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做过宰相吗? 刘罗锅是丞相吗?

作者&投稿:僪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刘墉没做过宰相。

刘墉(1720年—1805年1月24日),字崇如,号石庵,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扩展资料

刘墉成就

1、刘墉出身名门相府,祖上数辈都是进士出身。父亲刘统勋更是官拜大学士,位极人臣,深得乾隆皇帝倚重,因此刘墉走上仕途具备深厚的家族渊源。

刘墉一生为官五十余载,宦海沉浮,几经起落,官职最高时做到体仁阁大学士,总体而言清正廉洁,继承了父亲刘统勋的衣钵,成为乾隆、嘉庆朝的重要大臣。

2、收藏

刘墉嗜好藏书,家中藏书既广且博,除经史子集四部之外,对于佛、道、类书、碑帖、字画、戏曲、小说、弹词、曲谱、平话之类无不收藏,此外收藏奇石、砚台、毛笔、古琴等也均称名一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墉 (清乾隆年间官员)



丞相俗称宰相~
自明初朱元璋废相后不置~
以6阁大学士(每阁二人)共同辅政 称内阁~
有首席辅政大学士 简称首辅 位同丞相~
清延明制~
清朝的大学士官职亦沿用明朝之制,但不设首辅。
故大学士同为宰相 如唐朝般一朝数相。

刘墉 为直隶总督时 已位至从一品~(总督正二品,加尚书衔者从一品,且直隶总督为全国总督之首)且授协办大学士,从一品。
此已为清朝汉臣所能获得的最高官爵。(正一品大学士,为满人)
故虽只副相,但言其宰相却无不妥。而清朝汉臣官爵最高如曾国藩者,文臣封侯,其品级亦为从一品(太子少傅)。

清初的大学士为五品,或以重臣兼领,或赐尚书、侍郎职衔以崇之。
自雍正八年起其品级定为正一品。这就使得大学士成为清朝最高的官员,犹如历朝的丞相,品列文官之首。大学士的副职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乾隆四年始有,其品级为从一品。其下又有内阁学士,满六人,汉四人,品级为从二品。
乾隆13年,开始设三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三阁:东阁、文渊阁、体仁阁。每殿阁设大学士一员,正一品,其班位次序不以殿阁为序。从此后直至清末,大学士都是清朝廷内的重臣担任,参与军国要政,位重权高,时被称作宰相。若入武英殿、文华殿或文渊阁等殿阁的大学士,称“入阁拜相”。

墉,字崇如,乾隆十六年进士,自编修再迁侍讲。二十年,统勋得罪,并夺墉官下狱,事解,赏编修,督安徽学政。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督江苏学政,疏言府县吏自瞻顾,畏刁民,畏生监,兼畏吏胥,阘冘怠玩。上嘉其知政体,饬两江总督尹继善等淬厉除旧习。授山西太原知府,擢冀宁道。以官知府时失察僚属侵帑,发军台效力。逾年释还,命在修书处行走。旋推统勋恩,命仍以知府用,授江苏江宁知府,有清名。再迁陕西按察使。丁父忧,服阕,授内阁学士,直南书房。迁户部、吏部侍郎。授湖南巡抚,迁左都御史,仍直南书房。命偕尚书和珅如山东按巡抚国泰贪纵状,得实,授工部尚书,充上书房总师傅。署直隶总督,授协办大学士。五十四年,以诸皇子师傅久不入书房,降为侍郎衔。寻授内阁学士,三迁吏部尚书。嘉庆二年,授体仁阁大学士。命偕尚书庆桂如山东谳狱,并按行河决,疏请宽浚下游。四年,加太子少保。疏陈漕政,佥丁不慎,途中盗米,致有凿舟自沉,或鬻及樯舵,舟存而不可用,请饬各行省佥丁宜求殷实,皆如所议行。九年,卒,年八十五,赠太子太保,祀贤良祠,谥文清。墉工书,有名於时。

