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顺境有利于成材 帮我!

作者&投稿:酆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以下是有关“顺境更有利于成材”的辩论材料,希望对你有用

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各位老师、评委、同学,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顺境有利于出人才,当然我方并不否认逆境也可以出人才,但是我们认为顺境比逆境更有利于出人才。人才是指出类拔萃、德才兼备的人,我们说的顺境就是为这样的人才的发展提供好的条件。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政策,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更为顺利的、优越的条件,在这个大顺境中,我国人才辈出。这说明顺境给人才更多的表现和发展机会,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
请问对方辩友,你能否认现在和解放前比是一个空前的大顺境吗?你能否认现在人才比解放前多得多吗?如果不能否认这一点,那么又怎么能否认我方的观点呢?
反方一辩:首先谢谢对方辩友承认了我方观点:逆境也可以出人才。什么是呢?我们认为,逆境是人在成材过程中遭遇的外界阻力,又包括困难之境和悲惨之境。你们所说的解放前,主要是悲惨之境,但是你们还没有涉及到困难之境。一个人要想成为人才,就必须不断地克服困难,这就必然地把自己置于困难之境中,所以不可能有顺境出人才,只能是逆境出人才。具体地说,第一,人类的历史就是从类人猿克服逆境走出森林开始的,他们是最早的人才;第二,逆境无时无处不存在,要前进就必然会有阻力,人才正是在克服各种阻力中产生的;第三,人的本性便是避难趋易,在顺境中人容易骄傲,容易自满。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在逆境中人才能把压力变成动力,推动事业的成功。
正方二辩:首先请问对方辩友,困难就是逆境吗?你们说困难也是逆境,但是要知道,食不裹腹、衣不遮体才是最典型的逆境呀!听对方辩友的宏论,似乎觉得你们实在偏爱逆境,但你们又说人的本性是避难趋易,这如何能自圆其说呢?我方一辩已一再声明,逆境可以出人才,但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因此顺境出人才与逆境出人才是主流与支流的关系。从种种方面来统计,逆境出人才的机率远远低于顺境出人才,今天,邓小平同志为我们创造了这样好的顺境,使得人才辈出,不正说明了顺境更容易出人才吗?
反方二辩:首先要指出对方的一个盲点,你们一直忽视了人的主观因素,我方对逆境的理解包括主、客观两方面,认为逆境是内、外因的碰撞,碰撞产生阻力,对于想成材的人来说,要想攀登得越高,困难也就越大,既然成材过程中困难在所难免,那么逆境就必然存在。一个人成熟的过程正是经历逆境的过程,一个人成材的过程也正是战胜逆境的过程,正如《菜根谭》中所说:“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石之草药,砥节励行而不觉,处顺境内,眼前尽兵刃枪戟,销膏磨骨而不知。”
正方三辩:我想提醒对方一句,你们还是没有解决“困难就等于逆境”这一问题。我方二辩刚才提出只有生存问题比如饿肚皮等才是典型的逆境,你们如何回答?你们说成材是主观与客观的碰撞,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只有物质决定意识,而不存在所谓主观意识与物质并列的碰撞,对方辩友作何解释呢?我们仍坚持顺境出人才要多于逆境出人才,据有关报纸统计,世界上顺境出的人才占百分之六十,而逆境出的人才只占百分之四十,对方又如何解释?还有我想问对方辩友:古猿也算人才吗?(笑声、鼓掌声)
反方三辩:非常佩服对方辩友关于人才百分比的说法,不过请问“有关报纸”是怎么个“有关”法呢?你们能肯定数据的可靠性吗?其次没有古猿何来人类?并非我们偏爱逆境,而是逆境客观存在,应当懂得世上不存在没有矛盾、没有艰难的“理想国”,所谓的乌托邦和“桃花源”只存在于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书中。所以,一个真正的人才绝不会害怕逆境。美国作家爱默生说:“一个好的智者是不会放弃这种机会来学习的”;英国的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
主席:下面开始自由辩论。
正方:还是这个问题:困难等于逆境吗?对方辩友说的逆境到底是困难还是什么,一直叫人模糊不清。
反方:我方早已说明这个问题,对方辩友为何听而不闻呢?我们说逆境出人才而顺境不出人才,人才百分之百来自逆境,这是因为所有人才的成长史确实就是走出逆境、战胜逆境的过程,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却写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迪生经历了几千次失败终于发明了电灯,塞万提斯穷困潦倒而写出《堂·吉诃德》,曹雪芹经历过家族被抄的逆境而写成《红楼梦》……这些例子都说明了逆境出人才。
正方:刚才我们已经列出了数据,百分之六十和百分之四十,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这是不争的事实。
反方:对方辩友只拿数据作文章,为何不举几个例子来说明问题呢?
正方:既然对方辩友如此拘泥于例子,那么我就举个例子,比如有人在遇到挫折时就自暴自弃——按对方说挫折便是逆境——那还出什么人才?
反方:现在许多国家都在推行挫折教育,不正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吗?
…………
主席:下面我们请双方作总结陈词。
反方:我先要指出对方的错误,第一,对方以结果推条件,犯了逻辑错误;第二,对方只有抽象的结论,却连一个具体的例子都举不出来;第三,对方误解了我方的意思,把人才百分之百出自逆境听成是逆境百分之百出人才。下面再总结一下我方的观点。第一,说逆境出人才并不仅仅是一个认识性的问题,而是客观存在,古今中外,哪一位杰出人才不是披荆斩棘从各种阻力中脱颖而出最终取得成功的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在两千年前就指出了成材的必经之路。第二,认识到逆境出人才,就能够在任何困难和阻力面前处之泰然,去克服困难。第三,认识了逆境出人才,才能够重视意志品质的磨练,不再出现象97年中日夏令营那种情况。让我们记住十三世纪波斯洋人萨迪的忠告吧:“你若在困境中也不要慌忙不安,因为往往是从暗处流出生命之泉!”
正方:我先要指出对方的疏漏之处:对方一直未曾回答我方的问题,即困难是否便是逆境,还有古猿还不能算是人,拿它说明人才不足为据。我方早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比如当前我国的投资环境比以前好得多,所以投资者云集而来,这是总设计师为我们创造的顺境啊!试想假如是逆境,投资者又如何会青睐呢?对方所说的挫折教育,确有其事,但是各国同样还在努力争取把学校办得更好,为学子提供发展的顺境,否则还要办那么多的大学干什么呢?这说明挫折只是其次,顺境才是根本

