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了解一些道教的戒律,谁能说说? 我想信奉道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作者&投稿:革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道教主要戒律
  道教主要戒律有想尔九戒;五戒;十戒;碧玉真宫大戒规;军佑帝君十戒;智慧上品大戒;智慧闭塞六情上品成;智慧度生上品大戒;三洞众成文;三坛大戒及崇百药;说百病等等。这些戒律的内容大同小异,只不过产生的时代不同,一些高道大德对戒律的观点不同而已,但其目的都是一致的。下面将其主要者分述如下:
  (1)想尔九戒:即“老君想尔戒”,又称“道德尊经想尔戒”。戒文源出于《老子道德经想尔注》,分上中下三品,共九条。上品戒文是: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中品戒文是: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下品戒文是: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想尔九戒体现了老子《道德经》的宗旨。正一法师认为,能持上品戒者,可望位登仙班;能持中品戒者,可以延年益寿;能持下品戒者,可以避免夭伤。想尔九戒成为正一派的主要戒律之一。
  (2)五戒:即老君五戒,托称太上老君演说之戒。第一戒杀,第二成盗,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道教规定,箓生弟子受三戒后,再受五戒,五戒与三戒会为八戒。五戒在天为五纬,天道失戒则视灾异;在地为五岳,地道失戒则百谷不成;在数为五行,五数失成则水火相薄,金木相伤;在治为五帝,五帝失戒则祚夭身亡;在人为五脏,五脏失戒则性发狂。五戒失一则命不成。《太上老君戒经》中说:“是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善男人,善女人,愿乐善法,受持终身不犯,是为情信。”即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所受戒律。
  (3)九真戒:亦称“九真妙戒”,为亡者所持之戒。系九天帝君亲口宣说,佩奉者升入九天,轻侵者堕入九地。《道法会元》卷二O称,“九真戒者,宣告亡灵,奉戒专心,克臻妙道。”据《北帝伏魔神咒妙经》卷六称,此戒内容为:一者敬让,孝养父母;二者克勤,忠于君王;三者不杀,慈救众生;四者不淫,正身处物;五者不盗。推人损己;六者不咳,凶怒凌人;七者不诈,谄贼害善;入者不骄,傲忽至真;九者不二,奉成专一。《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谓:
  世人若能受九真妙戒,佩受救苦长生宝箓,生在之日,受之福报,寿龄绵远,运尽数闷镇终,不趋轮回,直上丹天。
  (4)动真戒:初真戒是人道者必须遵守的金科玉律,是人道的门户,是修道的起点。初真戒有五戒、八戒、十成和女真九戒等。《初真戒说》里就制定初真戒的意义说得很详细,目的就是树立道心,弘道立德。
  初真戒要求十恶不生,无思无为,一念修道,去掉凡心,以戒为师。
  清代王常月著的《初真戒律》中,让人道者先受三皈依戒:第一皈身,太上无极大道。永脱轮回,故曰道宝;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经。得闻正法,放日经宝;第三皈命,玄中大法律,不落邪见,故曰师宝。
  ①初真五戒:初真五戒是初真戒的根基,是人道之初门,清心之良方,是出俗与人俗的枢纽,每人道者,”必须牢牢领会其意。
  五戒指:一、不得杀生;二、不得荤酒;三、不得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盗;五、不得邪淫。
  这五戒是持身之本,护法之根,如果能以此五戒为对照,就能益算延龄,天神护佑,永脱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
  五戒后来发展成“八戒”。陆修静在《受持八戒》中说:”在五戒之外加:六、不得杂卧高广大床;七、不得普习香油,以为华饰;八、不得耽着,以作倡伎。
  ②初真十戒:持五戒者,校正身心,去除杂念,许受虚皇天尊所命初真十成。十戒为行氏:
  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成万物;第二戒者,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己,当行阴德,广济群生;第三戒者,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第四戒者,不得淫邪败真,秽慢灵气,当守贞操,使无缺犯;第五戒者,不得败人成功,离人骨肉,当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第六成者,不得谗毁贤良,露才扬己,当称人之美善,不自优其功能;第七戒者,不得饮酒食肉,犯律违禁,当调和气性,专务清虚;第八戒者,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第九戒者,不得交游非贤,居处秽杂,当慕胜己,栖集清虚;第十戒者,不得轻忽言笑,举动非真,当持重寡辞,以道德为务。
  这十戒,托虚皇天尊所命,能做到者,天神护佑,永脱一切苦脑。“十戒”注重档罩散道教徒的品德修养,要做到忠、孝、济世、守身、节俭、利人、清修,作为修道养性的前提,洁身戒行的道德规范,能使道教徒品行端正,世人竟向慕之、归之。
  道教特别讲究广济群生,要回光返照,与人为善,则广施阴德,普济群生,乃为人道之本。对贞操方面来讲要独拔常伦,顿息尘缘,断绝色欲,精修道行,当证仙阶,福及九祖,庆流一门。对于财物方面来讲:夫人之贫富,命禀生初悉已前定,若生财有分,用尽还来,若胎骨受贫,广求不富,能明此理,一切取觅付之自然,非己之财不妄取,非义之财不苟得。合得之财,随分取可,不陷于贪求无厌之欲,能做到“十戒”的人,则心领神会,精神分明,修道积德之第一步成矣。
