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的灯光—关于苏格拉底之死

作者&投稿:愚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公元前五世纪,在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有些学者也开始关注“人”本身。苏格拉底针对当时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善是人的内在灵魂”等观点,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他经常针砭时弊,批判雅典政治领袖。公元前399年,他受到雅典陪审法庭的审判,处以死刑。罪名是腐蚀雅典青年,并否定传统的神,而宣传自己的新神。

从表面上看,苏格拉底被处死的原因有二:
为证实神谕而得罪了一大批政界和文化界的名人,引起他们的反感;
在法庭上的态度激怒了陪审团。
但是,苏格拉底之死还有更深刻的原因。自索伦改革以来,雅典民主制不断完善,逐步进入黄金时代。可悲的是,赋予苏格拉底以理想和信念的雅典制度和精神,在时间的流逝中不知不觉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时局的动荡、社会的腐败,使进入哲学反思的苏格拉底痛心疾首。他决心做一只马虻,去蛰醒雅典这匹昏睡的纯种马。然而事与愿违,一方面病入膏肓、失去理智的雅典政府不敢承受舆论的尖锐刺激,一些为名誉地位考虑的执政者利用这一制度的致命弱点而控制、操纵了它,使之成为绞杀异己的疯狂机器;另一方面那些正直善良的雅典人,出于维护民主制心切,出于对苏格拉底暴露民主制缺点的做法的不理解,把苏格拉底当成雅典政府的敌人。
这就是公元前399年雅典五百人陪审法庭对苏格拉底进行审判的原因。藏有私心的雅典人和襟怀坦白的雅典人一起,利用雅典民主制处死了本邦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
我们看到苏格拉底逐渐地变冷和僵硬了。一会儿,他又去触摸苏格拉底,并说药力达到心脏时苏格拉底就去了。……
那个人揭开了盖在他脸上的东西。他的眼睛已经发直了。克里托看到后,替苏格拉底合上了嘴和眼睛。②
(二)苏格拉底的悲剧意味
从本质上来讲,苏格拉底之死是一个真正的悲剧:它意味着一个更高的精神原则——个人的意识作为独立的意识——出现了;而这个原则又意味着人拿自我意识来代替神谕——人自己知道什么是真理,他应当向自身中观看。这就是“认识你自己”的寓意。但是,这个新原则最初是破坏性的,因为它与雅典生活的实质相对立;当希腊世界的现存原则与新的主观反思的原则相冲突时,苏格拉底之死便表现为一种悲剧的必然性。于是在柏拉图《申辩篇》中苏格拉底最后说道:“死别的时候已到,我去死,而你们去活;哪一个更好,唯有神知道。”
黑格尔指出苏格拉底之死是悲剧性的,他认为:“只有当一个可敬的人遭受无辜的灾难或冤屈的时候,我们才特别称之为悲剧;苏格拉底就是这样,他无辜被判处死刑,这是悲剧性的。”“在真正的悲剧性事件中,必须两个合法的、伦理的力量互相冲突;苏格拉底的遭遇就是这样的。”③这体现了黑格尔的悲剧观:对立的伦理力量之冲突是悲剧的本质。他认为一种是“神圣的法律”,是宗教习俗;另一种是“知识的法律”,是理性;这两者的冲突造成了苏格拉底的悲剧性质。但实际上,这个冲突对于苏格拉底并非不可调和,而是可调和的。苏格拉底一再声称他是信神的,听从神的召唤的,他的思想正是对宗教与理性的综合。当然他是用理性去抽换神话世界观的,以理性之神代替神话之神,这正是对苏格拉底思想的完成,而非冲突。黑格尔的理论充其量只能解释苏格拉底这个事件,并不能解释苏格拉底自身的悲剧性。
苏格拉底之死,并非因为伦理力量的冲突,而是因为他对自己思想的信仰,他是为自己的信仰而殉道。在这个意义上,构成了他的悲剧。他强烈的神圣天命感,他忍受贫寒、克制欲望,包括他临死时对自己预言能力的宣告、对罪恶的诅咒,都使人想起临死前的俄狄浦斯。他的生,是神派遣他到人间完成艰苦的工作;他的死,是完成天命回到神那里去。苏格拉底就是承受这个先知命运的悲剧英雄。

苏格拉底之死的理解~

雅各宾党执政期间,达维特成为共和政府的文化与教育委员。他以充沛的感情创作了《网球厅宣誓》、《马拉之死》、《列弗列蒂埃》、《少年巴拉》等一系列讴歌法国大革命的优秀作品。雅各宾党失败后,他一度消沉,直到拿破仑执政,他又成为拿破仑的首席画师, 以古典主义的宏大形式创作了《皇帝的加冕礼》、 《皇后的加冕礼》、《拿破仑骑马像》等歌颂拿破仑的作品,极受恩宠。1816年,拿破仑失败后,达维特流亡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作有《萨宾妇女》、 《疲倦的战神马尔斯》等,流露出对于斗争的厌倦。