楼下意见不错 但远称不上王牌 如果对方反问 灾区孩子不经历这场灾难道成不了才了?
说说我看法
1成才 即成为人才 何为人才?有很多点 这上面 你们2方不会有太多冲突 但是有一点:人才显然要有在逆境中奋斗抗争的能力。所以焦点就成为 人才的抗挫能力是否需要客观环境培养 是的话就是逆境有利 不是 就是顺境有利
2无论逆境顺境都需要一个前提 如果火星撞地球这算逆境把 但是人都没了 谈什么成才呢?所以即使是逆境 也应存在能成才的客观因素 在这个平台上进行辩论更有杀伤力 如果对方动辄谈逆境对成长的灾难性影响 对不起 请注意前提 实在不行你拿火星的事例类比下 如果你幽默的话 场上效果很好的
3很重要很重要!!!辩题说的是有利于!!!不是能或不能!!!也就是说辩题中暗含了 顺境有利于成才 逆境不利于成才 但不是成不了才。明白我意思了么?所以对方说成不了才得事例时你可以指出 他偏题了 而当他说顺境的好处时 你可以说有好处有坏处 而坏处更多 相比之下 逆境好处更多 所以说逆境有利于成才!明白了么?恩~~~无所谓了 这个比较偏 能懂最好不能也问题不大
4祝你成功

