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和黄帝谁的历史地位更高? 炎帝和黄帝在中国历史的地位是

作者&投稿:阴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黄帝。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纪时: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农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数学: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
军队: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
音乐: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
医药:与岐伯讨论病理,作内经。
文字: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
铸造:采首山(河南襄城县南五里)之铜以造货币。
其他:舟车、弓矢、房屋等之发明。
精神文明
发明历数、天文、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纪年、文字、图画、著书、音律、乐器、医药、祭祀、婚丧、棺椁、坟墓、祭鼎、祭坛、祠庙、占卜等。
政治文明
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个官位管理国家。对各级官员提出“六禁重”,“重”是过分的意思,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员节简朴素,反对奢靡。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义,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在使用人才上,访贤、选贤、任能,因才使用。实行以法治国,设“礼文法度”、“治法而不变”,命力墨担任法官、后土担任狱官,对犯罪重者判处流失,罪大罪极者判处斩首等。
物质文明
史书记载,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创造发明,其中主要有实行田亩制。黄帝之前,田无边际,耕作无数,黄帝以步丈亩,以防争端,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划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亩”,归政府所有,四周八块为“私田”,由八家合种,收获缴政府,还穿土凿井。对农田实行耕作制,及时播种百谷,发明杵臼,开辟园、圃,种植果木蔬菜,种桑养蚕,饲养兽禽,进行放牧等。缝织方面,发明机杼,进行纺织,制作衣裳、鞋帽、帐幄、毡、衮衣、裘、华盖、盔甲、旗、胄。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盘、盂、灶等。冶炼方面,炼铜,制造铜鼎、刀、钱币、钲、铫、铜镜、钟、铳。建筑方面,建造宫室、銮殿、庭、明堂、观、阁、城堡、楼、门、阶、蚕室、祠庙、玉房宫等。交通方面,制造舟楫、车、指南车、记里鼓车。兵械方面,制造刀、枪、弓矢、弩、六纛、旗帜、五方旗、号角、鼙、兵符、云梯、楼橹、炮、剑、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饭、酒、肉、称尺、斗、规矩、墨砚、几案、毡、旃、印、珠、灯、床、席、蹴踘等。
蚩尤与黄帝之战
蚩尤与黄帝之战,载籍所见,有三种说法:一说是黄帝胜炎帝之后,再胜蚩尤而巩固帝位,黄帝与蚩尤之战似为黄炎之战争的余波;另一说是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三说是蚩尤作兵攻黄帝,兵败被杀。河北涿鹿黄帝战蚩尤遗址
第一种说法如汉代《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依附杀蚩尤”。太史公言黄帝名轩辕,国号有熊轩辕本意为车,应是指发明制作车的技术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领的名称,如发明制作农耕工具技术称神农氏,发明制作捕捞工具技术而称伏羲氏,发明钻燧取火技术称燧人氏然。有熊国号。当时的“国”,实为部落。熊、罴、貔、貅、[]、虎为六种兽名,应是有熊部落中六个氏族的名称,或谓图腾。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庆县。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县,与阪泉相距不远。
第二种说法见于周代《逸周书·尝麦解》,也是历史上最早出现有关黄帝的记载:“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广平之地曰阿。争战发生在涿鹿山下的开阔地带,隅指角落,“九”意指多,并不限于具体数目八加一。“九隅无遗”是说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遗地。地冀指中原冀州。《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郭璞注:“自东河至西河”。当时把黄河入海处称为东河,河套向南流处称西河。《周礼·职方》记:“正北曰并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属之;“东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属之。上古冀州位于幽、并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传说蚩尤被杀之处,在今山西运城解州。
第三种说法如战国至汉代的《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风伯雨师是农耕蚩尤部落专司气象的巫师,后为农业气象神,立有庙,岁时奉词。《韩非子·十过》说:“昔者黄帝俣鬼神于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反映了风伯雨师与蚩尤部落之密切关系,因为农业部落生产的丰收部是与风调雨顺分不开的。
三说孰是,今已无考查之可能与必要。对于此类沪传千年后才被记入载籍的史前传说,史学家注视的焦点,是其中透出的史影;而民族学者关心的问题,则是该传说反映出的族体的类型、文化特征及其形成和衍变的过程。

