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于’的用法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作者&投稿:和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from]。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⑴对,对于。例:①贫者语于富者曰。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③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⑵在。例:①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②乃设九宾礼于庭。③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⑶与,跟,同。例:①幻者而同于真邪?真者而同于幻邪?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③燕王欲结于君。④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⑷到。例: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⑸从,自。例: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②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⑹在......方面。例: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⑺比。例: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②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③青,取之于蓝,而青而蓝。(本义项是指后一个“于”。)

⑻被。例:①君幸于赵王。②受制于人。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⑼受。例: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前一个“于”。)

⑽向。例:①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后一个“于”。)②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11)给。例: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于是」
⑴在这时。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⑵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⑶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⑷在这种情况下。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⑸对此。例:于是余有叹焉。
⑹从此。例: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于路」沿路。例: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盘缠,于路投奔人。不想日却在这里撞见。

「于是乎」于是。例: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请问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

详细字义
〈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take]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look]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
又如:于何(如何)

〈介〉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in, at, etc.]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2.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宋· 欧阳修《归田录》
3.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5.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for, etc.]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 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7.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from]。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8.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by]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9.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10.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than]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1.

同于幻。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13.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to, etc.]。如:荣誉归于教练
14.
表示相对的位置 [in]。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15.


1.
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2.

以免于难。
可以免于难。
3.
“於”
4.
另见 yū

于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答:”【注】“于”和“於”二字是同义词。《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于”“於”并用,“于”常用于地名前,其余写作“於”。但是,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於”不能写作“于”,参看“於(wū)”。用作人名和词缀的“于”不能写作“於...

高考文言文中“于”字有哪些用法
答:1 介词,可译作“在”“从”“比”等:月初与东山之上 青取之于蓝 2 介词,表被动:见欺于张仪 3 通假:和“吁”相通 4 助词,不译:之子于归 5 “至于” 复音虚词

文言文谕的用法
答:1.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有哪些 因语境不同,“于”这个词往往有多种含义。 一、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 (一)、在文言里,“于”经常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放在句末,构成一种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这也是|“于”作为介词的常见用法。 1、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到”“从”等。例如: (1)能谤讥...

之,以,而,为,其,于在文言文中的作用有哪些?
答:(三)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 "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

文言文中于的含义和用法
答:于 yú 〈动〉(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往;去 [go]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取 [take]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如;好像 [look]《易》曰:“介于石,...

文言文的于的词义
答:“于”的其他虚词义是其假借用法,今音读yú。可用作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介词“于”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大量出现,西周以后,随着介词“於”的出现,“于”的一些用法逐渐被“於”所代替,魏晋以后,除了在引用古籍或固定格式中以外,“于”就很少出现了。“于”的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的用法只出现...

古文中于字的用法
答:古文字,即古代的文字,在中国则特指秦以前留传下来的篆文体系的文字,如甲骨文和金文还有蝌蚪文。古文中于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古文中于的用法,欢迎阅读 古文中于字作补语的用法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于水”作补语)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

文言文带于
答:2. 求几句带\“于”字的文言文和该句中\“于”字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于”是介词,现以初中文言文为例,来说明“于”字的意思和用法。 1、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句中的“于”,表示对象,译为“对,向”。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句中的“于”,表示处所,译为“在”。

于的文言文意思?
答:文言文中于的意思 ①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②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 3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

文言文中 【以,之,于,为,已,其,焉】的所有用法(词语的翻译),一个用法...
答:1、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陈述或反问语气,用在句中,表提顿,相当于“也”。一般译作“嘛”“呢”“呀”等。也可不译。如: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于是焉河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