http://www.zhucheng.net/crt/Print.asp?ArticleID=13849
介绍刘墉的
墉,字崇如,乾隆十六年进士,自编修再迁侍讲。二十年,统勋得罪,并夺墉官下狱,事解,赏编修,督安徽学政。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督江苏学政,疏言府县吏自瞻顾,畏刁民,畏生监,兼畏吏胥,阘冘怠玩。上嘉其知政体,饬两江总督尹继善等淬厉除旧习。授山西太原知府,擢冀宁道。以官知府时失察僚属侵帑,发军台效力。逾年释还,命在修书处行走。旋推统勋恩,命仍以知府用,授江苏江宁知府,有清名。再迁陕西按察使。丁父忧,服阕,授内阁学士,直南书房。迁户部、吏部侍郎。授湖南巡抚,迁左都御史,仍直南书房。命偕尚书和珅如山东按巡抚国泰贪纵状,得实,授工部尚书,充上书房总师傅。署直隶总督,授协办大学士。五十四年,以诸皇子师傅久不入书房,降为侍郎衔。寻授内阁学士,三迁吏部尚书。嘉庆二年,授体仁阁大学士。命偕尚书庆桂如山东谳狱,并按行河决,疏请宽浚下游。四年,加太子少保。疏陈漕政,佥丁不慎,途中盗米,致有凿舟自沉,或鬻及樯舵,舟存而不可用,请饬各行省佥丁宜求殷实,皆如所议行。九年,卒,年八十五,赠太子太保,祀贤良祠,谥文清。墉工书,有名於时。

清史稿 列传八十九 刘统勋传附刘墉

太子太保,是从一品 宰相是正一品

东阁大学士地位接近宰相但差点

准确点,是副宰相级.没作过宰相.

在中国古代职官中,从来没有过宰相这样的官称,宰和相是商代的两个职官。宰负责宫廷内皇家事务,相负责宫廷外国家政务。所以后来民间把宰和相合并起来,称为宰相,认为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官。

清代雍正以后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取代内阁大学士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宰相”。但是仍称大学士为“ 相国”、“宰执”、“中堂”。

刘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县逄戈庄村(现在逄戈庄归属高密市)人,乾隆16年(1751年)进士。刘统勋子。官至东阁大学士。所以刘墉也是宰相。

宰相从明朝朱元璋时废除,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
之后,阁臣代替宰相辅佐皇帝,当任阁臣的人,一般就被认为是宰相。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做过大学士,所以可以说是宰相;
刘墉之父刘统勋{1699-1773}也是乾隆朝的宰相。

刘墉和纪晓岚是否同朝为官?谁为宰相?~

刘墉和纪晓岚是同朝为官。刘墉1784年进入内阁,成为宰相级人物,当时纪晓岚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1、清朝时候,没有对宰相职务的正式设置,但是清朝沿袭了内阁和大学士的制度,而且大学士的职数是固定的:四端两协,即编制为四位大学士,两位协办大学士。清代将授予大学士作为拜宰相的标志。
2、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六月授予刘墉协办大学士,正式入阁成为副宰相级人物。嘉庆二年四月(1797年)授予体仁殿大学士。他一直在内阁工作,直到去世。
3、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三月,纪昀被提升为太子詹事。四月,提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清嘉庆元年(1796年),任兵部尚书,移任左都御史。次年,又迁任吏部尚书。任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

扩展资料:
纪昀出自刘墉之父刘统勋的门下,两人有师兄、师弟之谊。大学士英和在其《恩福堂笔记》中记载,纪昀与刘墉关系极好,纪昀才思敏捷,刘墉字写得很好,故纪昀常请刘墉为自己写对联。
刘墉与纪昀都好收藏砚台,两人也时相赠送唱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刘墉赠给正任都御史的纪昀一方砚台,还特意在上面题识:纪昀喜欢我的黻(fú)文砚,因而我把它送给他,而书之以铭文,这在当时被传为佳话。
除了写诗赠砚,两人还经常在一起畅谈佛法。可见两人感情之深,私交之好。
纪晓岚的“铁齿铜牙”有两个意思。
一、是口齿伶俐、学识渊博,辩才一流。
二、是指意志层面的,这种人认准了一件事,就得办成。
显然,纪晓岚的“铁齿铜牙”属于前者,他没有咬人,一辈子尽咬书本了;而刘墉则属于后者,尽管他的标签是“罗锅”。
纪晓岚晚年曾自作挽联云:“浮沉宦海同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释义:在官场中起落浮沉,就好比鸥鸟一样。埋头于图书之中,好比在书中生死的蠹鱼一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纪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墉 (清乾隆年间官员)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文史>>揭秘:历史上刘墉和乾隆、和珅、纪晓岚的真实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文化>>文史>>和珅到底死于谁手?刘墉、纪晓岚还是嘉庆