  ③女真九戒:王常月在初真戒后面,还加上了女真九戒,作为道站信女修持之戒,九戒为:一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二曰,贞洁持身,离造秽行;三日,借诸物命,慈憋不杀;四曰,礼诵勤慎,断绝荤酒;五日,衣具质素,不事华饰;六曰,调适性情,不生烦恼;七日,不得数赴斋会;八日,不得虐使奴仆;九日,不得窃取人物。
  道教经书上讲只要能持戒修持,必生十善之家,不经地狱之若,精进修道,则名登紫府,位列仙班。
  (5)中极大戒:中极戒是元始天王授给太上高圣道君,以传太微天帝及太极高仙。此减共三百条,称“中极三百大成”。中极戒的内容非常详细,从言行举止到传授戒第,无所不包,可谓道教最为详细的戒律之一。但中极成中有的内容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则应区别对待。持初真戒时能毫无过犯,方许接中极戒。
  (6)天仙大戒:天仙大戒是三坛圆满的最后一个大戒。三坛圆满即为全真传戒时以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三戒为主的三坛传授方式。持三百中极大戒毫无过犯者,方授天仙大戒。
  道书上讲受天仙戒者称妙道师;受中极威者称妙德师;受初真戒者称妙经师。
  (7)斋日:斋日也就是指斋月中某一天或祖师圣诞或有斋醒科仪等活动时,道教徒必须严格按照道教仪范所规定内容行事。
  道教在制定戒律的同时,还特别设立了斋田,斋田是一月之中应持斋戒的日子。这一天必须严格遵守道教戒律,这样举行仪式时才能有天神护佑,才能有求必应,心神感应。
  道教的斋田有十直斋日、八节斋日、三元斋日、四始斋日,三会斋日。
  ①十直斋日: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小月可取二十七日)。
  ②八节斋日田:立春日,春分日,立夏日,夏至日,立秋日,秋分日,立冬日,冬至日。
  ③三元斋日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④四始斋日:正月一日,四月一日,七月一日,十月一日。
  ⑤三会斋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
  这些斋日是持戒做斋的特定时间,斋日里必须严格持戒、护成,这样才能真正以身正教化世人,以净心感化世人。
  ⑥违戒的处罚:违成谓受戒道士违背所应受持的规戒条律。破戒谓道士受持规戒后重又违犯规戒。对违戒、破戒者,原本都有统一规定,后来各宫观以清规作为处罚的标准,现在基本是以批评教育为主,直至推单(开除)。
  ⑦现行主要斋日:现在各全真庙宇中的斋日与传统定制有些变化,十方丛林主要以农历初一、十五及祖师圣诞日等作为斋日,子孙庙里还以传统定制斋日为主。
  (二)道教主要仪范
  (1)早晚功课:
  早晚功课是全国现有两大派全真、正一派的早晚必修课。早晚课约起于南北朝以后。住观道上每日卯酉二时上殿作课,诵念香赞、开经偈、净心咒、净口咒、净身咒以及《清静经》、《玉皇心印妙经》等经,唱赞礼拜,一是修真养性,二是祈祷崇拜,三是坚定道心,四是为了体现宫观道风的管理。早晚功课现在各常住都按传统定制早晚上殿。
  (2)全真传戒:
  传戒,又称开期传戒。指从开坛传戒到传戒圆满的整个过程。道士出家,初入道观者为道童,在子孙庙拜师学经,等到了十方丛林开坛传戒之时,子孙庙的师父便荐其赴丛林受戒。
  道教全真传戒,是从金元全真教出现以后,长春真人邱处机逐根据道教已有的戒律,订立了道教全真传戒仪范。清顺治年间,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方丈又创全真丛林,在北京白云观首次公开设坛传戒。他承袭全真派戒法科仪,讲说《初真戒》、《中级戒》、《天仙大戒》,合称“三坛圆满大戒”。王常月说:“学道不持戒,无缘登真箓。”传戒时,戒坛一般分为三期进行。传戒由十方丛林的方丈负责,称为“传戒律师”,又调传戒本师。
  传戒期间经过“考偈”:受戒弟子分清名次,按《千字文》次序排号,传戒圆满后,编入《登真箓》。获得戒名后,自愿遵守戒律不犯规戒,经审查合格,发给“戒牒”,以为凭据。
  (3)正一授箓
  “箓”通常指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功法术的牒文。正一道士只有得受法箓,才能名登天曹,才能有道位神职。有了道位神职的道士,其斋醮中的章词,才能奉达天庭,才能得到神灵护佑,反之斋醮章词无效。
  道士受箓之后,箓牒中拔付受箓者有护身将帅,协助受箓者在主持斋醮时,斩妖除邪。拔度生灵,救济困厄。未受箓受职,就无权遣神役鬼。
  “受箓”的意义是“戒除情性,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入圣,自始及终,先从戒箓,然始登真。”
  道士受箓后,颁发给职券牒文,以证其所得之法职,名所录之神界,以通达神灵。简称为“职牒”。
  (三)建国后的传授戒箓
  (1)全真恢复传戒制度
  全真传授戒法,自元朝邱长春真人订立传戒仪范始,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清康熙年间王常月方丈在白云观开“三坛大戒”,广度弟子,全真道风大振。
  后来由于战乱,一度停止。1947年在四川成都二仙庵举行过后,一直未举行。为了弘扬全真优良传统,1989年在北京白云观举行了建国后第一次全真传戒活动。有75名全真道士参加了受戒活动,其中乾道占60%,坤道占40%,绝大部分为青年道士。
  通过传戒活动,使戒子们学到了道教知识,提高了道德素质,有益于个人修持和道风的弘扬。
  为适应新时期全真派发展的需要,中国道教协会于1995年11月在四川青城山举行了建国后第二次传戒活动,全国各名山宫观的求戒弟子400余人参加了这次传戒活动。
  这次传戒活动历时20多天,规模空前。经过戒坛审核,发给戒子“净戒牒”,以及《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守戒必持》等经书律文。
  (2)正一派恢复受箓
  http://www.wdgf.cn/a%20xswd/djjl/1.html
  http://www.baidu.com/s?wd=%B5%C0%BD%CC%BD%E4%C2%C9&cl=3