我觉得需要纠正一下,这么说吧,在黄帝统一中国以前,是炎帝发现了百草稻谷、施火化等,而后炎帝部落继承帝名帝位(如孔子后代继承孔子地位一样,炎帝应该是神农氏)。
后来炎帝统治力下降,黄帝有熊氏发展起来,有实力争夺统治地位,打败了蚩尤,成为百部首领。可能农业,医道等是由黄帝发展到所有部落的,同时黄帝时期“文”出现,为后代文化发展人族交流统一了基础。所以我们是“炎黄子孙”。
个人认为神农炎帝之前应该是大洪水过后或洪荒时期,是炎黄开启了上古时代。论发展功绩应该黄帝大,但是很多东西是炎帝发现的,炎帝是奠基人。

炎帝和黄帝在历史上有什么突出的地位~

1.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有二种含义。其一为实际的历史地位,即其在一定的时间、空间 范围内所起的历史作用,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其次为在人们心目中的历史地位,亦即传说 中的历史地位,其性质是幻影式的。从原则上说,二者应是一致的。实际上二者常有很大的 距离,而前者常为后者所掩蔽,不过传说究竟是要以事实为基础的。对未有文字记载时期的历史,不能不从有关的传说中分析探求。远古时期的人物,常常仅能留传下来一些名号,或 有标题式的事迹,如重大战争,水旱天灾等,在传说中,活动事迹便大为丰富,且随时代不 同而有发展,虽为幻影式的,而更能深入人心,起着很大的作用。这些幻影式的活动事迹, 有一个时期被全部否定,斥为伪史,但又说不出真史的本相;于是某些人转以为古代流传下 来的传说,虽不是古代历史的全部真相,至少其中某些部分是真的,进而认为这些传说是不 容置疑的。这个问题,牵涉的方面甚广,不是一二篇小文能够解决的。现在试从古代的传说 中,就黄帝和炎帝的历史地位,略作初步的探寻。
黄帝和炎帝都是五帝时期的人物。“五帝”一词是战国时人首先使用的。我国古时的朝代, 有虞、夏、商、周四代,在春秋时,说到最早的时期称为“自虞以上”①。当朝代尚未形成 或半形成的时期,是万邦林立的状态,其中较为强大者,逐渐发展成为各邦的共主,他们多 以帝号自称,黄帝和炎帝就是这样的人物。到战国时候,便将未有朝代可称的时代泛称之为 “五帝”时期,“五”是虚用词,并非限定只有五个②。这个词的含义,后来转变成为前后相 承的五个帝王,并和后起的“三皇”一词结合,称为直接相承的“三皇五帝”。其实这在古代 历史上是根本不存在的,不过所称的帝王名号并不假,所以其说容易为一般人接受。荀子是 战国时实事求是的学者,他很明确地指出:“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 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荀子·非相》)荀子说的是“五帝”一词的本义,在经 学占学术主要地位的时候,荀子是被视为外道的,他的话自然不受重视,其影响至今不绝, 我们应正确对待之。
2.有关黄帝与炎帝的传说,最早为春秋后期郯子所述。《春秋经》载,昭公十七年,“秋, 郯子来朝。”《左传》详记其事,昭子问:“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 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 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 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所谓“以某纪”者,应为其族之徽号。共列举了五个帝名,也就 是五个曾作共主的部族,以黄帝居首,炎帝次之,说明二族之时代与关系皆较近。

《国语·鲁语》记展禽说:“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 国则把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又说:“昔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 这是符合“法施于民”者。按照郯子所述者,黄帝首先以云纪官,是在共主之下分司诸事者, 为黄帝所创立。 其实当时尚无官称,不过指定某些族人专司某事而已。经过炎帝、共工、大皞、至少皞, 都是由特定的族人专管其事。郯子又说:“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 民事。”即到颛顼时,方按其职事定出官名,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而后世便以官制为黄帝所定,逐渐扩展为“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被视为古代文明的创始者。

这是后世传说所透露的一些古代真实情况。 《越绝书》虽编定于东汉,其中保存的古代史实,有为他书所不及者。如《越绝外传记宝剑》篇所记春秋末年风胡子对楚王之言: 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死而龙藏,夫神圣主使然。至黄帝 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夫玉亦神物也,又遇圣主使然,死而龙藏。禹穴 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决江导河,东注于东海,天下通平,治为宫室,岂非 圣主之力哉!当此之时,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此亦铁兵之神,大王有 圣德。 这段话夹杂了许多神话,但所分的四个时代,以所使用的工具为依据,即石、玉、铜、铁, 这与近代考古学者对于古代社会分为旧石器、新石器、铜器、铁器四个时代完全一致,这不是偶然的巧合,是在古代传说中保留下来的一点古代真相。按照此说,轩辕、神农、赫胥都 是相当于旧石器时代的,而黄帝则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炎帝在黄帝之后,自然是同属于新石 器时代的。

