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大国间“合纵” 和“连横”外交策略

作者&投稿:帅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合纵和连横的实质就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或打击其它国家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也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

“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也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

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

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而战国时期两大强国是东西的齐秦两国,而弱国是燕赵魏韩楚五国,恰好是从北到南,纵向排列因此称为合纵。合纵在战国中期还偶尔对付其它国家,但是随着齐国在公元前284年几乎被燕国灭国而国力大衰后,合纵对抗的对象就固定为秦国,合纵的目的也就是联合众弱,防止被秦国吞灭。但是合纵各国由于利益不一,距离秦国远近不同,受到的地缘政治压力也不同,因此很难同心协力,而且只要合纵诸国中有一国被彻底击败或者退却,就造成整个合纵体系的瓦解,因此在秦国的军事打击和政治拉拢(包括间谍收买)下,列国五次合纵都没有起到很大的效果,最终秦国还是一统天下。

“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也就是东西两端的秦齐两国拉拢纵向五国中的国家对抗其它国家。

比如秦国秦惠文王时期就曾经连横魏国和韩国,形成秦韩魏联盟,对抗齐楚联盟。最终以张仪诈楚王献商於六百里地,拆散齐楚联盟,并在丹阳会战和蓝田会战中击败楚国,拿下了楚国汉中地。

战国时期 的外交策略“合纵”指的是什么~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的目的在于事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南北为纵,东西为横。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的目的在于事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南北为纵,东西为横。
  合纵于楚。——《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与楚合纵。
  合纵者为楚。
  合纵缔交,相与为一。——《史记·魏公子列传》
 秦惠文王公元二年(前323年),秦国为了对抗魏惠王的合纵政策,进而达到兼并魏国国土的目的,张仪运用连横策略,与齐、楚大臣会于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以消除秦国东进的忧虑。张仪从啮桑回到秦国,被免去相位。三年,魏国由于惠施联齐,楚没有结果,不得不改用张仪为相,企图连秦、韩而攻齐楚。其实张仪的最终目的是想让魏国做依附秦国的带头羊。由于连横威胁各国,秦惠文王公元六年(前319年)魏国人公孙衍受齐、楚、韩、赵、燕等国的支持,出任魏相,张仪被驱逐回秦。秦惠文王公元八年(前317年)张仪再次任秦相国。九年,秦惠王接受司马错的建议,遣张仪、司马错等人率兵伐蜀,取得胜利,旋即又灭巴、苴两国。这样秦国占据了富饶的天府之国,有了巩固的大后方,为秦国的经济发展和军事战争,提供了有利条件。
合纵连横,说白了就是为了有天下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