是的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祖籍江苏徐州丰县。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刘统勋子。官至内阁大学士,为官清廉,有乃父刘统勋之风。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的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于京。谥文清。
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一年后散馆,授编修,进入仕途,再迁侍讲。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月,其父刘统勋(时任陕甘总督)因办理军务失宜下狱,刘墉受株连而遭逮治,旋得宽释,降为编修。次年六月,充广西乡试正考官。十月,提为安徽学政。任职期间,针对当时贡生、监生管理的混乱状况,上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部议准行”。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调任江苏学政。在任期间,他又上疏:“生监中滋事妄为者,府州县官多所瞻顾,不加创艾。(行政官员)既畏刁民,又畏生监,兼畏胥役,以致遇事迟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后,应责革者,并不责革,实属阘茸怠玩,讼棍蠹吏,因得互售其奸。”这一看法深刻而又切中时弊,因此深受乾隆皇帝的赏识,称赞其“知政体”,并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任命他为山西省太原府知府。
乾隆三十年(1765年),升任冀宁道台。第二年,因任太原知府期间,失察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国库银两,坐罪革职,判死刑。乾隆帝因爱其才,特加恩诏免,发军台(清代西北两路传达军报及官文书的机构,即邮驿)效力赎罪。次年赦回,命在修书处行走。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授江宁府知府,有清名。第二年,迁江西盐驿道。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擢陕西按察使。第二年,其父刘统勋病故,回家服丧。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三月,刘墉服丧期满还京,清廷念刘统勋多年功绩,且察刘墉器识可用,诏授内阁学士,任职南书房。十月,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并派办《西域图志》及《日下旧闻考》,任总裁。次年七月,充江南乡试正考官,不久,复任江苏学政。在任期间,曾劾举秦州举人徐述夔著作悖逆,要求按律惩办。是年底(乾隆四十三年),刘墉以劾举徐述菱著作悖逆事有功和督学政绩显著,迁户部右侍郎,后又调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授湖南巡抚。时值湖南多处受灾,哀鸿遍野,无灾州县也盗案迭起,贪官污吏猖獗,百姓怨声载道。刘墉到任后,一面查明情由,据实弹劾贪官污吏,建议严办;一面稽查库存,修筑城郭,建仓储谷,赈济灾民,井准许民间开采硝石。仅一年余,库银充实,民粮丰足,刘墉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迁刘墉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三月,仍任职南书房;不久,又充任三通馆总裁。此时,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结党营私等。刘墉奉旨偕同和珅审理山东巡抚舞弊案。刘墉至山东,假扮成道人,步行私访,查明山东连续三年受灾,而国泰邀功请赏,以荒报丰。征税时,对无力缴纳者,一律拿办;并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9人。及至济南,经审问,查清国泰已知贪赃案发,遂凑集银两妄图掩饰罪行。刘墉如实报奏朝廷,奉旨开仓赈济百姓,捉拿国泰回京。此时皇妃已为国泰说情,有的御史也从旁附和,和珅亦有意袒护国泰。刘墉遂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泰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泰伏法。在处理国泰一案上,刘墉不畏权要,刚正无私,足智多谋,与钱沣一起挫败了皇妃及和珅等人的阻挠而成功地执行了大清律法,为民除了害。后来,民间曾据此事写成通俗小说《刘公案》,对这位“包公式”的刘大人大加颂扬。
国泰案结,刘墉被命署吏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不久授工部尚书,仍兼署吏部,并充任上书房总师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六月,命署直隶总督。八月,又调吏部尚书,不久,充顺天乡试正考。是年底,充经筵讲官。次年五月,复兼理国子监事务。六月,授协办大学士。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充玉牒馆(修帝王族谱之处)副总裁。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四月,以上书房阿哥师傅们久不到书房,刘墉身为总师傅而不予纠正,被降职为侍郎。不久,授内阁学士,提督顺天学政。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初,迁都察院左御史,旋擢礼部尚书,并再次兼管国子监事务。五月,又署吏部尚书。嘉庆二年(1797年)四月,授刘墉为体仁阁大学士。五月,奉旨偕同尚书庆桂到山东办案,并察看黄河决口的情况。察看黄河之后,他上疏请求于秋后在决口处“堵筑”,下游“宽浚”。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加太子少保。后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刘墉不畏权势,很快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奏朝廷。皇上处死了和珅,没收了他的家产。
嘉庆四年底,刘墉上疏陈述漕政,对漕运中的漏洞体察至深,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嘉庆皇帝看后,深以为然。嘉庆六年(1801年),刘墉充任会典馆正总裁。
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是清代四大书家之一(其余三人为成亲王、翁方纲、铁保)。清徐珂在其《清稗类钞》中称赞刘墉道:“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刘墉是一位善学前贤而又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师古而不拘泥。刘墉书法的特点是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刘墉之书,尤善小楷。后人称赞他的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的风致。刘墉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名盛一时。著有《石庵诗集》刊行于世。
嘉庆七年(1802年),皇上驾幸热河,命刘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时,他八十有余,却轻健如故,双眸炯然,寒光慑人。
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刘墉卒于官,享年85岁。卒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谕祭葬。
清朝没有丞相,大臣掌权的只有军机处,刘墉以礼部尚书进过军机处任军机大臣,也做过名义上的宰相----大学士,晚年统领过朝政。说他是宰相没有任何问题

