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项令 课本剧

作者&投稿:丹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强项令》课本剧

第一幕
妇:(哭泣)我可怜的儿啊!没了你我们一家可怎么活啊!你放心,我这就来了!
衙:(阻止夫人自杀)老妇人!这是发生什么事了?为何要寻短见呢?(看见尸体,惊讶)这是?!
妇:这是吾儿,本来借了高利贷买来一箱梨,想赚个两文钱给我那个孙儿买吃的没想到..没想到就被那个公主的家奴牛二给打死了,呜呜…他可是我家的顶梁柱啊!家中只剩下我和孙儿,没了他我们可怎么活啊!官爷可要为我们作主啊!
衙:您放心吧,我们这的新县令肯定会为您做主的。我这就回去报告他。
第二幕
董:(佩着腰刀)听衙役报告,那豪强牛二当街杀人,简直是无法无天!他虽然有公主撑腰,但我董宣既然做了这洛阳县令,就要为百姓做主,依法办案!听说那牛二杀人后躲在公主府中,我本要前去捉他归案,又担心那公主护短,她如果把牛二藏匿起来,反诬我一个擅闯公主府的罪名,这事就不好办了。打听到公主今天要去见皇上,带着牛二做护卫,正是抓捕凶手的好机会。这夏门亭是他们必经之路,我就在这儿等着吧。
(牛二、公主上)
牛:(对董宣)喂,你这老头儿,怎敢拦在道上,挡住公主的路?
董:哪个公主?
牛:你仔细看看,这是湖阳公主!
董:哦,是公主的大驾!那你就是公主的管家牛二了?
牛:我就是牛二牛大管家,你问这干什么?
董:你可知道我是谁?
牛:我管你是谁!我现在陪公主去见皇上,误了公主的事,你可吃罪不起!
董:今天你是见不到皇上了!你白天当街杀人,我是来捉你归案的。你赶快跟我到县衙去认罪吧!
牛:啊,你是董宣?!(躲到公主身后)公主救命!
主:(强横)你是新上任的洛阳令董宣?见到本公主,为什么不下跪?
董:(恭敬)请公主原谅,下官今天有公事在身,等我办完了公事,再专程到公主府上赔罪。
主:你办你的公事,为什么挡住我的道?
董:下官要办的公事就是捉拿这个牛二。
主:(怒)大胆!这牛二是我的管家,难道你不知道吗?
董:这牛二是公主的管家,我自然知道。可是牛二大白天在街上杀人,公主可知道吗?
主:(语塞)这……
董:(追问)公主可知道牛二杀人的事?
主:我知道又怎么样?牛二是我的管家,他犯了事,自有我来管教,你一个小小县令,怎敢管到我公主府上?
董:公主您说错了!牛二杀人,应由国法来管教,岂能由你公主说了算?
主:董宣,别人做官是越做越大,而你的官却越做越小,你可知道这是为什么?
董:下官不知。
主:让我来告诉你。做官之道,不外乎讲人情。这京城之中,除了王公贵戚,随便哪一个当官的,也比你的职位高,你看他们谁敢找本公主的麻烦?如果都像你这般顽固不化,官帽早就保不住了!
董:公主是在威胁下官,若是秉公执法,这乌纱帽就保不住了?
主:你自己好好想想吧。
董:公主你大错特错了!如果像你这么说,做官的人人都为了头上的乌纱帽,只顾讲人情,把国家的法律抛在脑后,这个社会不全乱套了吗?我董宣宁肯不做官,也要坚持原则!