一、戒律是宗教组成的要件之一,旨在止恶防非与护正摧邪,各教均依其教义订有教戒,例如:基督教的十戒、佛教的三规五戒者皆是,戒律类同宗教之法律。

二、道教的戒律众多,自三戒、五戒、十戒、十二戒、二十七戒、百八十戒至中极三百大戒,计三洞四十余种,由浅入深,是道教徒依道教生命、伦理、养性、修真之生活规范。

三、老君的五戒,这是顺应五行,而以护命养生为重:一戒杀生、二戒两舌、三戒妄酒、四戒偷盗、五戒淫邪,此五戒是道教众戒的根本,诸戒不离五戒的意涵。

四、正一宗的三皈九戒:皈依道,得正觉,化化出人天;皈依经,得正法,劫劫度群迷;皈依师,得正行,不堕诸旁生。

一者敬让,要孝养父母;二者克勤,要忠於国主;三者不杀,要慈救众生;四者不淫,要正心处物;五者不盗,要推义损己;六者不嗔,不凶怒凌人;七者不诈,不谄贼害义;八者不骄,不微忽至真;九者不二,要奉戒专一。

五、初真十戒:

一、不得阴伏哗贼潜谋,害物利己,当以阴德广济群生。

二、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以慈惠以及昆虫。

三、不得淫邪败真,秽漫灵气,当守贞操,使无缺犯。

四、不得败人成功缺御行,离人骨肉,当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

五、不得谗毁贤良,露才扬己,当称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

六、不得饮量过差,食肉违禁,当调和气性,专务清虚。

七、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以节俭惠恤贫穷。

八、不得交游非贤,居处秽杂,当慕胜己,栖集清虚。

九、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诚万物。

十、不得轻忽言笑,举动非真,当持重寡词,以道德为务。

嗣法中国玄门所举办的皈依传度法会,就是依照正统道教戒律中的「出真十戒」为戒条,凡是参加皈依传度的弟子皆应朗诵而切记,不可犯之。

六、全真出家初度十戒:

一、心不恶妒,无生阴贼,俭口慎过,想念在法。

二、守仁不杀,悯济众生,慈爱广救,润及一切。

三、守正让义,不欺不盗,常行善念,损己济物。

四、不色不欲,心无放荡,清洁守慎,行无玷污。

五、口无恶言,言不华绮,内外中直,不犯口拆棚过。

六、减酒节行,调和气性,神无损伤,不犯众恶。

七、不嫉人胜己,争竞功名,每事逊让,退身度人。

八、不得评论经教,訾毁圣文,躬心承法,恒如对神。

九、不得斗乱口舌,评论四辈,天人咎恨,损伤神气。

十、举动施为,每合天心,常行大慈,普度厄难。

七、近有慈惠初阶六戒〈六不妄〉:

一者戒之妄心,二者戒之戒言,三者戒之妄行,四者戒之妄取,五者戒之妄游,六者戒之妄酒。

八、灵宝初盟闭塞六情戒文:

一目无广瞻,乱诸华色,亡睛失明,光不明彻。

二耳无乱听,混於五音,伤神败正,恶声啼吟。

三鼻无广嗅,杂气臭腥,易有混浊,形不澄正。

四口无贪味,脂薰之属,浊注五神,脏腑渍溃。

五手无犯恶,不窃人物,贪利入己,祸不自觉。

六、心无爱欲,摇动五神,伤精丧气,体发迷荒。

九、道教徒以奉戒焚修,控制生命善用七情六欲之手段,故除戒律外,尚有功过格,供教徒参考依循,如:太微仙君功过格,计列功格三十六,过格三十九,功格又分救济十二项,教典七项,焚修五项及用事十二项。过律亦分不仁十五项,不善八项,不义十项及不轨六项。基本上,对生命价值正负两面做了标准。

十、道教戒律除规范教徒言行,使能潜心灵修得证正果外,对神亦有「玉格」,对鬼则有「鬼律」,务期宇宙间尽是瑞气。

十一、道教戒律与我国传统价值观符合,不离忠孝仁信和顺的范畴,依道教皈戒及生命伦理价值观所编定之德目,最具体且流传最广的文献,就是「太上感应篇」,能知感应篇者,必能修持戒律。

道教的戒律!~

道教约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规。初期戒律简约,主旨为戒贪欲、守清静。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道等沿袭佛教戒律,并汲取儒家名教纲常观念而制定"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
其内容除五戒、八戒与佛教基本相同外,十戒中尚列有"不得违戾父母师长"、“不得杀生屠害”、“不得叛逆君王”、“不得淫乱骨肉”、“不得毁谤道法”、“不得污漫静坛”等。
《老君想尔戒》为早期天师道戒,《说十戒》和《思微定志经十戒》为上清、灵宝派之戒律,《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为新天师道之戒律。