给你一张王牌。
中场的时候再甩出去,
四川大地震,多少学生孩子生活在困境中,我相信,并且大家也不能否认,在这种困境中一定能激发他们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材。
你按这个思路再拓宽一下,就能把他们带到沟里。还有,再括充一些强硬文字,加十句以上的强硬质问,语速调整好,把问句要像拿刀子扎仇人一样,一刀狠狠的扎下去,语调要像大话西游里的周星驰的台词(再O,我一刀捅死你)。不要等他们回答,接着扎,牢牢抓住现场的主动权。对方不输,那不是我请你吃饭,那就是你的个人问题了。

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 辩论赛一辩陈词和攻辩小结~

我自己做的,今天刚辩完哈哈,祝你好运,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各位观众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对方辩友进行辩论,顺境和逆境都是人生的一种历练,相比之下,我方认为顺境更利于人的成长。

成长是指向成熟的阶段发展,是人们掌握才干,形成能力的过程及结果。顺境是指顺利的环境,有利于个体生理健康成长,心理顺利发展,甚至全人类共同进步的都是顺境。顺境能给人更多的表现机会和发展机会,顺境更有利于人自由的充分的成长。

首先,顺境为人的身心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了适当的物质基础、精神鼓励和心理协助。人生就像一幢三层的房子,第一层是物质,第二层是精神,第三层是灵魂,顺境所提供的条件就像楼房的根基,人要向更高方向发展需要顺境。孟母三迁,择邻育子为的不就是找个好环境让孟子健康成长吗?父母努力赚钱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不就是为孩子的发展提供顺境让孩子更好的成长吗?

其次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才,顺境中人的压力会比逆境小很多,能够有效减少客观因素对个体成长的不利影响,使得人能够保证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有利于其成长的努力之中。逆境的确磨练了一些人,同时也毁灭了大部分人,逆境成才更倾向于人的主观能动性,逆境不是成长的保证,对一般人来说,逆境的影响是负面的,甚至会消磨才华,扼杀人才。逆境成功的故事之所以流行,是因为他们是个例。因此,相比逆境而言,顺境更适合大多数人的现状,更有利于人的成长。欲使人健康快速的成长,更需要和谐的自然,社会,心理环境。将门出虎子,儒门出书生, 不就是因为这些虎子书生从小成长在良好和谐的顺境中么?

任何人发展都需要一个平台,事实告诉我们,一帆风顺,并不是成长的最有利环境,但我们必须承认:在顺境中,我们能够得到更多的机会。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才能看的更远。当今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加大,贫者更贫,富者更富。既然逆境才有利于成长,那么,国家为什么要花大力气建设高质量的学校?学校为什么必须师资力量雄厚?老师们为什么要兢兢业业,诲人不倦?优质的教育资源,政策上的照顾,家庭的支持,老师的帮助,让我们安心学习,不断进步。一个优秀的辩手是在辩论的平台上成长起来的,我们称呼彼此对方辩友,就是因为我们共同搭建的平台是顺境,我们都在辩论中得到成长。

顺境时人们通向成功的坦途,逆境时人们通向成功的火海,走在坦途的幸运儿不一定车毁人亡,火海中摸爬滚打的勇士也未必能够创造奇迹,我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凭借顺境好风,我们可以展开成长双翼,在人生天际飞得更高!

逆境,我们不怕! 但是,给我们更良好的环境,我们将会有更长远的进步!!

