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发生在什么时期?战国时期?还是东汉末年?哪一方胜利了? 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发生在现代我国的哪个地方?

作者&投稿:靳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献帝建安5年(公元200年),统据北方的袁绍依托自己强大的兵力,与实力明显弱小的曹操大战一场,
史称官渡之战。结果是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曹操、袁绍为了争夺中原地区的控制权,决 战势在必然。
袁绍有军队数十万,后方巩固,兵 精粮足。而曹操能用以抵抗袁绍的军队仅一二万人,且所占之地战乱连绵,物资供应远不丰富。 曹操颇有军事才能,在这场战斗中,他先是采用声东击西之计,斩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然后诱敌深入,又干延津之战中大败袁军,斩袁名将文丑。初战胜利后,曹操主动撤兵,退守官渡,深沟高垒,坚壁不出,等寻战机,如此阻扼袁绍10万大军达半年之久。 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讲了袁绍新近在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屯积万余车粮草辎重的情况,并建议曹操出奇兵偷袭乌。曹操纳其言,击败鸟巢守将淳于琼,烧其粮草辎重万余车。火烧乌巢,决定了官渡之战的胜负 。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开始南征,大概在十月占据江陵。那么赤壁之战发生在几月呢?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十二月……公自江陵征备……”
《后汉书》记载:冬十月癸未,日有蚀之。十二月壬午,征前将军马腾为卫尉。是月,曹操与周瑜战于赤壁,操师大败。
这样看来应该是建安十三年冬十二月发生的赤壁之战。
但是《资治通鉴》和《后汉书》记载的却是十月(注十二)。
另有《三国演义》所说的十一月:
孔明曰:“二十日甲子祭风,至二十二日丙寅乃风息,如何?”……孔明曰:“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后为期,可教子龙驾小舟于南岸边等候”。
其实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首先,如果按十月说,则赤壁之战其实可以说是场遭遇战,因为曹操十月才占据江陵,而同月战役结束;其次,按十一月说,则看似不早不晚,但遗憾的是,这种观点的依据是小说所写,可信度自然无法与正史相比;而根据最俱权威的《三国志》,应该是建安十三年冬爆发的赤壁之战,只不过这种观点有点与其它记载矛盾。
《三国志·蒋济传》记载:“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明年使于谯”,可见合肥之战在建安十三年就已经结束,那么如果赤壁之战发生在十二月,这个时间内曹操还能从荆州跑到合肥,实在太紧张了,时间上根本解释不通。
但是,《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有记载:“东汉建安十三年戊子。十二月壬午朔,十五丙申小寒,三十辛亥大寒。闰十二月壬子朔,十五丙寅立春。”
也就是,建安十三年是闰十二月的,这样一来,一切紧张的时间就顺理成章了。
至于十月一说,则与《三国志》其他记载颇矛盾。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
说明曹操在占据江陵后是有相当一段时间来稳定局势的。
而《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又今盛寒,马无藁草。
“盛寒”应解做隆冬,而十月很难被称为隆冬,而十二月“三十辛亥大寒”。
另外,十月之说并非是《资治通鉴》和《后汉书》明确表示赤壁之战发生在十二月,而是模糊记载,是有回旋余地的,估计也是两部书的作者对于这个时间存疑,但没有下定论。
综上所述,十二月应为最俱权威,最为合理的解释。
建安十三年冬十二月整个月份是:从公元208年12月25日到公元209年1月23日。赤壁之战就是发生在这个时间段。

1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
首先,最俱权威的《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而《三国志·吴书》的诸大将传记也都提到“拒曹公于乌林”的字样,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是拄扎在江北的乌林。
而周瑜所在的赤壁又具体在哪个位置呢?它与乌林的关系如何?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赤壁山在今蒲圻县西八十里,一名石头关,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
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江水左迳百人山南,右迳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所起也。”
《荆州记》记载:“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黄盖(于)此乘大舰,上破魏武兵于乌林,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
《江表传》记载赤壁之战的情况是这样的:“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去北军二里于,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
“东南风急”与“中江举帆”,说明冲乌林来的船来自乌林东南,这与“上破魏武兵”比较吻合。还有《三国志·吕蒙传》的记载:“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这里的“西破”与周瑜传的“逆”是一个解释。
如果《江表传》所记载是事实,那么蒲圻赤壁做为赤壁之战的地点确实是最符合历史记载。