扩展资料
道教禁忌是在中国古代民间禁忌和原始道教信仰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无论参访道门,或是旅游观光,均应注意道门礼仪和其中的禁忌。本文将对一些道门禁忌略作介绍。
道教的宗教活动,又称为“斋醮”,是道教信仰的表现形式。道教进行宗教活动的醮坛,是神灵降至之所,既神圣又庄严。因此,围绕醮坛的法器和活动等,自然也十分圣洁,并由此产生了诸多禁忌。坛场禁忌,总的精神就是:诸多秽不可入坛。
也就是说,道教在举行迎真祈福道场时,切不可有吊丧、问病、畜产等不洁之物进入道场。亲临醮坛之人,主要是道士,也不能不有诸多禁忌。
据《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成仪·醮后诸忌第十三》,斋醮诸忌略有七条,即勿饮酒;勿食五辛;勿与别人同坐;勿视死看生;勿嗔怒;勿悲哀;勿见血。此外,醮坛中人尤应忌食牛肉。
道教在举行宗教活动时,不仅要有清静的醮坛,而且道士本身也应保持清净之身。在行仪式之前,道士通常要斋戒沐浴,洁净身心。道士沐浴时忌俗人见浴。所以沐浴须在密室中进行,而且忌用不洁之水。
道教祀神时常用香、花、灯、水、果五种祭品奉献于神坛之上,称为斋供。对于斋供中的五种供品,各有规定和禁忌。香是道士及信徒通感神灵之物。
道士要上香,信众求神也要上香,上香时,持香者要手指干净,切忌“信手拈香,触以腥秽”;现代供神之花,常以梅、兰、菊、竹四季之花为上品,次为水仙、牡丹、莲花。
敬神所用鲜花,首重清香芬芳,全无芳香者,或香味强烈、令人生厌者,忌用于敬神;醮坛所用之灯,须用一色芝麻油燃点,忌用六畜脂膏之油,否则会触秽神灵;道门称奉献斋坛之水为七宝浆。
此水忌用生水及不洁之水;道教所用的供果必须是“时新果实,切宜精洁”,忌用石榴、甘蔗之类及秽泥之物。除此之外,食过之物、冬瓜、蕃石榴、芭乐、李子、单碗菜也都不能用于祭神。
烧香敬神是道教的一种信仰行为。所谓敬香者不可不诚,其禁当然就不可不忌。道教烧香禁忌主要有:忌戊日烧香;忌双香祀神,道教祭神一般多以三柱香为准;忌用右手捻香,须左手持香,右手护香;忌以口啮香,也就是不能用嘴叼香;烧香忌回顾,要心神专一;忌用灶中火燃香。
道门内部具有浓郁的神圣氛围和宗教色彩,衣有衣的要求,食有食的讲究,都不能够随心所欲,我行我素。道教服饰禁忌内容很多,主要包括:忌秽亵法服;忌法服不洁、形仪慢黩;忌衣服杂色;忌衣饰华美、与俗无别;忌法服借人等等。
在饮食方面,道教养生之道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饮食禁忌。道教特别强调对于酒、肉及五辛之菜等的禁绝。现今,道教两派之中,全真恪守古训,苦心厉志,不立家室,禁绝荤辛;而正一则允许成家,除斋醮活动期间,一般不禁绝荤辛饮酒,但求心净而已。
参访宫观时也有一些礼仪应该注意。一是和道士“招呼”的礼仪。同道士打招呼,不能用佛教的“合十”礼仪,而要用“拱手”礼仪。拱手就是两手抱拳。二是见了道士不得问寿。即不得问道士的年龄。
三是烧香的礼仪。各地道观习俗不同。有的地区,可以在神坛前燃烛烧香和焚化纸制“元宝”等。有的地区,只能在道观指定的蜡台、香炉和焚炉中燃烛、烧香、焚纸。有的地区,则只允许烧香祀神,而没有燃烛等其他习俗。
四是叩首的礼仪。重大的道教醮仪,主祭道士都用中国传统的三跪九叩仪。如果入门问禁,入乡随俗,可以在神坛前行鞠躬礼。
道教宫观是道士生活、修道和举行各种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无论道内道外,都要保持道观的清静、整洁和庄严,切忌有任何不合禁戒的言行。比如说,进入道观,应当衣冠整齐,注重形仪,不可光身赤脚,也不可高声喧哗。
特别是全真道士茹素吃斋,入全真道观决不能夹带荤菜。正一道士平日可以吃荤,惟逢斋必须吃素,因此,在香期内入正一道观,也不能带放荤菜。以上所谈的禁忌,虽然并非道教禁忌的全部内容,但也包涵了其中的主要方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教戒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宗教禁忌

