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 日食 日食摄影有什么样的攻略?

作者&投稿:党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普通数码相机拍摄日食的准备工作 

今年7月22日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日全食,没有专业设备的朋友们可以用普通数码相机留住这难得的纪念。为了把照片拍的更好,充分的准备是不可或缺的。 

我用的相机是柯达7430,这是一款比较老的相机,400万像素,焦长34-102毫米,3光4数变焦,没有手动功能。 

1,镜头滤光镜 

①滤光镜必不可少 

有朋友说,具有手动功能的相机可以用低感光度、小光圈、高速度来控制曝光量而不用滤镜。我认为此法不可取,太阳光能量很大,即使不拍照,镜头直接对着太阳也是容易损坏相机的!必须用滤镜挡去绝大部分阳光以确保安全。 

②镜头滤镜的材质 

有塑料和玻璃两种,塑料片过去用感光的底片现在已很难找到,我用的是医用X光片,挑选片基无色的那种。 

玻璃材质的容易搞到的是电焊滤光片。在五金机电配件商店有售。我在沈阳购买的电焊滤光片价格是1元钱一片(零售价),供参考。 

玻璃材质的滤镜优点是透过的太阳光基本上仍是平行光线,因而拍出的太阳清晰度高。缺点是电焊片是墨绿色而不是黑色,拍出的照片偏绿,有较大的色差。 

塑料片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漫射而使照片清晰度降低。优点是色差小。 

③镜头滤镜的透光度 

我这里能买到的电焊片是7号(最淡)至12号(最深) 

有朋友说用最淡色的电焊就可以了,而我试验发现用最深色的都不够! 

显然我们应该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选定滤镜的透光度。 

把试拍的照片用potoshop打开,看它们的“直方图”。 

图1是用“8+8”滤片拍的太阳,图2是其直方图, 

图3是用“12”滤片拍的太阳,图4是其直方图, 

图5是用“4X”滤片拍的太阳,图6是其直方图, 

图7是用“3X”滤片拍的太阳,图8是其直方图‘ 

上述的“8+8”滤片是指2片8号电焊片重叠使用; 

“12”滤片是指一片12号电焊片; 

“4X”滤片是指4张X片重叠使用。第一张是全曝光的纯黑色,第2张深灰色,第3张浅灰色,第4张是未曝光片; 

“3X”滤片是上述“4X”去掉第4张是未曝光片。 

直方图左边密集的部分是天空;右边的一些竖线是太阳的亮度。 

图2、图6中代表太阳的亮度线没有紧贴直方图右边线,是比较“正常”的曝光。 

图4、图8中代表太阳的竖线紧贴在直方图右边线,实际是超出了直方图范围,表示曝光过度了。 

然而从照片看,曝光“正常”的看起来有点像月亮,缺乏太阳应有的明亮耀眼感,我觉得拍摄太阳还是以适当的过曝为宜。其实图8比图6也只是少了一层未曝光的“透明”X片,但效果相差是很大的。 

图1、图3电焊片的色差令人不快。 

综合比较并经过多次试验最后向大家推荐3X片,即用X光片组成的稍许过曝光的滤片。 

如果大家的X片浓度合适,“2X”当然会比我的“3X”更好。 

为了确保成功,建议朋友们也试拍几次。不同的相机也许会有些差异,X片的透光率也无法量化。 

④镜头滤镜套 

为了方便用,我用纸作了一个套筒套在镜头上,顶端用纸粘上裁切好的3X 片。这样既便于使用又可防止旁边的散射光。 

2,旁轴取景窗滤光镜 

如果不是单反机取景窗也要加滤镜,其透光率能保证你看起来不刺眼就行,材质当然是塑料片比较方便。 

我用的是医用X光片的完全感光的黑色部分,剪下一小块用不干胶贴在相机机上盖住取景窗。 

3,焦距 

为了使拍出的太阳尽量大就要用最大的焦距,我的相机有3倍光学变焦4倍数码变焦。 

有些朋友认为数码变焦没用。我特意作过对比试验:拍摄报上的文字,用了3倍光学变焦和4倍数码变焦拍摄的和仅用光学变焦再用PS放大的对比,还是前者清晰度高些。因此我认为对于数码变焦不应拒绝而要充分利用。 

按此焦距拍出的太阳直径大约是照片长度的1/10 ,图1,3,5,7都是直接拍出未经裁切的整幅照片。 

4,拍摄模式 

采用风景(远景)模式,关闭闪光灯。 

5,三脚架 

用了3倍光学变焦4倍数码变焦的焦距已经相当于400多毫米了!手持相机拍摄极易晃动而使拍得的太阳周边模糊或形状不园,应当使用三脚架。 

没有三脚架的朋友可把相机紧靠墙角、廊柱、栏杆等以减少晃动,但要避开灯杆,因为日食的时候可能会开灯的! 