曹操的继续南下和孙权决计破敌
曹操占据江陵后南下乌林,要渡江灭刘备,同时向江东送信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肃为广汉太守。
A 这个时期刘备的兵力可以参考《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语:“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但这个说法明显是为了同盟提高自己的身份,获得同等的待遇提出的,所以其水分不小。
《三国志·鲁肃传》(应是周瑜、鲁肃、吕蒙等人的合传,下同)引《吴书》记载鲁肃语:始与豫州观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
连“一校”兵都不够,可见当时刘备确实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江表传》记载:刘备“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是因为自建安十三年以来损失不小,使曹操不得不在十二月撤军,没能继续南下。
那么可见,虽然在赤壁的损失不小,但曹军的总体实力仍然远大于孙刘,只是暂时不足以继续渡江作战而已。要知道在两年后曹操还大败了西凉人马。
所以,尽管曹操烧了自己的的水军战舰,但曹操的陆军仍然保持了相当多的数量,其精锐部队基本没有损失,只是由于水军的失败导致曹操无法渡江登陆,再加上瘟疫,才使曹操不得不放弃从赤壁一线登陆的企图。
这些损失的战舰绝大多数原荆州留下的,其水军也都是原荆州籍士兵,赤壁之战曹操的直接损失来自此处,而由于瘟疫间接损失的兵力虽然也不小(注十),但与荆州水军比还不算多,可见什么时候都是“嫡系”好呀!
B这一时期刘备军的兵力开始增加,《江表传》记载: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
可见刘备在荆州的数年肯定没闲着。
紧接着刘备收取荆南诸郡,进一步扩充实力。仅仅在两年后,刘备就可以两线作战。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先主并军三万馀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
刘备这个人的确不简单,只是得志晚了点。《三国志·鲁肃传》记载: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
C至于吴军起兵力变化不大,虽然收编了一些北方降兵,在攻击曹仁时又获得不少战马(注十一),但自己也有伤亡。
应该还是保持原实力。

周瑜兵少

准确的说不是东汉末年。是三国时期(这个长达近100年的战争时代) 208年七月 ~208年十一月 孙刘联手火烧曹操83大军。

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孙刘联军胜利了,少的一方是孙刘联军。至于孙膑的话,你说的是减灶诱敌吧

三国时期…肯定是东汉末年,吴蜀联合抵抗曹操嘛…然后曹操的输了,且很惨,这件事很有名的。。

赤壁之战发生在什么时期?A:西汉后期B:东汉末年C:三国时期D:西晋初年~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刘备、孙权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
三国时期是东汉末年,所以选B

纵观历史上出现的“赤壁说”,大体共有七种:蒲圻说、黄州说、钟祥说、江夏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其中,蒲圻说、黄州说最具代表性。
但是,真正发生赤壁之战的地点只能有一个,到底哪个是真实的历史呢?
一、主要的赤壁介绍
1、 蒲圻赤壁:今湖北赤壁市(原蒲圻市)与嘉鱼县之间,长江东南岸的赤壁山附近。一般被称为“武赤壁”。《元和郡县志》记载,也是目前公认的赤壁之战的地点。
2、 黄州赤壁:由于北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而被人们所熟悉,也被称为东坡赤壁。位于古城黄州西北汉川门外的赤鼻矶。一般被称为“文赤壁”。
3、 江夏赤壁:也即鄂州赤壁。今武汉市江夏区与嘉鱼县交界处的长江东南岸。出自《水经注》、《荆州记》,目今《辞海》,《中国历史地图集》持此说。
4、 汉阳赤壁:位于今武汉市蔡甸区汉水南岸之临嶂山,其南峰又称乌林峰,亦名赤壁。有《太平寰宇记》、《方舆纪要》 、《舆地记胜》、嘉靖《汉阳府志》有相关记载。
5、 汉川赤壁:在今汉川县西八十里处的赤壁山。
6、 嘉鱼赤壁:今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持此观点。
7、 钟祥赤壁:今钟祥市西北六十里、汉水东岸,中山南口,碾盘溪左岸的赤壁崖。武汉大学历史教授石泉先生等持此说。

