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如何应对风险

作者&投稿:爱新觉罗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商业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和其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导致了银行经营风险具有隐蔽性和扩散性的特点,一旦银行经营风险转化成现实损失,不仅可能导致银行破产,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x0d\x0a我国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过程已经完成,经营行为市场化成分加重,行政化色彩退却,尤其是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国际金融危机事件频频发生的现状和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均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经营风险问题并且尽快提高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由于我国目前缺乏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不明晰、尚未形成先进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以及经济制度转轨的成本转嫁,导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在认识上也存在很大偏差。\x0d\x0a为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我们首先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其次,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其它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在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再次,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1)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2)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3)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要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它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最后,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使用内部评级法和资产组合管理等先进的风险度量和管理重要技术。\x0d\x0a对具体风险的管理上,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x0d\x0a一、对信用风险的防范\x0d\x0a信贷资产在整个资产结构中占比大,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差息可能变小,但仍是收益最高的项目,是银行资金运用的主渠道。防范信用风险要在加强贷前调查和贷前审查等事前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作好:(1)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银行信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模型。利用定量方法准确地对风险进行定价,不仅可以提高资产业务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根据资产的不同风险类别制定不同的资产价格,这样不仅可以减低信用风险,而且可以提高银行利润,通过产品差异化扩大市场份额。(2)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流程控制,明确责任和收益的关系,如落实贷后问责制、审贷分离等措施。(3)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手段,尽快建立并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基础数据库和开发客户跟踪系统,实现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4)通过对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选择适时退出策略,以实现最佳的资产配置效果。(5)利用新兴工具和技术来减少和控制信用风险,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主要利用贷款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来达到提前收回债券和转移信用风险的目的,同时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实现风险组合管理。\x0d\x0a二、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x0d\x0a1、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主要是对资金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改变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实行的“差额”管理方式,对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基层行的各项资金来源全额上存管理行的资金部门,基层行的各项资金运用由管理行进行统一配置。通过资金集中,建立资金统一的管理和操作平台,实现流动性、利率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的适度分离,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资金集中管理后各项资金的配置权集中到上级行,上级行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建立起完备的经济、金融信息网络系统和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强化对各种风险的量化分析,注意期限结构上的配比,防范利率和流动性风险,同时实行谨慎会计原则,不断补充自有资本金,增强抵御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能力。\x0d\x0a2、健全独立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各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的控制部门,该部门直接对银行董事会或行长负责,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合理确定内、外部利率。内部利率是指银行内部资金核算使用的利率。通过确定反映市场变化同时兼顾各部门利益的内部利率,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实现全行战略发展意图。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建立以安全为前提、以效益为中心的外部利率确定体系。\x0d\x0a3、创新商业银行驾驭风险的产品。虽然在产品创新方面目前在制度、监管等方面还存在障碍,但是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战略。第一,根据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衍生产品的基础准备。包括收集基础数据、建模和模型验证修订。根据对外币衍生产品市场的认识,研究远期利率合约(FRA)、利率掉期(IRS)、利率期权(Interest Rate Options)等衍生产品,以及基于这些基本衍生产品的结构性产品的投资组合,做商业银行未来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第二,开发和运用主动负债或提高资产流动性的产品,改善资产负债组合,如发行次级债券。尝试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存款与货币市场收益挂钩,如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待政策放松和市场逐步完善后,推出远期利率合约、利率掉期、利率期权、债券指数期权等产品。通过研究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资金交易,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消除全行的风险敞口,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x0d\x0a三、对操作风险的防范\x0d\x0a2003年2月,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对操作风险监管从如下四个方面提出了10项原则,其中包括:营造适宜的风险管理环境;操作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估、监视和减轻控制;监管者的作用;信息披露的作用。2003年4月,巴塞尔委员会又在新发布的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CP3)中,将操作风险与信用和市场风险一起列入第一支柱,使得操作风险成为资本监管的正式成员。这意味着,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为有效评估和管理操作风险,银行需要建立专门的特殊框架和程序来给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安全和稳健保障。\x0d\x0a1、建设内部风险控制文化。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的正常业务活动中,银行只有在建立了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与稳健的营运控制文化,高级管理层以高标准的道德操守严格要求各级管理者时,操作风险管理才会最为有效。营造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存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x0d\x0a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操作风险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提高行为人的业务素质。在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同时,改变业务硬约束、人员软约束的状况,实行三分离制度:(1)管理与操作的分离,即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不能从事具体业务的操作,要办业务必须经过必需的业务流程;(2)银行与客户分离,银行为方便客户,可以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手续,但客户经理不能代客户办理业务;(3)程序设计与业务操作分离。即程序设计人员不能从事业务操作。业务处理电子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内部监督的时效性、全面性。但计算机的大范围应用尚在起步阶段,熟悉计算机的人不熟悉业务,熟悉业务的人不懂计算机,这在客观上限制了计算机犯罪。但随着员工素质的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增多,由此可能引发的一些行为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商业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和其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导致了银行经营风险具有隐蔽性和扩散性的特点,一旦银行经营风险转化成现实损失,不仅可能导致银行破产,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我国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过程已经完成,经营行为市场化成分加重,行政化色彩退却,尤其是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国际金融危机事件频频发生的现状和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均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经营风险问题并且尽快提高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由于我国目前缺乏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不明晰、尚未形成先进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以及经济制度转轨的成本转嫁,导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在认识上也存在很大偏差。