韩非子曾说,殷周七百馀岁,虞夏二千馀岁(《韩非子·显学》),周指西周而言, 到战国末年,已在三千岁以上,到二十世纪之末,又增二千馀岁,而黄帝更在虞夏之前,约 计应在五六千年左右,这与考古学上新石器时代的年数亦相符合,关于黄帝在世的时间,基本上可以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炎帝为另一国的国君,曾与黄帝为敌而被打败,但在黄帝之后, 也作了共主,并保持黄帝所建立的共主的规模。 黄帝曾有二次重大的战事,一对炎帝,一对蚩尤。《史记·五帝本纪》是这样写的: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于 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 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称黄帝为轩辕,乃用后起之说,而炎帝非神农,此文犹未致误。阪泉之战,在古代传说中更 有确切的记载。周襄王为子带之乱所迫,出居于郑,晋文公将平乱纳王,卜之,“遇黄帝战于 阪泉之兆”(《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这是古代一次重要的战事,故被收于卜辞中,今《周易》 卦爻词中多有这样的事例,可证其事非出于虚构③。
3.以上就后人所记关于黄帝与炎帝的传说,探寻他们的实际历史事迹,那么,黄帝、炎帝在人们心目中又是什么地位呢? 《国语·晋语四》载司空季子对公子重耳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 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这个传说为春秋前期时所传布者,是比较早的一项传说。其说似有所影射,反映了姬、姜二族的关系。
西周建国,深得姜族之助,建国成功后,姜尚被封于齐,是当时的大国,并受到优惠 的待遇,辅佐齐桓公成立霸业的管仲说:“昔邵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汝实征之, 以夹辅周室。’”(《左传》僖公四年)在西周建国之前,二族可能曾有矛盾,其后归于和好。 于是黄帝与炎帝被说成为同胞兄弟,而黄帝与炎帝曾以兵戎相见,后来又先后作了共主,所 以说:“二帝用师,以相济也。”以喻姬、姜二族,虽曾有矛盾磨擦,而终归和好。
姬、姜二族在政治上成功后,各自宣称其先祖为天神之后,其事皆见于《诗经》。《大雅·生 民》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 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周人认定其始祖为后稷。后稷原为夏朝的农官,似为姬姓 之一支,周人遂自神其本支之祖。此外姬姓之族尚多,如为晋献公所灭之骊戎,又为重耳外 家之赤狄,皆为姬姓,因其文化生活有殊于华夏人民而被视为戎狄。
姜姓也是这样,《大雅·崧 高》云:“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藩,四 方于宣。”这位由岳降下之神,称为太岳或四岳。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姜,太岳之后 也。”又“襄公十四年”,姜戎氏称:“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总之,建立周朝的姬氏与姜 氏,都是出于天神者。神话虽非事实,各族为宣扬其先祖有殊于众族之处,造为神话,自是 常情,无须申论。
而姜姓之族的传说则较为复杂,如春秋末年晋国的史赵说:“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左传》哀公九年)又周太子晋称,禹治水时,共工之从孙四岳佐之,功成之 后,“胙四岳国,命为侯伯,赐姓日姜,氏日有吕。”(《国语·周语下》)按上文所引郯子之说, 共工氏在炎帝之后,而二人之关系未明。《山海经·海内经》称共工为炎帝的五世孙④,其说 如有据,则四岳更远在炎帝之后了。