6,日期和时间校准 

为使照片上留下准确的时刻应该注意校准数码相机的时间。以国家天文网站国家授时中心的标准时间为准,网址为:http://www.yadao.com/ 

具体操作方法是:将数码相机的时间调到当时时间之后一两分钟,等待标准时间到达这个时刻时按动“确认”键开始同步走时。这样校准后数码相机的时间误差当在0.1秒之内。 

最后一次时间校准工作宜在7月21日晚上进行。 

当然,你的手表也应校准以便准确掌握日食时间。 

7,电池要充足 

不多说了,当然要把电池充足, 

8,还可以看什么? 

看日全食不仅是看太阳的园缺盈亏变化,还有一些很值得一看的: 

①贝利珠:像美丽的钻石戒指,只有在日全食开始和结束的两个极短暂瞬间能看到。 

②水星:许多人一辈子也没有见过的水星就在太阳的东边,日全食的地区可能拍到,不要错过了!金星、火星、木星以及最亮的恒星天狼星也在天空。图9是日全食的时候全天星图,按照这张星图大家不难识别。 

欢迎大家提出不同意见相互切磋,为拍好日食把准备工作做得更好! 

但愿能赶个好天气! 

(孤舟蓑笠翁 2009-5-26定稿)



一般都用巴德膜,3.8厚度即可
曝光的话,要多次尝试了

这里的滤镜天文上叫太阳镜(减光滤光镜),太阳镜和三角架缺一不可,有了太阳镜才能使你拍出曝光适度的清晰的日食照片。因为拍摄日食快门速度低于1/125秒,如果要照片清晰三角架就必不可少。

一定要滤镜,反正相机会烧坏

必须在镜头前这东西,否则会烧坏相机CCD的。
可以买巴德膜,每平方厘米大概就几毛钱,淘宝上有很多。
卡片机镜头不大,如果是在要图省钱省事儿的话用干净的旧底片也行,不过效果不佳,单方镜头太大肯定就不行了,非得要膜或者直接买减光镜。

用卡片机选手动档,,把光圈调到较大值(22),试着拍一下.

怎样拍摄日全食?~

0.前言
只要是能正常工作的相机均能拍摄日食,但在加装滤镜前都不能直接拍摄太阳——这非常重要,不然容易造成CCD或CMOS等元件的损毁!
下面将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日食拍摄方面的知识,主要面向大众,大牛们可以免看了- -
1.镜头滤镜的选择
一定要使用滤镜,最好采用专业的,其中首推巴德膜。
如果没有专业的滤镜与巴德膜,还有塑料与玻璃材质两种。塑料片可使用感光底片、医用X光片等(记得多叠几层),色差小,但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漫射而使照片清晰度降低。而玻璃材质容易弄到的是电焊滤光片,一般在在五金机电配件商店有售,色差小,但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漫射而使照片清晰度降低。