为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我们首先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其次,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其它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在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再次,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1)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2)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3)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要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它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最后,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使用内部评级法和资产组合管理等先进的风险度量和管理重要技术。
对具体风险的管理上,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信用风险的防范
信贷资产在整个资产结构中占比大,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差息可能变小,但仍是收益最高的项目,是银行资金运用的主渠道。防范信用风险要在加强贷前调查和贷前审查等事前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作好:(1)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银行信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模型。利用定量方法准确地对风险进行定价,不仅可以提高资产业务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根据资产的不同风险类别制定不同的资产价格,这样不仅可以减低信用风险,而且可以提高银行利润,通过产品差异化扩大市场份额。(2)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流程控制,明确责任和收益的关系,如落实贷后问责制、审贷分离等措施。(3)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手段,尽快建立并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基础数据库和开发客户跟踪系统,实现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4)通过对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选择适时退出策略,以实现最佳的资产配置效果。(5)利用新兴工具和技术来减少和控制信用风险,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主要利用贷款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来达到提前收回债券和转移信用风险的目的,同时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实现风险组合管理。
二、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1、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主要是对资金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改变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实行的“差额”管理方式,对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基层行的各项资金来源全额上存管理行的资金部门,基层行的各项资金运用由管理行进行统一配置。通过资金集中,建立资金统一的管理和操作平台,实现流动性、利率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的适度分离,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资金集中管理后各项资金的配置权集中到上级行,上级行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建立起完备的经济、金融信息网络系统和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强化对各种风险的量化分析,注意期限结构上的配比,防范利率和流动性风险,同时实行谨慎会计原则,不断补充自有资本金,增强抵御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能力。
2、健全独立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各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的控制部门,该部门直接对银行董事会或行长负责,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合理确定内、外部利率。内部利率是指银行内部资金核算使用的利率。通过确定反映市场变化同时兼顾各部门利益的内部利率,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实现全行战略发展意图。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建立以安全为前提、以效益为中心的外部利率确定体系。
3、创新商业银行驾驭风险的产品。虽然在产品创新方面目前在制度、监管等方面还存在障碍,但是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战略。第一,根据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衍生产品的基础准备。包括收集基础数据、建模和模型验证修订。根据对外币衍生产品市场的认识,研究远期利率合约(FRA)、利率掉期(IRS)、利率期权(Interest Rate Options)等衍生产品,以及基于这些基本衍生产品的结构性产品的投资组合,做商业银行未来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第二,开发和运用主动负债或提高资产流动性的产品,改善资产负债组合,如发行次级债券。尝试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存款与货币市场收益挂钩,如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待政策放松和市场逐步完善后,推出远期利率合约、利率掉期、利率期权、债券指数期权等产品。通过研究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资金交易,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消除全行的风险敞口,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
三、对操作风险的防范
2003年2月,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对操作风险监管从如下四个方面提出了10项原则,其中包括:营造适宜的风险管理环境;操作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估、监视和减轻控制;监管者的作用;信息披露的作用。2003年4月,巴塞尔委员会又在新发布的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CP3)中,将操作风险与信用和市场风险一起列入第一支柱,使得操作风险成为资本监管的正式成员。这意味着,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为有效评估和管理操作风险,银行需要建立专门的特殊框架和程序来给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安全和稳健保障。
1、建设内部风险控制文化。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的正常业务活动中,银行只有在建立了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与稳健的营运控制文化,高级管理层以高标准的道德操守严格要求各级管理者时,操作风险管理才会最为有效。营造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存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
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操作风险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提高行为人的业务素质。在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同时,改变业务硬约束、人员软约束的状况,实行三分离制度:(1)管理与操作的分离,即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不能从事具体业务的操作,要办业务必须经过必需的业务流程;(2)银行与客户分离,银行为方便客户,可以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手续,但客户经理不能代客户办理业务;(3)程序设计与业务操作分离。即程序设计人员不能从事业务操作。业务处理电子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内部监督的时效性、全面性。但计算机的大范围应用尚在起步阶段,熟悉计算机的人不熟悉业务,熟悉业务的人不懂计算机,这在客观上限制了计算机犯罪。但随着员工素质的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增多,由此可能引发的一些行为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银行如何应对风险~