是顺境还是逆境更利于成长?
我方认为,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是基于三个理由。第一,我方认为,逆境增长人的理念与知识,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我们走错了,我们就多知道一条错的路是怎么走的,所以我们人生的见识以及种种的经验就更丰富了。第二、我们认为逆境拓展了人的视野及格局,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比我们想象中走得更困难的时候,下一次我们做的那种预期将会做得更高,我们做得准备将会更多。一个人如果预期他三分钟完成一个问题,结果他花了八分钟的时间,下一次他就会做八分钟的准备。第三,我们认为,逆境有助于刺激我们的潜能,在路上我们有风险,有了挑战,我们才会激发出我们原来自己也想像不到的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来看,孩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老师对他在高于预估的能力上挑战,发展的结果是更美好的。
现代的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想方设法排除一切干扰,让其顺利成长,几乎没有经历任何磨难,适应力从何而来,遇到挫折又怎能输得起呢?
有一名老教授的儿子,从小学到高中不仅学业一直名列前茅,其他方面也甚优,他从来就没输过。然而上了重点大学之后,在众多的尖子生中很难再独占赘头,他输了,但没有输得起,就因为考试分低,学校要他留级,他就离校出走了。某市重点高中高考落榜的学生中有四名服毒自杀,后因抢救及时才获救。我们都还记得曾经活跃在诗坛上的青年诗人顾成,仅仅因为感情上的一点挫折,就自杀了,一颗绚目的流星就这样陨落了。让人痛,让人怜…..类似的由于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遇到一点点挫折就摔倒爬不起来的例子太多了。现实生活中,除这些遇挫折而自杀、出走的典型事件外,青少年中其它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也很高,在独生子女身上尤为突出。我们常看到一些学生,因为别人说了自己什么,觉得自尊心受到损伤,就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即使是自己的过错,也没勇气承认,被别人指出过错,就会被否定的挫折感,得到表扬,就洋洋自得,受到批评,就沮丧,就萎靡不振。究其根源,这种结果与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获得对挫折的适应力有直接关系。
再看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典型代表张海迪。她以保尔为榜样,用毅力和生命在我们面前重塑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她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用生命唱出了人生的真谛……她在重大挫折面前重塑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使我们每个健康的人比之有愧。人生能有几回搏,遭受重大挫折后的拼搏,是人生的最佳境界,也是一种升华!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纵观一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如居里夫人、丁肇中、巴甫洛夫等人的成长经历,又有哪一位不是在艰苦的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呢?
所以我们认为,逆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玉不琢不成器,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受挫就败,经得起生活中的各种应激和挑战,从小就需要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如果说牡蛎的痛苦凝成了珍珠,那么当他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后,自然会形成不屈的毅力,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性格。尽管他们可能会摔倒,但只要爬起来仍是一路艰辛一路歌。他们必会正视挫折,驾驭挫折,化解挫折,战胜挫折。逆境更有利于造就人才。
辨论
刚才我方二辩已从现实的角度做了充分的发言,我方立场坚定:逆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下面我再从历史已证明的事实来重新阐述我方永不改变的立场:逆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两千年前,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是说,人要做些事情,总要经受磨难与锻炼。
在中国古代,像左丘明、孙膑、司马迁等优秀人物都是在逆境之中锻炼出来的,而且都有杰出的成就。抵抗逆境的能力。作为人才,难免遇到逆境。研究历史就会发现,在逆境中成才的人居多,在顺境中能够成才的比较少。这个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处在逆境当中,就希望摆脱逆境,就会更加努力奋斗。在逆境中成材的例子不胜枚举,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伟《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常言: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人生多艰,砺人意志,道途坎坷,长人知识。