4.《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是古帝王已经 神化的结果,而以黄帝与炎帝并举,说明二帝之关系相近。 战国时候,诸子百家,学说不同,而都好以古人之事为其学说作证,不免多虚夸之事, 影响于古代史者,有二种情况。其一为古帝王之名号多被并合。春秋以来,各国贵族不仅有 姓有氏,且有名有字,战国时人受此影响,于本为单名的古帝王,多以二名结合为一人。如 黄帝与轩辕氏相结合,炎帝与神农氏相结合,太皞与包牺氏相结合,少皞与金天氏相结合, 颛顼与高阳氏相结合,帝喾与高辛氏相结合。
炎帝本在黄帝之后,因神农氏在黄帝之前,于是炎帝改列于黄帝之前了;神农氏氏的事迹也都归在炎帝的名义之下,关于炎帝本身的传说, 反而不见了。轩辕氏本在神农之前,因其名声不大,自与黄帝相结合,反处于神农氏之后了。 太皞本在炎帝之后,自与包牺氏相结合,更提到炎帝神农氏之前了。春秋中前期鲁国的史克,历数舜举用十六相、消除四凶之功,同时列举了颛顼氏与高阳氏,则二名非一人无疑,到战 国时,此类事已无人提起,而古帝王名号相结合,在传说的古史中就固定下来了⑤。
战国时期,又流行神五帝之说,帝名皆取自古代著名的帝王,如东方为太皞,南方为炎帝,中央为 黄帝,西方为少皞,北方为颛顼,这也有助于强化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古代历史知识。战国时期虽为列国分立的局面,而“定于一”的思想,已成人们的共识,反映到古代史 方面,产生了另一种重要的影响,即从纵的方面总结古代史,以形成一统的形式。以黄帝为首,而以重要的古帝王及历代统治者,都为黄帝的子孙及其后裔。更以孔子答宰予问的形式, 写成《五帝德》与《帝系姓》二文。“五帝”本来非以五人为限,故文中讲了黄帝、帝颛顼、 帝喾、帝尧、帝舜和禹六人之事,惟禹不称帝,有模棱两可之意。而历代帝王都为黄帝之后,如颛顼为黄帝之孙;喾为黄帝之重孙;尧为喾之子;舜则为黄帝之九世孙,颛顼之七世孙;而禹则为颛顼之孙。这个混乱的世次,已说明其不足以取信于人,而司马迁作《五帝本纪》, 采用了这项资料,禹被改人《夏本纪》中,于是《五帝本纪》成了名符其实的五个古帝王。
由于《五帝德》是用孔子的名义写的,司马迁的《史记》也有很大的权威性,这一套古史系 统,虽然矛盾很明显,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对于上古时期的历史,多取“姑妄言之,姑妄听 之”的态度,因而二千年来一直跳不出这个圈子⑥。 在新的古史系统中,黄帝居于主要地位,炎帝则掩没于神农氏的名号中,在黄帝之下无 法安排。秦统一之前,已有三皇说流行,尚无具体帝王的名号⑦,于是便将炎帝神农氏推入 “三皇”的名下了。在春秋时期,黄帝与炎帝连称为“黄炎”。如《国语·周语下》:“夫亡者 岂繄无宠,皆黄炎之后也。”自炎帝与神农氏之名号结合后,提到黄帝之前,连称时也改用“炎 黄”了。如《汉书·魏豹等传赞》:“炎黄唐虞之苗裔,颇有存者。”是其例。 近代风行一时的疑古派,将古史传说一概否定,甚至说,所有古帝王都是神话中的人物, 被传说人情化了。过犹不及,正为此类说法的弱点所在。
对于古代传说作实事求是、合情合 理的探讨,工作虽然比较艰巨,却是惟一的可行之道,而黄帝和炎帝的历史地位,方可以得 到正确合理的认定。 战国时期以来,人们心目中的黄帝和炎帝的历史地位,虽与其实际的历史地位差距很大, 而人们是以肯定的态度,按照主观的要求,说明古代的历史问题,同时表明所讲述者是深受 世人敬重钦仰的。这种情况,表达了下面一个事实。为中国人民优良传统的华夏文化,在源 远流长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推源溯始,至少可以到达黄帝和炎帝,所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 黄炎子孙”(或“炎黄子孙”),而有一种亲切自豪之感。这句话在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意识,确有很大的作用。探明黄帝和炎帝的历史地位,更有助于说明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坚实的事实基础的。