商业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和其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导致了银行经营风险具有隐蔽性和扩散性的特点,一旦银行经营风险转化成现实损失,不仅可能导致银行破产,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x0d\x0a我国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过程已经完成,经营行为市场化成分加重,行政化色彩退却,尤其是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国际金融危机事件频频发生的现状和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均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经营风险问题并且尽快提高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由于我国目前缺乏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不明晰、尚未形成先进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以及经济制度转轨的成本转嫁,导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在认识上也存在很大偏差。\x0d\x0a为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我们首先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其次,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其它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在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再次,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1)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2)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3)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要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它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最后,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使用内部评级法和资产组合管理等先进的风险度量和管理重要技术。\x0d\x0a对具体风险的管理上,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x0d\x0a一、对信用风险的防范\x0d\x0a信贷资产在整个资产结构中占比大,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差息可能变小,但仍是收益最高的项目,是银行资金运用的主渠道。防范信用风险要在加强贷前调查和贷前审查等事前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作好:(1)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银行信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模型。利用定量方法准确地对风险进行定价,不仅可以提高资产业务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根据资产的不同风险类别制定不同的资产价格,这样不仅可以减低信用风险,而且可以提高银行利润,通过产品差异化扩大市场份额。(2)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流程控制,明确责任和收益的关系,如落实贷后问责制、审贷分离等措施。(3)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手段,尽快建立并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基础数据库和开发客户跟踪系统,实现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4)通过对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选择适时退出策略,以实现最佳的资产配置效果。(5)利用新兴工具和技术来减少和控制信用风险,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主要利用贷款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来达到提前收回债券和转移信用风险的目的,同时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实现风险组合管理。\x0d\x0a二、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x0d\x0a1、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主要是对资金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改变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实行的“差额”管理方式,对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基层行的各项资金来源全额上存管理行的资金部门,基层行的各项资金运用由管理行进行统一配置。通过资金集中,建立资金统一的管理和操作平台,实现流动性、利率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的适度分离,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资金集中管理后各项资金的配置权集中到上级行,上级行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建立起完备的经济、金融信息网络系统和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强化对各种风险的量化分析,注意期限结构上的配比,防范利率和流动性风险,同时实行谨慎会计原则,不断补充自有资本金,增强抵御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能力。\x0d\x0a2、健全独立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各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的控制部门,该部门直接对银行董事会或行长负责,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合理确定内、外部利率。内部利率是指银行内部资金核算使用的利率。通过确定反映市场变化同时兼顾各部门利益的内部利率,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实现全行战略发展意图。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建立以安全为前提、以效益为中心的外部利率确定体系。\x0d\x0a3、创新商业银行驾驭风险的产品。虽然在产品创新方面目前在制度、监管等方面还存在障碍,但是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战略。第一,根据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衍生产品的基础准备。包括收集基础数据、建模和模型验证修订。根据对外币衍生产品市场的认识,研究远期利率合约(FRA)、利率掉期(IRS)、利率期权(Interest Rate Options)等衍生产品,以及基于这些基本衍生产品的结构性产品的投资组合,做商业银行未来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第二,开发和运用主动负债或提高资产流动性的产品,改善资产负债组合,如发行次级债券。尝试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存款与货币市场收益挂钩,如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待政策放松和市场逐步完善后,推出远期利率合约、利率掉期、利率期权、债券指数期权等产品。通过研究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资金交易,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消除全行的风险敞口,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x0d\x0a三、对操作风险的防范\x0d\x0a2003年2月,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对操作风险监管从如下四个方面提出了10项原则,其中包括:营造适宜的风险管理环境;操作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估、监视和减轻控制;监管者的作用;信息披露的作用。2003年4月,巴塞尔委员会又在新发布的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CP3)中,将操作风险与信用和市场风险一起列入第一支柱,使得操作风险成为资本监管的正式成员。