2.家用相机全攻略
零、巴德膜紧贴镜头
一、为了使拍出的太阳尽量大就要用最大的焦距;
二、采用风景(远景)模式[“P”档或者自动档也行],关闭闪光灯;
三、拍摄时可把相机紧靠栏杆、廊柱等支撑以减少晃动,最好使用三角架;(因为食甚阶段可能要开灯,千万记得避开路灯)
四、校准时间、电池一定要充足
Ps1 难得一见的水星就在太阳东边,全食带的朋友们不要错过哦
Ps2 太阳的位移会很大,小心选择观测地,不要被高大的建筑物挡上
3.简版总结
日食的过程:
初亏:和平时拍摄太阳一样,抓紧时间调焦,试验曝光时间。最好事先有一个统筹的计划,比如每隔3或5分钟拍一张。
食既:食既前几分钟要小心取下减光板(就巴德膜,后边不另外说明了),准备抢拍贝利珠。然后按部就班调整曝光时间,连续拍摄。曝光时间从最快逐渐减慢,比如:1/8000秒-1秒
食甚:全食过程尽可能多拍,事先做好计划,根据全食时间的长度、本人每拍摄一张的平均速度安排好拍摄的曝光速度。建议食甚过后曝光速度再加快。
生光:生光前曝光速度加快到1/2000秒-1/8000秒,准备抢拍贝利珠。
复圆:生光后在加上减光板,拍摄偏食。
拍摄时注意:
望远镜的减光:
一定要牢固可靠、方便取下、方便安装上。注意安全。
中性滤光片:直径5-6厘米(限制了望远镜的口径),注意:调焦问题,由于镜片质量问题,取下有影响焦距的问题。
4.单反专场
一、糖葫芦串
下图为糖葫芦串像(2005.10.3西班牙马德里)。三个关键词:多重曝光、固定支架、结合地景构图。
利用相机的多重曝光,可以间歇地把整个日食过程拍摄在同一格底片上。当然现在大多使用后期多张叠加。注意保持三脚架的绝对稳定,使用快门线。

拍摄时首先弄清日食在天空的路径和跨度,以免太阳在未完成拍摄前便出了视场。跨度一般在90度以内,一支24mm镜头就够。要预计太阳所走的路线,根据历时、跨度来制订拍摄计划,确定从什么时候开始拍摄、每隔多长时间拍一张、何时结束。构图最好是底片的对角线。
一次完整的拍摄,可能需要先后几十次,共历时数小时才拍完,这样长时间镜头直对着太阳,极易烧坏快门帘,进而烧坏感光元件,所以事先必须准备深滤色镜。
多重曝光还要严格计算每张的曝光量,防止过曝,如果是傍晚又要考虑大城市的光污染。利用数码后期叠加就简单多了。
要提醒的是,在日全食时的那张曝光要增加曝光时间。“糖葫芦串”的拍摄一般需要多次曝光2、3十次,尼康的数码单反能多次曝光,但是D200最多是10次,佳能的数码单反不能多重曝光,佳能的胶片机能多重曝光,每次最多能设9次,在没有拍完9次前还可以随便增加,所以理论上可以再一张底片上曝光无数次。如果没有多次曝光的相机,那么,可以在拍摄后通过软件合成。
二、日冕
全食阶段的主要拍摄目标有三个,一是日珥,二是日冕的内冕,三是日冕的外冕。另外还有其他星体。
在太阳外围还有一层比色球层更暗的日冕,只在日全食时可观测得到。日冕的大小会随着太阳磁场运动而改变,当在太阳活动高峰时,日冕会较明显,范围亦会较大。在太阳上还不时有一些火焰喷流,称为日珥。这些日珥由於温度较低,所以也只是在日全食时才见到。其中内冕亮如满月,外冕则要暗上将近100倍,而日珥比内冕还要亮一些。
日全食时更会有刹那的黑暗,可让观测者看见在天空上明亮的星体。
下面的“日食摄影曝光参数表”出了不同情况下针对这三种目标的曝光参数,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不过实际拍摄时并不需要严格遵照这个曝光表,曝光值增加一些或者减少一些都能获得很好的效果,另外还要考虑天上的云雾、太阳高度等对光强的影响。另外,由于外冕延伸的范围可能大大超过一个太阳直径,为了尽可能多的拍全日冕,应尽量保证太阳在画面的正中央,并且及时调整相机的角度令日冕的长轴位于画面的对角线上。