主:这么说,你是要一意孤行,连本公主的面子也不给了?
董:请公主恕下官不能徇私枉法,这牛二我是一定要捉拿的!
主:你这人不通人情,简直是个疯子!我公主府的人,岂能让你一个小小县令抓走?传出去,本公主的脸面放到哪里?(对牛二)牛二,我们走!
董:(抽出刀)公主要走,下官不敢阻拦。但是这牛二,今天我是非抓不可!(对衙役)动手!
(衙役上前,抓住牛二)
主:(更怒)好哇,董宣,你敢造反?在本公主面前这么放肆!快点放了牛二!
董:(怒,以刀画地)放肆的是公主,不是我董宣。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牛二杀人偿命,天经地义!可是你身为公主,也知法犯法,竟然包庇凶犯,现在又来阻拦我执法,是什么道理?
主:(恨声地)好哇,董宣,竟敢说起本公主的不是来!你不把本公主放在眼里,难道也敢把皇上不放在眼里?我这就去见皇上,我让他下旨释放牛二,看你听是不听?
董:公主这么说,倒是提醒了我。牛二有你这么大的靠山,如果先把他关到监狱里,说不定你会想尽办法把他放出来。也罢,恶人不除,好人还会遭殃。这牛二行凶杀人,证据确凿。来呀,把牛二就地正法!
(一衙役按住牛二,一衙役抽出刀)
牛:(怕)公主救命呀!
主:(咬牙切齿)董宣,你好大胆!(对衙役)我看你们哪个敢斩!
董:国法无情,即刻开刀!
(衙役手起刀落,牛二立时毙命)
主:(大惊失色)好,好,你斩得好!……(掩面而下)
董:今天又除掉了一个恶人,为百姓办了一件好事,真是大快人心!衙役们,我们也打道回府!
衙:好!(抬起牛二尸身下)
第三幕
帝:(坐在龙椅上)〔独白〕我做皇帝这几年,政通人和,风调雨顺,国家终于出现了兴旺的局面。(头痛状)可是京城一带还有豪强横行,社会治安还不够稳定。我听说有个叫董宣的,精明能干,性格刚直,不畏权贵,所以调他来做这洛阳县令。希望他能尽职尽责,维持好京城的安宁!
主:(哭哭啼啼地上殿)参见皇上。
帝:(吃惊)皇姐这是怎么了,莫非受了什么委屈?快坐下来告诉我。(让公主坐下)
主: 都是你手下的好官,可恶的洛阳令董宣,他竟然欺到姐姐头上了。皇弟,你可要为姐姐做主啊!
帝: 什么?这董宣的胆子也太大了!马上把董宣给我召进宫来!
监: 皇上召董宣进宫.
董:(行礼)洛阳令董宣参见皇上。(向公主)见过公主(公主扭头不理)。
帝:(大怒)来人啦,拿鞭子来,打死董宣,给我姐姐出气!
董:(冷静)皇上没听我说一句话,就要把我打死,这不像是一个明君的做法。
帝:(怒)大胆董宣,你敢说我不是明君?我问你,欺侮公主,该当何罪?
董:公主是金枝玉叶,欺侮公主,如同欺君,欺君之罪,乃是死罪。
帝:既然你知道这样,我现在打死你,你还能有什么怨言?
董:请皇上听我一席话,我说完后,不需要你用鞭子打,自己就会一头撞死!
帝:(不耐烦)你想说什么,快快讲出来。
董:皇上要打死我,是因为我惹公主生气?
帝:公主是我姐姐,我尚且尊重她,你怎敢惹她生气?
董:皇上可知道我为什么会惹公主生气吗?
帝:这个我却不知道,到底是为了什么?
董:其实惹公主生气的不是我董宣,而是皇上您啊。
帝:胡说!我什么时候惹公主生气了?