这意味着,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为有效评估和管理操作风险,银行需要建立专门的特殊框架和程序来给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安全和稳健保障。\x0d\x0a1、建设内部风险控制文化。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的正常业务活动中,银行只有在建立了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与稳健的营运控制文化,高级管理层以高标准的道德操守严格要求各级管理者时,操作风险管理才会最为有效。营造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存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x0d\x0a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操作风险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提高行为人的业务素质。在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同时,改变业务硬约束、人员软约束的状况,实行三分离制度:(1)管理与操作的分离,即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不能从事具体业务的操作,要办业务必须经过必需的业务流程;(2)银行与客户分离,银行为方便客户,可以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手续,但客户经理不能代客户办理业务;(3)程序设计与业务操作分离。即程序设计人员不能从事业务操作。业务处理电子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内部监督的时效性、全面性。但计算机的大范围应用尚在起步阶段,熟悉计算机的人不熟悉业务,熟悉业务的人不懂计算机,这在客观上限制了计算机犯罪。但随着员工素质的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增多,由此可能引发的一些行为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种类繁多,按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的内部及外部因素可以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 一) 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内部风险 1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不能到期支付债务或满足临时提取存款的需求而使银行蒙受信誉损失或经济损失甚至被挤兑倒闭的可能性。客户的流动性需求主要表现为存款人的提存和借款人的融资、贷款需求。由于客户未来的提存需求和贷款需求难以预料,银行可以立即支付的现金可能不足以满足支付需求,这时就会出现流动性风险,严重的流动性风险会导致银行破产。 2 资本风险 资本风险是指银行资产质量差或银行经营总体风险大,而银行拥有的资本金较少,达不到金融管理当局或《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所引起的风险。资本是抵御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银行的各种资产损失及表外业务的损失都要从银行资本中所提的呆帐准备和其它准备金中冲销。当银行的坏帐很多,或表外业务出现较大亏损(如被担保人违约衍生工具的交易出现大量亏损等), 这时银行资产的市场价值就可能低于银行负债的市场价值,即资不抵债,若无充足的资本弥补或冲销亏损银行就只得宣告破产。 3 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由管理者素质与能力等因素引起的风险,它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银行高级主管由于自身素质 (管理能力、经验、洞察力) 的局限,在制定银行未来发展的重大决策时,出现偏差或失误而引起的风险。 二是组织风险。组织风险是由于银行管理者组织管理水平低下所引致的风险。该风险主要表现在银行的组织管理工作杂乱无章、人浮于事;人员的安排、工作的衔接等都缺乏合理的安排;管理者未能充分调动各部门、各环节干部员工的积极性;无法协调所属部门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或业务,由此对银行的工作和业务带来不利影响或损失。 三是能力风险。能力风险是指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因不具备经营管理银行所需的足够的知识与能力所引起的风险。 4 营运风险 营运风险是指在银行营运过程中,由于技术设备出现问题或操作人员、管理人员的失误或犯罪引起的风险。它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清算风险。清算风险是指银行在代理客户的资金划付和银行自身对外结算、清算过 程中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二是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有两种类型:一种表现为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现存的银行服务系统由于技术设备陈旧而不能有效运作所产生的风险;另一种表现为在计算机广泛应用的条件下,未能有效地监督和防范技术发展中的纰漏而产生的风险。 三是犯罪风险。犯罪风险是指银行营运过程中由于犯罪行为引起的风险。它主要表现为内部犯罪行为与外部犯罪行为以及内外勾结犯罪三大类。 5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由于经营者或参与市场交易人士在得到来自第三方面的保障之下,所作的 (商业)决定即使带来损失,也无须完全承担责任或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补偿,致使其倾向于做出风险较大的决策,以博取更大收益。 ( 二)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外部风险 所谓外部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外部经济因素变化给其造成的风险对于银行来说外部环境风险属于不可控制的风险可分为以下几种: 1 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在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立法风险。立法风险是指由于法律条文改变而对银行经营产生的风险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而言法律风险。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法制环境不健全;与银行经营直接或间接有关的法律不完整、不细化、不配套;有些法律与相关的政策、规定互相矛盾;无法可依和有法不依、有法难依的现象大量存在。法律本身不完整和法制环境不健全使得银行债权不能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2 体制风险 体制风险是指政府改变管理行为与条例,从而使银行处于相对不利的竞争地位的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体制风险较多的表现为政策干预风险。 3 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周期及结构变化对银行产生的不利影响。在国内,许多企业借款人长期来已习惯于计划经济的那套管理模式,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善于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对本企业的产品进行调整,升级换代,提高科技含量,以至于产品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大量积压,无法偿还银行贷款本息。 4 竞争风险 竞争风险是指商业银行之间竞争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非金融产业机构参与银行服务业的竞争,引起的银行客户流失,存贷款利差缩小,投资报酬率降低,从而增大银行总风险,降低银行总收益的可能性。 5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用风险指所有因客户违约(不守信用)所引起的风险,如资产业务中的借款人不按时还本付息引起的资产质量恶化;负债业务中的存款人大量提前取款形成挤兑,加剧支付困难表;外业务中的交易对手违约导致或有负债转化为表内负债等等。狭义的信用风险指信贷风险。 6 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的非预期变化,对银行赢利水平和银行资本的市场价值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由于各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同,浮动利率和固定利率的资产与负债的差额不同,因此市场利率变化对不同银行的影响差别很大。有些银行会因为利率的变化而增加收入,减少开支;也有些银行会因为利率的变化而减少收入,增加开支。 7 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市场汇率的非预期变化,对银行的赢利水平和银行的资本市值所产生的影响。