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在中考古文中“于”有哪些用法,举例,意思 然意思。。。。的样子在初中文言文有那些例子

作者&投稿:爨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take]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look]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 又如:于何(如何)

〈介词〉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in, at, etc]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2.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宋· 欧阳修《归田录》
3. 又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5.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for, etc]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 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7.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from]。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8.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by]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9.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10.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than]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1. 又
同于幻。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13.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to, etc]。如:荣誉归于教练
14. 表示相对的位置 [in]。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15. 姓

1. 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2. 又
以免于难。
可以免于难。
3. “於”
4. 另见 yū

于只有介词这一种用法,如:皆以美于徐公,比

我认为于只有介词这一种用法,如:皆以美于徐公,比

于今有数十载 于 到。。为止,到现在(已有)几十年了。
管夷吾举于市 于 从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并被录用为相
征于色 发于声 于 在 表现在脸色 言词中
。。。。。。。。。

关于古文用法的几个字,初中中考语文。~

属予作文以记 之 之 :代词 指这件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之:助词 的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之:助词 的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之: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以养群从之贫者 之: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怫然,独怆然而涕下

于、以、也在古文中都有哪些用法
答:5.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例: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②缚者曷为者也?6.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例: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②苟政猛于虎也!③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④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7.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例...

文言文:之,其,以,焉,而,于,为的多种解释(要有例子)
答:(《论语》)(这里相当于 "于是",这里的"是"是代词,这三人)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荀子》)(此为纯粹语气词) 而 是连词,作为虚词意义并不十分明确,翻译时十分灵活。用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也可以连接两个主谓结构,...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里 为,益,于,以,效,所以,有哪些意思,分别举出例句...
答:拼音:yǐ以的古文解释 yǐ ①<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②<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③<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

八上文言文于的所有意义及例句有哪些
答: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师说》中“不拘于时,学于余”的“于”分别什么意思
答:整句意思是: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所作《师说》,原文选段: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文言文疑问词何处
答:“胡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胡”和介词“为”结合后充当状语,问原因。“胡为”即“为什么”。 “奚以知其然也?”——“奚”和介词“以”结合后充当状语,意思是“凭什么”。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主要用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还可用...

古文中“于是”的用法!
答:”意思是说,接着,“刑罚”这件事情(同位结构)就发生了。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是”(连词)。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 意思是说,于是乎派遣御史详尽了解案卷并问讯各位读书人。“问题补充”的回答:在古文中,“于”的含义有:①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

初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有哪些
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示判断)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二)省略句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1、省略代词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

初中文言文
答:(《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初中文言文考查哪些题型
答:第一类:句读(考查朗读停顿)第二类:解释句子中的加点字词(主要考查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文言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第三类:选出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不相同的一项(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主要有之、而、以、于、其)第四类:文言句子的翻译(要做到信、达、雅,注意增、删、调、换、留)第五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