董:皇上制定了法律,我替皇上执法办案,办到了公主头上。您说,是不是您在惹公主生气呀?
帝:哦,有这回事?(望向公主,再回头看董宣)你办的是什么案子,竟敢把公主也牵连进去?
董:公主的管家牛二,大白天在街上打死了卖梨的李老头,然后躲在公主家里。公主知道这件事,可她不但不主动把牛二送交官府,还在我捉拿凶犯的时候为凶犯撑腰。我也是没有办法,才在路上拦住牛二和公主,把那牛二就地正法了。
帝:(问公主)这?
主:(语塞,嘲讽)哼!文叔当老百姓的时候,常常在家里窝藏逃亡的罪犯,根本不把官府放在眼里。现在当了皇帝,怎么反而连个小小的洛阳令也不敢驾驭了呢?我真替你脸红!
帝:正因为我当了一国之君,才应该律己从严,严格执法,而不能像过去做平民时那样办事了。你说对不对呀?
主: 弟弟,你这样说,我听得进去。就算牛二该死,可是董宣也不该当街欺侮我,你一定要为姐姐做主!
帝: 是呀,董宣,你惹了公主生气,还不跪下向公主磕头赔罪!
董:皇上已经问明情况。她公主纵容管家杀害平民,知法犯法;我董宣秉公执法,为民除害,为国家正纲纪。公主有罪,董宣无错,为什么要我向公主赔罪?
帝:你欺侮公主,就是欺君,难道还不该赔罪吗?
董:公主如果是堂堂正正地做事,我自然不敢欺侮她。但她包庇凶犯,触犯国法,我怎么能向她赔罪?
帝:无论如何,你今天非赔罪不可!
董:皇上如果逼我,我宁死不屈!(用头撞龙案)
帝:(对太监)快拉住他!
(太监上前拉住董宣)
董:皇上又不要我死了?
帝:我什么时候要你死了?我让你向公主磕头赔罪。
董:我没有错,我不磕头!
帝:大胆董宣,连我的话也敢不听!(对太监说)按住他,让他下跪!
(太监按倒董宣,把董宣的脑袋用力下压,董宣用两手撑地,誓不低头)
主:(站起来)算了算了,这个人真是倔强得出奇!
帝:姐姐这样说,是不让董宣向你认错了?
主:不用认错了,我的气早都消了。其实这件事我是有不对的地方。难得这董宣为国家忠心耿耿,就让他以后多为国家出力吧。
帝:董宣,公主大度,已经原谅了你,你站起来吧。(董起立)你的脖子也真够硬的,以后就叫“强项令”吧。处理牛二杀人一案,你立了功,我赏你30万铜钱,以示嘉奖,你满意吗?
董:依法办案,执法如山,那是我应该做的事!可怜那李四一家,自从李四死后,生活完全失去了依靠。这30万铜钱,我不能收,请皇上交给李四的家人,一方面是对被害人家属的赔偿,一方面也能体现皇上体恤百姓,皇上认为怎么样?
帝:(感动)董宣,你真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就照你说的办吧。
主:董宣,你真了不起!现在我也很佩服你了!
董:多谢皇上和公主夸奖!董宣一定会尽心竭力,做好这个洛阳县令!
旁:正因董宣的治理,洛阳的社会风气得到很好的改善,民谣曰:“枹鼓不鸣董少平”五年后,董宣死去了,享年74岁。皇帝派宦(huan)官去探望他的家人,只见董宣的尸体被一块破布裹着,他的妻儿在失声痛哭。家中只有数斗小麦,破轿车一辆,非常清廉。光武帝知道后,非常悲痛,想到董宣的廉洁,只有在他死后,自己才知道。因董宣做过年奉两千石的官员,所以下令赐艾绶,以大夫礼下葬了。