有多少人杰志士的成功来自于挫折、逆境: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到处碰壁一生遭遇冷遇困境而不馁,晚年削笔而做《春秋》成为中华民族一圣人;孙膑军事奇才而遭庞涓之忌,受膑刑而削去双足,装疯而返回齐国,助齐王而大败魏军一部《孙子兵法》而为军事之鼻祖;汉高祖刘邦与项羽争天下,屡战屡败,然屡败屡战,最终反败为胜,开创大汉王朝;俄国大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出生在北极圈内一个偏远穷困的小鱼村终年出海打鱼,又遭受继母虐待,但是在困境中不甘命运安排,他为追求知识而出走,发奋苦学,勤于观察,多于思索终于成与一个大科学家;英国文学家狄更斯七岁其父因负债而入狱,母亲靠给人洗衣服维持生活,从小他不得不去鞋厂做工,饱受穷困忧患,但是遇逆境而不消沉,好学而上进,终成为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苏联大文豪高尔基,自由家境贫穷。小时靠捡破烂帮助家庭,靠着顽强不息的精神,成为一代名人……这些经天纬世之材,都是在逆境中成材,可以说没有逆境就没有他们的成就和辉煌。
总结陈词
刚才我方认真听了对方辩友的陈述,很精彩,但是,我方觉得对方始终没有从概念和本质两方面清楚的认识到二者谁轻谁重。我只好再次强调一下:
1、逆境中的主观能动性。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一个比较性话题。成长是发展,发展就要靠动力。逆境给个体的积极发展提供的可能性是,他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心理学上此类情况成为应激。《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一部经典作品。古巴老人桑帝亚哥的形象成了很多人崇拜的偶像。他在出海八十四天没捕到一条鱼的情况下,以信念为支柱,与大马林鱼和各种鲨鱼纠缠搏斗三天三夜。他已经年过 ,他的力量从哪里来?正是逆境激发了它的主观能动性。顺境中的安逸对人的影响无法达到如此大的强度。
2、逆境中的可持续性。我方的概念已经阐述的很明白。在主体克服逆境做出努力的同时,必然根据动机,做出相应的自我调整,以达到超越逆境,寻求积极发展的最终目的,这个过程中所做的尝试,对于主体长期的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是有益的,使得他在日后的生存中能够根据克服逆境的经验超越更加困难的“逆境”。
3、逆境中的逆反性。逆境的存在,只对当事人具有意义。对个体成长发挥的作用,也由当事人的表现来决定。大家都应该听过某大学生不会剥鸡蛋的事;那么,对于这个大学生来说即使是一个有壳的鸡蛋,也是逆境;可见在顺境中成长的,很可能无法对现实中所产生的需要做出应对的逆境灵活处理;反之,如果从小家长就要求他学会自理,学剥鸡蛋的过程中也许他遭遇了“逆境”,但此时,剥鸡蛋已经成了“顺境”,他所能够承受的将是对他的人生更有意义的挑战,而不是面对一个鸡蛋一筹莫展。
4、逆境的过程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强调: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即把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实践经验、个人经历看作学习成果的一部分。学习的顺境中学生的心理不会有太大变化,没有强刺激也就无法快而深刻的形成记忆。
回到我们教学中来谈。先谈教师。我们每位老师都清楚,公开课给你带来了什么?无论成功与否,给个人带来的都是进步和思考,需要比平时上课付出更多的劳动,还会在操作中遇到各种“逆境”,解决诸多问题的过程确实促进我们进步的动力。再谈学生。过分强调赏识教育给孩子提供了自我满足的沃土。我们身边不少见这样的孩子:他们只听的进表扬,对批评或置之不理或不能接受。逆境正是一位好老师,他能够让孩子们从困难中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知识能力的匮乏,进而不断提高和完善。
各位,谁也不想让我们的孩子因为在成长的道路上过于依赖“顺境”的作用,而缺失应有的勇气,信心,思考,奋进,而这一切,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逆境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于1972年向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递交的一份研究报告,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联合国为21世纪提出的教育口号是“ 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提出这样的口号,意图是很明显的,那就是让我们都学会寻找自己的奶酪!
俗语说,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谓苦,就是逆境所带来的苦,所谓人上人,并不是一般功利的想法,而是说,他可以在生活上比一般人更为豁达开通,眼光远大,处事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如果从小在安安稳稳、无风无浪的顺境中生活,我们所见的天日就只有那么一点点,所能适应的温度也就只有那么一点点,无疑是只井底之蛙;最终,个体的成长只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因此我方再次肯定我们的观点:逆境更利于人的成长。如果想让你的人生更加精彩,那么,选择勇敢的面对逆境吧!用海明威这句结束我的发言:“我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