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中加倍是如何解释? 什么是法?什么是法律?

作者&投稿:贾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即被执行人未在法律文书规定的期间履行支付义务,那从履行期限届满次日开始债务利息按此前债务利息的两倍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于2017年6月27日经过第三次修正,“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并未在第二百二十九条中予以规定,而是在第二百五十三条中加以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

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支付迟延履行金。

扩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六条规定:

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  

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

对依法设立的仲裁机构的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人大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债务利息,发生于法院判决生效以后,系因债务人没有于期限内履行还款义务而导致的利息。因此,首先它发生的期间具有特殊性;其次,区别于当事人之间的约定利率,该债务利率是法定利率;第三,此债务利息系在银行同期贷款最高利率计付的债务利息之基础上增加一倍,可见该利息除弥补债权人在迟延履行期间的利息损失外,还具有一定的惩罚性。

  既是执行措施,其自然具备执行的一般功能,即以国家的强制为后盾,保证生效判决的有效落实,从而达到维护法律尊严、最终实现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的目的。法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债务利息,是以增加经济负担的形式对不履行生效判决、裁定的当事人形成震慑,促使义务人尽快完成给付义务。民间借贷涉及群体广泛,拖、欠款屡见不鲜,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债务利息作为解决借贷纠纷的一项重要措施,值得我们深入掌握和研究。

  二、在审判实践中需要注意和探讨的问题

  (一)加倍支付利息的计算及问题

  常见的判决文书中,利息的计算方式为:判决给付之日前,利息按照当事人借条中约定的利息计算;判决给付之日后,利息按照银行同期贷款最高利率的两倍计算。而这样的计算方式很可能损害债权人合法权益。

  《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六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同类贷款利率,当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多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包含利率本数)。超过此限度的,超过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当事人完全可以约定利率为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四倍,实践中多半约定的也是两倍到三倍。此种情况下,法院判决中规定了一个给付期限,如果债务人为在规定的期限内给付,此时支付的利息将会由期满前约定的四倍变成期满后法定的“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两倍”,债权人所得的利息反而减少,即此时的加倍支付利息并没有起到补偿和惩罚的作用。这意味着该加倍支付条款的适用可能损害债权人的利益。

  (二)法条本身的瑕疵

  该条款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其立法本意,即该条款的诞生是以其程序性价值为基础的,目的在于维护法律秩序;另一方面,法条内容涉及当事人之间的实体权利,即一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另一方所为的金钱给付。笔者认为该法条兼具实体性与程序性,是其存在诸多问题的源头。

  对法条进行深入剖析可知,因加倍支付产生了两份数额相同、作用相异的债务利息,一份用于弥补因债务人没有于判决规定期限内履行给付造成的债权人利息损失;另一份则是对债务人不履行生效判决的惩罚措施。这两份利息最终归属于债权人会带来以下问题:

  1. 与“填补法益”的原则相悖

  从实体角度分析,有损失才有补偿,法律仅仅是保护权利人权益受损的部分,达到填平亏损法益的作用,而该部分利息并非权利人实际损失,若在实体上将该利息给予权利人,则其应视为构成不当得利。

  2. 公权与私权的交叉矛盾

  实体与程序的相互渗透又表现为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冲突。从程序角度来看,该条款具有惩罚性、法定性,体现的是公权力。针对惩罚性的这部分加倍利息,法院作为实施主体,其惩罚所得应上缴国库,而非权利人。

  笔者认为,既然该条兼具实体和程序,不妨一分为二分别处理。即作为惩罚性的“一倍”的利息,可以在执行时将该部分上缴国库;对作为实体性补偿的一份利息,则可以依法执行给债权人。

  (三)判决文书中是否可引用该条款

  目前的实践操作,常将该条款直接写入判决中。该种做法的支持者认为《民诉法》第二百二十九条应适用于审判环节,这是“审执分离”的要求,可以防止执行权扩张。因为,执行的实体内容都须以法院判决文书为依据,执行部门只能依照文书采取执行措施。目前,执行部门可以自行作出裁定并执行的有罚款、拘留等,但这些仅仅是在执行过程中遇阻碍时,执行部门为保证执行程序有效进行而享有的权力,具有纯粹的程序性。而本条涉及当事人实体性权利,执行部门没有作出该类裁定的权力,故必须规定在判决文书中,使将来的执行有据可依。

  但笔者认为,将该条款直接写入判决文书中,将会引起如下问题:

  1. 不告不理原则的适用

  依据“不告不理”原则,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始终充当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决者,对原告诉讼请求之外的事项不应作出任何处理。因此,当权利人没有在起诉状中请求加倍支付延迟理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时,法院若将其写入判决中,则违背了不告不理原则。同时法院的该行为实际上是为权利人添附了额外权利,侵害了债务人的合法权利。因此从这点看,写入判决也有欠妥当。

2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有哪些法律~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1]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 ...
答:第十九条 上一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的影响程度以及案件参与人等情况,决定是否指定再审。需要指定再审的,应当考虑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以及便利人民法院审理等因素。接受指定再审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七条第一款规定的程序审理。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指令原审人民法院再审...

法院立案执行后发现案件不符合立案条件应如何处理
答:1、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三条第(六)规定裁定终结执行。2、有人曾建议参照适用最高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39条规定“立案后发现起诉不符合受理条件的,裁定驳回起诉。”裁定驳回申请执行人的执行申请。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

县法院判决不服上诉流程怎么走?
答:3.直接向第二审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第二审法院应当在三日以内将上诉状交原审人民法院,原审法院再将上诉状副本送交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对方当事人,并将全部案卷、证据材料报送上一级人民法院。这一流程确保了上诉案件能够及时、准确地进入二审程序。【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五条 ...

法院被执行屏蔽流程图
答: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两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期间的计算,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算;如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则从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算;如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则从法律文书生效之...

被强制执行以后所有的银行卡都会被冻结吗
答:首先被强制执行不一定会冻结所有的银行卡,一般根据执行申请人的具体请求进行查封。《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二条,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情况。人民法院有权根据不同情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被执行人的财产...

民事诉讼法211条再审规定
答:1、对于人民法院在作出判决、裁定的同时决定对罪犯暂予监外执行的,对该罪犯的收监,应当由负责执行的公安机关通知人民法院将该罪犯依法交付执行。2、如果罪犯是在执行过程中被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负责执行的公安机关应当通知监狱等执行机关收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一十一条 ...

二审发回重审是返回到一审法庭还是法院吗?
答:二审发回重审是指将案件返回一审法院重新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条规定,发回重审的案件,原审人民法院应当按照第一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审理再审案件,原来是第一审的,按照第一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原来是第二审的或者是上级人民法院提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二款什么意思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二款的意思即若当事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收集的证据,可以申请法院调查取证,法院若认为审理需要,也可以自行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