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从来都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怎么理解 实践的主体是人还是人民群众,社会实践跟实践有区别吗

作者&投稿:能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一、实践的主体是人,但并非每个人在社会实践中都具有相同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的。这里所说的“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质的方面看它必须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力量;从量的方面说它必须是社会人口中的大多数或绝大多数;这里所说的“实践的主体”是指实践活动的主要力量,它是相对于实践活动的次要力量而言的。人民群众总是实践的主要力量。
二、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由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首先,人民群众其中主要是劳动群众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实践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首先是劳动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创造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经常改进生产工具,积极积累生产经验,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从而创造了越来越丰富的物质财富,从根本上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其次,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实践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劳动群众创造了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从事精神活动的物质条件,提供了他们必要的生活资料和物质设备。劳动群众的实践活动,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一切科学文化知识,都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一切科学文化知识的唯一源泉。人民群众还直接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
最后,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的主体,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人民群众不但创造社会财富,而且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创造着社会生活本身,推动社会前进。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劳动人民自己起来动摇或摧毁那些腐朽社会制度的斗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或一定阶段,有的剥削阶级或社会集团作为人民的一部分,也能参加这个斗争,甚至成为斗争的领导者。然而人民群众终究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加,变革社会的斗争就不能取得胜利。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甚至资产阶级的最光辉灿烂的成就,都不是它自身争得的。归根到底,决定人类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只能是人民群众。
综上所述,实践总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实质上是各个时代人民群众的实践。
三、“实践的主体是人”与“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的关系
首先,两种说法的区别是角度不同。相对于实践的客体——客观世界来说,实践的主体是人,这里的“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在这里人作为主体是能动的改造者,客体则是被改造的对象,两者通过实践活动而紧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里的“主体”是从实践基本要素上讲的。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说的是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力量和社会人口中的大多数或绝大多数,是实践活动的主要力量和实践主体中的主要部分,这里的“主体”是相对于次要、从属而言的,是从实践主体的量的关系上讲的。因此,我们绝不能把这两种说法中“主体”等同起来。
其次,两种提法有着内在的联系。把握“实践的主体是人”是进一步把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的前提,只有把握了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主体是什么,才能进一步把握相对于“主体”中的次要力量或次要部分而言的主要力量、主要部分。而“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则是对“实践的主体是人”的进一步深化和展开,仅仅把握实践的主体是什么还很不够,还必须进一步了解主体中主要力量、主要部分是什么,换句话说就是仅仅把握事物的质是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把握事物的量。

什么是人民群众?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题~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劳动者,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统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人民群众决定历史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生产了人们生活必需的物质资料,提供了从事其他活动的物质前提。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为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手段;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精神财富创造的源泉;人民群众直接参与了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生产物质资料的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决定着其他一切,承担这一活动的主体则是亿万普通劳动群众。一切精神财富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实现、检验和发展。科学的理论文化知识,只有掌握人民群众,应用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丰富的物质成果;科学技术只有在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活动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被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和实施,才能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
仅供参考

什么是人民群众
答:2. 人民群众的构成:多元背景:人民群众由不同的社会阶层、职业群体、文化背景和地域特征的人组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人民群众包括所有参与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发展的公民。社会基础:工人和农民是人民群众的主体,他们通过辛勤劳动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同时,知识分子、科技工作者、企业家等也是人民群众的...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的内容是什么?
答: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真正的共产党都是服务人民群众的政党。但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明确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一方面,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在党的建设中的具体运用和实践升华。群众观点表明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

如何在实践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以人为本
答: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在进行决策时,首先要深入广大人民群众,“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广泛听取普通百姓建议和意见;再通过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形成科学决策,并将之贯彻到群众中去,从而借由人民群众主体性与能动性的发挥而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稳步向前科学发展。其三,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为...

简述人民群众的内涵及其历史作用
答: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人民群众的这一创造作用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乃是生产力的体现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的社会实...

什么是人民群众
答:阶层和社会集团。人民群众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但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和任何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主体,都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和劳动知识分子。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关于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演讲稿
答: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我们党的人数是不断增多,但党员意识是否也相应的增加令人堪忧。因为党民关系大不如从前,贪污腐败和以权谋私层出不穷。所以,我想进一步深化党员的意识,强调我党的宗旨,调谐党群关系迫在眉睫。党员要时刻严于律己,勤政廉洁。其既源于人民更要想群众之所想,言群众之不敢言...

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坚持什么?
答:三要把群众当师长来尊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他们当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党员干部要以民为师,学习人民群众敢为人先、勇于争先的首创精神;学习人民群众直面困难、坚持不懈的坚强意志;学习人民群众相互关爱、团结共处的传统美德。要善于在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究规律,不断提高执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是什么
答:再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否行得通,能否指导中国的发展,还得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和评判,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检验者、评判者,检验的结果、效度又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发展。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的主体。国际社会与国内各方面都普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特色...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例子?
答:坚持了这一点看就坚持了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3)实践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主观能动性的特征。 (4)人是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历史领域,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问题四:古今中外因实践而成功的例子 李四光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考察 (实践能改变错误的...

高二政治重点有哪些?
答:2、实践是认识的根本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二、 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一)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地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物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