清代宰相刘墉和浙江南浔首富刘墉是用一个人么?能分别介绍下么?
答:1、清代宰相刘墉。刘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

刘墉的墓在那
答:回答:刘墉墓位于今山东省高密市方市乡白家庄后。 王兰庄将军庄村北1公里处有一座坟茔,坟茔北侧立著一块碑。碑立於1996年清明节,正面写著『大清乾隆朝大学士宰相刘统勋之子、乾隆大学士宰相太子太保高祖父刘墉、高祖母刘黄氏之墓』39个大字。立碑者是刘黄氏的五世孙刘建业等人。

墉是什么官职,有的人说是宰相,明朝
答:刘墉 liú yōng 人名。(公元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清山东诸城人。干隆年间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擅长书法,浑厚雄劲,名满天下,并工水墨芦花,兼通经史百家。卒谥文清。着石庵诗集。

刘庸之死
答: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的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这些作品总体上都表现了墨色浓厚,笔势浓肥,线条轻重粗细变化随心所欲的笔画特征。他的书法经历了三个阶段:早年学习董其昌,字体秀媚妍润;中年,学习颜真卿、苏轼各家,笔力雄健,丰泽厚实;晚年则锋芒内敛,造诣达到...

...可为什么在清朝的时候还会有一个宰相刘罗锅呢?
答:从此后直至清末,大学士都是清朝廷内的重臣担任,参与军国要政,位重权高,时被称作宰相。若入武英殿、文华殿或文渊阁等殿阁的大学士,称“入阁拜相”。 墉,字崇如,乾隆十六年进士,自编修再迁侍讲。二十年,统勋得罪,并夺墉官下狱,事解,赏编修,督安徽学政。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督江苏学政,疏言府县...

乾隆:你竟敢赢了朕,不怕朕杀你吗?刘墉的回答堪称经典
答:以前历史剧《宰相刘罗锅》非常火,刘罗锅驼背的形象深入人心,其聪明才智也让人记忆深刻,历史上的刘罗锅是怎样一个人呢?他本名为刘墉,史书并未有他驼背的记载,只是民间称之为刘罗锅。刘墉家境相当优越,父亲刘统勋官至大学士,雍正、乾隆两朝重臣。影响成功的因素不止一个,刘墉仕途上成就斐然,...

大清朝"刘墉,纪晓岗,朱圭,王杰,兆甫"等人的真实资料??
答:墉,字崇如,乾隆十六年进士,自编修再迁侍讲。二十年,统勋得罪,并夺墉官下狱,事解,赏编修,督安徽学政。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督江苏学政,疏言府县吏自瞻顾,畏刁民,畏生监,兼畏吏胥,阘冘怠玩。上嘉其知政体,饬两江总督尹继善等淬厉除旧习。授山西太原知府,擢冀宁道。以官知府时失察僚属侵帑,...

清朝的宰相是谁?
答:清朝从没设过宰相一职。清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在官职设置中,清朝基本上保留了历朝的制度,主要由六部掌管职权:一、吏部——主管文官的登记,资格的审查,成绩的考核及任免,升降,转调,俸给,...

清朝官吏刘墉和刘统勋是什么关系?
答:再加上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渲染,刘墉想不出名都难。不过,在真实的历史里,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名气要比刘墉大多了。墉参加考试的身份是恩荫举人,也就是说,刘墉是靠着父亲刘统勋的关系才获得的考试机会。当然,凭刘墉的才华硬考,也能中进士。刘统勋虽也是官宦之家出身,父亲是刘棨曾任四川...

背驼负乾坤,胸高满经纶。 刘墉这首是是刘的原创吗?
答:这是宰相刘罗锅这个大作弄出来的庸绝对不是罗锅,清朝也不称人宰相,没这职位,但这剧很经典,用的夸张手法,老艺术家传承名作,十分有意思。片头也说明了,那个大印印在屏幕上几个字就是:不是历史!只是个喜剧而已,编剧的才华横溢,这诗很经典,大家之作。研究历史的去看史书,追剧的看宰相刘罗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