全剧终

背景:东汉末年,刘备被曹操打败,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准备在赤壁大败曹军。
旁白:周瑜见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很妒忌,希望除掉他。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与诸将商议军事
诸葛亮,周瑜 上
周瑜: 我们就要和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诸葛亮:用弓箭最好。
周瑜: 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箭,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迟。
诸葛亮: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周瑜: 十天造的好吗?
诸葛亮:(胸有成竹)然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 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诸葛亮:(胸有成竹)只要三天。
周瑜:(严肃)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惩罚。
旁白: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诸葛亮: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将士到江边搬箭。
诸葛亮喝酒,下。周瑜 下
周瑜房内:
周瑜,鲁肃上
鲁肃对周瑜 : (疑惑)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
周瑜:(开心) 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 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样打算,回来报告我。
周瑜,鲁肃同下。
诸葛亮房内
诸葛亮上。鲁肃上
诸葛亮对鲁肃: (请求)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鲁肃:(遗憾,无奈)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
诸葛亮:(神秘,请求)请你借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侧,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诸葛亮,鲁肃同下
旁白:鲁肃答应了诸葛亮。不对周瑜提借船的事,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船内
鲁肃,诸葛亮上
鲁肃:(疑问)你叫我来做什么?
诸葛亮:(神秘)请你一起去取箭。
鲁肃: (疑问)哪里去取?
诸葛亮:(笑)不用问,去了就知道。
旁白: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鲁肃: (惧怕)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诸葛亮: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于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曹营中
旁白:孟德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
周瑜:(感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强项令》课本剧

第一幕
地点:市集
出场人物:李大爷(简称“李”)、牛二(简称“牛”)、衙役二人(简称“衙”)

李:(面前一案,案上放着一筐梨)
(叫卖)甜润爽口的鸭嘴梨,只卖10文钱一斤――
[独白]老汉我姓李,今年62岁。老伴早已去世,一个儿子也为国捐躯,家中尚有一个多病的儿媳和三个未成年的孙子,日子过得真难啦!这不,昨天跟财主借了一吊钱,背着高利贷,贩卖这点梨,指望着赚两文钱,给我的孙子买米熬粥喝。可怜我那孙子,每天都在家饿得直哭!这一家五口,就靠着我来养活,我这把老骨头要是哪一天不能动了,我这一家人该怎么活下去哟!唉,可怜啦!
(叫卖)卖鸭嘴梨――,十文钱一斤。个大皮薄汁水多,吃一口,甜心窝啦!
牛:(摇摇摆摆上)喂,老头儿,大爷我正好口渴,你这筐梨我要了!
李:官爷,小老儿在这里给你问安了。我这梨个大皮薄肉甜汁水多,保您满意!
牛:(提起筐就走)爷我今儿高兴,就赏你的脸,要了这筐梨。
李:(扯住筐)官爷,我是小本生意,请您给钱吧。
牛:(大怒)什么?要我给钱?我看你是老眼昏花,不识泰山。你打听打听,我是湖阳公主的管家。我买东西,谁敢跟我要钱?你这老头不识好歹,赶快放手!
李:(哀切地)官爷,我不能放手。这梨是我一家人的命根子呀!我要拿它换了钱去买米,救我孙子和儿媳的命呀!
牛:今天我就拿了你这命根子,你又能把我怎么样?
李:官爷,求您行行好,可怜可怜我这把老骨头吧!
牛:(把李推倒在地)老东西,你真是不知好歹,爷拿你的东西是看得起你,还不快滚!(欲走)
李:(抱住牛的腿)官爷,说什么我也不能让你拿走我的梨!你不可怜我也罢,可这是在京城,天子脚下,总要讲王法吧!
牛:老混蛋,你知道什么是王法?在这儿我就是王法!再不放手,我打死你!你这种人,我打死一个,还不跟杀只鸡一样?
李:官爷,你拿走我的梨,我还不上高利贷,也是活不了。今天我就是死,也不能让你拿走!
牛:(一脚踹向李胸口)你敢跟老爷我作对?看我不打死你!(又踢两脚)
李:(松开手,躺在地上,一动不动)
牛:老杂种,还敢装死?(用手探鼻息)呀,真死了!听说这洛阳新上任了一个县令,名叫董宣,是个执法如山的人。我还是避一避吧。我就躲在公主府中,那董宣再大的胆子,也不敢到公主府来抓人!这筐梨正好带回去给公主尝尝。(提起梨筐慌张地下)
衙:(二衙役上,发现地上尸体)光天化日之下,又发生了一起命案!我们赶快
去报告老爷。(抬起李老头的尸体下)
1
第二幕
地点:夏门亭
出场人物:董宣(简称“董”)、衙役二人、牛二(简称“牛”)、公主(简称“主”)