(一)道教主要戒律
道教主要戒律有想尔九戒;五戒;十戒;碧玉真宫大戒规;军佑帝君十戒;智慧上品大戒;智慧闭塞六情上品成;智慧度生上品大戒;三洞众成文;三坛大戒及崇百药;说百病等等。这些戒律的内容大同小异,只不过产生的时代不同,一些高道大德对戒律的观点不同而已,但其目的都是一致的。下面将其主要者分述如下:
(1)想尔九戒:即“老君想尔戒”,又称“道德尊经想尔戒”。戒文源出于《老子道德经想尔注》,分上中下三品,共九条。上品戒文是: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中品戒文是: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下品戒文是: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想尔九戒体现了老子《道德经》的宗旨。正一法师认为,能持上品戒者,可望位登仙班;能持中品戒者,可以延年益寿;能持下品戒者,可以避免夭伤。想尔九戒成为正一派的主要戒律之一。
(2)五戒:即老君五戒,托称太上老君演说之戒。第一戒杀,第二成盗,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道教规定,箓生弟子受三戒后,再受五戒,五戒与三戒会为八戒。五戒在天为五纬,天道失戒则视灾异;在地为五岳,地道失戒则百谷不成;在数为五行,五数失成则水火相薄,金木相伤;在治为五帝,五帝失戒则祚夭身亡;在人为五脏,五脏失戒则性发狂。五戒失一则命不成。《太上老君戒经》中说:“是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善男人,善女人,愿乐善法,受持终身不犯,是为情信。”即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所受戒律。
(3)九真戒:亦称“九真妙戒”,为亡者所持之戒。系九天帝君亲口宣说,佩奉者升入九天,轻侵者堕入九地。《道法会元》卷二O称,“九真戒者,宣告亡灵,奉戒专心,克臻妙道。”据《北帝伏魔神咒妙经》卷六称,此戒内容为:一者敬让,孝养父母;二者克勤,忠于君王;三者不杀,慈救众生;四者不淫,正身处物;五者不盗。推人损己;六者不咳,凶怒凌人;七者不诈,谄贼害善;入者不骄,傲忽至真;九者不二,奉成专一。《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谓:
世人若能受九真妙戒,佩受救苦长生宝箓,生在之日,受之福报,寿龄绵远,运尽数终,不趋轮回,直上丹天。
(4)动真戒:初真戒是人道者必须遵守的金科玉律,是人道的门户,是修道的起点。初真戒有五戒、八戒、十成和女真九戒等。《初真戒说》里就制定初真戒的意义说得很详细,目的就是树立道心,弘道立德。
初真戒要求十恶不生,无思无为,一念修道,去掉凡心,以戒为师。
清代王常月著的《初真戒律》中,让人道者先受三皈依戒:第一皈身,太上无极大道。永脱轮回,故曰道宝;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经。得闻正法,放日经宝;第三皈命,玄中大法律,不落邪见,故曰师宝。
①初真五戒:初真五戒是初真戒的根基,是人道之初门,清心之良方,是出俗与人俗的枢纽,每人道者,”必须牢牢领会其意。
五戒指:一、不得杀生;二、不得荤酒;三、不得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盗;五、不得邪淫。
这五戒是持身之本,护法之根,如果能以此五戒为对照,就能益算延龄,天神护佑,永脱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
五戒后来发展成“八戒”。陆修静在《受持八戒》中说:”在五戒之外加:六、不得杂卧高广大床;七、不得普习香油,以为华饰;八、不得耽着,以作倡伎。
②初真十戒:持五戒者,校正身心,去除杂念,许受虚皇天尊所命初真十成。十戒为:
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成万物;第二戒者,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己,当行阴德,广济群生;第三戒者,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第四戒者,不得淫邪败真,秽慢灵气,当守贞操,使无缺犯;第五戒者,不得败人成功,离人骨肉,当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第六成者,不得谗毁贤良,露才扬己,当称人之美善,不自优其功能;第七戒者,不得饮酒食肉,犯律违禁,当调和气性,专务清虚;第八戒者,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第九戒者,不得交游非贤,居处秽杂,当慕胜己,栖集清虚;第十戒者,不得轻忽言笑,举动非真,当持重寡辞,以道德为务。
这十戒,托虚皇天尊所命,能做到者,天神护佑,永脱一切苦脑。“十戒”注重道教徒的品德修养,要做到忠、孝、济世、守身、节俭、利人、清修,作为修道养性的前提,洁身戒行的道德规范,能使道教徒品行端正,世人竟向慕之、归之。
道教特别讲究广济群生,要回光返照,与人为善,则广施阴德,普济群生,乃为人道之本。对贞操方面来讲要独拔常伦,顿息尘缘,断绝色欲,精修道行,当证仙阶,福及九祖,庆流一门。对于财物方面来讲:夫人之贫富,命禀生初悉已前定,若生财有分,用尽还来,若胎骨受贫,广求不富,能明此理,一切取觅付之自然,非己之财不妄取,非义之财不苟得。合得之财,随分取可,不陷于贪求无厌之欲,能做到“十戒”的人,则心领神会,精神分明,修道积德之第一步成矣。