汇率的变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进出口贸易的变动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游资的冲击, 利率变化,国际重大的政策、经济、军事事件等都会引起汇率的波动。由于各银行以外币计值的资产与负债金额不同,外汇交易的敞口头寸不同,所以,汇率变化对不同银行的影响也不相同。 8 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指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对商业银行经营产生的影响。如: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有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的健康状况;与商业银行业务密切相关的邮政、交通、通讯等公共系统的意外事故等等。 二、如何控制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为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我们首先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其次,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其它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在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再次,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1)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2)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3)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要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它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最后,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使用内部评级法和资产组合管理等先进的风险度量和管理重要技术。 对具体风险的管理上,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① 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银行信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模型。利用定量方法准确地对风险进行定价,不仅可以提高资产业务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根据资产的不同风险类别制定不同的资产价格,这样不仅可以减低信用风险,而且可以提高银行利润,通过产品差异化扩大市场份额。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流程控制,明确责任和收益的关系,如落实贷后问责制、审贷分离等措施。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手段,尽快建立并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基础数据库和开发客户跟踪系统,实现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通过对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选择适时退出策略,以实现最佳的资产配置效果。利用新兴工具和技术来减少和控制信用风险,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主要利用贷款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来达到提前收回债券和转移信用风险的目的,同时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实现风险组合管理。 ② 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主要是对资金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改变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实行的“差额”管理方式,对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基层行的各项资金来源全额上存管理行的资金部门,基层行的各项资金运用由管理行进行统一配置。通过资金集中,建立资金统一的管理和操作平台,实现流动性、利率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的适度分离,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资金集中管理后各项资金的配置权集中到上级行,上级行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建立起完备的经济、金融信息网络系统和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强化对各种风险的量化分析,注意期限结构上的配比,防范利率和流动性风险,同时实行谨慎会计原则,不断补充自有资本金,增强抵御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能力。 ③ 健全独立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各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的控制部门,该部门直接对银行董事会或行长负责,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划分利率 授权权限和责任。合理确定内、外部利率。内部利率是指银行内部资金核算使用的利率。通过确定反映市场变化同时兼顾各部门利益的内部利率,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实现全行战略发展意图。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建立以安全为前提、以效益为中心的外部利率确定体系。 ④ 创新商业银行驾驭风险的产品。虽然在产品创新方面目前在制度、监管等方面还存在障碍,但是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战略。第一,根据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衍生产品的基础准备。包括收集基础数据、建模和模型验证修订。根据对外币衍生产品市场的认识,研究远期利率合约(FRA)、利率掉期(IRS)、利率期权(Interest Rate Options)等衍生产品,以及基于这些基本衍生产品的结构性产品的投资组合,做商业银行未来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第二,开发和运用主动负债或提高资产流动性的产品,改善资产负债组合,如发行次级债券。尝试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存款与货币市场收益挂钩,如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待政策放松和市场逐步完善后,推出远期利率合约、利率掉期、利率期权、债券指数期权等产品。通过研究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资金交易,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消除全行的风险敞口,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 ⑤ 建设内部风险控制文化。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的正常业务活动中,银行只有在建立了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与稳健的营运控制文化,高级管理层以高标准的道德操守严格要求各级管理者时,操作风险管理才会最为有效。营造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存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 ⑥ 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操作风险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提高行为人的业务素质。在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同时,改变业务硬约束、人员软约束的状况,实行三分离制度:(1)管理与操作的分离,即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不能从事具体业务的操作,要办业务必须经过必需的业务流程;(2)银行与客户分离,银行为方便客户,可以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手续,但客户经理不能代客户办理业务;(3)程序设计与业务操作分离。即程序设计人员不能从事业务操作。业务处理电子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内部监督的时效性、全面性。但计算机的大范围应用尚在起步阶段,熟悉计算机的人不熟悉业务,熟悉业务的人不懂计算机,这在客观上限制了计算机犯罪。