董:(佩着腰刀)[独白]听衙役报告,那豪强牛二当街杀人,简直是无法无天!他虽然有公主撑腰,但我董宣既然做了这洛阳县令,就要为百姓做主,依法办案!听说那牛二杀人后躲在公主府中,我本要前去捉他归案,又担心那公主护短,她如果把牛二藏匿起来,反诬我一个擅闯公主府的罪名,这事就不好办了。打听到公主今天要去见皇上,带着牛二做护卫,正是抓捕凶手的好机会。这夏门亭是他们必经之路,我就在这儿等着吧。
(牛二、公主上)
牛:(对董宣)喂,你这老头儿,怎敢拦在道上,挡住公主的路?
董:哪个公主?
牛:你仔细看看,这是湖阳公主!
董:哦,是公主的大驾!那你就是公主的管家牛二了?
牛:我就是牛二牛大管家,你问这干什么?
董:你可知道我是谁?
牛:我管你是谁!我现在陪公主去见皇上,误了公主的事,你可吃罪不起!
董:今天你是见不到皇上了!你白天当街杀人,我是来捉你归案的。你赶快跟我到县衙去认罪吧!
牛:啊,你是董宣?!(躲到公主身后)公主救命!
主:你是新上任的洛阳令董宣?见到本公主,为什么不下跪?
董:请公主原谅,下官今天有公事在身,等我办完了公事,再专程到公主府上赔罪。
主:你办你的公事,为什么挡住我的道?
董:下官要办的公事就是捉拿这个牛二。
主:大胆!这牛二是我的管家,难道你不知道吗?
董:这牛二是公主的管家,我自然知道。可是牛二大白天在街上杀人,公主可知道吗?
主:这……
董:公主可知道牛二杀人的事?
主:我知道又怎么样?牛二是我的管家,他犯了事,自有我来管教,你一个小小县令,怎敢管到我公主府上?
董:公主您说错了!牛二杀人,应由国法来管教,岂能由你公主说了算?
主:董宣,别人做官是越做越大,而你的官却越做越小,你可知道这是为什么?
董:下官不知。
主:让我来告诉你。做官之道,不外乎讲人情。这京城之中,除了王公贵戚,随便哪一个当官的,也比你的职位高,你看他们谁敢找本公主的麻烦?如果都像你这般顽固不化,官帽早就保不住了!
董:公主是在威胁下官,若是秉公执法,这乌沙帽就保不住了?
主:你自己好好想想吧。
董:公主你大错特错了!如果像你这么说,做官的人人都为了头上的乌沙帽,只顾讲人情,把国家的法律抛在脑后,这个社会不全乱套了吗?我董宣宁肯丢
2
官,也要坚持原则!
主:这么说,你是要一意孤行,连本公主的面子也不给了?
董:请公主恕下官不能徇私枉法,这牛二我是一定要捉拿的!
主:你这人不通人情,简直是个疯子!我公主府的人,岂能让你一个小小县令抓走?传出去,本公主的脸面放到哪里?(对牛二)牛二,我们走!
董:(抽出刀)公主要走,下官不敢阻拦。但是这牛二,今天我是非抓不可!(对衙役)动手!
(衙役上前,抓住牛二)
主:好哇,董宣,你敢造反?在本公主面前这么放肆!快点放了牛二!
董:(怒,以刀画地)放肆的是你公主,不是我董宣。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牛二杀人偿命,天经地义!可是你身为公主,也知法犯法,竟然包庇凶犯,现在又来阻拦我执法,是什么道理?
主:(恨声地)好哇,董宣,你有种,竟敢说起本公主的不是来!你不把本公主放在眼里,难道也敢把皇帝不放在眼里?我这就去见皇上,我让他下旨释放牛二,看你听是不听?
董:公主这么说,倒是提醒了我。牛二有你这么大的靠山,如果先把他关到监狱里,说不定你会想尽办法把他放出来。也罢,恶人不除,好人还会遭殃。这牛二行凶杀人,证据确凿。来呀,把牛二就地正法!
(一衙役按住牛二,一衙役抽出刀)
牛:公主救命呀!
主:董宣,你好大胆!(对衙役)我看你们哪个敢斩!
董:国法无情,即刻开刀!
(衙役手起刀落,牛二立时毙命)
主:(大惊失色)好,好,你斩得好!……(掩面而下)
董:今天又除掉了一个恶人,为百姓办了一件好事,真是大快人心!衙役们,我们也打道回府!
衙:好!(抬起牛二尸身下)