他有一篇《申辩篇》,是在处决之前对希腊人民的演讲。而后由柏拉图整理。针对审判他的罪行是亵渎神灵和蛊惑青年。他的申辩主要是说要让人们“认识自己”不要沉浸于不确定的感觉经验,而是要从内心的反思中去获得真理。并且说是受了“神”的旨意,来帮助警醒世人。他所做的就是“精神助产术”。还留下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我去死,你们去活。谁会得到幸福,只有神知道。”具体内容非常有意思,是以对话的方式写成的。很有逻辑性,是苏格拉底人生思想和人格最后的闪耀。为柏拉图的理念论埋下伏笔,更是第一个“把哲学拉到人自我”的创始者。在他之后,他的弟子们开创了很多学派,著名的便是柏拉图的理念论,之后还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柏拉图学园。人们开始真正意识到智慧的重要性,并开始对形而上学开始有了更深入的研究。甚至提出了现代哲学也在研究的问题:什么是存在、什么是正义的、什么是美...等等。对后世的启示也不可小觑,有哲学家这样说过,西方哲学不是柏拉图派,就是亚里士多德派。明显的,这两位哲人都是和苏格拉底一脉相承的。在社会影响方面,古希腊也开始认识到民主制法律的弊端。加上战乱纷争,在亚里士多德那时就逐渐走向没落。苏格拉底主要留给人们的是开始思考的原始动力,和对自我反省的习惯。

苏格拉底之死
答:哲学家苏格拉底所带给我们的叫作“对与世不合的慰藉”,如果你生不逢时,如果你和你所活的这个时代有很多的冲突,产生大量的痛苦,那么你应该读一下苏格拉底的故事。首先从苏格拉底的死亡说起。画家大卫画过一幅很著名的画,叫作《苏格拉底之死》(雅克·路易·大卫,法国著名画家,1789年创作了《苏格拉底之死》)。这张...

苏格拉之死(哲学史学习 038)
答:苏格拉底之死引发了对民主制度的深刻质疑,美国制宪会议的代表们,正是受此启示,选择了共和而非直接民主,他们看到了古希腊民主的局限。阿里斯托芬的《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戏剧作为强大的舆论工具,易于煽动群众情绪,对苏格拉底的批评成为了公众舆论的焦点。虽然《云》的具体内容已难寻踪迹,但它对...

苏格拉底殉难的主要内容
答:从表面上看,苏格拉底被处死的原因有二: 为证实神谕而得罪了一大批政界和文化界的名人,引起他们的反感; 在法庭上的态度激怒了陪审团。 但是,苏格拉底之死还有更深刻的原因。自梭伦改革以来,雅典民主制不断完善,逐步进入黄金时代。可悲的是,赋予苏格拉底以理想和信念的雅典制度和精神,在...

苏格拉底是怎么死的???
答:创作背景 1789年达维德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创作了《苏格拉底之死》。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前四六九———前三九九)因为被诬告为不信神和腐蚀青年被雅典陪审法庭(那时的雅典陪审法庭有六千人 ,被分成十个陪审团 ,每团不少于五百人 ,每次开庭时不少于二百人)判处死刑 ,于公元前...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为何在标榜自由和民族的雅典城市中被当...
答:但是在当时的雅典社会中这两条莫须有的罪名是不足以判处苏格拉底这样的极刑。所以认为苏格拉底的死与揭露雅典社会名流的腐朽有关,因为妨碍了上层名流的行乐之风,得罪了很多的上层名流之人,所以被他们以附加的罪名进行报复,将苏格拉底处死。其次是与政治抱负有关。雅典在当时实行的是民主政治,但是在公元...

苏格拉底被雅典人处死之前,为何不愿意妥协?
答:就像在风暴之中,他在墙后躲避风带起的尘沙。 与苏格拉底的态度相对,面对凶险的群情与城邦氛围,柏拉图认为不应该试图去说服群众,却应避开对生命的威胁。自此,在乱世中保存自我成为了明智者的抉择。这彷彿又呼应了亚里斯多德提出,从个人幸福为基点的道德哲学。如果有人说,这一种思想是苏格拉底之死所遗留下的哲学阴霾,...

解读苏格拉底之死
答:他被贴上“亵渎神明”的标签,并被送上法庭。经过陪审团的一致表决,他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临终前仍与学生讨论哲学,与妻儿相聚,最后喝下毒酒而死。那么,苏格拉底之死对后世有什么启示和意义呢?苏格拉底雕塑首先,民主法制盛行于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而当时所谓的“民主”是直接基于人们的主观想法,...

神圣的苏格拉底之死原因是什么
答: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 历史 上的著名事件,而他的死因则成了一个千古之谜。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神圣的苏格拉底之死,欢迎阅读! 神圣的苏格拉底之死原因 在爱琴海的旁边,有一个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希腊首都雅典(Athens)。它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三面环山,一面傍海,西南距爱琴海法利龙湾8公里。雅典市内...

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是什么?
答:他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 以 侮辱雅典神 和 腐蚀雅典青年思想 之罪名 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

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
答:并且说是受了“神”的旨意,来帮助警醒世人。他所做的就是“精神助产术”。还留下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我去死,你们去活。谁会得到幸福,只有神知道。”具体内容非常有意思,是以对话的方式写成的。很有逻辑性,是苏格拉底人生思想和人格最后的闪耀。为柏拉图的理念论埋下伏笔,更是第一个“把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