③女真九戒:王常月在初真戒后面,还加上了女真九戒,作为道站信女修持之戒,九戒为:一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二曰,贞洁持身,离造秽行;三日,借诸物命,慈憋不杀;四曰,礼诵勤慎,断绝荤酒;五日,衣具质素,不事华饰;六曰,调适性情,不生烦恼;七日,不得数赴斋会;八日,不得虐使奴仆;九日,不得窃取人物。
道教经书上讲只要能持戒修持,必生十善之家,不经地狱之若,精进修道,则名登紫府,位列仙班。
(5)中极大戒:中极戒是元始天王授给太上高圣道君,以传太微天帝及太极高仙。此减共三百条,称“中极三百大成”。中极戒的内容非常详细,从言行举止到传授戒第,无所不包,可谓道教最为详细的戒律之一。但中极成中有的内容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则应区别对待。持初真戒时能毫无过犯,方许接中极戒。
(6)天仙大戒:天仙大戒是三坛圆满的最后一个大戒。三坛圆满即为全真传戒时以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三戒为主的三坛传授方式。持三百中极大戒毫无过犯者,方授天仙大戒。
道书上讲受天仙戒者称妙道师;受中极威者称妙德师;受初真戒者称妙经师。
(7)斋日:斋日也就是指斋月中某一天或祖师圣诞或有斋醒科仪等活动时,道教徒必须严格按照道教仪范所规定内容行事。
道教在制定戒律的同时,还特别设立了斋田,斋田是一月之中应持斋戒的日子。这一天必须严格遵守道教戒律,这样举行仪式时才能有天神护佑,才能有求必应,心神感应。
道教的斋田有十直斋日、八节斋日、三元斋日、四始斋日,三会斋日。
①十直斋日: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小月可取二十七日)。
②八节斋日田:立春日,春分日,立夏日,夏至日,立秋日,秋分日,立冬日,冬至日。
③三元斋日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④四始斋日:正月一日,四月一日,七月一日,十月一日。
⑤三会斋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
这些斋日是持戒做斋的特定时间,斋日里必须严格持戒、护成,这样才能真正以身正教化世人,以净心感化世人。
⑥违戒的处罚:违成谓受戒道士违背所应受持的规戒条律。破戒谓道士受持规戒后重又违犯规戒。对违戒、破戒者,原本都有统一规定,后来各宫观以清规作为处罚的标准,现在基本是以批评教育为主,直至推单(开除)。
⑦现行主要斋日:现在各全真庙宇中的斋日与传统定制有些变化,十方丛林主要以农历初一、十五及祖师圣诞日等作为斋日,子孙庙里还以传统定制斋日为主。
(二)道教主要仪范
(1)早晚功课:
早晚功课是全国现有两大派全真、正一派的早晚必修课。早晚课约起于南北朝以后。住观道上每日卯酉二时上殿作课,诵念香赞、开经偈、净心咒、净口咒、净身咒以及《清静经》、《玉皇心印妙经》等经,唱赞礼拜,一是修真养性,二是祈祷崇拜,三是坚定道心,四是为了体现宫观道风的管理。早晚功课现在各常住都按传统定制早晚上殿。
(2)全真传戒:
传戒,又称开期传戒。指从开坛传戒到传戒圆满的整个过程。道士出家,初入道观者为道童,在子孙庙拜师学经,等到了十方丛林开坛传戒之时,子孙庙的师父便荐其赴丛林受戒。
道教全真传戒,是从金元全真教出现以后,长春真人邱处机逐根据道教已有的戒律,订立了道教全真传戒仪范。清顺治年间,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方丈又创全真丛林,在北京白云观首次公开设坛传戒。他承袭全真派戒法科仪,讲说《初真戒》、《中级戒》、《天仙大戒》,合称“三坛圆满大戒”。王常月说:“学道不持戒,无缘登真箓。”传戒时,戒坛一般分为三期进行。传戒由十方丛林的方丈负责,称为“传戒律师”,又调传戒本师。
传戒期间经过“考偈”:受戒弟子分清名次,按《千字文》次序排号,传戒圆满后,编入《登真箓》。获得戒名后,自愿遵守戒律不犯规戒,经审查合格,发给“戒牒”,以为凭据。
(3)正一授箓
“箓”通常指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功法术的牒文。正一道士只有得受法箓,才能名登天曹,才能有道位神职。有了道位神职的道士,其斋醮中的章词,才能奉达天庭,才能得到神灵护佑,反之斋醮章词无效。
道士受箓之后,箓牒中拔付受箓者有护身将帅,协助受箓者在主持斋醮时,斩妖除邪。拔度生灵,救济困厄。未受箓受职,就无权遣神役鬼。
“受箓”的意义是“戒除情性,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入圣,自始及终,先从戒箓,然始登真。”
道士受箓后,颁发给职券牒文,以证其所得之法职,名所录之神界,以通达神灵。简称为“职牒”。
(三)建国后的传授戒箓
(1)全真恢复传戒制度
全真传授戒法,自元朝邱长春真人订立传戒仪范始,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清康熙年间王常月方丈在白云观开“三坛大戒”,广度弟子,全真道风大振。
后来由于战乱,一度停止。1947年在四川成都二仙庵举行过后,一直未举行。为了弘扬全真优良传统,1989年在北京白云观举行了建国后第一次全真传戒活动。有75名全真道士参加了受戒活动,其中乾道占60%,坤道占40%,绝大部分为青年道士。
通过传戒活动,使戒子们学到了道教知识,提高了道德素质,有益于个人修持和道风的弘扬。
为适应新时期全真派发展的需要,中国道教协会于1995年11月在四川青城山举行了建国后第二次传戒活动,全国各名山宫观的求戒弟子400余人参加了这次传戒活动。
这次传戒活动历时20多天,规模空前。经过戒坛审核,发给戒子“净戒牒”,以及《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守戒必持》等经书律文

