效方法。为了同样的目的,雅典人在公元前488年还启用了搁置多年的陶片放逐法,双管齐下足以说明当时形势的严峻。另外,马拉松战役使雅典人认识到提高政治、军事效率的重要性。改革前,10名执政官和10名将军都由直接选举产生,两个机构的职能也有交叉,不同的是将军可以连选连任,执政官却只能任职1年。雅典未来面临波斯强敌的入侵,战争将成为城邦生活的主题。有一定军事技能的将军不仅可以提高成功的机会而且可以保证政策的连续性,时势把将军推到了雅典政治的前台,这个结果是以执政官权力的下降为代价的。执政官改为抽签选举后,随着对其能力要求的降低,官职本身的权力、荣誉也降低了,不再是城邦中最有能力的人角逐的目标,这是此次改革的实质,也是与梭伦执政官选举改革的最大区别,因为梭伦利用抽签主要是帮助富人进入一直为贵族垄断的执政官群体,执政官的地位并未受到影响,仍是城邦最高官职。这次改革后,将军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不仅接管了执政官的军事权力,以后又逐渐取代了他们在内部事务中的首席地位。因此,公元前487年改革是将军和执政官权力转换的开始,而这个过程一旦开始,即以加速度的形式向前发展。从改革的内容看,这次改革蕴涵一些新的因素。克里斯提尼改革后,平等的思想开始在雅典出现、发展。但以执政官而言,一直是10个部落选举9名执政官,这意味着总要有一个部落甘心扮演陪衬的角色,因此雅典人在这次改革中设立了司法执政官秘书一职,将执政官委员会凑足10人,确保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代表。但问题依然存在。设想某一部落连续担任名年官,而另一部落却连续担任秘书一职,尽管各自都有代表,仍难免产生异议。鉴于此,雅典人在增设官职的同时又将轮流的原则引入了选举机制,在保证每部落都有代表的基础上,规定每年每个执政官要来自不同部落,也就是说,以10年为一周期,同一部落成员不能两次担任同一职务。这个原则的实现大概也是借助抽签的方法。在每个周期的头一年,10个部落进行抽签:第一轮抽取名年官;第二轮,剩下的9个部落抽取王者执政官,然后依次类推。在接下来的8年里,每次抽签决定一个官职,都应排除曾担任过此职的部落,因此第一轮抽签即由9个部落参加。到10年中的最后一年每个部落该担任哪个职务已经不言自明,也就无须抽签。部落代表原则和轮流原则保证了部落间的平等,而抽签又保证了候选人之间机会均等,因此这次改革体现了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理念——平等,它是雅典在民主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公元前487年执政官选举改革并未伴随着任官资格的变化,有资格者仍仅限于前两个等级,但抽签的运用为执政官向更大范围扩展准备了条件。公元前457年,法律规定第三等级也可以担任执政官。这个规定本应是执政官地位降低后的应有之义,但从亚里士多德的话推断,它更可能是雅典的权宜之计。这一年雅典陷于和波斯、斯巴达的两线作战,要求第三等级源源不断地补充步兵,大概是为了提高他们作战的积极性,所以官方不惜置法律规定于不顾,破格允许他们担任执政官。可能到公元前5世纪末,第四等级参选执政官也被默许,这时梭伦的财产资格虽未正式废除,但已不再严格执行了。 从直接选举到纯粹抽签,执政官选举制度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3个世纪。这个过程既是执政官权力变化的缩影,也是雅典民主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它不是直线进行的,有曲折往复:最初,执政官是城邦的最高官职,贵族将它的任用权交给了自己的代言人——贵族议会,形成了对执政官的垄断。梭伦首次把抽签法引入执政官选举,扩大了任官资格,打破了贵族的垄断,但没有动摇执政官的地位。僭主为了维护统治,又将抽签选举改为直接选举,执政官受到僭主的控制,克里斯提尼改革后地位得以恢复。公元前487年,抽签选举制复兴,执政官的地位无可挽回地下降了。公元前5世纪末,双重抽签取代了选举和抽签相结合的办法,执政官也从城邦的最高官职沦落为几乎向所有公民开放的普通官职。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雅典人主要通过改变选举制度的办法实现了执政官的日趋平民化。与之紧密相关的贵族议会,在公元前462年厄菲阿尔特改革及几次执政官改革的冲击下,也不再是贵族的代言人了。经过公元前5世纪民主浪潮的洗礼,执政官和贵族议会这个曾经的贵族堡垒,终于被民主化了。