第三幕
地点:皇宫
出场人物:光武帝(简称“帝”)、公主(简称“主”)、太监(简称“监”)、董宣(简称“董”)
场景布置:一张龙案,案后一把龙椅,案旁一把椅子

帝:(坐在龙椅上)〔独白〕我做皇帝这几年,政通人和,风调雨顺,国家终于出现了兴旺的局面。可是京城一带还有豪强横行,社会治安还不够稳定。我听说有个叫董宣的,精明能干,性格刚直,不畏权贵,所以调他来做这洛阳县令。希望他能尽职尽责,维持好京城的安宁!
主:(哭哭啼啼地上)臣姐参见皇上。
帝:(吃惊)皇姐这是怎么了,莫非受了什么委屈?快坐下来告诉我。(让公主坐下)
主:都是你手下的好官,可恶的洛阳令董宣,他竟然欺到姐姐头上了。皇弟,你可要为姐姐做主啊!
3
帝:什么?这董宣的胆子也太大了!马上把董宣给我召进宫来!
监:皇上召董宣进宫――
董:(行礼)洛阳令董宣参见皇上。(向公主)见过公主(主扭头不理)。
帝:来人啦,拿鞭子来,打死董宣,给我姐姐出气!
董:皇上没听我说一句话,就要把我打死,这不像是一个明君的做法。
帝:(怒)大胆董宣,你敢说我不是明君?我问你,欺侮公主,该当何罪?
董:公主是金枝玉叶,欺侮公主,如同欺君,欺君之罪,乃是死罪。
帝:既然你知道这样,我现在打死你,你还能有什么怨言?
董:请皇上听我一席话,我说完后,不需要你用鞭子打,自己就会一头撞死!
帝:你想说什么,快快讲出来。
董:皇上要打死我,是因为我惹公主生气?
帝:公主是我姐姐,我尚且尊重她,你怎敢惹她生气?
董:皇上可知道我为什么会惹公主生气吗?
帝:这个我却不知道,到底是为了什么?
董:其实惹公主生气的不是我董宣,而是皇上您。
帝:胡说八道!我什么时候惹公主生气了?
董:皇上制定了法律,我替皇上执法办案,办到了公主头上。您说,是不是您在惹公主生气呀?
帝:哦,有这回事?你办的是什么案子,竟敢把公主也牵连进去?
董:公主的管家牛二,大白天在街上打死了卖梨的李老头,然后藏在公主家里。公主知道这件事,可她不但不主动把牛二送交官府,还在我捉拿凶犯的时候为凶犯撑腰。我也是没有办法,才在路上拦住牛二和公主,把那牛二就地正法了。
帝:(问公主)姐姐,董宣说的可是真的吗?
主:这董宣倒没有撒谎。可那牛二不过打死了一个小老百姓,值得大惊小怪吗?他是我的管家,就算做错了事,也该由我来管教,哪里轮得到他一个小小县令来出头?
帝::姐姐,这你就错了!老百姓才是最重要的,天下如果没有老百姓了,那还要我这个皇帝做什么?牛二杀了人,是应该偿命。
主:弟弟,你这样说,我听得进去。就算牛二该死,可是董宣也不该当街欺侮我,你一定要为姐姐做主!
帝:是呀,董宣,你惹了公主生气,还不跪下向公主磕头赔罪!
董:皇上已经问明情况。她公主纵容管家杀害平民,知法犯法;我董宣秉公执法,为民除害,为国家正纲纪。公主有罪,董宣无错,为什么要我向公主赔罪?
帝:你欺侮公主,就是欺君,难道还不该赔罪吗?
董:公主如果是堂堂正正地做事,我自然不敢欺侮她。但她包庇凶犯,触犯国法,我怎么能向她赔罪?
帝:无论如何,你今天非赔罪不可!
董:皇上如果逼我,我宁死不屈!(用头撞龙案)
帝:(对太监)快拉住他,别让他撞坏了!
(太监上前拉住董宣)
董:皇上又不要我死了?
帝:我什么时候要你死了?我让你向公主磕头赔罪。
4
董:我没有错,我不磕头!
帝:大胆董宣,连我的话也敢不听!(对太监)按住他,强迫他磕头!
(太监按倒董宣,把董宣的脑袋用力下压,董宣用两手撑地,誓不低头)
主:(站起来)算了算了,这个人真是倔强得出奇!
帝:姐姐这样说,是不让董宣向你认错了?
主:不用认错了,我的气早都消了。其实这件事我是有不对的地方。难得这董宣为国家忠心耿耿,就让他以后多为国家出力吧。
帝:董宣,公主大度,已经原谅了你,你站起来吧。(董起立)你的脖子也真够硬的,以后就叫“强项令”吧。处理牛二杀人一案,你立了功,我赏你30万铜钱,以示嘉奖,你满意吗?
董:依法办案,执法如山,那是我应该做的事!可怜那李老头一家,自从老头死后,生活完全失去了依靠。这30万铜钱,我不能收,请皇上交给李老头的家人,一方面是对被害人家属的赔偿,一方面也能体现皇上体恤百姓,皇上认为怎么样?
帝:(感动)董宣,你真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就照你说的办吧。
主:董宣,你真了不起!现在我也很佩服你了!
董:多谢皇上和公主夸奖!董宣一定会尽心竭力,做好这个洛阳县令!
(全剧终)