简单的讲,黄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部落首领,就是华夏部落(基本早黄河流域活动),还称为有熊氏。
然后有了炎帝,成为姜姓部落(长江流域在活动啦)的首领,也被称为神农氏。
我们现在被称为炎黄子孙也就是这两个人的缘故啦。

只有关于炎黄子孙的资料
炎黄子孙
相传在上古时代,中国的黄河流域住着许多分散的人群。他们按照亲属关系组成了氏族,很多氏族又联合起来组成了部落。黄帝和炎帝就是其中两个大部落的首领。

那时候,人们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一遇到水旱灾,就得搬家。有一次,炎帝部落在搬家的时候,来到了黄帝部落占据的地方,他们看到那里条件很好,就决定长期住下来。

可是黄帝部落的人不愿意,结果双方互不让步就打起仗来。经过三次战斗,炎帝部落被打败了。炎帝向黄帝认输,表示愿意听从黄帝的命令。黄帝就答应了炎帝部落住下来的要求。

黄帝的妻子亲自教给炎帝部落的人养蚕缫丝,黄帝让人把造车、造船的技术教给他们。炎帝也把木犁和草药送给了黄帝。他们相处得很好。

后来,他们联合在一起组成了炎黄部落联盟,黄帝成了这个联盟的领袖。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此就开始了。所以中国人就把黄帝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并自称是“炎黄子孙”。

黄帝陵就在中国陕西省黄陵县的一座长满了苍松翠柏的山上,现在每年清明时节,都有许多海,内外炎黄子孙到那里去祭祖。

玉帝和黄帝谁大?
答:玉帝 玉帝是天上神仙的最高统帅,有掌管天庭、人间、冥界的权力。而黄帝只是人间最高早统帅,论掌管范围来看玉帝更大些。在常见的神仙体系中,有一种“三清四御五方五老”的说法,虽然分类有所不同,但通常玉帝位列四御,而黄帝则为五老。地位上玉帝似乎又略高一筹。综合这两点来看,玉帝似乎比黄帝要强上...

历史的黄帝和皇帝的区别?
答: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与炎帝、蚩尤同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居五帝之首。有嫘祖、嫫母等四位夫人。有《黄帝内经》传世。皇帝,古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在中国,皇帝最早是皇、帝的合称。“...

黄帝和皇帝有什么区别?
答:1、黄帝是人名,全名轩辕黄帝。黄帝本姓公孙,后改姬姓,号轩辕氏。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2、皇帝是对某一类人的称号。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皇为上,帝为下”。古人所说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词则是告诉...

黄帝,秦始皇,谁的历史地位最高???
答:这样跟你说吧:在秦始皇之前是没有黄帝一词的。都是叫大王。在秦始皇当主席的时候呢!他的大臣给了他一个新的尊称——黄帝。好像是的!

炎帝和黄帝在中国历史的地位是
答:炎帝向黄帝认输,表示愿意听从黄帝的命令。黄帝就答应了炎帝部落住下来的要求。黄帝的妻子亲自教给炎帝部落的人养蚕缫丝,黄帝让人把造车、造船的技术教给他们。炎帝也把木犁和草药送给了黄帝。他们相处得很好。后来,他们联合在一起组成了炎黄部落联盟,黄帝成了这个联盟的领袖。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此就开始...

《山海经》记载的第一位地神是谁?黄帝地位有多高?
答:而且黄代表着大地的颜色,黄帝也就是土帝,也就是地神!至于地位,不难看出来,其实我国古代虽然很迷信很封建,但是统治者往往都是十分清醒的,他们清楚地知道所谓神灵其实都是为帝王服务的,而天帝也只不过是为了给皇帝披上一层神灵的外衣。所以人间帝王是仅次于天帝的神灵,所以黄帝的地位仅次于天帝!

中国古代君,帝,皇,尊,圣,神到底哪个更大点啊
答:帝,应该更大些。从起来原来讲,帝乃是上古炎帝、黄帝之称。而皇则是秦王嬴政之首用。

玉帝和轩辕黄帝谁地位高?
答:(与黄天的意思相同,同样也有炎黄二帝的意思,因为每个皇帝都想做炎黄圣君明主),黄帝是个非常应圣的君主,所以玉皇大帝的地位高低(帝王来论是平等的,以神凡的地位比他高,以人品道德来这些神佛等论狗屎不如(嘴巴倒是能说会道,不做实际行动),你自己想想再选吧 ...

黄帝和皇帝有什么区别?你都了解吗?
答:黄帝之黄,不是指的皇帝之皇,“黄”的意思代表“土德”,“黄、帝”连合起来就是有土德的帝王神,与“皇、帝”的意思大相径庭。皇帝之皇,不是指的是黄帝之黄,而是指的是三皇之皇,在古代“皇”的意思就是有“圣德”的人,“皇、帝”连合起来的称谓是秦始皇发明的,只是因为巧合而被现代人...

皇帝和帝王谁比较大?
答:皇帝比较大,皇的级别最高,其后是帝,自古以来,三皇五帝并称。三皇之后,是五帝,五帝之中,首推黄帝。但实际上,黄帝,就是皇帝,原本轩辕就是叫皇帝,只不过,这个“皇”,是形容词。帝,才是其位号,皇,只不过是拿来形容帝的程度,比如辉煌、伟大的缔造者,就是形容。皇是至尊,皇尊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