~

试比较中国传统的科举制与西方现代文官制度的联系与区别
答:但这一技术手段受基本政治制度(主要是统治合法性的产生机制)制约,正是由于这种制约,科举官僚体系在“官”无选举、“吏”无考试这两点上都根本迥异于现代文官制度,它的积弊及最后被废除都有其内在原因,并不能全归咎于“全盘西化”或“激进主义”。最重要的是:科举官僚制的政治哲学基础是强调“大共同体本位”(君...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历程
答:北魏曾对官制进行过改革.孝文帝即位后,曾于493和499年两次颁布职员令,在中央逐步建立三省制,在地方上...故以后此官遂虚设不授.但皇帝却往往给一些官职较低的官吏加上“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和“同

英国文官制度是怎么形成的
答:英国又官制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长期、曲折和复杂的过程。它大致经历了“恩赐官职制”时期、“政党分赃制”时期和“考试择优录用”时期。现在英国的文官制度是1968年改革后的产物。英国的官吏队伍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政务官,包括首相、各部大臣、副大臣和政务次官等。政务官是由民选产生或由当选者...

高分! 帮我找关于选举制度的资料~
答:会议还通过了格里的建议:全国议会议员,全国政府的行政官员,不得担任行政官选举人;选举人本人,不得当选行政官。 第六方案 若无人过半,议会最后票决 7月24日,格里提出第六方案:如果选举人的选票分散,无一人得票过半数,众议院立即开会,从得票最多的候选人中选出两人,参议院再从这两人中,立即选出一人担任行政...

英国的文官是如何分级的?
答:由文官薪酬管理改革形成的英国文官宽带管理制度,主要针对的是高级文官。英国高级文官居于政务官之下,是常任文官体系中的精英,为文官体系的中流砥柱。英国现行高级文官薪酬新制自1996年4月1日起实施,又可区分为适用“常务次长”者及之下之高级文官两种。常务次长以下的高级文官薪酬制度,从2002年4月1日起,又有所变革...

什么是梭伦改革
答:梭伦改革 - 改革内容 古希腊地图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执政官梭伦(约公元前640~约前558)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由于奴隶占有制的发展,雅典许多平民因债务而受到氏族贵族的奴役,平民反对氏族贵族剥削、压迫和独揽政权的斗争十分激烈。公元前594年,梭伦被选为首席执政官,成为斗争双方的“仲裁...

求“1867年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名词解释,尽量在200字以内。
答:虽未至成男普选,但的确令工业革命后势力日益上扬的工人大体上取得选举权。法案令英国议会的民主化推进了一大步。2、19世纪中期,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国会制度改革的巨大推动力,以及英国官 僚制度的腐败根源和东印度公司职员任命矛盾的产生.1870 年 6 月 4 日,格拉斯顿政府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

为什么我国的公务员不分政务官和事务官
答:改革开放早期,我国对公务员管理曾经有过政务官和事务官分立的改革设想。这是我国建立公务员制度的初衷。当前,建立政务官和事务官体系确有难处。建立聘任制和常任制公务员体系,前者更多地侧重于专业事务处理,后者更多地侧重常规事务处理,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区分。更重要的是,聘任制公务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如何认识和理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答:政治体制改革是为了健全和完善国 家政治制度而对其运行机制进行的 调整和变革,他不是要根本改变政 治制度,而是要通过优化政治制度 的运行机制和实际功能,健全和完 善国家政治制度,增强国家政治制 度组织国家、治理社会、推动发展 的能力。 1、30年来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成 党政关系日趋规范化、制度化...

梭伦改革的改革背景
答:公元前594年,梭伦以其威望和功绩当选为雅典城邦的“执政兼仲裁”(“执政官”),开始进行具有宪政意义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运动。雅典当时的战神山议事会是国家权力结构的中枢。贵族借助这个机构操纵了立法、行政、司法大权。梭伦恢复了公民大会,使它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城邦大事,选举行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