日冕的拍摄同样不能在镜头前加减光材料,通常太阳直径占画面的边长不要超过1/5,如采用135全画幅相机,宜采用300-800mm的镜头,目前常见的APS画幅的数码单反相机的CCD为 22.5x15mm,宜采用200-500mm的镜头。参考的曝光组合:ISO100,F/11,1秒---1/30秒。还可以使用正负包围式曝光拍摄,即一次可以拍摄三张曝光值不同的相片,其中有张曝光最恰当。用包围式曝光拍摄,一是节省时间;二是其中有一张相片曝光比较准确。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可以用不同的焦距(500至2000毫米)拍摄,也可以用不同的光圈快门组合拍摄,还可以用不同的曝光值(EV),即曝光不足和曝光过度拍摄。这样,能拍到日珥的概率大。
拍摄日冕时,由于内外冕的亮度相差巨大,几乎任何曝光时间都会有好的结果
三、倍利珠
在日全食出现的地区,可以拍摄日食边缘得倍利珠和日冕等现象,技巧如下:
一、在食既出现前几秒钟,把望远镜或长焦镜头前的滤光片除去;
二、把相机调至自动(P)档或光圈先决(A)档,不能用手动(M)档,因为当倍利珠亮度变化时,手动(M)档的曝光调节不能随拍摄对象的光线变化而变化;
三、把相机拍摄模式调至连拍档 ;
四、用手动对焦,焦距调至无限远。
五、曝光值调至零EV。
六、把感光度(ISO)调至100或200。当食既还有两三秒出现时,就按下快门。这样,就能把倍利珠的全过程拍下来。拍完后,看看曝光是否准确。如果曝光稍过度,下次(生光前)拍倍利珠时,就把曝光值稍调低一些;如果曝光稍不足,下次(生光前)拍倍利珠时,把曝光值稍调高一些。
四、月面的地球照
全食时还有一个好玩项目就是拍摄月面的地球照。
全食时在月球的暗面看地球就好像一轮满月,非常明亮,因此月球的暗面其实会被地球照亮,只不过由于其亮度比之日冕差得太多,我们用肉眼看不出来。但是,如果我们比较大的延长曝光时间,就能拍到月球暗面的细节。根据经验,在f/8的器材下,ISO 1600,1/3秒曝光可以拍到很充分的地球照,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灵活设置曝光参数。
5.重要提醒
一、周密规划
二、若是直接用长焦镜头拍摄,切记摘下UV镜等加在镜头前的滤镜

日食照相和摄像的基本方法,只需要把普通天文摄影和摄像的基本方法,和前文所述的目视观测太阳的基本方法结合起来就可以了。
在这里先谈谈天文摄影的基本方法。由于数码摄影时代已经到来,因此我们下文所述,如无特别说明,均以数码摄影器材为准。
天文摄影最简单的方法——用相机直接拍摄!对于太阳而言,许多照相机的长焦端都足可以拍到较大的像了,那么在非全食阶段,我们只需要将滤光片罩在相机镜头前就可以轻松拍摄。
如果你使用墨水盆法或者望远镜投影法观测日食,那么直接把你看到的拍下来即可。至于全食阶段,直接用相机对着太阳拍就行了。
用相机直接拍摄还可以实现许多创意摄影。最经典的是拍摄日全食的糖葫芦串像。

2005年10月3日西班牙马德里上空发生了日环食。当时就有人利用这种方法拍摄了相片。
照片上的太阳从左往右表现出了这次日食的全过程。你知道这张照片是怎么拍出来的吗?原来,这是通过可以多次曝光的相机实现的。能实现多次曝光的照相机一般是胶片单反,也有一些中高端的数码单反相机有此功能,在这里我们以胶片单反为例。
多次曝光就是拍完一张照片后,先不过卷,还用同一张底片,进行再次曝光,这样可以获得一些特殊的拍摄效果。
具体到这张日食照片,摄影师首先选好拍摄地,然后提前在该地踩点,实地看在日食开始和结束时太阳的大体位置,确定如何取景。
由于太阳有东升西落的周日视运动,而日全食和日环食全过程持续时间都比较长,因此日食开始和结束时太阳的位置差异会很大,取景时就要保证日食开始时太阳位于画面左侧,日食结束时太阳位于画面右侧,并且日食全程都能在画面上,且尽量不要被建筑物遮挡。
等到日食当天,摄影师就按照踩点时确定的方式取景。在日食开始时,相机前方加上滤光片,拍摄第一张太阳像。然后不过卷,过一段时间(比如10分钟),在同一张底片上重复曝光再拍摄一张太阳像,如此持续。
由于使用了滤光镜,而地面景物的亮度和太阳相比太暗了,因此根本拍不下来。到了全食或者环食发生时,我们摘掉滤光镜,直接拍摄太阳,这时才能同时拍下地面景物。接下来的复圆过程,我们又使用滤光镜,一张一张拍,直到最后。
这样,我们就最终在一张底片上拍下了日食全过程的一串像。
那么用普通数码相机能不能拍摄这样的串像呢?不能直接拍摄,但可以通过后期合成多张照片的方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