如何加强基层行的风险防控
答:一、 建立积分机制,确保员工工作积极性。建立积分机制,最主要的是正负积分同时运用,细化积分事项,绩效考核的30%和优秀员工评选直接来源于积分。小到帮助员工大到堵截案件,都有积分奖励。出现差错和风险隐患,积分归零。不当面批评,不背后表扬。如此以来,极大地提高了员工自觉遵守操作规程的自觉性和...

银行案件风险成因及如何防控
答:1、抓好员工思想教育,端正工作态度 2、提高员工业务技能,杜绝工作中人为造成的漏洞 3、狠抓制度落实,严格操作规范 4、做好事后监督和内控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机构的案件防控工作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稳健、可持续发展。在当前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风险无处不在的环境下,如何...

如何应对银行抵押贷款风险
答:加强贷款审查的策略研究。树立政策法律风险意识,建立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持续学习与应对研究制度,全面实行依法经营战略。形成贷款抵押风险的补救控制措施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七条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应当严格审查借款人的资信,实行担保,保障按期收回贷款。商业银行依法向借款人收回到期贷款的...

商业银行如何管理风险
答:商业银行如何管理风险?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是以资产风险管理为基础,由银行风险测评系统、银行风险控制系统和银行风险监管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的。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商业银行如何管理风险,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商业银行如何管理风险1 (一)利率风险管理...

长途摩旅,面对风险你该如何应对?
答:摩旅带给你的,不仅是快乐,更是历练。而那些旅途中遇到的人和事,都将成为你生命中的宝贵经历和财富,值得一生回味。长途摩旅固然使人快乐、使人成长,但是这也是一段风险与快乐并存的旅行。快乐只需要享受就够了,但是风险该如何应对呢?长途摩旅中,人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要优先...

如何应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答: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种类繁多,按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的内部及外部因素可以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 一) 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内部风险 1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不能到期支付债务或满足临时提取存款的需求而使银行蒙受信誉损失或经济损失甚至被挤兑倒闭的可能性。客户的流动性需求主...

信贷风险的把控方法及预防措施
答: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决策层的道德风险:商业银行信贷的决策层主要是各级行的领导和信贷审批人员。在中国商业银行的产权体制下,进行信贷决策的个人大多不拥有与其职权相适应的产权,事实上并无足够的经济能力对决策结果负责,或者只负有微不足道的责任,而且在中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机制下,决策人员对信贷所创造的风险和收益所承...

商业银行如何应对流动性风险
答:完善其银行服务功能,大力开展中间业务来提高流动性。2,发行长期债券扩充附属资本或发行股票充实资本金等方式课暂时提高银行的流动性,从而及时应对流动性风险。3,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内部的流动性风险沟通与报告机制,以确保决策者随时掌握银行的流动性状况。(以上就是我所学的知识了,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银行经营中遇到流动性风险如何防范和控制
答:银行的流动性一旦出现不确定性,则会产生流动性风险。银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对策:(一)构建合理的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应设立专门的流动性管理部门,并聘请流动性经理,对流动性进行系统深入的管理。第一,必须随时与银行的高层管理者联系,确保流动性管理的优先性和明确的目标;第二,必须跟踪银行内所有...

如何应对防范 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风险
答:应对防范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风险,即如何防范行政执法风险 (一)行政执法引入风险意识 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防范执法风险的重要性,风险防范要贯彻到整个执法过程的始终,要特别认识到,发生执法风险不仅削弱了行政部门的权威和公信力,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不能麻痹大意,不能丝毫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