晋江市南侨中学 王恩波
2004年5月18日

5
附《强项令》原文(语文版七年级下第26课)

强 项 令
范晔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棰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棰,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小学生《强项令》课本剧~

草船借箭
背景:东汉末年,刘备被曹操打败,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准备在赤壁大败曹军。
旁白:周瑜见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很妒忌,希望除掉他。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与诸将商议军事
诸葛亮,周瑜 上
周瑜: 我们就要和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诸葛亮:用弓箭最好。
周瑜: 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箭,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迟。
诸葛亮: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周瑜: 十天造的好吗?
诸葛亮:(胸有成竹)然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 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诸葛亮:(胸有成竹)只要三天。
周瑜:(严肃)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惩罚。
旁白: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诸葛亮: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将士到江边搬箭。
诸葛亮喝酒,下。周瑜 下
周瑜房内:
周瑜,鲁肃上
鲁肃对周瑜 : (疑惑)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
周瑜:(开心) 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 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样打算,回来报告我。
周瑜,鲁肃同下。
诸葛亮房内
诸葛亮上。鲁肃上
诸葛亮对鲁肃: (请求)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鲁肃:(遗憾,无奈)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
诸葛亮:(神秘,请求)请你借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侧,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诸葛亮,鲁肃同下
旁白:鲁肃答应了诸葛亮。不对周瑜提借船的事,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船内
鲁肃,诸葛亮上
鲁肃:(疑问)你叫我来做什么?
诸葛亮:(神秘)请你一起去取箭。
鲁肃: (疑问)哪里去取?
诸葛亮:(笑)不用问,去了就知道。
旁白: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鲁肃: (惧怕)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诸葛亮: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于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曹营中
旁白:孟德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
周瑜:(感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董宣是一个执法严峻的人,长公主的奴才犯了法,董宣冲入公主府,将这个奴才抓了起来,虽然面对皇帝,但是他依然坚贞不屈,誓死护法。