二、目前流行的看法:
《辞海》(1999年):山名,即今湖北武汉市赤矶山,与纱帽山隔江相对。一说即今蒲圻市西北赤壁山,北对洪湖市龙口镇的乌林矶。《辞海》“乌林”条载:“乌林,古地名。即今湖北省洪湖县(市)东北长江北岸乌林矶,东汉建安十三年赤壁战后,孙权与刘备联军大败曹操于此。”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谭其骧主编 地图出版社1982年):标注赤壁位于嘉鱼县的东北端(武汉江夏区西南端)长江东南岸。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香港商务印书馆1931年5月出版,1982年11月重印):乌林,在湖北嘉鱼县(现为赤壁市)西大江北岸。对岸为赤壁山。关羽谓鲁肃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即指赤壁之战也。
《辞源》(解放前商务印书馆编印):“赤壁,山名有三,皆在湖北境:(甲)在嘉鱼县东北江滨。《水经注》:‘江水右迳赤壁山’,即此,周瑜、刘备大破曹操军于此。(乙)在黄冈县城外,名赤鼻矶,苏轼游之,误以为周郎赤壁,有前后赤壁赋。(丙)在今武昌县东南七十里,又名赤矶,亦名赤圻。”
《三国史》(马植杰1993年):赤壁——今湖北蒲圻西一百二十里;
《三国志辞典》(张舜微1992年):赤壁——山名,今湖北蒲圻西北;
《中国历代军事战略》(中国军事史编写组2003年):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
《中国历代战争年表》(中国军事史编写组2003年):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赤壁山;
《三国史》(张大可2003年):赤壁在今湖北蒲圻长江南岸;
《中国战争史》(武国卿1992年):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之赤矾山;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故事
答: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到了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

战国时期秦齐两国爆发了哪些战役?
答: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巅峰时期的齐国,完全可以和秦国相提并论。并且,战国时期,秦国和齐国爆发四次大战,结果互有胜负!一、桑丘之战 桑丘之战是发生在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左右,齐国于桑丘(今山东兖州市附近)击败秦国入侵的战役。这场战役为秦国商鞅变法以来首次与齐国正面交锋的战役。对于秦国和...

我们说的三国是什么时代?是汉代吗?春秋战国时期又是什么时代?
答:2,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版沫若著《奴隶制时代》:“春秋战国之交,即公元前475年。”3,人民出版社1893年3月版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其著早先还有出版):“《史记》将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6年——应为前475年)定为战国历史的开端,从这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4,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战国时期的战争著名战争
答:战国时期的战争著名战争 1、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战争
答:长平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的一场大规模野战。战役前后耗时3年,以秦军胜利,赵军失败而告终。是役秦军前后杀死赵国军人45万,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自此战后,其他的诸侯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45年),秦国出兵攻伐韩国的野王。野王投降秦国。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战役
答:10. 桂陵之战:孙膑围魏救赵,庞涓回救,在桂陵(河南长垣)陷入埋伏,大败而归。11. 马陵之战:孙膑对庞涓,庞涓再中围魏救赵之计,被射死。12. 乐毅伐齐:五国联军一口气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只剩下即墨(山东平度)、莒城(古莒国,山东莒县)两个边远城市,仍由残军据守。13. 田单破燕:乐毅...

中国古代春秋·战国历史简介有哪些?
答:兼并战争的性质: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各霸主以扩大势力范围及掠夺土地、人口、财富为目的。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统一战争的性质。 4� 魏国经略中原 魏国是变法最早的国家,封建政权建立较早,社会改革进行较快,所以魏国的经济力量日益雄厚,成为战国初期实力最强的国家。 桂陵之战:魏国自恃...

春秋战国时期有什么著名的战争
答:此战,晋文公及先轸等,决战前充分运用外交谋略,是由实力制胜向谋略制胜的转折点;决战中,晋军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示利诱敌,在战术上也有所发展。 2、肴之战是春秋时期发生晋秦争霸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晋襄公率军在晋国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隘道全歼...

历史问题是、战国时期发生过什么
答:兴起公元前403年,东周共主之周威烈王册命了韩、赵、魏三家列位诸侯,由此战国七雄 局面正式形成。从春秋时代初期的一百四十多家诸侯,经过三百六十多年的兼并,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余家。其中又以西嬴姓秦国,东田姓齐国,中原三晋(赵国、魏国、韩国),南芈姓楚国,北姬姓燕国此七国最强。史称“战国七雄”。各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三个著名战例是哪三个
答:春秋时期的晋楚城濮之战,就是历史上这方面的典型战例之一。 城濮之战发生于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它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战略决战。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占有优势,但是由于晋军善于“伐谋”、“伐交”,并在战役指导上采取了正确的扬长避短、后发制人的方针,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