天尊保佑你!!

佛教和道教的戒律部分相同吗?
答:信”。综上所述,佛教、道教和儒家的戒律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相似之处,都强调不伤害他人、不偷盗、不邪淫等,但具体的戒律内容和修行的方法有所不同。佛教和道教的戒律在某些方面相似,但也有一些独特的戒律,如佛教的菩萨戒和道教的自然顺应观念。儒家的戒律则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

道教和佛教有何不同,道士也有清规戒律吗
答:道教重点在今生,主要是“修身养性,与天同寿,长生不老”;佛教今生来世都修,重点在来世,主要是“明心见性,解脱生死,超越轮回”。无论佛道,都是有自己的清规戒律的,譬如最基本的五戒,佛教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道教几乎一模一样,唯有“不饮酒”是“不酗酒”而已...

怎么皈依道教三宝?有什么戒律?
答:皈依三宝步骤如下:一:确认师父,即遇到自己喜欢的正式出家的道门师父。师父必须有道名、门派。师父不能是居士。二:确认派系,即自己皈依后所从属的道家派系。如果师父确定好了,一般你就跟着他的派系了。师父会根据每派的辈分,赐你一个“道名”。三:皈依“三宝”,即“道”“经”“师”三宝。

我想信奉道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答:正一法师认为,能持上品戒者,可望位登仙班;能持中品戒者,可以延年益寿;能持下品戒者,可以避免夭伤。想尔九戒成为正一派的主要戒律之一。 (2)五戒:即老君五戒,托称太上老君演说之戒。第一戒杀,第二成盗,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道教规定,箓生弟子受三戒后,再受五戒,五戒与三戒会为八戒。五戒在天...

佛教道教出家人戒律有何不同?宗教…
答:依据上述修行目标不同,以及出家在家、男女相等事相上的差别,故,戒律分多种情况设施 :1、出家人:沙弥(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 (为 正受比丘(比丘尼)戒 做准备);比丘(比丘尼)戒,(一般情况下,在家人不可看,以免不小心误谤三宝而 沦堕。持戒的目标是保持僧团和合清净,也帮助修道人...

道教的规矩
答:除了楼上说的戒律,还有生活上的,比如开清止静,互相之间的称呼,吃饭规矩更多,反正衣食住行都有一定之规,科仪上的就更多了,早晚课怎么样,拜忏,施食,各种正朝,建议多翻翻书,或者找老修行给你讲讲。

我想去武当山的道教,那里戒律严吗?
答:道教严格来说就9种戒行,《老君27戒》之中就包含了几乎所以的戒。上最三行: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中最三行:行无名、行清净、行诸善。下最三行:行忠孝、行知足、行退让。几乎所有戒律都是这三行的延伸内容。或许道教戒律没规定不能有同性恋的行为,但是秃驴们早早的就准备好一本经典...

和尚与道士的戒律有什么区别
答:这里我在“道士”后面少了“出家”两字,因为道教分许多派别,有全真教、正一教等等,他们是有所区别的,也就是说,在道教中对于修道的男子(道士)有出家和居家(有家室)之别的,而佛教要称“和尚”,必须得出家修道,不能居家,居家修道称“男居士”(优婆塞)。另外,两者所守的戒律有相当大的...

道教和佛教有何不同,道士也有清规戒律吗 爱问通
答:道教重点在今生,主要是“修身养性,与天同寿,长生不老”;佛教今生来世都修,重点在来世,主要是“明心见性,解脱生死,超越轮回”。无论佛道,都是有自己的清规戒律的,譬如最基本的五戒,佛教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道教几乎一模一样,唯有“不饮酒”是“不酗酒”而已...

道家弟子也和佛家弟子一样需要戒荤腥戒酒肉吗?
答:虽然,时至今日道教文化在我国的发展还是比较繁荣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见到的道士并不太多。因此,人们对它的了解大多都是来源于各种影视作品,而在那些影视作品中,道士们的生活大多都是比较清苦的,因此,这也给人们造成了一定的误解,认为:若是想要修成正道,就必须摒弃各种物质追求。事实上,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